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精装本)

梦的解析(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朱更生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弗洛伊德
  • 潜意识
  • 精神分析
  • 经典
  • 心理学理论
  • 人格心理学
  • 梦境解析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9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484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0
字数:43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外国名著,思想家书系,一版再版,多国畅销;

  ★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影响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学、艺术、宗教、史学等各方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六大购买理由】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

  ·人类历史上影响极大的心理学著作,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

  ·现代心理分析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精心编校,值得信赖。

  ·封面典雅,装帧精美,双封面精装,可读宜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极富创见的、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读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令人兴奋的观察和大量与我们主题有关的饶有兴趣的材料。《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终生从事写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义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


精彩书评

  ★弗洛伊德替这代人寻求到了一个更深入的世界观,科学地教导人类如何在这个艰难的星球上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他直指人心,但愿人类对自身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英国作家 茨威格

  ★如果世间有什么行动可以被永远铭记的话,那就是对人类心灵的洞察。

  ——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

  ★《梦的解析》是一本改变历史的书,是划时代的不朽巨著,这是一部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引发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

  ——美国 唐斯博士

  ★《梦的解析》堪称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而且很可能是迄今在经验主义基础上掌握无意识心灵之谜的勇敢尝试。

  ——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

目录

第一章·梦问题的学术文献·/·1

甲、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7

乙、梦的材料——梦中记忆·/·11

丙、睡梦刺激与睡梦的根源·/·23

丁、为何苏醒后遗忘梦·/·44

戊、梦的心理学特性·/·49

己、梦中的伦理感情·/·66

庚、梦理论与梦的功能·/·76

辛、梦与精神病之间的关系·/·89

1909年补充·/·94

1914年补充·/·97

第二章·解梦的方法:对一个梦模式的分析·/·98

第三章·梦是遂愿·/·123

第四章·梦的歪曲·/·134

第五章·梦材料与梦来源·/·162

甲、梦中近事与无关紧要之事·/·163

乙、作为梦来源的幼儿期·/·187

丙、躯体性的梦来源·/·219

丁、典型的梦·/·239

第六章·梦的工作·/·274

甲、压缩工作·/·275

乙、移置工作·/·302

丙、梦的表现手段·/·306

丁、顾及可表现性·/·334

戊、梦中通过象征来表现其他典型的梦·/·344

己、例子——梦中计算与言语·/·399

庚、怪诞的梦——梦中的智力表现·/·421

辛、梦中的情感·/·455

壬、继发性整合·/·483

第七章·论梦过程的心理学·/·502

甲、对梦的遗忘·/·505

乙、退行·/·525

丙、关于遂愿·/·541

丁、通过梦唤醒梦的功能焦虑梦·/·563

戊、初级过程与次级过程压抑·/·576

己、潜意识与意识现实·/·592

附 录·弗洛伊德偏重或者相对详细论述梦主题的

著作·/·60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梦问题的学术文献

  在以下几页里,我会证明存在能够使人解梦的一种心理技巧,在应用此种操作方法时,任何梦都被证明是富有意义的心理产物,在可说明之处,可以把这种产物列入清醒时的内心活动。我还将尝试阐明那些过程,梦的奇特性与面目全非起因于它们,我还将从这些过程中推断心理力量的性质,梦来自这些心理力量的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只要到了那一步,我的阐述就会中止,因为它将到达一点,在这点上,做梦的问题必将融入更广泛的问题,必须借助别的材料来开始解决后者。

  我先概览先前诸位著作者的功绩及学术界中梦问题的现状,因为在论述过程中,我将不会常有契机回到这点上来。因为尽管有几千年的努力,对梦的科学理解仍鲜有进展。这点被著作者们公认,所以,列举各种意见就显得多余。我在书末附上了著作的目录,在那些著作里,可以找到许多对我们的主题有启发性的评论与极有意思的材料,但没有什么或者少有什么涉及梦的本质或者最终解开梦的一个谜团。当然更少有什么变成受过教育的非专业人士的知识。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梦在原始民族那里可能得到何种理解,它对原始民族关于世界和心灵观念的形成可能发生何种影响,这是具有高度趣味的主题,我只好不情愿地把它从这个语境的探讨中排除。我提请注意卢伯克爵士、赫·斯宾塞①、爱·伯·泰勒②等人的知名著作,我只补充说,在我们完成呈现在眼前的“解梦”任务后,我们才能把握这些问题与推测的影响程度。

  史前对梦的见解的余音显然是古典时期各民族评价梦的根据。③在他们那里的假设是,梦与他们所相信的超人性质的世界有联系,会从诸神与魔鬼方面带来启示。此外,他们不禁想到,对做梦者而言,梦会有意味深长的意图,通常要对他预示未来。然而,梦在内容与印象上的迥异却使人难以对它做统一的理解,而迫使人根据梦的价值与可靠性作形形色色的区分与分类。在古典时期的各个哲学家那里,对梦的评价当然并非不依赖他们一般说来愿意承认的的地位。

  在亚里士多德两部探讨梦的著作里,梦已经成为心理学的客体。我们听说,梦并非神赐,没有神性,却可能具有魔性,因为自然的确有魔力,而非神性;即梦并非源于超自然的启示,而是产生于当然与神性有亲缘的人的精神规律。梦被界定成睡眠者只要睡眠就有的心灵活动。①

