海外遺珍 陶瓷(捲一)

海外遺珍 陶瓷(捲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佩蘭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
  • 海外遺珍
  • 文物
  • 藝術
  • 收藏
  • 中國文物
  • 陶瓷藝術
  • 曆史
  • 文化
  • 古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6928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16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20
字數:243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海外遺珍·陶瓷》(捲一)打通各大海外博物館按門類介紹中國流失海外國寶的産品。高清晰、多角度展示同一件器物,同時注重於器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和朝代特徵。

內容簡介

  中國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早在唐代就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瞭許多國傢,隨後又通過戰爭和走私等多種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遺珍·陶瓷》共分四捲,以時間為序,精選瞭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美國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美國華特斯藝術博物館、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布魯剋林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皇傢收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22傢著名博物館的780件陶瓷藏品,多角度、高清晰地展示瞭這些珍品不可復製的珍稀之美。

作者簡介

  葉佩蘭,現任中國文物學會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四十餘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鑒定工作,並對故宮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進行瞭深入的研究。除多部著作外,還數次赴國外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在世界享有聲譽。代錶作品:《國寶薈萃》 (部分詞條)、《中華文化大辭典》(部分詞條)、《中華文物鑒賞》(部分詞條)、《元代瓷器》(專著,獲第三屆全國對颱宣傳畫冊二等奬)。

目錄

《海外遺珍·陶瓷》捲一

海外遺珍·總序


高古陶瓷

新石器時代...10
小口雙耳尖底瓶10
彩陶圓點波紋盆12
彩陶鏇紋壺13
彩陶鏇紋鳥形壺14
葫蘆形網格紋菱形紋雙耳罐16
彩陶神人紋雙係壺18
彩陶四大圓圈紋壺20
彩陶四大圓貝殼紋雙係壺22
紅陶雙大耳罐24
彩陶幾何紋鼓形器26
白陶空足鬶28
灰黑陶斝30
蛋殼黑陶高柄杯32
蛋殼黑陶高柄杯34

商代...36
灰陶尊36
灰陶簋38
灰陶弦紋罐39
灰陶雙鈎紋罍40
白陶幾何紋雙係罍42
西周...44
灰陶印紋罐44
灰陶鬲46
灰陶盂48
原始青瓷盂49

春鞦戰國...50
陶罐50
綠釉陶雙口印紋罐52
彩繪幾何紋四係三足壺54
幾何印紋硬陶罐56
原始青瓷鋬罐58
陶鼎60
陶壺62
陶敦64
陶幾何紋豆66
灰陶豆68
彩繪陶瓶70
原始青瓷竪條紋雙係活環罐72
原始青瓷提梁壺74
原始青瓷鉦76
原始青瓷碗78

中古陶瓷

西漢...82
彩繪雲氣紋繭形壺82
黑陶繭形壺83
彩繪陶鈁84
彩繪狩獵圖陶鍾86
彩繪雲氣紋陶壺88
彩繪雙係陶壺90
彩繪雲氣紋陶器一組92
彩繪陶鼎93
彩繪陶鵝首壺94
刻花陶熏爐96
陶博山爐97
龍柄陶魁98
陶耳杯99
彩繪陶馬100
彩繪跽坐俑102
彩繪陶舞俑104
彩繪陶騎馬俑106
綠釉浮雕螭龍紋鼎107
綠釉浮雕狩獵紋陶壺108
綠釉鋪首陶壺110
綠釉彩繪陶壺112
青瓷雙係敞口壺114
青瓷雙係壺116

東漢...118
灰陶博山爐118
陶竈120
陶牛車122
硃雀紋瓦當123
刻劃長頸瓶124
彩繪陶舞俑(一對)126
彩繪陶狗128
綠釉鋪首耳盤口壺130
綠釉狩獵紋壺132
綠帶蓋陶鼎134
綠釉陶尊136
釉陶三足奩137
綠釉陶高足碗139
綠釉三聯燈盞140
綠釉跽婦抱嬰陶燈142
綠釉兩層陶望樓144
綠釉陶望樓146
綠釉陶庭院148
綠釉陶羊圈149
綠釉陶羊圈150
綠釉陶井152
綠釉陶米碓154
綠釉陶狗155
綠釉陶羊156
青瓷刻紋鏤空簋157
青瓷雙係罐158
青瓷獸耳瓿159
青瓷五聯瓶160
青瓷雙係壺162
青瓷虎子164
青瓷燈165

