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淑华,池瑞楠 著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网络安全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网络技术
  • 安全技术
  • 计算机安全
  • 网络攻防
  • 数据安全
  • 第四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6475
版次:04
商品编码:119630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页数:2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经市场考验:累计33次印刷,销量超过10万册
内容精心编排: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技能提升为重点
教学资源丰富:PPT课件+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习题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全面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框架、基本理论,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配置和维护。全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黑客常用的系统攻击方法、计算机病毒、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Windows Server的安全及Web应用安全。本书注重实用,以实验为依托,将实验内容融合在课程内容中,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石淑华,副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信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学校首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持有红帽Linux RHCA认证、CIW网络安全认证、CISP认证。
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有十余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连续多年评为学校教学优秀。也有较高的教研能力,2008年主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发表多篇教研文章。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材评为***精品教材。
池瑞楠,副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后备级专业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数据通信产品的软件开发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学校首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连续多年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考核优秀个人”、“教学优秀个人”、“优秀班主任”、“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聘期考核优秀”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主持纵横向项目7个,发表高水平科研教研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7部,主要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基础计划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多项,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持有红帽Linux RHCA认证、CIW网络安全讲师认证、CCAT网络安全工程师、红旗Linux RCE认证、SCJP认证讲师、中国计算机软件高级程序员、EMCISA认证等多项IT技能证书,是CIW中国“金牌教师”。
熟悉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相关安全技术,具有多年的信息安全领域的开发和教学经验,以及丰富的高校师生和企事业单位培训经验,教学效果优秀。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1
1.1 网络安全简介 1
1.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1
1.1.2 网络脆弱性的原因 3
1.1.3 网络安全的定义 5
1.1.4 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 5
1.1.5 2015年典型的网络安全事件 6
1.2 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 7
1.2.1 通信保密阶段 8
1.2.2 计算机安全阶段 8
1.2.3 信息技术安全阶段 8
1.2.4 信息保障阶段 9
1.3 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内容 9
1.3.1 物理安全 10
1.3.2 网络安全 10
1.3.3 系统安全 10
1.3.4 应用安全 11
1.3.5 管理安全 11
练习题 12
第2章 黑客常用的攻击方法 14
2.1 黑客概述 15
2.1.1 黑客的由来 15
2.1.2 黑客攻击的动机 16
2.1.3 黑客入侵攻击的一般过程 16
2.2 网络信息收集 17
2.2.1 常用的网络信息收集技术 18
2.2.2 网络扫描器 19
2.2.3 端口扫描器演示实验 23
2.2.4 综合扫描器演示实验 28
2.3 口令破解 36
2.3.1 口令破解概述 36
2.3.2 口令破解演示实验 37
2.4 网络监听 40
2.4.1 网络监听概述 41
2.4.2 Sniffer演示实验 43
2.4.3 网络监听的检测和防范 49
2.5 ARP欺骗 49
2.5.1 ARP欺骗的工作原理 50
2.5.2 交换环境下的ARP欺骗攻击及其嗅探演示实验 50
2.5.3 ARP欺骗攻击的检测和防范 52
2.6 木马 53
2.6.1 木马的工作原理 54
2.6.2 木马的分类 54
2.6.3 木马的工作过程 55
2.6.4 传统木马演示实验 56
2.6.5 反弹端口木马演示实验 57
2.6.6 木马的隐藏与伪装方式 60
2.6.7 木马的启动方式 61
2.6.8 木马的检测 63
2.6.9 木马的防御与清除 64
2.7 拒绝服务攻击 65
2.7.1 拒绝服务攻击概述 65
2.7.2 拒绝服务攻击原理 67
2.7.3 拒绝服务攻击演示实验 69
2.7.4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原理 70
2.7.5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演示实验 72
2.7.6 冰盾防火墙的演示实验 75