  亚里士多德了解梦样状态的若干特点,如梦把睡眠期间出现的小刺激重新解释成大事(“人们相信,哪怕只有这个或那个关节发生微不足道的升温,蹈火就会变热”②),他从这种特性中得出结论,即梦很可能把白天未曾注意到的体内开始变化的先兆泄露给医生。③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人认为梦不是正在做梦的心灵的产物,而是来自神灵的灵感。而我们在估价梦样状态时会发现随时存在的这两种对立的潮流,在他们那里已经产生作用。人们区分出真正、宝贵的梦,把它们赐予睡眠者,是为了警告他或者对他预示未来,人们把这些梦与空洞、虚幻与虚无的梦区分开来,后者的意图是把睡眠者引入歧途或者使他陷入沉沦。

  格鲁佩(《希腊神话与宗教史》,1906年,第2卷,第930页)④复述了依据马克罗比乌斯⑤与[出自达尔迪斯的]阿特米多鲁斯⑥的这样一种划分:“人们把梦分成两类。一类应该只受当前(或者往昔)影,对未来却无关紧要;它包括失眠,直接再现已有的想象或者其对立物,如饥饿或者解饿,包括幻象,幻想般地扩展已有的想象,如梦魇。另一类却被视为决定未来;属于这一类的有:(1)在梦中接受的直接预言(神的回话、神示);(2)对面临事件的预报(视力);(3)象征性的、需要解释的梦。该理论历经许多个世纪得以保存。”

  与这种对梦的易变估价①相关的是“解梦”的任务。因为人们一般期待梦有重要的启迪,但并非直接理解所有的梦,无法知道,一个特定的费解的梦是否确实预示着意味深长之事,启发人去努力,这种努力可能用一种明晰又意味深长的内容来代替梦的费解内容。在古典后期,出自达尔迪斯的阿特米多鲁斯被视为解梦最大权威,其详尽的著作[《梦的解析》]必定把内容相同的散失著作补偿给我们。②

  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古人对梦的见解必定与其全部世界观完全一致,其世界观惯常作为现实投射到外界,这只在内心生活内部有现实性。这种对梦的见解还考虑主要印象,清醒状态通过早晨剩余的对梦的回忆得到主要印象,因为在这种回忆中,梦装扮成陌生之事,仿佛源自另一个世界,跟其余的心理内容相反。此外,如果认为关于梦的超自然来源的学说在我们的时代缺乏拥护者,那就错了;所有虔信派与神秘主义作家除外——他们的确做对了的是,只要以前扩展的超自然领域的剩余部分未被自然科学的解释占领,就占据它们,——人们也还遇上了感觉敏锐、对一切冒险离奇之事反感的男人,在宗教上,他们信仰超人精神力量的存在与介入,试图将其宗教信仰恰恰依托在睡梦现象的不可解释性上(哈夫讷,《睡眠与做梦》,1887年)。某些哲学家学派、如谢林追随者重视梦样状态①,这是梦在古典时期没有争议地具有神性的一种清晰余音,关于梦的预知性力量、预示未来的力量,探讨也未结束,因为心理学的解释尝试不足以解决积累的材料,尽管每个致力于科学思想方法者有同感,明确倾向于驳回此类说法。

  要写作我们对睡梦问题的科学认识的历史,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这种认识尽管在个别处可能变得富于价值,但在这种认识中,却觉察不出沿着某些方向有进展。没有形成可靠结果的基础,下一个研究者本来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而每个新的著作者都重新并且如同从源头再度着手同样的问题。如果我想遵循著作者们的时间顺序,摘录报告各个著作者对做梦问题表达过哪些观点,那我就得放弃勾画对睡梦认识现状的明了全貌;我因此宁可把描述与主题而非与著作者相连,我会在每个睡梦问题上列举,文献中用来解决睡梦问题的材料中记下了什么。

  但因为我未能成功地掌握这个题目上如此分散并且蔓延到其他事物上的文献,只要我的描述中没有丢失基本事实、没有丢失重要观点,我就不得不请我的读者满足于此。

  直到不久前,多数著作者都发现自己有理由在同一关联中论述睡眠与做梦,通常也要补充对相似情形的评价,这些情形延展到精神病理学里,著作者们还补充与梦类似的事件(诸如幻觉、幻视等)。而在最近的著作中,表现出的追求是,保持对主题的限制,比如把出自梦样状态领域的一个单独问题作为对象。我愿把这种变化看成一种信念的流露,即在如此模糊的事物中,只能通过一系列细节研究获得澄清与一致。我在此能够提供的不过是这样一种细节研究,别无他物,而且特别具有心理学性质。我鲜有契机致力于睡眠问题,因为该问题本质上是个生理学问题,虽然在睡眠状态的特性中必定同时包含了针对心理系统的机能条件的变化。那就是说,连睡眠文献在此也不在考虑之列。

