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著,思想傢書係,一版再版,多國暢銷;
★精神分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三大理論支柱之一;
★美國前全國圖書館協會主席唐斯博士將這本書列入“改變世界曆史麵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影響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文學、藝術、宗教、史學等各方麵,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
【六大購買理由】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的成名代錶作。
·人類曆史上影響極大的心理學著作,引導瞭整個20世紀的人類文明。
·現代心理分析學的開山之作,對後世影響深遠。
·作傢齣版社重點齣版,精心編校,值得信賴。
·封麵典雅,裝幀精美,雙封麵精裝,可讀宜藏。
本書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錶作,被認為是本世紀極富創見的、偉大的著作之一,是瞭解精神分析學說和潛意識理論的必讀書,讀者可以從中發現很多令人興奮的觀察和大量與我們主題有關的饒有興趣的材料。《夢的解析》已被視為精神分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三大理論支柱之一。美國前全國圖書館協會主席唐斯博士將這本書列入“改變世界曆史麵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傢、哲學傢、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終生從事寫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曆代義學、曆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迴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齣人們心靈的底層。
★弗洛伊德替這代人尋求到瞭一個更深入的世界觀,科學地教導人類如何在這個艱難的星球上腳踏實地,勇往直前。他直指人心,但願人類對自身會有進一步的瞭解!
——英國作傢 茨威格
★如果世間有什麼行動可以被永遠銘記的話,那就是對人類心靈的洞察。
——德國作傢 托馬斯·曼
★《夢的解析》是一本改變曆史的書,是劃時代的不朽巨著,這是一部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及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並列為引發人類三大思想革命的書。
——美國 唐斯博士
★《夢的解析》堪稱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而且很可能是迄今在經驗主義基礎上掌握無意識心靈之謎的勇敢嘗試。
——瑞士心理學傢 榮格
第一章·夢問題的學術文獻·/·1
甲、夢與清醒狀態的關係·/·7
乙、夢的材料——夢中記憶·/·11
丙、睡夢刺激與睡夢的根源·/·23
丁、為何蘇醒後遺忘夢·/·44
戊、夢的心理學特性·/·49
己、夢中的倫理感情·/·66
庚、夢理論與夢的功能·/·76
辛、夢與精神病之間的關係·/·89
1909年補充·/·94
1914年補充·/·97
第二章·解夢的方法:對一個夢模式的分析·/·98
第三章·夢是遂願·/·123
第四章·夢的歪麯·/·134
第五章·夢材料與夢來源·/·162
甲、夢中近事與無關緊要之事·/·163
乙、作為夢來源的幼兒期·/·187
丙、軀體性的夢來源·/·219
丁、典型的夢·/·239
第六章·夢的工作·/·274
甲、壓縮工作·/·275
乙、移置工作·/·302
丙、夢的錶現手段·/·306
丁、顧及可錶現性·/·334
戊、夢中通過象徵來錶現其他典型的夢·/·344
己、例子——夢中計算與言語·/·399
庚、怪誕的夢——夢中的智力錶現·/·421
辛、夢中的情感·/·455
壬、繼發性整閤·/·483
第七章·論夢過程的心理學·/·502
甲、對夢的遺忘·/·505
乙、退行·/·525
丙、關於遂願·/·541
丁、通過夢喚醒夢的功能焦慮夢·/·563
戊、初級過程與次級過程壓抑·/·576
己、潛意識與意識現實·/·592
附 錄·弗洛伊德偏重或者相對詳細論述夢主題的
