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需要别人喜欢我,我不可以让人失望……” 
  “我必须不断*,让别人高兴……” 
  “我必须成功,才配得上我所在的位置……” 
  …… 
  总有这样一个苛求的声音,对我们不断要求和勒索。 
  这个声音曾经保护和支持过我们的心灵, 
  我们的生命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 
  自我苛求是生命活力的囹圄, 
  我们需要找出这个苛求声音的源头,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直视它,与它对话, 
  直到它从我们的心灵上松脱。 
  ——是时候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了! 
  ——今天的读者生活在竞争更加激烈、对成功要求更高的社会环境中,必须更优秀、更完美,所以,也更容易成为“自我苛求”的牺牲品,所以更迫切需要去除“自我苛求”的负面影响,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活得更加舒展、更具幸福感和尊严。       
内容简介
     严苛的自我要求有时候能使人进步,有时又会给人压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这种强迫我们行为的自我批评之声,如何掌控它?如何摆脱它? 
  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写就,法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弗雷德里克?方热凭借自己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针对“自我苛求”这一人性痼疾,结合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独创了行之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一定能够将你从“自我苛求”中解脱出来,使你获得更富创造力和幸福感的生命体验!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方热(Frédéric Fanget),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任教于法国里昂*大学,著有《医治受伤的自信》(Oser. Thérapie de la confiance en soi)等广受欢迎的畅销书。弗雷德里克?方热是人称“综合型”的治疗师,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通过行为疗法来改变自己,通过认知疗法来理解自己,利用存在和冥想疗法来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目录
   第一章 解放自己的方法 
不能把自己简单等同于一种缺陷或疾病 5 
痛苦与美德 8 
硬币的正反两面 11 
如何摆脱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 14 
驯服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 14 
第二章 内心的声音:窥探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内心的声音,我们的精神电台 18 
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令人喘不过气来 26 
第三章 我理解自己:如何完成认知概念化 
成为自己的同盟 33 
过高的要求 33 
概念化 43 
第四章 摆脱自己的人生准则 
倾听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意识到它的负面影响 55 
害怕自己做不到 56 
苛求,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69 
第五章 摆脱幼年的认知模式       
精彩书摘
     《痛苦与美德》 
  我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为了告诉大家,那些我们最重视的、所认同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美德,有时候正是这些东西束缚了我们。 
  这个说法可能在你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或许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我想说的意思是,令你痛苦的那些东西,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为之自豪的,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 
  我要告诉你,你必须挣脱自己最珍视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为什么要求你这样做?为什么劝你放弃在你看来最重要的东西?我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多年来,我在治疗中花很多时间将病患与其内心的声音——你知道,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听不见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的声音——之间的斗争具体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个内心的声音时时刻刻在批评你,很多时候它其实是过去某个责备的声音在回荡,在这一重消极的声音背后,还有一重积极的声音在对你说: “好好做事,你会为你自己感到骄傲,还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 
  这个内心的声音一面鞭策着你,一面折磨着你。你听从这个声音的指引,因为你已经试过,当你按照它说的那样做,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你就感到自豪,并且赢得旁人青眼相加。 
  可是当这个声音显得太强硬、太咄咄逼人和不留余地的时候,它让你很痛苦,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所取得的结果达不到自己设定的要求。这个声音只不过是把你给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反过来加之于你,并牵着你的鼻子走。 
  那些曾经关注我的书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这个是我研究的重点之——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而且对于提升自己的价值感、与他人相处以及良好地规划人生来说,完美主义非常有用。我在《好上加好! 完美主义心理学》一书中说过,当完美主义如同暴君一般为所欲为时,它也可以变得极其有害。完美主义者有些时候会过度吹毛求疵、谨小慎微。他们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容忍自己的任何缺陷。当然,除了“人应该完美无缺”之外,我还可以举出另一些人生准则的例子,比如安娜。后面我们将谈到她。安娜不懂如何拒绝,她的人生准则是“永远要让别人高兴” 。她觉得“别人比自己重要” ,所以她不断地答应做一些其实她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接受别人的邀请,同意和别人的午餐,她自己事务繁杂、忙不过来,还答应帮学生修改博士论文。她来我的诊所时,显得对自己非常生气,说: “我受够了,医生,我受够了这个样子,总是想讨好别人。我总是把他们看得比我自己还重要。 ”很快,安娜意识到这种想法来源于自己的过去。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引导她去理解,这个想法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但同时也造就了她的价值。安娜是个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倾听别人的要求的人。利他主义是安娜非常看重的一种价值,这是她的美德。大家都知道她值得信赖,欣赏她。 “永远要让别人高兴”这个想法是在安娜童年时期就形成的,逐渐变成了她的一种好品质。这一点她自己知道,她明白。即使这种“要让别人高兴”的自我要求在过分的时候让安娜气急,因为觉得自己过于迁就别人,自身价值感降低,但是她也知道,由于她乐于倾听别人的要求,这也给她带来了很多,使她成为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我有幸遇到很多人,治疗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例,今天我提出这个观念,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       
前言/序言