西晉...166
青瓷榖倉罐166
青瓷榖倉罐168
青瓷榖倉罐170
青瓷鋪首罐172
青瓷貼花人物紋雙係罐173
青瓷雞首壺174
青瓷印紋簋176
青瓷尊177
青瓷貼花鋪首雙魚紋盆178
青瓷洗180
青瓷托盤耳杯、勺181
青瓷熊燈182
青瓷熊形燭颱184
青瓷獅形燭颱186
青瓷虎子187
青瓷羊形燭颱188
青瓷扁壺190
青瓷蛙盂191
青瓷蛙盂193
青瓷雞捨194
青瓷竈195

東晉...196
青瓷雞首盤口壺196
青瓷雞首壺197
黑瓷雞首壺198
青瓷四係罐200
青瓷水盂201
青瓷燈盞202

南北朝...204
青瓷雞首壺204
青瓷雙雞首壺206
青瓷點彩雞首壺208
青瓷盤口壺210
青瓷刻蓮瓣紋盤口壺212
青瓷雞水盂214
青瓷蓮花檠216
青瓷羊形插座218
青瓷虎子220
青瓷竈222
青瓷高足盤224
青瓷獅子噬牛紋扁壺225
黃釉印花盤226
青瓷貼花尊228
青瓷花口長頸瓶230

隋唐陶瓷

隋代...234
青釉刻花瓶234
青瓷四係罐236
青瓷貼花壺238
青瓷蒜頭瓶240
白瓷雙龍柄瓶242
白瓷瓶244
白瓷刻蓮瓣紋蒜頭瓶246
白瓷三係罐248
白瓷四係罐250
白瓷水盂252
白瓷高足盤254
白瓷蟠螭燭颱256
白釉武士俑258

唐代...260
三彩鴻雁紋盤260
三彩寶相花紋盤261
三彩高足盤262
三彩花卉紋碗263
三彩杯盤264
三彩蓋罐266
三彩鳳紋鳳首壺268
三彩貼花雙龍耳壺270
三彩荷葉口執壺272
三彩雙魚壺274
三彩絞釉枕276
三彩陪葬俑一組278
三彩侍女俑282
越窯青釉盤口壺284
越窯青釉雙魚壺286
越窯青釉渣鬥288
越窯青釉雙鳳紋洗289
邢窯白釉執壺290
邢窯白釉鳳首壺292
邢窯白釉罐294
邢窯白釉唾壺296
邢窯白釉花口盤298
黑釉灑彩罐300
黑釉花瓷雙係壺302
黃道窯花瓷龍首壺304
黃道窯黃釉藍斑雙係罐306
長沙窯褐彩虎紋四係罐309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310
長沙窯褐彩詩文注子312
長沙窯褐彩鹿紋注子314
長沙窯花鳥紋碗316
長沙窯綠釉枕318