著作·/·607
第一章
夢問題的學術文獻
在以下幾頁裏,我會證明存在能夠使人解夢的一種心理技巧,在應用此種操作方法時,任何夢都被證明是富有意義的心理産物,在可說明之處,可以把這種産物列入清醒時的內心活動。我還將嘗試闡明那些過程,夢的奇特性與麵目全非起因於它們,我還將從這些過程中推斷心理力量的性質,夢來自這些心理力量的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隻要到瞭那一步,我的闡述就會中止,因為它將到達一點,在這點上,做夢的問題必將融入更廣泛的問題,必須藉助彆的材料來開始解決後者。
我先概覽先前諸位著作者的功績及學術界中夢問題的現狀,因為在論述過程中,我將不會常有契機迴到這點上來。因為盡管有幾韆年的努力,對夢的科學理解仍鮮有進展。這點被著作者們公認,所以,列舉各種意見就顯得多餘。我在書末附上瞭著作的目錄,在那些著作裏,可以找到許多對我們的主題有啓發性的評論與極有意思的材料,但沒有什麼或者少有什麼涉及夢的本質或者最終解開夢的一個謎團。當然更少有什麼變成受過教育的非專業人士的知識。
在人類的原始時代,夢在原始民族那裏可能得到何種理解,它對原始民族關於世界和心靈觀念的形成可能發生何種影響,這是具有高度趣味的主題,我隻好不情願地把它從這個語境的探討中排除。我提請注意盧伯剋爵士、赫·斯賓塞①、愛·伯·泰勒②等人的知名著作,我隻補充說,在我們完成呈現在眼前的“解夢”任務後,我們纔能把握這些問題與推測的影響程度。
史前對夢的見解的餘音顯然是古典時期各民族評價夢的根據。③在他們那裏的假設是,夢與他們所相信的超人性質的世界有聯係,會從諸神與魔鬼方麵帶來啓示。此外,他們不禁想到,對做夢者而言,夢會有意味深長的意圖,通常要對他預示未來。然而,夢在內容與印象上的迥異卻使人難以對它做統一的理解,而迫使人根據夢的價值與可靠性作形形色色的區分與分類。在古典時期的各個哲學傢那裏,對夢的評價當然並非不依賴他們一般說來願意承認的的地位。
在亞裏士多德兩部探討夢的著作裏,夢已經成為心理學的客體。我們聽說,夢並非神賜,沒有神性,卻可能具有魔性,因為自然的確有魔力,而非神性;即夢並非源於超自然的啓示,而是産生於當然與神性有親緣的人的精神規律。夢被界定成睡眠者隻要睡眠就有的心靈活動。①
亞裏士多德瞭解夢樣狀態的若乾特點,如夢把睡眠期間齣現的小刺激重新解釋成大事(“人們相信,哪怕隻有這個或那個關節發生微不足道的升溫,蹈火就會變熱”②),他從這種特性中得齣結論,即夢很可能把白天未曾注意到的體內開始變化的先兆泄露給醫生。③
眾所周知,亞裏士多德之前的古人認為夢不是正在做夢的心靈的産物,而是來自神靈的靈感。而我們在估價夢樣狀態時會發現隨時存在的這兩種對立的潮流,在他們那裏已經産生作用。人們區分齣真正、寶貴的夢,把它們賜予睡眠者,是為瞭警告他或者對他預示未來,人們把這些夢與空洞、虛幻與虛無的夢區分開來,後者的意圖是把睡眠者引入歧途或者使他陷入沉淪。
格魯佩(《希臘神話與宗教史》,1906年,第2捲,第930頁)④復述瞭依據馬剋羅比烏斯⑤與[齣自達爾迪斯的]阿特米多魯斯⑥的這樣一種劃分:“人們把夢分成兩類。一類應該隻受當前(或者往昔)影,對未來卻無關緊要;它包括失眠,直接再現已有的想象或者其對立物,如飢餓或者解餓,包括幻象,幻想般地擴展已有的想象,如夢魘。另一類卻被視為決定未來;屬於這一類的有:(1)在夢中接受的直接預言(神的迴話、神示);(2)對麵臨事件的預報(視力);(3)象徵性的、需要解釋的夢。該理論曆經許多個世紀得以保存。”
與這種對夢的易變估價①相關的是“解夢”的任務。因為人們一般期待夢有重要的啓迪,但並非直接理解所有的夢,無法知道,一個特定的費解的夢是否確實預示著意味深長之事,啓發人去努力,這種努力可能用一種明晰又意味深長的內容來代替夢的費解內容。在古典後期,齣自達爾迪斯的阿特米多魯斯被視為解夢最大權威,其詳盡的著作[《夢的解析》]必定把內容相同的散失著作補償給我們。②
在近代科學齣現之前,古人對夢的見解必定與其全部世界觀完全一緻,其世界觀慣常作為現實投射到外界,這隻在內心生活內部有現實性。這種對夢的見解還考慮主要印象,清醒狀態通過早晨剩餘的對夢的迴憶得到主要印象,因為在這種迴憶中,夢裝扮成陌生之事,仿佛源自另一個世界,跟其餘的心理內容相反。此外,如果認為關於夢的超自然來源的學說在我們的時代缺乏擁護者,那就錯瞭;所有虔信派與神秘主義作傢除外——他們的確做對瞭的是,隻要以前擴展的超自然領域的剩餘部分未被自然科學的解釋占領,就占據它們,——人們也還遇上瞭感覺敏銳、對一切冒險離奇之事反感的男人,在宗教上,他們信仰超人精神力量的存在與介入,試圖將其宗教信仰恰恰依托在睡夢現象的不可解釋性上(哈夫訥,《睡眠與做夢》,1887年)。某些哲學傢學派、如謝林追隨者重視夢樣狀態①,這是夢在古典時期沒有爭議地具有神性的一種清晰餘音,關於夢的預知性力量、預示未來的力量,探討也未結束,因為心理學的解釋嘗試不足以解決積纍的材料,盡管每個緻力於科學思想方法者有同感,明確傾嚮於駁迴此類說法。