  甲、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

  苏醒者的质朴判断假设,梦——就算它并非源自另一个世界——还是使睡眠者神游了另一个世界。我们要感谢旧日的生理学家布尔达赫①对睡梦现象细致而感觉细腻的描写,他用一个常说的句子表达了这种信念(《作为经验科学的生理学》,1838年,第499页):“……白天的生活连同其努力与享受、喜悦与痛楚从不重复,不如说,做梦意在让我们摆脱它们。即使我们整个心灵被一个对象充满,即便深切的痛楚撕裂我们的内心或者一项任务占用了我们全部的精神力量,梦或者给我们全然异样之事,或者它从现实中只把个别要素取到其组合中,或者它只步入我们情绪的调子并象征现实。”——伊·哈·费希特②(《心理学:关于人自觉精神的学说》,1864年,第1卷,第541页)在同一意义上直接言说并称它们是精神的自愈特性的神秘善事之一。③——在有理由被各方尊重的关于梦的本性与形成的研究中,L.施特吕姆普尔也在相似意义上发表意见(《梦的本性与形成》,1887年,第16页):“有谁做梦,就背离了清醒意识的世界……”;(出处同上,第17页):“在梦中,就清醒意识有秩序的内容及其正常状态而言,记忆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出处同上,第19页):“心灵在梦中几乎无回忆地与清醒状态的常规内容与过程离析……”

  绝大多数著作者却对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持相反的见解。哈夫讷如是说(《睡眠与做梦》,1887年,第245页):“首先,梦延续清醒状态。我们的梦始终衔接着不久前曾在意识中的想象。仔细观察将几乎总会发现一条线索,梦在其中与前日的经历挂钩。”魏刚特(《梦的形成》,1893年,第6页)直接反驳上面引述的布尔达赫的说法,“因为可以经常、似乎在绝大多数梦里观察到,它们把我们恰恰带回习惯的生活,而非让我们摆脱它。”莫里用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言说:“我们梦见我们所见、所言、所愿或所作所为”;耶森在其1855年出版的心理学(《试论心理学的学术根据》,第530页)中说得更详细:“梦的内容或多或少始终取决于个性,取决于年龄、性别、地位、教育程度、惯常的生活方式并取决于整个迄今为止生活的事件与经验。”

  哲学家J.G.E.马斯(《试论热情》[第1卷,第168页与第173页])最不模棱两可地对此问题表态①:“我们最炽热的热情指向我们最常梦见的那些事物,经验证实我们的这种说法。由此看出,我们的热情必定影响我们梦的产生。好胜者(或许只在其想象中)梦见争得的或者尚待争得的桂冠,而热恋者在其梦中忙于其甜蜜希望的对象……如果被随便一个理由激发,潜藏于心的所有感官欲望与厌恶就可能导致与它们结伴的想象成梦,或者这些想象介入已有的梦。”(由温特施泰因告知,《梦中遂愿的两个例证》,1912年。)

  关于梦境对生活的依赖性,古人想得没有二致。我引述拉德施刀克(《睡眠与梦》,1879年,第134页):薛西斯①在其远征希腊之前被好主意分散了他的这个决心,却一再被梦激励做此事,明事理的老解梦者、波斯人阿尔班达就中肯地告诉他,梦象大多包含人清醒时就思考之事。

  在卢克莱修②的教喻诗《物性论》中,可以找到这一处:

  精神上最热心致力于何种事务,

  或者之前情感在何事上停留最多,

  理智在此上面花费更勤,

  同样之事惯常在让我们在梦中遇见。

  法学家撰写法律并实施诉讼;

  统帅们治军血战……③

  西塞罗④(《论占卜》)与晚得多的莫里所言很相似:“……但尤其在心灵中,我们醒着时想过、干过的那些对象的残余辗转嬉闹。”⑤

  关于梦样状态与清醒状态关系的这两种观点的矛盾似乎确实不可解决。因此,回想起F.W.希尔德布朗特的阐述(《梦及其用于生活》,1875年,第8页以下)是适宜的,他认为,梦的特性除了用“一系列[三种]表面激化为矛盾的对立”外根本无法作别的描写。“构成这些对立的对立的一方面是梦与现实的、真正生活的,而另一方面是一个始终另一个、一个始终依赖另一个。——梦是与清醒地经历的现实彻底分离之事,可以说,是一种自身密封的实存,被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与现实生活隔开。梦使我们脱离现实,抹去对我们身上现实的正常回忆,把我们置于另一个世界、置于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后者其实与现实生活经历毫无瓜葛……”希尔德布朗特随后详尽阐明,我们整个存在连同其生存形式如何随着入睡“如同在一扇不可见的升降门后面”消失。比如人家于是在梦里航行前往圣海伦娜,为的是给在那里被囚禁的拿破仑用摩泽尔葡萄酒提供点美味。人家将会受到这位前皇帝最亲切的接待,几乎很遗憾看见这有趣的错觉因醒来而受干扰。现在,人家却把梦境与现实相比较。人家从未是葡萄酒商,也从未想成为葡萄酒商。人家从未航行过,绝少会把圣海伦娜作为这样一次航行的目的地。对拿破仑,人家绝不抱有同情之意,而是怀有爱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而且尽管如此,拿破仑死在岛上时,做梦者还根本不在生者之列;与拿破仑建立个人关系在可能性范围之外。所以,梦中经历似乎是在两个完美相配又相互延续的生活阶段之间插入的陌生之事。

  “而尽管如此,”希尔德布朗特继续道(出处同上,第10页),“同样真实、正确的是表面上的。我的意思是,与这种隔绝或者离析携手而行的却还有最密切的关系与联系。我们简直可以说:不管梦提供什么,它取材于现实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借助此现实而展开。……无论梦以此做得多奇特,它其实还是从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其最精深、最滑稽的产物所借用的原料必定总是或者来自感性世界中在我们眼前出现之事,或者在我们清醒的思路中以某种方式已经找到其位置,换言之,来自我们在外部或者内心已经经历之事。”