精彩書摘

總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創造瞭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為後人留下瞭豐富的文化遺産。這些文化遺産中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就是中國文物,這是中國文化中的無價珍寶。當我們漫步在博物館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為這些文化精品嘆為觀止。然而中國文物不僅僅收藏在中國的博物館,實際上,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能找到中國文物的身影,甚至其中許多精品是國內所沒有的。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外流文物。在鴉片戰爭以前,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的中國文物主要是對外貿易的産物;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文物外流齣現瞭前所未有的變化。
近代中國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以探險為名,來中國低價購買或通過挖掘、切割等不光彩手段把中國文物直接帶走。此類方式多由探險傢、博物館策展人和學者所為。二是以購買為手段,從中國收藏傢手中或古董市場上直接購入。此類方式多由外國收藏傢所為。三是以獲利為目的,國內外古董商人聯手,在中國市場上以低價收購,再高價齣售給國外買傢。
中國近代文物流失國外可以分成四個大的時間段。第一次文物流失高潮在1840—1912年,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外國侵略者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損失難以計數。隨後幾年內,多國人士分彆以考察的名義深入中國各地,或買或盜或搶或騙,掠走大量文物。末代皇帝溥儀被逐齣皇宮時,曾帶走數以韆計的文物精品,在動蕩的時局中,這些文物或變賣或丟失,逐漸變成瞭國外的藏品。
第二次文物流失高潮是日本侵華時期。戰爭給國傢和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使得文物的保護意識和措施均處於中國曆史上最弱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文物的外流達到瞭高峰。一方麵,藝術品收藏在當時歐美成為一種時尚,國外文物商趁時局之亂往往能以極便宜的價格就能把文物藏品收入囊中;另一方麵,在中國各個文物大省中,田間地頭的農民們無意中發現瞭很多文物,但由於相關知識缺失,通常給幾個自認為閤適的價錢就隨便賣齣。這一時期,為瞭獲利,盜墓和仿古之風也日漸興盛。在日本刻意搜羅和明火執仗的盜掘下,大量古董都被集中起來,成船成船地運往東京。 
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是文物的第三次流失高潮。當時,很多機構和個人鑽瞭政策的漏洞,國傢規定清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齣口,他們就把清乾隆後的官窯瓷器和書畫以極其便宜的價格售往海外。
第四次文物流失高潮是在改革開放後,這次是以走私為主要手段。在巨大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盜墓之風狂颳,當時的中國香港成為瞭內地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大批中國文物通過香港流散到世界各地。
就這樣,中國的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雕塑、漆器、絲織品、傢具等,數以百萬計的精品,甚至是絕品、孤品,流失到瞭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傢手中。據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傢、200多傢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其中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隻占所有外流中國文物數的20%,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國文物則難以統計。按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總共有1000萬件左右。
在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珍稀程度上,陶瓷器都屬於數一數二的。在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中,以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陶瓷最多,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為絕世無價之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有2萬多件。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在英國國傢圖書館藏有6萬多種。流失的地方誌和古籍在美國最多,僅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美國共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傢譜2000多種。
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歐洲收藏中國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館藏中國文物高達3萬件以上,尤以原始社會的彩陶器、商周青銅器和瓷器為主,此外,還收藏有6000多件中國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
在日本各地,館藏中國文物數量約在數十萬件,其國內1000多傢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有中國藏品,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僅日本收藏就有近1.3萬片。
就中國敦煌寶藏而言,中國國內保存數僅占三成,其他全散落於世界各地,如英國國傢圖書館東方寫本部藏有1.37萬件,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萬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
無數的寶物流落在海外,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當我們去看海外博物館展齣的這些中國文物時,我們會懷著一種悲痛的心情。然而,除瞭文博方麵的專傢和齣國旅遊、學習的人員外,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難一睹這些文物的真麵目。為瞭更好地發掘中國文化的精髓,讓更多的中國人瞭解和欣賞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館中的文物精品,我們特地策劃並齣版瞭這套《海外遺珍》。
《海外遺珍》分為陶瓷、繪畫、玉器、雜項和青銅器五種,每種共分四捲,以時間為順序,分門彆類地講述瞭流失在海外的這些中國文物珍品。書中所有圖片資料主要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Smithsonian's Museums of Asian Art,又譯做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即美國弗立爾-賽剋勒美術館的閤稱)、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提供,特此申緻謝陳,以不沒其收藏維護之功。
書成倉促,難免掛一漏萬,缺憾在所難免,尚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前言/序言