要寫作我們對睡夢問題的科學認識的曆史,之所以如此睏難,是因為這種認識盡管在個彆處可能變得富於價值,但在這種認識中,卻覺察不齣沿著某些方嚮有進展。沒有形成可靠結果的基礎,下一個研究者本來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建設,而每個新的著作者都重新並且如同從源頭再度著手同樣的問題。如果我想遵循著作者們的時間順序,摘錄報告各個著作者對做夢問題錶達過哪些觀點,那我就得放棄勾畫對睡夢認識現狀的明瞭全貌;我因此寜可把描述與主題而非與著作者相連,我會在每個睡夢問題上列舉,文獻中用來解決睡夢問題的材料中記下瞭什麼。
但因為我未能成功地掌握這個題目上如此分散並且蔓延到其他事物上的文獻,隻要我的描述中沒有丟失基本事實、沒有丟失重要觀點,我就不得不請我的讀者滿足於此。
直到不久前,多數著作者都發現自己有理由在同一關聯中論述睡眠與做夢,通常也要補充對相似情形的評價,這些情形延展到精神病理學裏,著作者們還補充與夢類似的事件(諸如幻覺、幻視等)。而在最近的著作中,錶現齣的追求是,保持對主題的限製,比如把齣自夢樣狀態領域的一個單獨問題作為對象。我願把這種變化看成一種信念的流露,即在如此模糊的事物中,隻能通過一係列細節研究獲得澄清與一緻。我在此能夠提供的不過是這樣一種細節研究,彆無他物,而且特彆具有心理學性質。我鮮有契機緻力於睡眠問題,因為該問題本質上是個生理學問題,雖然在睡眠狀態的特性中必定同時包含瞭針對心理係統的機能條件的變化。那就是說,連睡眠文獻在此也不在考慮之列。
甲、夢與清醒狀態的關係
蘇醒者的質樸判斷假設,夢——就算它並非源自另一個世界——還是使睡眠者神遊瞭另一個世界。我們要感謝舊日的生理學傢布爾達赫①對睡夢現象細緻而感覺細膩的描寫,他用一個常說的句子錶達瞭這種信念(《作為經驗科學的生理學》,1838年,第499頁):“……白天的生活連同其努力與享受、喜悅與痛楚從不重復,不如說,做夢意在讓我們擺脫它們。即使我們整個心靈被一個對象充滿,即便深切的痛楚撕裂我們的內心或者一項任務占用瞭我們全部的精神力量,夢或者給我們全然異樣之事,或者它從現實中隻把個彆要素取到其組閤中,或者它隻步入我們情緒的調子並象徵現實。”——伊·哈·費希特②(《心理學:關於人自覺精神的學說》,1864年,第1捲,第541頁)在同一意義上直接言說並稱它們是精神的自愈特性的神秘善事之一。③——在有理由被各方尊重的關於夢的本性與形成的研究中,L.施特呂姆普爾也在相似意義上發錶意見(《夢的本性與形成》,1887年,第16頁):“有誰做夢,就背離瞭清醒意識的世界……”;(齣處同上,第17頁):“在夢中,就清醒意識有秩序的內容及其正常狀態而言,記憶差不多完全消失瞭……”;(齣處同上,第19頁):“心靈在夢中幾乎無迴憶地與清醒狀態的常規內容與過程離析……”
絕大多數著作者卻對夢與清醒狀態的關係持相反的見解。哈夫訥如是說(《睡眠與做夢》,1887年,第245頁):“首先,夢延續清醒狀態。我們的夢始終銜接著不久前曾在意識中的想象。仔細觀察將幾乎總會發現一條綫索,夢在其中與前日的經曆掛鈎。”魏剛特(《夢的形成》,1893年,第6頁)直接反駁上麵引述的布爾達赫的說法,“因為可以經常、似乎在絕大多數夢裏觀察到,它們把我們恰恰帶迴習慣的生活,而非讓我們擺脫它。”莫裏用一種簡明扼要的錶達方式言說:“我們夢見我們所見、所言、所願或所作所為”;耶森在其1855年齣版的心理學(《試論心理學的學術根據》,第530頁)中說得更詳細:“夢的內容或多或少始終取決於個性,取決於年齡、性彆、地位、教育程度、慣常的生活方式並取決於整個迄今為止生活的事件與經驗。”
哲學傢J.G.E.馬斯(《試論熱情》[第1捲,第168頁與第173頁])最不模棱兩可地對此問題錶態①:“我們最熾熱的熱情指嚮我們最常夢見的那些事物,經驗證實我們的這種說法。由此看齣,我們的熱情必定影響我們夢的産生。好勝者(或許隻在其想象中)夢見爭得的或者尚待爭得的桂冠,而熱戀者在其夢中忙於其甜蜜希望的對象……如果被隨便一個理由激發,潛藏於心的所有感官欲望與厭惡就可能導緻與它們結伴的想象成夢,或者這些想象介入已有的夢。”(由溫特施泰因告知,《夢中遂願的兩個例證》,1912年。)
關於夢境對生活的依賴性,古人想得沒有二緻。我引述拉德施刀剋(《睡眠與夢》,1879年,第134頁):薛西斯①在其遠徵希臘之前被好主意分散瞭他的這個決心,卻一再被夢激勵做此事,明事理的老解夢者、波斯人阿爾班達就中肯地告訴他,夢象大多包含人清醒時就思考之事。
在盧剋萊修②的教喻詩《物性論》中,可以找到這一處:
精神上最熱心緻力於何種事務,
或者之前情感在何事上停留最多,
理智在此上麵花費更勤,
同樣之事慣常在讓我們在夢中遇見。
法學傢撰寫法律並實施訴訟;
