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英文版. 中文評注) [Security in Computing,Fifth Edition]

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英文版. 中文評注) [Security in Computing,Fif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Charles P.Pfleeger(C. P. 弗萊格),Shari Lawrence Pfleeger 等 著,李毅超 譯
圖書標籤:
  • 信息安全
  • 網絡安全
  • 計算機安全
  • 密碼學
  • 安全原理
  • 安全技術
  • 第五版
  • 教材
  • 英文版
  • 中文評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8593
版次:5
商品編碼:119729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經典譯叢·網絡空間安全
外文名稱:Security in Computing,Fifth Editio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24
字數:15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既可以作為信息安全或計算機專業本科、研究生的雙語課教材,也可以作為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係統講述信息安全的各個方麵;覆蓋計算機安全領域;提供先進的計算機安全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是信息安全經典著作,共12章,係統描述瞭信息安全的各個方麵,實現瞭計算機安全領域的完整、實時、全麵的覆蓋,內容包括用戶、軟件、設備、操作係統、網絡等,反映瞭迅速變化的攻擊、防範和計算環境,介紹瞭*新的*佳實踐,用戶認證,防止惡意代碼的執行,加密技術的使用,隱私的保護,防火牆的實現和入侵檢測技術的實施等。第五版對當前信息安全領域的新課題都有涉及,加入瞭Web交互、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網絡戰等方麵的安全技術,以及前沿課題的研究。

作者簡介

  李毅超,電子科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IEEE會士,四川省信息係統安全等級保護評審特聘專傢,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安全領域組專傢。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及應用技術、網絡與信息係統安全技術、網絡與嵌入式電子信息化技術等方麵研究工作。目前逐步將研究領域拓展到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技術。作為課題負責人或骨乾研究人員已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863計劃等項目大小30餘項。

  Charles P. Pfleeger,計算機和通信安全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傢。他最初是美國田納西大學的教授,離開那裏後加入瞭計算機安全研究和谘詢公司Trusted Information Systems和Arca Systems(後來去瞭Exodus Communications和Cable and Wireless)。在Trusted Information Systems時他任歐洲運營主管和高級顧問。在Cable and Wireless時任研究主管和首席安全官成員。他還是IEEE計算機協會安全和隱私技術委員會的主席。

  Shari Lawrence Pfleeger,知名軟件工程師和計算機安全研究員,最近成為蘭德公司(RAND)的高級計算機科學傢和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研究院的研究主管。她目前是IEEE Security & Privacy雜誌的總編輯。 Jonathan Margulies Qmulos首席技術官,網絡安全谘詢專傢。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後,Margulies在桑迪亞國傢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工作瞭9年,研究和開發針對國傢安全和關鍵基礎設施係統中高級持續性威脅的保護方案。後來他加入NIST國傢網絡安全卓越中心,在那裏,他與各種關鍵基礎設施公司一起搭建瞭工業標準安全架構。業餘時間,他在IEEE Security & Privacy雜誌負責“Building Security In”版塊的編輯工作。