     生活中的境遇并不总是使人满意,经常令我们痛苦不安。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不幸源于工作上、伴侣关系和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我们的遭遇以及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是相关因素,却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影响着我们看待自身境况的方式,即我们对它的感知。 
  其实,我们的种种苦恼,或者说其中一部分, 往往和我们如何看待/理解自己所经历的状况有关。这些理解常常是错误的,来自于我们内心某种微弱的声音,这个声音不间断地评论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也就是我们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这个秘密电台时时刻刻钳制着我们的行为: 
  “要被别人喜爱、欣赏。要成功。你应该表现得有意思,值得关注,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有问必答,在这个男人面前展现你的女性魅力和智慧,像个无所不能的女超人,在这个女人面前展现你的男人本色,风趣幽默,懂得逗她开心”,诸如此类。实际上,诸如此类“必须达到”的要求对应着我们给自己设定的种种法则,我们屈从于这些法则,却从来都没想过它们是否适用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境况,而这些它们正是我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苦恼的根源。 
  在认知疗法中,这些我们强加于自己的严苛要求被成为“人生准则”。人要往前走,这些准则当然有其用处,促使我们进步,自我反省,发挥潜能。 
  然而,当这些人生准则变得过于刻板甚至粗暴,制定的目标不可企及或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会痛苦不堪,觉得自己总是有所不足,达不到对自己的要求。这些准则在不知不觉中指导着我们的人生。缺乏灵活性的个人准则最终可能导致我们活得很失败。 
  此书的目的就是帮你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从这个你无意识走入的死胡同里逃脱出来。如何才能解放自己? 
  首先,帮助你意识到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的存在,这个声音像是若隐若现却又持续不断的电台,你如此习惯于听到这个声音以至于再也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然而,如果我们停下来仔细倾听内心,这个噪音就会越来越清晰。 
  倾听这个声音,更好地理解它,意识到这个苛刻的声音对你造成的压迫感,这是将自己解放出来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声音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私人生活、家庭生活、友情、运动、社交,无所不在。它说:“来吧,超越你自己!不行,你很清楚你做不到,算了吧,没必要。” 
  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这种来自内心身处的自我批评的声音是我们犹豫不决、抑郁迟缓或焦虑不安的源头。 
  为了更好地摆脱这种声音,本人的决心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往往出现得很早,在幼年就已经出现,而且必然有其原因。比如阿德里亚娜,她就是因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东欧家庭,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所以会给自己定下一个必须拼命奋斗的目标。而安娜不懂拒绝,害怕伤害别人或者想讨好别人。卡特琳娜则是想变得像别人一样,因为她从小就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同,像一个异类。塞巴斯蒂安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表现得自己配得上,其实他内心深深地怀疑自己。 
  这些都是真实的个案,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在此隐去了他们真实的身份。他们代表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自我苛求的类型。他们的故事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你自己,同时也会告诉你,改变是可能的。 
  当你能够分辨出自己内心的自我批判的声音——这个内心深处最为私密的声音——并且意识到这个声音给你的生活带来的损害,当你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了这个声音的源头,你就有办法好好面对这个声音,回应它并摆脱它,然后才能享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美好。 
  我邀请你,邀请阅读这本书的人,与我一同踏上这条自我发现和自我改变的道路。 
  在本书中,我希望展示给各位如何通过对自己内心声音的探寻来分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在书的第一部份,我将阐释几个相关的主要概念,接着分析内心的声音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通常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通过反复思考,通过分析内心的声音在那些情况最严重的患者身上是如何加重其病情的,我明白了很多问题。这些患者向我敞开心扉,倾诉了他们的秘密。他们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我的思考模式和对临床病例的概念化——认知概念化是用更深层的方式理解一个人的问题。我将在本书中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使用多个实际案例来进行进一步解释这种疗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治疗方法。其实,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朋友、亲近的人或者家人——的心理医生。一般来说,我们比较胜任做别人的心理医生而不擅长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还会在书中介绍几种很有效的实用方法,在帮助你倾听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你理解你自己。     
				
 
				
				
					《知心书.第二辑: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知心书”系列的第二辑,延续了对内心成长与自我探索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如何摆脱“自我苛求”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桎梏,实现真正的内心自由与平和。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自我审视与反思,这是进步的动力。然而,当这种审视演变成无休止的自我批评、过度的完美主义以及对他人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时,它便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束缚我们的脚步,剥夺我们的快乐。  “自我苛求”如同一个看不见的牢笼,将我们困于“不够好”的阴影之下。它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教养模式,可能来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只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化形成的消极认知。无论其根源何在,它都会在我们内心深处播下怀疑的种子,让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状态不仅消耗我们的精力,更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拖延,甚至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知心书.第二辑: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正是一本致力于帮助读者认清并打破这一牢笼的指南。