統帥們治軍血戰……③
西塞羅④(《論占蔔》)與晚得多的莫裏所言很相似:“……但尤其在心靈中,我們醒著時想過、乾過的那些對象的殘餘輾轉嬉鬧。”⑤
關於夢樣狀態與清醒狀態關係的這兩種觀點的矛盾似乎確實不可解決。因此,迴想起F.W.希爾德布朗特的闡述(《夢及其用於生活》,1875年,第8頁以下)是適宜的,他認為,夢的特性除瞭用“一係列[三種]錶麵激化為矛盾的對立”外根本無法作彆的描寫。“構成這些對立的對立的一方麵是夢與現實的、真正生活的,而另一方麵是一個始終另一個、一個始終依賴另一個。——夢是與清醒地經曆的現實徹底分離之事,可以說,是一種自身密封的實存,被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與現實生活隔開。夢使我們脫離現實,抹去對我們身上現實的正常迴憶,把我們置於另一個世界、置於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曆,後者其實與現實生活經曆毫無瓜葛……”希爾德布朗特隨後詳盡闡明,我們整個存在連同其生存形式如何隨著入睡“如同在一扇不可見的升降門後麵”消失。比如人傢於是在夢裏航行前往聖海倫娜,為的是給在那裏被囚禁的拿破侖用摩澤爾葡萄酒提供點美味。人傢將會受到這位前皇帝最親切的接待,幾乎很遺憾看見這有趣的錯覺因醒來而受乾擾。現在,人傢卻把夢境與現實相比較。人傢從未是葡萄酒商,也從未想成為葡萄酒商。人傢從未航行過,絕少會把聖海倫娜作為這樣一次航行的目的地。對拿破侖,人傢絕不抱有同情之意,而是懷有愛國主義的深仇大恨。而且盡管如此,拿破侖死在島上時,做夢者還根本不在生者之列;與拿破侖建立個人關係在可能性範圍之外。所以,夢中經曆似乎是在兩個完美相配又相互延續的生活階段之間插入的陌生之事。
“而盡管如此,”希爾德布朗特繼續道(齣處同上,第10頁),“同樣真實、正確的是錶麵上的。我的意思是,與這種隔絕或者離析攜手而行的卻還有最密切的關係與聯係。我們簡直可以說:不管夢提供什麼,它取材於現實與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藉助此現實而展開。……無論夢以此做得多奇特,它其實還是從不能脫離現實世界,而其最精深、最滑稽的産物所藉用的原料必定總是或者來自感性世界中在我們眼前齣現之事,或者在我們清醒的思路中以某種方式已經找到其位置,換言之,來自我們在外部或者內心已經經曆之事。”
……
總序
張炯
隻有人類纔有思想。人類作為能動的主體,它的意識就不僅僅是存在的反映,還能夠超越存在,改造存在。馬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哲學傢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人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正因為人的思想具有能動性。人的能動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的能動性,然後纔作用於人改變世界的實踐。人的思想能夠從實踐提升理論,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已知透視未知,從曆史透視未來。構成人類思想的感性和理性,邏輯推理力以及想象力和幻想力,使人類的思想成為認識現實、改造現實的強大精神力量。思想傢正是以自己的傑齣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成為有益人類曆史進步的卓越人物。
前些年,歐洲曾把孔子和馬剋思推崇為人類曆史韆年以來的兩大思想傢,當然都基於認識到他們的思想對人類的曆史進步所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學說,不僅成為中國兩韆多年來封建社會超穩定的社會結構的精神支柱,對歐洲啓濛主義思想傢也産生過仍然有益的藉鑒。直到今天,孔子思想中的積極部分,仍然滋養著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和他對資本主義的深刻剖析,對全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也已無人能夠否認!
思想是無國界的。可以說,人類自脫離動物界成為高等動物以來,就不斷在藉鑒和分享彼此的思想。有益的思想也隻有獲得更多人群的享有,纔能通過人們的廣泛實踐,産生改造世界的偉大作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傢越能獲得更多促使人類進步的思想資源,就越有利於使自己強大,使自己走嚮曆史前進的潮頭!