  ……

前言/序言

  总序

  张炯

  只有人类才有思想。人类作为能动的主体,它的意识就不仅仅是存在的反映,还能够超越存在,改造存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正因为人的思想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的能动性,然后才作用于人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的思想能够从实践提升理论,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已知透视未知,从历史透视未来。构成人类思想的感性和理性,逻辑推理力以及想象力和幻想力,使人类的思想成为认识现实、改造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思想家正是以自己的杰出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成为有益人类历史进步的卓越人物。

  前些年,欧洲曾把孔子和马克思推崇为人类历史千年以来的两大思想家,当然都基于认识到他们的思想对人类的历史进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的精神支柱,对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家也产生过仍然有益的借鉴。直到今天,孔子思想中的积极部分,仍然滋养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剖析,对全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已无人能够否认!

  思想是无国界的。可以说,人类自脱离动物界成为高等动物以来,就不断在借鉴和分享彼此的思想。有益的思想也只有获得更多人群的享有,才能通过人们的广泛实践,产生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越能获得更多促使人类进步的思想资源,就越有利于使自己强大,使自己走向历史前进的潮头!

  我想,这就是作家出版社与北京高高国际文化传媒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前提下合力打造的这套大型“思想家”书系的初衷。这套书系计划精选、汇集自古以来人类精神思想文化长河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传世名著,以及当代探寻社会发展的深刻的人文思考,争取覆盖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等多个重要领域。出版方致力于译文流畅、精准和学术严谨、可靠;并参考已有译本,力求文字浅显、通俗,版式和纸张达到鲜亮、悦目,易于贴近普通读者,宜于读者捧读、收藏。

  我国正在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相信,这套书系的出版和发行,必将有益于我国思想文化资源的广泛积累,也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并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是为序。

  二〇一六年五月五日于北京

  德文版编者导言

  对本版次纲要与宗旨及编辑方法的详细阐述见于第1卷前的“版本说明”,因而只在此再次简要概括这些想法要点;同时,我们想借助一些解释给读者提供对本书的指南。

  此次版次按主题划分,宗旨是,比起一些单行本著作的袖珍版来,主要使来自与精神分析相邻的知识领域——社会学、政治科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学生,还有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容易较系统、较大范围地接近装帧物美价廉、带有详细注释资料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初衷是把关于治疗技巧与疗法理论的著作收入本版中。根据多方愿望,在一卷不编号的增补卷中补齐弗洛伊德的这部分工作。

  编委会元老詹姆士·斯特雷奇死后,发行了研习版,1967年4月故去之前,他都在参与准备工作,尤其是内容计划与评注的指导方针。

  本版次所用的文本一般是弗洛伊德尚在世时发表的最后几个德文版文本,多数情况下就是先在伦敦出版的全集(多为还在维也纳刊印的全集的影印版)。若非如此,在相关著作开首的“编辑前言”中提及来源。编者删去了弗洛伊德对较早的、如今几乎无法找到的版次的页码提示,取而代之增加描述性脚注,使读者可能在如今可用的版本中找到相应之处。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通常在研习版各卷末尾的书目中指明曾包含在较早版本中的弗洛伊德对一些著作及对其他著作者著作的详细书目说明。除了这些无关紧要的改动与统一使用“S。”来代表页码提示(还有在弗洛伊德主要在早期著作中写成“p。”之处)以及一些少量的正字法、标点符号与版式的现代化之外,对原始资料文本所作任何变动都在“编辑序言”或者脚注中做了说明。

  收入研习版的版本资料取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标准版》、也就是在詹姆士·斯特雷奇领导下编成的英文版;在这点上得到精神分析研究所(伦敦)与霍加斯出版社(伦敦)的允许,以译文重现材料。在本版次宗旨所需之处,缩简并改编这一材料;同时,作了一些少量订正并增添了补充注释。除了编辑前言外,全部出自编者之手的补充放在方括号内。

  编者应该感谢S。菲舍尔出版社的伊尔莎·格鲁布里希-西米蒂斯。没有她的倡议,就不会着手编纂此研习版;在各个准备阶段,她提供了无可估量的帮助与知识渊博的建议。凯尔特·许格尔把版本材料译成德文,英格博格·迈尔-帕米尔多细心校对并编制目录,也应得到大力感谢。

  编?者

  德文出版者前言

  Ⅰ书目

  1900年莱比锡与维也纳,弗朗茨·多伊蒂克出版社。(1899年发行)4+375页。

  1909年第2(增补修订)版,同一家出版社。7+389页。

  1911年第3(增补修订)版,同一家出版社。10+418页。

  1914年第4(增补修订)版,同一家出版社。10+498页。

  1919年第5(增补修订)版,同一家出版社。9+474页。

  1921年第6版(第5版重印,不过有新前言与修订的书目),同一家出版社。7+478页。

  1922年第7版(第6版重印),同一家出版社。

  1925年全集,第2卷与第3卷一部分(增补修订)。莱比锡、维也纳与苏黎世,国际精神分析出版社。543页与1—185页。

  1930年第8(增补修订)版,莱比锡与维也纳,弗朗茨·多伊蒂克出版社。10+435页。

  1942年全集,双卷第2卷第3卷(第8版重印)。页数为15+1—642。

  尽管扉页上事先标明为新世纪,1899年11月初,《梦的解析》就已经出版了。它是弗洛伊德每次新版时都或多或少系统性地使之达到最新知识水平的两本书之一,另一本是《性学三论》(1905)这篇论文。本书第三版后,却不再标出弗洛伊德每次所作改动;而这在以后版本的读者那里导致一些困惑,因为新材料间或假定人们熟悉弗洛伊德在本书出现很久之后观点上的那些更改。弗洛伊德著作(全集)初版的编者尝试过控制这种困难,他们在一卷中重印原初形式的《梦的解析》初版,在第二卷中集聚后来逐渐增添的一切。可惜当时没有系统性地实施这项工作,增补本身没有注明日期,由此牺牲了这种版本方案的许多益处。在后续的版本中,于是复归单卷的、未区分不同阶段的版本旧稿。