中國曆史悠久,文明璀璨,五韆年傳承不絕,創造瞭不勝枚舉的物質財富,文物光華,炳耀寰宇。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開始製作陶器,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品種相繼齣現。商周時期,建築用陶齣現,原始瓷器初登舞颱。兩漢時期,陶器的發展則以釉陶為代錶,以越窯為代錶的青瓷漸成風格。三國兩晉時期,是中國陶瓷尤其是越窯青瓷的大發展時期。到瞭南北朝時期,南方越窯瓷器成為主流,北方則齣現瞭新的窯口,開創瞭不同的陶瓷風格。
隋代時青瓷普及南北,同時南北方都創燒成功瞭白瓷。唐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期,越窯創燒齣瞭類冰似玉的青瓷珍品、邢窯燒製成瞭類雪似銀的白瓷,唐三彩獨樹一幟,長沙窯彆具一格,魯山窯匠心獨運,為後來宋、遼、金、元時期瓷器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兩宋時期是中國陶瓷製造業極其輝煌的曆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齣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錶。此外又齣現瞭以定窯、磁州窯、越窯、耀州窯、吉州窯、建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為代錶的八大窯係。遼、金瓷器主要以北方定窯、磁州窯和鈞窯的進一步發展為代錶。
元代雖然存在時間較短,但是在瓷器製作上卻功勛卓著。除瞭鈞窯、磁州窯、龍泉窯繼續燒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景德鎮窯開始以全新的姿態登上瞭曆史舞颱。景德鎮不僅延續瞭兩宋時期的青白瓷的燒製,更創燒瞭樞府瓷、青花、釉裏紅、藍釉、紅釉、釉上彩等瓷器品種,為明清兩代瓷器的精絕做瞭完美的鋪墊。
明清兩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頂峰時期,官窯瓷器在景德鎮的持續燒製,使景德鎮贏得瞭瓷都的美名。明代景德鎮除延續元代創燒的青花和釉裏紅之外,還創燒齣瞭鬥彩、五彩、素三彩、雜釉彩等新品種,顔色釉方麵的燒製成就突齣。清代時,景德鎮的官窯代錶瞭國內乃至世界製瓷業的最高水平,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為佳。同時各地民窯也得到瞭很大的發展,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使得陶瓷業的發展更為豐富而多姿多彩。
縱觀中國陶瓷的發展史,再看看那些流失海外的陶瓷珍品,我們不能不為之感慨。為瞭能夠讓國人欣賞到流失海外的這些藝術珍品,同時也方便廣大收藏愛好者和藝術研究者參考,特此搜羅世界著名博物館的陶瓷珍品,以曆史發展為順序,各從其類加以編輯整理,齣版瞭這部四捲本《海外遺珍·陶瓷》,以饗廣大讀者。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海外遺珍:陶瓷(捲一)》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且力求自然流暢,不涉及該書的實際內容,聚焦於相關領域和背景的闡述: 海外遺珍:陶瓷(捲一) 一部關於世界陶瓷文明史的宏大敘事,聚焦於跨越韆年、橫跨大陸的藝術、工藝與貿易脈絡。 陶瓷,作為人類文明史上最持久、最具代錶性的物質載體之一,其發展史幾乎等同於人類社會復雜化的進程。它不僅是日常器皿,更是技術革新的裏程碑,是文化交流的信使,是權力和信仰的象徵。當我們放眼全球,探尋那些被時間淬煉、被匠人賦予靈魂的陶土與釉彩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泥與火的結閤,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廣闊的視角,去理解“海外遺珍”這一概念背後的復雜內涵——那些流散在世界各地、承載著不同文明烙印的陶瓷藝術品,它們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講述著貿易的興衰、審美的演變以及文明間的深刻互動。 第一篇章:泥土的起源與文明的萌芽 人類對陶土的認知與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最早期的粗糙陶器到早期文明中齣現的精美陶塑,陶瓷製作技藝的進步,往往與定居農業、社會分工的齣現緊密相關。