我想,這就是作傢齣版社與北京高高國際文化傳媒在資源整閤、優勢互補前提下閤力打造的這套大型“思想傢”書係的初衷。這套書係計劃精選、匯集自古以來人類精神思想文化長河中最為璀璨耀眼的傳世名著,以及當代探尋社會發展的深刻的人文思考,爭取覆蓋曆史、文化、哲學、政治、社會科學、文學理論等多個重要領域。齣版方緻力於譯文流暢、精準和學術嚴謹、可靠;並參考已有譯本,力求文字淺顯、通俗,版式和紙張達到鮮亮、悅目,易於貼近普通讀者,宜於讀者捧讀、收藏。
我國正在為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而奮鬥。我相信,這套書係的齣版和發行,必將有益於我國思想文化資源的廣泛積纍,也必將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並有益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的建設。是為序。
二〇一六年五月五日於北京
德文版編者導言
對本版次綱要與宗旨及編輯方法的詳細闡述見於第1捲前的“版本說明”,因而隻在此再次簡要概括這些想法要點;同時,我們想藉助一些解釋給讀者提供對本書的指南。
此次版次按主題劃分,宗旨是,比起一些單行本著作的袖珍版來,主要使來自與精神分析相鄰的知識領域——社會學、政治科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等——的學生,還有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容易較係統、較大範圍地接近裝幀物美價廉、帶有詳細注釋資料的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初衷是把關於治療技巧與療法理論的著作收入本版中。根據多方願望,在一捲不編號的增補捲中補齊弗洛伊德的這部分工作。
編委會元老詹姆士·斯特雷奇死後,發行瞭研習版,1967年4月故去之前,他都在參與準備工作,尤其是內容計劃與評注的指導方針。
本版次所用的文本一般是弗洛伊德尚在世時發錶的最後幾個德文版文本,多數情況下就是先在倫敦齣版的全集(多為還在維也納刊印的全集的影印版)。若非如此,在相關著作開首的“編輯前言”中提及來源。編者刪去瞭弗洛伊德對較早的、如今幾乎無法找到的版次的頁碼提示,取而代之增加描述性腳注,使讀者可能在如今可用的版本中找到相應之處。為避免不必要的重復,通常在研習版各捲末尾的書目中指明曾包含在較早版本中的弗洛伊德對一些著作及對其他著作者著作的詳細書目說明。除瞭這些無關緊要的改動與統一使用“S。”來代錶頁碼提示(還有在弗洛伊德主要在早期著作中寫成“p。”之處)以及一些少量的正字法、標點符號與版式的現代化之外,對原始資料文本所作任何變動都在“編輯序言”或者腳注中做瞭說明。
收入研習版的版本資料取自《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標準版》、也就是在詹姆士·斯特雷奇領導下編成的英文版;在這點上得到精神分析研究所(倫敦)與霍加斯齣版社(倫敦)的允許,以譯文重現材料。在本版次宗旨所需之處,縮簡並改編這一材料;同時,作瞭一些少量訂正並增添瞭補充注釋。除瞭編輯前言外,全部齣自編者之手的補充放在方括號內。
編者應該感謝S。菲捨爾齣版社的伊爾莎·格魯布裏希-西米蒂斯。沒有她的倡議,就不會著手編纂此研習版;在各個準備階段,她提供瞭無可估量的幫助與知識淵博的建議。凱爾特·許格爾把版本材料譯成德文,英格博格·邁爾-帕米爾多細心校對並編製目錄,也應得到大力感謝。
編?者
德文齣版者前言
Ⅰ書目
1900年萊比锡與維也納,弗朗茨·多伊蒂剋齣版社。(1899年發行)4+375頁。
1909年第2(增補修訂)版,同一傢齣版社。7+389頁。
1911年第3(增補修訂)版,同一傢齣版社。10+418頁。
1914年第4(增補修訂)版,同一傢齣版社。10+498頁。
1919年第5(增補修訂)版,同一傢齣版社。9+474頁。
1921年第6版(第5版重印,不過有新前言與修訂的書目),同一傢齣版社。7+478頁。
1922年第7版(第6版重印),同一傢齣版社。
1925年全集,第2捲與第3捲一部分(增補修訂)。萊比锡、維也納與蘇黎世,國際精神分析齣版社。543頁與1—185頁。
1930年第8(增補修訂)版,萊比锡與維也納,弗朗茨·多伊蒂剋齣版社。10+435頁。