  多数增补所包含的单项主题是梦象征。弗洛伊德在本书第六章戊节开头解释,他后来才完全明了问题的这一面的意义。

  在初版中,对象征的探讨限于第六章关于“顾及可表现性”那一节末尾的少数几页。在第二版(1909)中,对这一节没有增补什么;而弗洛伊德在第五章关于“典型梦”那一节末尾插入了关于性象征的几页。这几页在第三版(1911)中还明显扩展,而第六章原初的段落又保持不变。无疑,重新编排被耽误了,所以,弗洛伊德在第四版(1914)中把关于象征的全新一节(戊节)插入第六章,他把当时收集在第五章中的属于该主题的材料转到这一节,还通过其他全新的材料来补充。在所有后来的版本中,本书的这种总体结构不再有什么改动,虽然也还增加了许多新材料。在二卷稿(1925)、也就是第八版(1930)之后,在关于“典型梦”的一节中重新收录了先前删去的一些段落。

  在第四、第五、第六与第七版(也就是自1914—1922)中,在第六章末尾可以找到奥托·兰克的两篇文章(《梦与创作》,1914年,与《梦与神话》,1914年;在《梦的解析》中首次发表),以后却又付诸阙如。

  关于书目:初版包含约八十种书的一份清单,多为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涉及的那类著作。它未作变动也包含在第二与第三版中,不过,在第三版中,增加了自1900年起出版的约四十种书的第二份书单。此后,两份书目迅速增加,直至在第八版中,首份书单包括逾二百六十种,第二份包括逾二百种。在此阶段,1900年前出版的各种著作的首份书单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确实在弗洛伊德的文本中被提及;另一方面,涉及1900年之后刊行的文献的第二份书单(从弗洛伊德自己在其不同的前言中的说明中可以获悉)不能与关于梦这一主题的分析性论文或者准分析性论文的迅速产生保持同步。最后,弗洛伊德在本文中引用的大量书籍在两份书单中都找不到。从弗洛伊德致安德烈·勃勒东①(《致安德烈·勃勒东的三封信札》,1933)可以获悉,从第四版起,奥托·兰克单独负责这些书目。

  Ⅱ本版次

  本版次基于全集的双卷第二、第三卷的文本,与第八版(1930)、弗洛伊德在世时最后一版的文本相应。同时,本版次在很重要一点上有别于所有早先的德文版:它顾及在不同版次中包含的异文。本版次试着标明自本书首次刊行以来所作任何重大改动并注明日期。在一版接一版中,对弗洛伊德而言,重要的始终是材料多于删除的材料。删去的段落以及弗洛伊德后来付诸阙如或者大作改动的先前版本的材料通常收入本版次。构成例外的是我们看来具有特别意味的一些少量例子;它们放在编者注释中。删去了兰克对第六章的补遗:两篇文章完全独立成篇,与弗洛伊德的书没有直接关系;此外,它们可能会再占去五十页。

  书目得到完全修改;它们在此根据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标准版第五卷再现,带有附加的订正与补充。首份书目包含确实在文本中或者在脚注中提及的全部论文。第二份列举1900年之前的所有那些论文,弗洛伊德在收入全集的书目中举出它们,而在弗洛伊德的文本中没有引用它们。刊印这份清单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富有价值,是因为无法轻易得到关于较早的梦文献的类似全面书目。除了确实在文本中提及、因而被收入首份书目外,不考虑1900年之后出版的论文。然而必须就这两份目录提出警告。探究表明,在先前德文版的书目中包含许多错误。只要可能,已经在标准版中纠正了这些错误,其他一些错误在本版次中得到修正。数量并非微不足道的条目却至今没有被证明为可以核实;这些带有星号的书籍不得不被视为有疑问。

  编者补充——脚注、引文出处说明以及众多相互参照提示——放在方括号中。

  Ⅲ历史

  正如我们从致弗利斯的信札(《精神分析肇始》,1950年)中得知,弗洛伊德从1897年至1899年秋写作《梦的解析》,其间有过中断。该著作中所阐述的理论在他那里却很久以前就开始形成了;材料搜集也是如此。