本篇章將深入探討全球幾個關鍵文明發源地——如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安第斯山脈等地——早期陶器在材質、造型和裝飾上的地域性特徵。我們將分析這些原始陶器在宗教儀式、祭祀活動以及早期社會結構中扮演的角色,揭示其作為早期人類“編年史”的獨特價值。 重點關注早期釉料的探索,特彆是土耳其和波斯地區對“彩釉”這一革命性技術的初步應用,以及這些早期的技術突破如何為後世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篇章:帝國的氣象與技藝的飛躍 隨著青銅時代的落幕和冶金技術的成熟,人類文明進入瞭復雜的帝國時期。在這一階段,陶瓷不再僅僅是生活必需品,它開始成為國傢形象的展示和外交往來的重要工具。 本部分將聚焦於地中海文明圈的瓷器發展。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陶器藝術達到瞭極高的美學巔峰。雅典的紅地和黑地陶器,以其精細的敘事性畫麵,記錄瞭神話、戰爭與日常生活場景,成為研究古典社會最直觀的媒介。羅馬帝國的擴張,使得模製陶器(如薩爾納提烏斯陶器)得以大規模生産,展現瞭早期工業化生産的雛形及其在龐大帝國後勤體係中的重要地位。 同時,我們將目光投嚮東方,審視中亞和近東地區——特彆是薩珊王朝與伊斯蘭文明的崛起——對陶瓷技術産生的革命性影響。伊斯蘭黃金時代對化學和玻璃工藝的深入研究,催生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砷白彩”和“魯巴特釉”,這些技術標誌著陶瓷裝飾藝術進入瞭一個全新的、色彩斑斕的階段。 第三篇章:絲路上的“白金”:貿易與技術傳播 陶瓷貿易,特彆是以中國南方為核心的瓷器貿易網絡,是人類曆史上最持久、影響力最大的全球貿易活動之一。本篇章將詳細梳理陶瓷作為“硬通貨”和文化載體,沿著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傳播曆程。 我們將探討在特定曆史時期,特定窯址的崛起與衰落如何被全球市場需求所驅動。例如,唐宋時期,耀州、定窯、景德鎮等地的産品如何遠銷東南亞、中東乃至非洲東海岸。分析這些“海外遺珍”在目的地的考古發現,能清晰地勾勒齣當時世界市場的版圖和不同經濟圈的相互依賴性。 這一章節的重點在於技術層麵的相互滲透:東方對特定金屬氧化物釉料的精湛掌握,如何啓發瞭西方工匠對“仿製品”的追求;而西方對模具工藝和早期化學配方的理解,又如何反哺瞭東方窯口的創新。 第四篇章:跨文化的對話與地方的重塑 當異域的陶瓷製品進入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後,它們往往會引發本土工匠的模仿、學習乃至超越。這種“跨文化對話”是理解“海外遺珍”復雜身份的關鍵。 我們將考察在歐洲文藝復興前夜,威尼斯等貿易中心對伊斯蘭彩釉技術的學習,以及其後歐洲人對“白色黃金”——瓷器——的狂熱追求。這一追求,直接推動瞭歐洲本土製瓷業的萌芽,從早期的法昂斯(Faience)到邁森的成功突破,每一步都充滿瞭對東方成就的緻敬與轉化。 本部分還會分析那些在特定貿易路綫中被“地方化”的陶瓷:例如,東南亞海域發現的,帶有明顯南洋風格紋飾的宋元瓷片,它們證明瞭貿易不僅僅是單嚮的輸入,更是一種融閤與再創造的過程。 結語:流散中的永恒價值 《海外遺珍:陶瓷(捲一)》試圖揭示,一件陶瓷器物之所以成為“遺珍”,不僅僅是因為它自身的藝術價值或考古稀有性,更是因為它作為曆史的化石,承載著人類在不同地理、不同時代背景下,對美、對實用、對信仰的集體思考。通過對這些散落全球的陶瓷藝術品的梳理與解讀,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人類文明交織互動的宏大圖景。本書是對匠心精神的緻敬,也是對世界共享遺産的深沉迴望。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五段評價: 我這次是為瞭研究明代官方文獻中對地方稅收製度的改革細節而采購資料的。坦白說,在研究繁瑣的製度文本時,常常會感到枯燥乏味,需要一些視覺上的調劑來放鬆和啓發思路。這本關於陶瓷的圖錄,其色彩的豐富性和紋飾的復雜性,為我的視覺係統提供瞭一次極佳的“重啓”。裏麵的細節描述,雖然是針對器物錶麵的裝飾,但其對於圖案象徵意義的解讀,也間接觸及瞭當時的民間信仰和倫理觀念,這為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社會結構提供瞭新的切入點。如果未來能有一本專注於古代官府文書保管和檔案分類方法的書籍,那將是製度研究者的一大福音。不過,就目前這本的排版和信息密度而言,它已經非常齣色地完成瞭對所選主題的深度挖掘,閱讀體驗是極其愉悅且富有啓發性的。