1942年全集,雙捲第2捲第3捲(第8版重印)。頁數為15+1—642。
盡管扉頁上事先標明為新世紀,1899年11月初,《夢的解析》就已經齣版瞭。它是弗洛伊德每次新版時都或多或少係統性地使之達到最新知識水平的兩本書之一,另一本是《性學三論》(1905)這篇論文。本書第三版後,卻不再標齣弗洛伊德每次所作改動;而這在以後版本的讀者那裏導緻一些睏惑,因為新材料間或假定人們熟悉弗洛伊德在本書齣現很久之後觀點上的那些更改。弗洛伊德著作(全集)初版的編者嘗試過控製這種睏難,他們在一捲中重印原初形式的《夢的解析》初版,在第二捲中集聚後來逐漸增添的一切。可惜當時沒有係統性地實施這項工作,增補本身沒有注明日期,由此犧牲瞭這種版本方案的許多益處。在後續的版本中,於是復歸單捲的、未區分不同階段的版本舊稿。
多數增補所包含的單項主題是夢象徵。弗洛伊德在本書第六章戊節開頭解釋,他後來纔完全明瞭問題的這一麵的意義。
在初版中,對象徵的探討限於第六章關於“顧及可錶現性”那一節末尾的少數幾頁。在第二版(1909)中,對這一節沒有增補什麼;而弗洛伊德在第五章關於“典型夢”那一節末尾插入瞭關於性象徵的幾頁。這幾頁在第三版(1911)中還明顯擴展,而第六章原初的段落又保持不變。無疑,重新編排被耽誤瞭,所以,弗洛伊德在第四版(1914)中把關於象徵的全新一節(戊節)插入第六章,他把當時收集在第五章中的屬於該主題的材料轉到這一節,還通過其他全新的材料來補充。在所有後來的版本中,本書的這種總體結構不再有什麼改動,雖然也還增加瞭許多新材料。在二捲稿(1925)、也就是第八版(1930)之後,在關於“典型夢”的一節中重新收錄瞭先前刪去的一些段落。
在第四、第五、第六與第七版(也就是自1914—1922)中,在第六章末尾可以找到奧托·蘭剋的兩篇文章(《夢與創作》,1914年,與《夢與神話》,1914年;在《夢的解析》中首次發錶),以後卻又付諸闕如。
關於書目:初版包含約八十種書的一份清單,多為弗洛伊德在文本中涉及的那類著作。它未作變動也包含在第二與第三版中,不過,在第三版中,增加瞭自1900年起齣版的約四十種書的第二份書單。此後,兩份書目迅速增加,直至在第八版中,首份書單包括逾二百六十種,第二份包括逾二百種。在此階段,1900年前齣版的各種著作的首份書單中隻有很小一部分確實在弗洛伊德的文本中被提及;另一方麵,涉及1900年之後刊行的文獻的第二份書單(從弗洛伊德自己在其不同的前言中的說明中可以獲悉)不能與關於夢這一主題的分析性論文或者準分析性論文的迅速産生保持同步。最後,弗洛伊德在本文中引用的大量書籍在兩份書單中都找不到。從弗洛伊德緻安德烈·勃勒東①(《緻安德烈·勃勒東的三封信劄》,1933)可以獲悉,從第四版起,奧托·蘭剋單獨負責這些書目。
Ⅱ本版次
本版次基於全集的雙捲第二、第三捲的文本,與第八版(1930)、弗洛伊德在世時最後一版的文本相應。同時,本版次在很重要一點上有彆於所有早先的德文版:它顧及在不同版次中包含的異文。本版次試著標明自本書首次刊行以來所作任何重大改動並注明日期。在一版接一版中,對弗洛伊德而言,重要的始終是材料多於刪除的材料。刪去的段落以及弗洛伊德後來付諸闕如或者大作改動的先前版本的材料通常收入本版次。構成例外的是我們看來具有特彆意味的一些少量例子;它們放在編者注釋中。刪去瞭蘭剋對第六章的補遺:兩篇文章完全獨立成篇,與弗洛伊德的書沒有直接關係;此外,它們可能會再占去五十頁。
書目得到完全修改;它們在此根據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標準版第五捲再現,帶有附加的訂正與補充。首份書目包含確實在文本中或者在腳注中提及的全部論文。第二份列舉1900年之前的所有那些論文,弗洛伊德在收入全集的書目中舉齣它們,而在弗洛伊德的文本中沒有引用它們。刊印這份清單之所以讓我們覺得富有價值,是因為無法輕易得到關於較早的夢文獻的類似全麵書目。除瞭確實在文本中提及、因而被收入首份書目外,不考慮1900年之後齣版的論文。然而必須就這兩份目錄提齣警告。探究錶明,在先前德文版的書目中包含許多錯誤。隻要可能,已經在標準版中糾正瞭這些錯誤,其他一些錯誤在本版次中得到修正。數量並非微不足道的條目卻至今沒有被證明為可以核實;這些帶有星號的書籍不得不被視為有疑問。
編者補充——腳注、引文齣處說明以及眾多相互參照提示——放在方括號中。
Ⅲ曆史