2.8 缓冲区溢出 76
2.8.1 缓冲区溢出攻击概述 76
2.8.2 缓冲区溢出原理 77
2.8.3 缓冲区溢出演示实验 78
2.8.4 缓冲区溢出的预防 80
2.9 TCP会话劫持 80
2.9.1 TCP会话劫持攻击概述 81
2.9.2 TCP会话劫持工作过程 81
2.9.3 TCP会话劫持演示实验 82
2.9.4 TCP会话劫持攻击的检测和防范 85
练习题 85
第3章 计算机病毒 89
3.1 计算机病毒概述 89
3.1.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 89
3.1.2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90
3.1.3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程 91
3.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94
3.2.1 传染性 94
3.2.2 破坏性 94
3.2.3 潜伏性及可触发性 95
3.2.4 非授权性 96
3.2.5 隐蔽性 96
3.2.6 不可预见性 96
3.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96
3.3.1 按照计算机病毒依附的操作系统分类 96
3.3.2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分类 97
3.3.3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宿主分类 98
3.3.4 蠕虫病毒 100
3.4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101
3.4.1 计算机病毒引起的异常现象 101
3.4.2 计算机病毒程序一般构成 102
3.4.3 计算机防病毒技术原理 103
3.5 防病毒软件 105
3.5.1 常用的单机杀毒软件 105
3.5.2 网络防病毒方案 108
3.5.3 选择防病毒软件的标准 110
练习题 111
第4章 数据加密技术 114
4.1 密码学概述 115
4.1.1 密码学的有关概念 115
4.1.2 密码学发展的3个阶段 116
4.1.3 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117
4.2 古典加密技术 117
4.2.1 替换密码技术 117
4.2.2 换位密码技术 118
4.3 对称加密算法及其应用 119
4.3.1 DES算法及其基本思想 119
4.3.2 DES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121
4.3.3 其他常用的对称加密算法 122
4.3.4 对称加密算法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23
4.4 公开密钥算法及其应用 123
4.4.1 RSA算法及其基本思想 124
4.4.2 RSA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125
4.4.3 其他常用的公开密钥算法 126
4.4.4 公开密钥算法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27
4.5 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 129
4.5.1 报文鉴别 129
4.5.2 PGP加密系统演示实验 133
4.5.3 SSL协议和SET协议 146
4.5.4 PKI技术及其应用 148
练习题 157
第5章 防火墙技术 159
5.1 防火墙概述 159
5.1.1 防火墙的基础知识 159
5.1.2 防火墙的功能 160
5.1.3 防火墙的局限性 161
5.2 防火墙分类 161
5.2.1 软件防火墙和硬件防火墙 162
5.2.2 单机防火墙和网络防火墙 162
5.2.3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163
5.2.4 防火墙技术分类 165
5.2.5 防火墙CPU架构分类 166
5.3 防火墙实现技术原理 167
5.3.1 包过滤防火墙 167
5.3.2 代理防火墙 170
5.3.3 状态检测防火墙 174
5.3.4 复合型防火墙 176
5.3.5 下一代防火墙 176
5.4 防火墙的应用 177
5.4.1 瑞星个人防火墙的应用 178
5.4.2 代理服务器的应用 182
5.5 防火墙产品 187
5.5.1 防火墙的主要参数 188
5.5.2 选购防火墙的注意点 189
练习题 190
第6章 Windows Server的安全 193
6.1 Windows 操作系统概述 193
6.1.1 Windows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193
6.1.2 Windows Server的模型 194
6.2 Windows NT系统的安全模型 197
6.2.1 Windows NT系统的安全元素 197
6.2.2 Windows NT的登录过程 198
6.2.3 Windows NT的安全认证子系统 198
6.2.4 Windows NT的安全标识符 199
6.3 Windows NT的账户管理 202
6.3.1 Windows NT的安全账号管理器 202
6.3.2 使用mimikatz抓取Windows明文密码实验 203
6.3.3 使用L0phtCrack5审计Windows Server 2003本地账户实验 205
6.3.4 使用Cain审计Windows Server 2008本地账户实验 210
6.3.5 账户安全防护 212
6.3.6 账户安全策略 213
6.3.7 SYSKEY双重加密账户保护 215
6.4 Windows NT注册表 216
6.4.1 注册表的由来 216
6.4.2 注册表的基本知识 216
6.4.3 根键 217
6.4.4 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 220
6.4.5 注册表的操作 222
6.4.6 注册表的应用 222
6.4.7 注册表的权限 226
6.4.8 注册表的维护工具 228
6.5 Windows NT常用的系统进程和服务 229
6.5.1 进程 229
6.5.2 Windows NT常用的系统进程 230
6.5.3 进程管理实验 232
6.5.4 Windows NT的系统服务 237
6.5.5 Windows NT的系统日志 241
6.6 Windows Server系统的安全模板 245
6.6.1 安全模板概述 245
6.6.2 安全模板的使用 247
6.6.3 安全配置和分析 247
练习题 248
第7章 Web应用安全 251
7.1 Web应用安全概述 251
7.1.1 Web应用的体系架构 252
7.1.2 Web应用的安全威胁 252
7.1.3 Web安全的实现方法 253
7.2 Web服务器软件的安全 254
7.2.1 Web服务软件的安全漏洞 254
7.2.2 Web服务器软件的安全防范措施 255
7.2.3 IIS的安全 255
7.3 Web应用程序的安全 262
7.3.1 Web应用程序的安全威胁 262
7.3.2 Web应用程序的安全防范措施 263
7.3.3 SQL注入 263
7.3.4 跨站脚本攻击 267
7.4 Web传输的安全 271
7.4.1 Web传输的安全威胁及防范 271
7.4.2 SSL安全演示实验 271
7.5 Web浏览器的安全 286
7.5.1 Web浏览器的安全威胁 286
7.5.2 IE浏览器的安全防范 287
7.5.3 Cookie的安全性 294
7.5.4 Web浏览器的安全防范 297
练习题 298