  除了零星分散提及此题目,这在弗洛伊德的信札中可以追溯至1882年,在布罗伊尔①与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1895)中,在他对其首个病史(埃米·冯·N女士的病例,日期为5月15日)的一个长长的脚注中可以找到首个重要的、在出版物中出现的出处,它提供了弗洛伊德对梦感兴趣的消息。他在彼处探讨该事实,即神经症患者似乎需要把偶然同时闪过的想象彼此联系起来。他继续道:“我早就通过在其他领域的观察能够确信这样一种强迫联想的威力。我不禁持续几周混淆了我惯常的床铺与一张更硬的卧榻,我在后者上面很可能或多或少做梦更强烈,或许只是不能达到正常的睡眠深度。我苏醒后头一刻钟知道夜里所有的梦,努力写下它们并尝试解梦。我成功地把它们全部归因于两个因素:1。归因于要完善此类想象的那种强迫,我在日间只是匆忙地停留于这些只是触及而未了结的想象;2。归因于那种强迫,要把在同一意识状态中存在的事物彼此联系起来。梦的无意义与充满矛盾应归因于后一种因素的自由主宰。”

  同年(1895)9月,弗洛伊德写作其《心理学纲要》第一部分(作为致弗利斯信札的附录发表);该“纲要”的第19段、第20段与第21段首次接近连贯的梦理论。它们已经包含在本著作中再度出现的许多要素,如(1)梦的遂愿特征,(2)梦的幻觉特征,(3)精神在幻觉与梦中的退行性作用方式,(4)睡眠状态暗含运动麻痹,(5)梦中移置的机制,(6)梦的机制与神经症病征机制之间的相似性。比所有这些更重要的却是:该纲要已经明确暗示在《梦的解析》中给予世界的发现中可能是最本质的发现——区分两种不同的心灵作用方式——初级过程与次级过程。

  这样却绝非穷尽该“纲要”和与之相连的1895年末致弗利斯信札的意义。可以不夸张地断言,通过该“纲要”的发表才使《梦的解析》第七章、甚至弗洛伊德后来的“元心理学”研究一大部分变得完全可以理解。

  虽然不可能在此个别探讨问题,但还可以相当简单地概述诊断的基本特征。弗洛伊德在其“纲要”中本质上追求的目标是,把不同起源的两种理论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一种理论最后溯源的赫尔姆霍兹①的生理学学派,弗洛伊德的老师、生理学家恩斯特·冯·布吕克②属于该学派,是主要代表之一。根据这种理论,神经生理学、因而还有心理学听从纯粹化学——物理学的规律。例如“恒定原则”是这样一种规律,无论弗洛伊德还是布罗伊尔都频繁提及,1892年(在身后发表的概要中,布罗伊尔与弗洛伊德,《关于癔症发作的理论》,1940年)描述如下:“神经系统力求……在人们可能称为‘刺激总量’的机能情况上保持恒定。”由弗洛伊德在其“纲要”中牵扯进来的第二种理论是神经元的解剖学说,八十年代末开始在神经元解剖学家那里得到认同。(“神经元”这一名称却于1891年才由瓦尔代尔①新造出来。)据此,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单位是一个特定细胞,与邻接细胞没有直接的解剖学上的关联。“纲要”开篇几句清晰地表明,它基于这两种理论的组合。弗洛伊德写道,它的宗旨是“把心理过程展示成可指明的物质部分在数量上确定的状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肇始》,1950年,第378页)。他随后假设,这些“物质部分”是神经元;使其活动状态有别于静止状态的是“服从普遍运动规律的”的一个“数量”。所以,神经元既可能是“空的”也可能“充满某个数量”,亦即“被占的”。②可以把神经兴奋解释成流经神经元系统的一个量;根据神经元之间“接触栅栏”的状况,这样一种流动可能遇上一种“阻抗”或者一种“铺平”。(“突触”这个术语1897年才由与福斯特③与谢灵顿④采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受制于一项普遍的“惰性”原则,神经元据此始终力求摆脱充满它们的“数量”——一项与“恒定原则”相关的原则。以这些概念与类似概念作为元件,弗洛伊德建立起他那高度错综复杂、极其富于创造性的心灵作为一个神经病学系统的工作模式。

  但很快,不明之处与困难就开始积聚,在写下“纲要”后的几个月里,弗洛伊德总是忙于改善其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兴趣却从神经病学问题与理论问题移到心理学与临床问题上;最后,他放弃了整个项目。他于几年后在本书第七章中重拾理论问题时,显然不再力求有神经—生理学基础——尽管他肯定从未不再相信有朝一日会为心理学建立物理学基础。①虽然如此,还是有早先模式的许多普遍性结构标志与众多个别特征进入在《梦的解析》中生发的新模式,而这是为何“纲要”对后一部著作的读者而言具有意义的理由。弗洛伊德先前假设的神经元系统就由系统或者审查机构代替了;代替物理“数量”而出现的是假设性“投注”心理能量;惰性原则成为愉悦(或者如弗洛伊德在此所称的无趣)原则的基础。此外,在第七章可以找到的一些对心理过程的详细阐述也多应归功于那些生理学先驱,回顾他们,这些阐述能够得到更好理解。例如,这适用于“回忆系统”中对回忆痕迹中断的描写,适用于探讨何为愿望以及遂愿的不同种类,也适用于强调言语性思维过程在适应现实要求时的作用。

  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足以证明弗洛伊德的断言是正确的,即《梦的解析》“基本上于1896年初完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年,临近第一节末)。(弗洛伊德后来才发现三点理论意义,即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最先导致正确评价梦作为根据的潜意识愿望的根源——主宰所有梦的睡眠愿望和“继发性整合”的作用。)