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行为准则,也不是宣扬“放下一切,随遇而安”的消极态度,而是通过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探索,引导读者理解自我苛求的形成机制,识别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逐步摆脱其负面影响。  本书的写作风格旨在贴近读者,以一种亲切、理解的语气,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内心对话。它不会用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让人生畏,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 relatable 的情境,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文字,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点醒那些潜藏在心底的困惑。  核心内容与探讨方向:  第一部分:认识自我苛求的真面目     自我苛求的定义与表现: 本部分将首先清晰地界定“自我苛求”是什么,并详细列举其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这包括但不限于:        过度的完美主义: 对自己设定极高且不切实际的标准,一旦达不到就感到沮丧和自责。例如,即使一件工作已经完成得非常出色,也总能挑出一些“瑕疵”,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灾难化思维: 将小错误或挫折放大,认为它们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而产生极度的恐惧和焦虑。比如,一次考试失利就觉得自己未来一片渺茫。        “应该”思维的陷阱: 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一旦违背就产生强烈的负罪感。比如,“我应该总是保持积极乐观”,“我不应该感到疲惫”。        对他人的过度期待: 将同样的严苛标准施加在亲近的人身上,一旦对方达不到,就感到失望、愤怒,并可能因此产生冲突。        隐藏的自我批评: 即使表面上表现得自信,内心却充斥着对自己的不满和怀疑,总是暗自与他人比较,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对失败的极度恐惧: 避免任何可能导致失败的尝试,因为失败带来的羞耻感和自我否定是无法承受的。    自我苛求的根源探究: 本部分将深入挖掘导致自我苛求的深层原因,帮助读者理解其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改变的。我们将探讨:        早期成长经历的影响: 童年时期来自父母、老师的教育方式,例如过度批评、高压期待、或者“以我为中心”的教养模式,都可能在个体心中种下自我苛求的种子。        社会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竞争的压力,以及媒体塑造的“理想形象”,都可能让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一种被审视和被评判的境地,从而产生自我苛求。        内在的信念系统: 潜意识中形成的关于“我是谁”、“我是否足够好”、“我的价值是什么”等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        对他人认同的过度依赖: 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为了获得认可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形成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苛求模式。  第二部分:重塑健康的自我认知     培养自我同情心(Self-Compassion): 这是摆脱自我苛求的核心。本书将详细阐述自我同情心的三个关键要素:        自我善意(Self-kindness): 像对待生病的朋友一样,用善意、理解和耐心来对待自己,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犯错或感到不足时。这包括允许自己犯错,承认自己的脆弱,并给予自己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 认识到所有人都可能经历痛苦、失败和不完美,没有人是孤立的。将自己的经历置于人类共同的体验之中,从而减少孤立感和羞耻感。        正念(Mindfulness): 以一种开放、不评判的态度,觉察当下的感受、思想和身体感觉,不过度沉溺于负面情绪,也不压抑负面情绪,而是学习与它们共处。    挑战消极思维模式: 本部分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识别并重塑那些导致自我苛求的消极思维模式。        认知重构: 学习用更现实、更积极的视角来解读事件,识别和挑战那些扭曲的、非理性的信念。例如,将“我必须做到完美”重构为“我尽力而为,并且从中学习”。        识别思维陷阱: 学习识别诸如“非黑即白思维”、“过度概括”、“情绪化推理”等常见的思维陷阱,并有意识地避免它们。        积极肯定句的应用: 学习如何运用积极而真实的肯定句,来强化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设定现实的目标与期望: 学习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可实现、可衡量、有意义且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区分“理想”与“现实”,理解进步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部分:实践与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自我关怀: 本部分将提供一系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践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的方法。        自我关怀的练习: 包括学习正念呼吸、冥想、写日记、肯定性语言、身体的放松练习等。        如何应对批评与挫折: 学习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接受批评,并从挫折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将其视为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建立健康的边界: 学习如何设定和维护健康的个人边界,既能保护自己的需求,又能尊重他人的需求,避免因过度承担责任或害怕拒绝而产生的自我苛求。    改善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苛求: 探讨如何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交往中,减少因自我苛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理解并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学会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的不足,从而减少对他人的过度期待和失望。        有效沟通的技巧: 学习如何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及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建立更健康的互动模式。    拥抱不完美,享受当下: 最终目标是让读者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将目光从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担忧中收回,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之中,体验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知心书.第二辑: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是一本陪伴读者踏上自我解放之旅的书。它希望成为读者内心深处的声音,引导他们发现并释放内心的力量,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最终实现身心的和谐与自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帮助读者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读完这本书,你将不再是那个总是被自我苛求束缚的自己,而是那个能够从容面对生活、勇敢追求梦想、并懂得珍爱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