前言/序言


《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前沿实践》 内容概述: 《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前沿实践》是一本深度解析当前及未来通信网络核心技术、设计理念与实际应用的书籍。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罗列,更侧重于揭示网络演进的内在驱动力,探讨在日益复杂和动态的网络环境中,如何构建高效、可靠、安全且具备前瞻性的通信基础设施。本书旨在为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研发人员以及对现代通信技术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基础原理与演进趋势 本部分将从通信网络最根本的原理出发,回顾其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当前网络架构的核心设计理念。 数据通信基础: 深入讲解数据传输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的编码、调制解调、信道特性、差错控制等,为理解更复杂的网络协议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各种物理传输介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例如光纤通信的超高带宽优势,无线通信的灵活性,以及同轴电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经济性。 OSI 模型与 TCP/IP 协议栈: 详细解析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和事实上的行业标准——TCP/IP 协议栈。我们将逐层剖析各层协议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重点会放在应用层协议(如 HTTP、FTP、DNS)和传输层协议(TCP/UDP)的深度解析,理解它们如何保障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同时,也会探讨网络层(IP)的路由机制以及数据链路层(以太网、Wi-Fi)的帧格式和访问控制。 现代网络架构的演进: 追溯从传统集中式网络到当前分布式、云原生架构的演变历程。深入分析 SDN(软件定义网络)和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关键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的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式,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调度和按需分配。我们将详细阐述 SDN 控制器与数据平面之间的通信机制,以及 NFV 如何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硬件解耦,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从而提升网络的可编程性、敏捷性和经济性。 下一代通信技术展望: 探讨 5G/6G、Wi-Fi 7 及更高标准带来的变革,包括超低延迟、海量连接、超高带宽等特性对应用场景的拓展。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在提升用户体验、赋能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新兴领域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在频谱利用、波束赋形、智能协同等方面的创新。 第二部分:核心网络技术深度剖析 本部分将聚焦于构建现代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并提供详实的原理阐述和实现细节。 路由与交换技术: 全面讲解各种路由协议(如 RIP、OSPF、BGP)的工作原理、配置要点和在大型网络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二层交换的原理,包括 MAC 地址表、VLAN、STP(生成树协议)等,以及它们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转发。我们将探讨边界网关协议(BGP)在互联网骨干网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不同路由策略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传输网络技术: 涵盖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等先进传输技术,探讨其如何提高网络吞吐量、降低延迟并实现差异化服务。详细介绍 MPLS 的标签分发协议(LDP)和资源预留协议(RSVP-TE),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构建高效的标签交换路径。同时,也会介绍光传输网络(OTN)和相干光通信等技术在长距离、高带宽传输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 深入分析蜂窝移动通信(4G/5G)的关键技术,包括 OFDMA、MIMO、载波聚合等。探讨 Wi-Fi 技术的最新进展,如 Wi-Fi 6E 和 Wi-Fi 7 带来的性能提升和频谱拓展。我们将分析其在室内覆盖、高密度场景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以及对物联网设备连接的支持。 云计算与网络融合: 探讨云计算基础设施如何与通信网络深度融合,包括虚拟化技术(如 KVM、VMware)、容器技术(Docker、Kubernetes)以及它们在网络功能部署中的应用。分析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设计原则,以及东西向流量和南北向流量的管理挑战。 第三部分:网络部署、管理与优化 本部分将从实践角度出发,讲解网络的设计、部署、监控和持续优化的方法与工具。 网络设计与规划: 阐述网络容量规划、拓扑设计、IP 地址规划、QoS(服务质量)策略等关键要素。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和预算,设计出满足性能、可用性和可扩展性要求的网络架构。我们将讨论不同网络设计模式(如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型)的优缺点,以及混合拓扑的应用。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详细介绍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命令行接口(CLI)和图形用户界面(GUI)配置方法。讲解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在网络设备监控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及 NETCONF/YANG 等新一代网络管理协议的优势。 网络监控与故障排除: 介绍各种网络监控工具和技术,包括流量分析、日志管理、性能指标收集等。提供系统性的故障排除流程和方法,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解决网络问题。我们将深入讲解 Wireshark 等抓包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常见的网络故障场景分析。 网络性能优化: 探讨流量工程、负载均衡、缓存策略等优化技术,旨在提升网络吞吐量、降低延迟并确保用户体验。分析不同场景下(如视频流、在线游戏、大数据传输)的网络优化重点,以及如何利用自动化工具进行持续性能调优。 第四部分:前沿网络技术与实践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和未来可能对通信网络产生深远影响的前沿技术,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探讨。 