  弗洛伊德不仅把手稿而且把校样不断寄给弗利斯供其评价。后者似乎对本书的最后成型有过显著的影响并负责出于保密考虑删去一些段落。但最严厉的批评来自著作者本人,主要针对风格与文学表现形式:“……我相信”,成书后,他于1899年9月21日写道(《精神分析肇始》,1950年,信札第119号),“我的自我批评并非完全无理。在我身上某处也蕴含着一丝审美感、鉴赏作为一种完美的美,而我的梦著作里拐弯抹角、用并非直截了当的言辞洋洋自得、着眼于意念的句子严重伤害了我心中的理想。如果我把这种形式缺陷理解成缺乏对材料的控制,也几乎不冤枉。”

  尽管有这种自我批评,虽然有一阵子弗洛伊德苦于情绪低落,当时本书几乎完全被公众忽略——出版后头六年里售出351册,他还是始终把《梦的解析》视为其最重要的著作。“像这样的顿悟,”他在英文第三版的前言中写道,“一生却注定只有一次。”

  作者序言

  我在此尝试阐述解梦,相信并没有逾越神经病理学关注的周边范围。因为在心理测验时,梦被证明是一系列异常心理产物的首个环节,出于实际原因,在这些产物的其他环节中,癔症恐惧症、强迫观念和妄想想象必定让医生潜心研究。就像会显示的那样——梦不会有资格获得类似的实际意义;但其理论价值作为范式更加重大,而不会解释梦意象如何形成的人,要试图理解恐惧症、强迫观念与妄想、可能还要理解其在治疗上的影响,也将会徒劳。

  但我们的主题要将其重要性归功于同一关联,这种关联也要对这本著作的缺陷负责。在这样的阐述中,将会如此大量地发现断面,这些断面同样与许多接触点相应,在这些接触点上,成梦这个问题介入精神病理学更广泛的问题,在此无法处理,如果时间和力量够用,又出现其他材料,以后的研究会致力于这些问题。

  我借以阐明解梦的材料有特点,这些特点也给我出版本书造成困难。本书会让人明白,为何就我的目的而言,所有在文献中讲述过的或者有待从陌生人处收集的梦必定不适用;我只能在自己的梦和我那些在接受心理分析治疗的病人的梦之间选择。此处,梦的过程决定于由神经质性格混合而引起的一种不受欢迎的并发症,这一情况阻止我使用那些病人的梦材料。被证明与讲述我自己的梦相连、不可分离的是,我呈现给他人窥视的自己精神生活的隐私超出我所能够乐见的程度,超出了其他情况下作为任务落在一名著作者身上的程度,这名著作者并非诗人,而是自然研究者。这很尴尬,但不可避免;为了不必放弃论证我的一般心理结论,我就迁就了。当然,我还是不能抵御诱惑,即通过省略和替代来消除某些泄密;只要发生这事,就肯定不利于我所用例证的价值。我只能表示期望,但愿这本著作的读者会设想置身于我的困境,对我行宽容;此外,发现自己在讲述的梦中以某种方式被涉及的所有人,但愿他们至少不会拒绝给梦样状态以思想自由。