評分

第二段評價: 翻閱這套書的初衷是想尋找一些關於特定朝代法律條文變遷的論述,特彆關注那些對民間契約影響深遠的法律文本。然而,即使這本書的主題與我的核心研究方嚮有所偏離,其嚴謹的考據態度依然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從介紹的文字風格來看,作者在處理曆史資料時展現齣極強的批判性思維,他們似乎不會輕易接受前人的定論,而是傾嚮於在不同史料之間進行交叉比對,這種求真務實的學風非常值得稱贊。比如,即便隻是提及某件器物上的銘文,其對字體演變和用詞習慣的分析也顯得極為審慎,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正是一個優秀曆史研究的基石。我深信,一個在某一領域能做到如此精細的團隊,在處理其他需要精微考證的領域,如古代的行政區劃變動或是官僚體係的晉升製度,想必也能拿齣同樣令人信服的成果。

評分

第三段評價: 我一直對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社交圈子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他們是如何通過書信、詩社等方式進行思想交流的。我原本以為這套“遺珍”係列會側重於器物背後的社會階層象徵意義,但它似乎更偏嚮於技術和美學的純粹展示。盡管如此,在閱讀介紹文字時,我偶爾能捕捉到一些關於當時的貿易路綫或宮廷供養製度的側麵信息,這些片段雖然零星,卻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時代背景圖。讓我感到略微遺憾的是,如果能有更多的篇幅去探討這些精美器物的使用場景——比如它們在士大夫書房中的陳設,或者在祭祀典禮中的具體作用——那麼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和趣味性將會更上一層樓。我期待未來的捲冊(如果涉及其他主題)能更多地融入社會史和日常生活史的分析框架,使單純的“物”的研究,能與“人”的活動緊密結閤起來。

評分

第四段評價: 從學術體係構建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目錄設置和章節劃分邏輯性極強,它顯然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結構化整理。我個人非常關注古代的哲學思想流變,特彆是魏晉玄學對後世美學觀念的影響,這套書雖然不直接討論這些抽象概念,但其對不同時期風格轉摺點的精確把握,側麵印證瞭文化脈絡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例如,對某一特定時期釉色和造型的描述,其用詞精確到近乎於科學報告,完全沒有那種浮誇的“贊美式”文風,這保證瞭資料的客觀性。這種嚴謹性讓我確信,如果齣版方後續推齣關於古代典籍的整理與校勘工作,那必定是極為可靠的資源。我希望他們能用對待這些實物研究的精度,去對待那些不易保存的紙質文獻,這對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的知識體係至關重要。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部著作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從觸感細膩的封麵到內頁紙張的選擇,無不透露齣一種對文化載體的尊重。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文字和圖片的排布顯得疏朗有緻,即便是初次接觸此類專業書籍的人,也能輕鬆地沉浸其中。書中的插圖質量高得驚人,那些精美的器物照片,光影的運用簡直如同藝術品本身,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置身於博物館的展廳中,近距離觀摩這些曆史的遺存。雖然我這次主要想瞭解的是其他領域的古籍善本,但光是翻閱這些陶瓷的圖像,就已經是一種極大的視覺享受。它不僅展示瞭器物的完整形態,更捕捉到瞭釉麵在不同光綫下摺射齣的微妙色彩變化,這一點對於研究材料和工藝的學者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參考。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關於古代文書和地圖集方麵的深入研究,但僅憑這本在視覺呈現上的高標準,就足以說明齣版團隊的專業素養。

評分

相當好的得書,值得購買,內容豐富,圖也豐富,圖文結閤好讀。

評分

學點收藏知識,買來慢慢看。很好。

評分

蠻好的,不錯

評分

海外遺珍,中國的文物遍及全球,乃見中國文化之偉大

評分

整體感覺還行,不貴

評分

好重的書,好貴的書,買瞭送人的,希望有用 收藏瞭!京東商城網購很方便,贊一下!

評分

發貨及時,東西也很好,謝謝!

評分

相當好的得書,值得購買,內容豐富,圖也豐富,圖文結閤好讀。

評分

插圖精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