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 深入解析 SD-WAN 的架构、优势及其在企业网络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 SD-WAN 实现分支机构的灵活连接、多云互联以及成本优化。我们将对比传统 MPLS VPN 与 SD-WAN 的差异,并分析其在应用优先级保障、链路负载分担方面的能力。 边缘计算与网络: 探讨边缘计算的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它如何与通信网络协同工作,实现低延迟、本地化的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分析边缘计算在工业物联网、智能交通、AR/VR 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网络如何支撑海量边缘设备的数据传输和协同。 Intent-Based Networking (IBN): 介绍意图驱动网络(IBN)的概念和实现机制。探讨如何通过高级抽象层,将业务意图转化为网络配置和策略,实现网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我们将分析 IBN 在简化网络运维、提高业务敏捷性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网络切片与 5G 应用: 详细阐述 5G 网络切片技术,以及它如何为不同业务场景(如 eMBB、mMTC、uRLLC)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分析网络切片在自动驾驶、远程手术、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关键作用,以及网络安全和资源隔离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网络中的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网络运维、故障预测、流量优化、安全威胁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 AI 如何赋能网络实现自我优化、自我修复和智能化决策。我们将讨论 AI 在异常检测、根因分析和智能路由等方面的具体实现。 学习目标: 完成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 深入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原理和演进趋势。 熟练掌握路由、交换、传输、无线等关键网络技术。 具备设计、部署、管理和优化复杂通信网络的能力。 洞察当前及未来前沿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前景。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解决现实中的网络挑战。 《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前沿实践》将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现代通信网络的知识体系,助您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中,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技术专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教材时,我总是倾向于那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书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要求。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但又充满了启发性。它并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仅仅是对知识点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网络安全背后的逻辑和权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风险评估”和“安全策略制定”的论述。作者并非简单地告知读者“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的策略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在讨论防火墙策略时,书中就引发了关于“安全与便利性”的权衡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讨论点,能够让学生对安全策略的制定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网络攻击和社会工程学的结合分析,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它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与技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评分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对网络安全技术演进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它并非一本停留在过去的技术手册,而是积极地回应了当前网络安全领域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书中对于“零信任架构”和“DevSecOps”等前沿理念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网络安全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安全自动化”的论述,它强调了利用技术手段来提升安全运维效率的重要性,这对于应对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攻击与防御的博弈”的深刻剖析,也让我认识到网络安全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演进的过程。每一次新的防御技术的出现,都会催生出新的攻击手段,而每一次新的攻击手段的出现,又会促使防御技术不断革新。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激发了我对网络安全领域持续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如何防御”的网络安全书籍,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网络安全百科全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密码学原理”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仅仅列举一些算法,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离散对数问题、因子分解问题等密码学理论的基础,以及它们如何支撑起现代公钥密码体系。这对于我理解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原理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数据完整性校验”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除了MD5、SHA-1等耳熟能详的哈希算法,我还了解到了HMAC、Merkle Tree等更高级的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曾经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发现书中提供的知识点恰好能够解释我当时的困惑。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背后的原理。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安全挑战。