《梦的解析》(精装本) 卷首语 我们每个人,在夜幕低垂,意识的潮水渐渐退去之时,都潜入了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国度——梦境。那里,逻辑的藩篱被打破,时空的界限变得模糊,我们以最真实的姿态,与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记忆和潜意识对话。梦,是心灵最原始的语言,是通往自我认知最深层的通道。《梦的解析》精装本,便是对这扇通往内在宇宙之门的虔诚探索,一次关于人类精神深邃奥秘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它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度洞察,一次对人类灵魂不懈追寻的记录。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心灵旅程,解开那些萦绕在每一个夜晚的,或奇幻,或惊悚,或慰藉的梦境密码。精装本的设计,本身便承载着对知识的敬意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沉甸甸的质感,精美的印刷,每一个细节都力求传达出本书内容的厚重与珍贵。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是送给自己或赠予挚友的,一份对深刻理解与自我发现的期许。 内容概述 《梦的解析》(精装本)以其开创性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梦的本质、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个体心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作者,一位在精神分析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驱,通过对数千个梦境的细致观察和严谨分析,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梦并非随机的神经活动产物,而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本书的核心观点围绕着梦境的“显性内容”(即梦者清醒时记得的梦境画面)和“隐性内容”(即梦境背后隐藏的真实意义)展开。作者认为,梦境中的各种意象、情节、人物,无论多么离奇古怪,都并非无的设,它们是无意识冲动、欲望、冲突和压抑情感的象征性表达。 本书的结构严谨而富有逻辑性,首先从梦的一般性特征入手,探讨了梦的普遍性,指出几乎所有人在睡眠中都会做梦,即使他们醒来后不记得。随后,作者深入剖析了梦的心理机制,重点介绍了“梦的工作”(dream-work)这一核心概念,包括“凝缩”(condensation)——将多个意念或形象压缩成一个梦境元素;“移置”(displacement)——将情感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象征化”(symbolization)——用具有普遍意义或个体特殊意义的符号来代表某些事物;以及“二次加工”(secondary revision)——梦者在醒来时,对零散的梦境碎片进行逻辑化和情节化的重构。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来阐释梦境中各种象征的意义。这些象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个体经验、文化背景以及特定情境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从具体的梦境材料中,挖掘出潜在的无意识信息。例如,关于家庭成员的梦,关于学校、工作场所的梦,关于身体的梦,关于自然景物的梦,以及关于死亡、性等主题的梦,都被一一进行了解读。作者强调,理解梦境的关键在于关注梦者的联想,即梦者对梦境中任何元素所产生的自由联想,这些联想是通往无意识内容最直接的路径。 《梦的解析》(精装本)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梦境本身的解析,更在于它揭示了梦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通过对梦境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处理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创伤,从而达到心理的整合与疗愈。本书为心理咨询师和希望深入了解自己的人们提供了一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论,使得曾经晦涩难懂的梦境,变得可被理解、可被分析、可被利用。 深度解析 本书所提出的“梦的工作”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项重要基石。作者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了梦境表面杂乱无章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一套精密的心理运作机制。凝缩,如同炼金术般,将复杂的思想情感提炼成简洁的意象。移置,则展现了情感的流动性与变形,往往将原本指向禁忌或危险对象的冲动,巧妙地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替代物上。象征化,更是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具象化,为我们提供了窥探无意识的窗口,例如,水往往象征着情感或生命力,而房屋则可能代表着个体的心灵结构。 二次加工,则是梦境留给清醒意识的最后一道“面纱”。这个过程,将原本破碎、跳跃的片段,编织成一个看似连贯的故事,以减少梦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并试图在事后赋予其某种意义。然而,正是这层“面纱”,使得直接理解梦境的真正含义变得困难,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教导读者如何穿透这层表象,触及到更深层的潜意识信息。 作者对各种梦境象征的解读,绝非一套僵化的符号字典。他反复强调,象征的意义是高度个体化的。他鼓励读者将自己的经历、情感、关系模式融入到对梦境的理解中。例如,一个经常出现在梦中的陌生人,可能是你内在某个被忽视或压抑的面向;一个反复出现的危险场景,可能映射出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焦虑或冲突。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探究的方法,一种思维的框架,而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 此外,本书对梦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深刻洞察,也尤为重要。作者指出,梦境是对我们白天经历、思考和感受的加工与重塑,是潜意识处理信息、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同时,那些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未竟之事、未满足的欲望,也会以梦的形式浮现,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领域。通过理解梦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化解内在的矛盾,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实现更和谐的生活状态。 《梦的解析》(精装本)的出版,不仅是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人类自我认识的一次深刻启迪。它让我们相信,即使是最奇特、最令人困惑的梦境,也蕴含着意义,等待着被我们去发现和理解。它鼓励我们拥抱内心最真实的部分,不论是光明还是阴影,因为只有接纳,才能真正地成长。 结语 《梦的解析》(精装本)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对人类心灵的深切关怀。它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你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精装本的华美呈现,不仅是对内容本身的致敬,更是对每一位渴望探索内心宇宙读者的诚挚邀请。翻开它,你将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心灵旅程,发现那个隐藏在梦境深处的,最真实、最完整的自己。这本书,将成为你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财富,陪伴你走过漫漫人生路,照亮你前行的每一个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尝试阅读一些更偏向于思辨和心理学基础的读物,希望能构建一个更稳固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细腻观察和哲学的反思。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严密,层层递进,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模糊不清的情感和潜意识活动的描述,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某种情绪的来源,但读完某一段落后,会豁然开朗,发现自己之前只是触及了表面。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的工具,鼓励读者去审视自身经验的复杂性。这种开放式的引导,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来得有价值和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远超出了其内容本身所能涵盖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深度考察报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认知和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与人交往,甚至独处思考时,下意识地运用书中所提供的视角去剖析现象。例如,对于某些重复出现的梦境,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迷信或直觉的、更加系统和理性的解读框架。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才是衡量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是否真正伟大的标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持续在你的脑海中发酵,不断激发新的思考和联想,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常备书。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非常敏感的读者,阅读时总会不自觉地留意到排版、字体和装帧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字体选择非常经典,既有足够的现代感,又不失庄重。更值得称赞的是,在处理引文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段落时,编辑所采用的区分方式非常巧妙,既不会显得突兀,又能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这体现了出版方在制作“精装本”时所投入的巨大心力。我发现自己阅读的节奏被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所影响,那种翻页的触感,墨香的微弱气息,都构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更容易专注于文本本身,而不是被外界干扰。对于需要深度专注力的阅读任务来说,这种高品质的物理载体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评分

说实话,我是被朋友安利之后才决定入手这本的,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经典名著”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过于陈旧或者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流畅。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需要反复查阅字典或者做大量的笔记才能勉强跟上思路。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一些复杂的理论概念,作者也总能找到巧妙的比喻或者恰当的案例来佐证,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情境时的那种生动性,仿佛能够透过文字,看到他所描绘的那些场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抓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精装本”。我原本以为这种老牌经典的精装版可能在内容上不会有什么惊喜,毕竟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然而,拿到手后我立刻被那种纸张的质感吸引住了,触感细腻而有韧性,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工艺更是无可挑剔,书脊的线装非常牢固,感觉即便是翻阅无数次也不会轻易松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感极强,放在书架上,立刻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对于喜欢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高品质的精装本,阅读体验本身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甚至不忍心让它被过度使用,每一次翻开都带着一种对知识和工艺的敬畏。

评分

一本书,40多块钱,就当花钱买教训了,以后尽量避免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

书包装的很好 没有什么破损 有很便宜 很实惠

评分

还不错,可以,买了好多次了,合作愉快,东西可以,京东东西值得购买!!!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不错,可以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质量可以。比较靠谱

评分

包装很好,没有折损的现象,会好好研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好!趁活动买的,超好超便宜!买好书,上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