正如我們從緻弗利斯的信劄(《精神分析肇始》,1950年)中得知,弗洛伊德從1897年至1899年鞦寫作《夢的解析》,其間有過中斷。該著作中所闡述的理論在他那裏卻很久以前就開始形成瞭;材料搜集也是如此。
除瞭零星分散提及此題目,這在弗洛伊德的信劄中可以追溯至1882年,在布羅伊爾①與弗洛伊德的《癔癥研究》(1895)中,在他對其首個病史(埃米·馮·N女士的病例,日期為5月15日)的一個長長的腳注中可以找到首個重要的、在齣版物中齣現的齣處,它提供瞭弗洛伊德對夢感興趣的消息。他在彼處探討該事實,即神經癥患者似乎需要把偶然同時閃過的想象彼此聯係起來。他繼續道:“我早就通過在其他領域的觀察能夠確信這樣一種強迫聯想的威力。我不禁持續幾周混淆瞭我慣常的床鋪與一張更硬的臥榻,我在後者上麵很可能或多或少做夢更強烈,或許隻是不能達到正常的睡眠深度。我蘇醒後頭一刻鍾知道夜裏所有的夢,努力寫下它們並嘗試解夢。我成功地把它們全部歸因於兩個因素:1。歸因於要完善此類想象的那種強迫,我在日間隻是匆忙地停留於這些隻是觸及而未瞭結的想象;2。歸因於那種強迫,要把在同一意識狀態中存在的事物彼此聯係起來。夢的無意義與充滿矛盾應歸因於後一種因素的自由主宰。”
同年(1895)9月,弗洛伊德寫作其《心理學綱要》第一部分(作為緻弗利斯信劄的附錄發錶);該“綱要”的第19段、第20段與第21段首次接近連貫的夢理論。它們已經包含在本著作中再度齣現的許多要素,如(1)夢的遂願特徵,(2)夢的幻覺特徵,(3)精神在幻覺與夢中的退行性作用方式,(4)睡眠狀態暗含運動麻痹,(5)夢中移置的機製,(6)夢的機製與神經癥病徵機製之間的相似性。比所有這些更重要的卻是:該綱要已經明確暗示在《夢的解析》中給予世界的發現中可能是最本質的發現——區分兩種不同的心靈作用方式——初級過程與次級過程。
這樣卻絕非窮盡該“綱要”和與之相連的1895年末緻弗利斯信劄的意義。可以不誇張地斷言,通過該“綱要”的發錶纔使《夢的解析》第七章、甚至弗洛伊德後來的“元心理學”研究一大部分變得完全可以理解。
雖然不可能在此個彆探討問題,但還可以相當簡單地概述診斷的基本特徵。弗洛伊德在其“綱要”中本質上追求的目標是,把不同起源的兩種理論閤並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第一種理論最後溯源的赫爾姆霍茲①的生理學學派,弗洛伊德的老師、生理學傢恩斯特·馮·布呂剋②屬於該學派,是主要代錶之一。根據這種理論,神經生理學、因而還有心理學聽從純粹化學——物理學的規律。例如“恒定原則”是這樣一種規律,無論弗洛伊德還是布羅伊爾都頻繁提及,1892年(在身後發錶的概要中,布羅伊爾與弗洛伊德,《關於癔癥發作的理論》,1940年)描述如下:“神經係統力求……在人們可能稱為‘刺激總量’的機能情況上保持恒定。”由弗洛伊德在其“綱要”中牽扯進來的第二種理論是神經元的解剖學說,八十年代末開始在神經元解剖學傢那裏得到認同。(“神經元”這一名稱卻於1891年纔由瓦爾代爾①新造齣來。)據此,中樞神經係統的機能單位是一個特定細胞,與鄰接細胞沒有直接的解剖學上的關聯。“綱要”開篇幾句清晰地錶明,它基於這兩種理論的組閤。弗洛伊德寫道,它的宗旨是“把心理過程展示成可指明的物質部分在數量上確定的狀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肇始》,1950年,第378頁)。他隨後假設,這些“物質部分”是神經元;使其活動狀態有彆於靜止狀態的是“服從普遍運動規律的”的一個“數量”。所以,神經元既可能是“空的”也可能“充滿某個數量”,亦即“被占的”。②可以把神經興奮解釋成流經神經元係統的一個量;根據神經元之間“接觸柵欄”的狀況,這樣一種流動可能遇上一種“阻抗”或者一種“鋪平”。(“突觸”這個術語1897年纔由與福斯特③與謝靈頓④采用)整個中樞神經係統的活動受製於一項普遍的“惰性”原則,神經元據此始終力求擺脫充滿它們的“數量”——一項與“恒定原則”相關的原則。以這些概念與類似概念作為元件,弗洛伊德建立起他那高度錯綜復雜、極其富於創造性的心靈作為一個神經病學係統的工作模式。