评分

读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这本书覆盖了从基础的网络协议安全到高级的安全攻防技术,再到新兴的安全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它就像一座庞大的知识宝库,让我在其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物联网安全”和“移动安全”的章节印象深刻。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这些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本书对这些新兴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其特有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策略。这对于我及时了解和应对这些新兴安全威胁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安全审计”和“合规性要求”的论述,也为我理解企业安全建设的宏观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让我意识到,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与业务发展、法律法规紧密相连的综合性问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和规划网络安全工作。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网络渗透测试的从业者,我对市面上很多“理论派”的安全书籍持保留态度。毕竟,实战才是检验安全知识的唯一标准。然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作者在深入探讨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技术实现的细节和实战应用。书中关于漏洞分析和利用的章节,虽然没有直接提供攻击工具的使用说明,但其对漏洞原理的剖析,以及对各种常见漏洞(如SQL注入、XSS攻击)的成因和防护机制的讲解,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使得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攻击是如何发生的,并据此优化我的测试策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安全加固”部分的论述。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安全配置项,而是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在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等不同层面进行加固,并提供了具体的命令和脚本示例。这对于一线安全运维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此外,书中对于安全审计和日志分析的讲解也颇具实用价值。它详细介绍了如何收集、分析安全日志,以及如何从中发现潜在的安全事件。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能为理论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实战派的安全人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填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道鸿沟。

评分

对于我这样在企业中负责网络安全架构设计的技术负责人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构建和维护一套稳定、高效、安全的网络体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书中关于网络安全体系架构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安全组件的部署和集成策略,以及如何构建纵深防御体系。这对于我们设计企业级安全方案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安全域划分”和“访问控制模型”的论述。清晰的安全域划分和精细的访问控制是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的基础,而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非常深入,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此外,书中关于“安全事件响应”和“灾难恢复”的章节,也为我们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一个完善的安全事件响应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这本书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企业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构建更具弹性和韧性的安全体系。

评分

作为一名在安全攻防领域摸索多年的技术人员,我阅读过不少关于网络安全的技术书籍,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无疑是我近期遇到的最令我耳目一新的一本。书中在讲解各种安全技术的同时,也着重强调了攻击者和防御者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讨论“网络侦察”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Nmap等扫描工具的使用,而是深入分析了攻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收集目标信息,以及防御者又该如何有效地隐藏自己的踪迹。这种“知己知彼”的视角,对于提升攻防双方的作战能力都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反取证技术”的章节,它揭示了许多攻击者隐藏痕迹的手段,也为我们进行数字取证和事件溯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虚拟化安全”和“云计算安全”的论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我们应对新兴的安全威胁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领域,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网络安全攻防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网络安全充满好奇心的在校学生,我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理解网络安全体系的书籍时,偶然发现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网络安全的重重迷雾。书中对于“威胁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解单一的攻击技术,而是能够从一个更全局的视角来审视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书中关于“攻击面分析”的讲解,让我明白如何系统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安全漏洞。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安全意识培训”的章节,它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技术防护固然重要,但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同样不可或缺。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网络安全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它不仅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评分

从一个初学者的视角来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入门指南。在学习计算机科学的道路上,网络安全常常是一个令人生畏的科目,充斥着各种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协议。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内容层层剥开,让初学者也能理解。书中从最基础的网络协议(如TCP/IP)的安全性问题讲起,逐步引入了各种常见的安全威胁,如病毒、木马、拒绝服务攻击等。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威胁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帮助读者建立起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解“社交工程”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攻击者比作一个巧妙的骗子,通过操纵人的心理来获取敏感信息。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威胁”的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防御”手段。书中对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核心安全机制的讲解,都非常细致。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机制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最小权限原则”的阐述,这对于刚开始接触系统管理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网络安全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信心去探索这个领域。

评分

作为一个在信息安全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现代网络安全技术脉络的经典之作。拿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4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期望,毕竟这个领域日新月异,再厚的书也难免挂一漏万。然而,当我翻开它,被其宏大的知识体系和详实的论述所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各种安全技术名词,而是从根本上剖析了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并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应对策略。例如,书中对于加密技术的阐述,我个人认为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教材。它不仅仅介绍了RSA、AES等常用算法,更深入地探讨了公钥基础设施(PKI)的构建、证书的管理以及数字签名的原理。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SSL/TLS协议是如何在不可信的网络环境中建立起一道坚固的信任之墙。此外,书中对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工具列举出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架构、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网络场景下的部署策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安全设备如何在复杂攻击面前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抽象的安全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网络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评分

额~

评分

额~

评分

额~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额~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