但很快,不明之處與睏難就開始積聚,在寫下“綱要”後的幾個月裏,弗洛伊德總是忙於改善其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興趣卻從神經病學問題與理論問題移到心理學與臨床問題上;最後,他放棄瞭整個項目。他於幾年後在本書第七章中重拾理論問題時,顯然不再力求有神經—生理學基礎——盡管他肯定從未不再相信有朝一日會為心理學建立物理學基礎。①雖然如此,還是有早先模式的許多普遍性結構標誌與眾多個彆特徵進入在《夢的解析》中生發的新模式,而這是為何“綱要”對後一部著作的讀者而言具有意義的理由。弗洛伊德先前假設的神經元係統就由係統或者審查機構代替瞭;代替物理“數量”而齣現的是假設性“投注”心理能量;惰性原則成為愉悅(或者如弗洛伊德在此所稱的無趣)原則的基礎。此外,在第七章可以找到的一些對心理過程的詳細闡述也多應歸功於那些生理學先驅,迴顧他們,這些闡述能夠得到更好理解。例如,這適用於“迴憶係統”中對迴憶痕跡中斷的描寫,適用於探討何為願望以及遂願的不同種類,也適用於強調言語性思維過程在適應現實要求時的作用。
所有這些在很大程度上足以證明弗洛伊德的斷言是正確的,即《夢的解析》“基本上於1896年初完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運動史》,1914年,臨近第一節末)。(弗洛伊德後來纔發現三點理論意義,即俄狄浦斯情結的存在最先導緻正確評價夢作為根據的潛意識願望的根源——主宰所有夢的睡眠願望和“繼發性整閤”的作用。)
弗洛伊德不僅把手稿而且把校樣不斷寄給弗利斯供其評價。後者似乎對本書的最後成型有過顯著的影響並負責齣於保密考慮刪去一些段落。但最嚴厲的批評來自著作者本人,主要針對風格與文學錶現形式:“……我相信”,成書後,他於1899年9月21日寫道(《精神分析肇始》,1950年,信劄第119號),“我的自我批評並非完全無理。在我身上某處也蘊含著一絲審美感、鑒賞作為一種完美的美,而我的夢著作裏拐彎抹角、用並非直截瞭當的言辭洋洋自得、著眼於意念的句子嚴重傷害瞭我心中的理想。如果我把這種形式缺陷理解成缺乏對材料的控製,也幾乎不冤枉。”
盡管有這種自我批評,雖然有一陣子弗洛伊德苦於情緒低落,當時本書幾乎完全被公眾忽略——齣版後頭六年裏售齣351冊,他還是始終把《夢的解析》視為其最重要的著作。“像這樣的頓悟,”他在英文第三版的前言中寫道,“一生卻注定隻有一次。”
作者序言
我在此嘗試闡述解夢,相信並沒有逾越神經病理學關注的周邊範圍。因為在心理測驗時,夢被證明是一係列異常心理産物的首個環節,齣於實際原因,在這些産物的其他環節中,癔癥恐懼癥、強迫觀念和妄想想象必定讓醫生潛心研究。就像會顯示的那樣——夢不會有資格獲得類似的實際意義;但其理論價值作為範式更加重大,而不會解釋夢意象如何形成的人,要試圖理解恐懼癥、強迫觀念與妄想、可能還要理解其在治療上的影響,也將會徒勞。
但我們的主題要將其重要性歸功於同一關聯,這種關聯也要對這本著作的缺陷負責。在這樣的闡述中,將會如此大量地發現斷麵,這些斷麵同樣與許多接觸點相應,在這些接觸點上,成夢這個問題介入精神病理學更廣泛的問題,在此無法處理,如果時間和力量夠用,又齣現其他材料,以後的研究會緻力於這些問題。
我藉以闡明解夢的材料有特點,這些特點也給我齣版本書造成睏難。本書會讓人明白,為何就我的目的而言,所有在文獻中講述過的或者有待從陌生人處收集的夢必定不適用;我隻能在自己的夢和我那些在接受心理分析治療的病人的夢之間選擇。此處,夢的過程決定於由神經質性格混閤而引起的一種不受歡迎的並發癥,這一情況阻止我使用那些病人的夢材料。被證明與講述我自己的夢相連、不可分離的是,我呈現給他人窺視的自己精神生活的隱私超齣我所能夠樂見的程度,超齣瞭其他情況下作為任務落在一名著作者身上的程度,這名著作者並非詩人,而是自然研究者。這很尷尬,但不可避免;為瞭不必放棄論證我的一般心理結論,我就遷就瞭。當然,我還是不能抵禦誘惑,即通過省略和替代來消除某些泄密;隻要發生這事,就肯定不利於我所用例證的價值。我隻能錶示期望,但願這本著作的讀者會設想置身於我的睏境,對我行寬容;此外,發現自己在講述的夢中以某種方式被涉及的所有人,但願他們至少不會拒絕給夢樣狀態以思想自由。
超乎想象的好,一如既往的快!完美!
評分十年來一部屬於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評分 評分 評分寶貝收到!很不錯,物流也很快。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非常好
評分不錯。速度很快,讓我驚訝。給好評。
評分印刷和裝訂都很棒,看起來很高大上,經典作品。
評分書包裝的很好 沒有什麼破損 有很便宜 很實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