目錄

Chapter 1 Introduction
概論001
1.1 What is Computer Security
什麼是計算機安全?002
1.2 Threats
威脅006
1.3 Harm
危害021
1.4 Vulnerabilities
脆弱點028
1.5 Controls
控製028
1.6 Conclusion
總結031
1.7 What’s Next
下一步是什麼?032
1.8 Exercises
習題034
Chapter 2 Toolbox: Authentication, Access Control, and Cryptography
工具箱:鑒彆、訪問控製與加密036
2.1 Authentication
鑒彆038
2.2 Access Control
訪問控製072
2.3 Cryptography
密碼編碼學086
2.4 Exercises
練習127
Chapter 3 Programs and Programming
程序和編程130
3.1 Unintentional (Nonmalicious) Programming Oversights
無意的(非惡意的)程序漏洞132
3.2 Malicious Code―Malware
惡意代碼――惡意軟件165
3.3 Countermeasures
對策195
3.4 Conclusion
總結228
3.5 Exercises
練習228
Chapter 4 Operating Systems
操作係統230
4.1 Security in Operating Systems
操作係統的安全性230
4.2 Security in the Design of Operating Systems
安全操作係統的設計258
4.3 Rootkit
Rootkit279
4.4 Conclusion
總結288
4.5 Exercises
習題289
Chapter 5 Databases
數據庫291
5.1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s
數據庫簡介292
5.2 Security Requirements of Databases
數據庫的安全需求297
5.3 Reliability and Integrity
可靠性和完整性303
5.4 Database Disclosure
數據庫泄露308
5.5 Data Mining and Big Data
數據挖掘和大數據325
5.6 Conclusion
總結339
5.7 Exercises
習題339
Chapter 6 Networks
網絡341
6.1 Network Concepts
網絡的概念342
6.2 Threats to Network Communications
網絡通信的威脅354
6.3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無綫網絡安全374
6.4 Denial of Service
拒絕服務396
6.5 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分布式拒絕服務421
6.6 Cryptography in Network Security
網絡安全中的密碼學432
6.7 Firewalls
防火牆451
6.8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ystems
入侵檢測和防禦係統474
6.9 Network Management
網絡管理489
6.10 Conclusion
總結496
6.11 Exercises
習題496
Chapter 7 Management and Incidents
安全管理和事件501
7.1 Security Planning
安全計劃501
7.2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業務持續計劃512
7.3 Handling Incidents
事件處理516
7.4 Risk Analysis
風險分析522
7.5 Dealing with Disaster
處理災難540
7.6 Conclusion
總結553
7.7 Exercises
練習554
Chapter 8 Details of Cryptography
密碼學精講555
8.1 Cryptology
密碼學556
8.2 Symmetric Encryption Algorithms
對稱加密算法566
8.3 Asymmetric Encryption with RSA
RSA非對稱加密582
8.4 Message Digests
消息摘要586
8.5 Digital Signatures
數字簽名589
8.6 Quantum Cryptography
量子密碼學594
8.7 Conclusion
總結598
Chapter 9 Privacy
計算機中的隱私600
9.1 Privacy Concepts
隱私的概念601
9.2 Privacy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隱私的原理和政策610
9.3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鑒彆和隱私624
9.4 Data Mining
數據挖掘630
9.5 Privacy on the Web
網站上的隱私633
9.6 Email Security
電子郵件安全性646
9.7 Privacy Impact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對新技術的影響650
9.8 Where the Field is Headed
領域前沿658
9.9 Conclusion
總結659
9.10 Exercises
習題659
Chapter 10 The Web―User Side
Web和用戶661
10.1 Browser Attacks
針對瀏覽器的攻擊663
10.2 Web Attacks Targeting Users
針對用戶的Web攻擊674
10.3 Obtaining User or Website Data
獲取用戶或網站的數據689
10.4 Email Attacks
電子郵件攻擊696
10.5 Conclusion
總結706
10.6 Exercises
習題707
Chapter 11 Cloud Computing
雲計算708
11.1 Cloud Computing Concepts
雲計算的概念708
11.2 Moving to the Cloud
遷移到雲端710
11.3 Cloud Security Tools and Techniques
雲安全工具與技術717
11.4 Cloud Identity Management
雲認證管理725
11.5 Securing IaaS
加固IaaS736
11.6 Conclusion
總結740
11.7 Exercises
習題741
Chapter 12 Emerging Topics
新興問題743
12.1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744
12.2 Economics
網絡安全經濟學751
12.3 Electronic Voting
電子投票764
12.4 Cyber Warfare
網絡戰爭771
12.5 Conclusion
總結780
Bibliography
參考文獻781

前言/序言

  導讀
  繼2004年、2007年分彆翻譯瞭本書的第三版、第四版之後,我們再次翻譯瞭其第五版。原書得到美國著名信息安全專傢WillisH.Ware教授(蘭德公司)的熱情推薦並暢銷美國,並成為美國各大學院校廣為使用的經典教材,更被業界視為計算機安全攻擊和對策的權威指南。本書經過十幾年的改編再版,內容始終保持經典、豐富和新穎,循序漸進,且案例翔實生動,深入淺齣,有較大的深度和廣度。本書第五版緊跟技術潮流,隨著第三個閤著者JonathanMargulies的加入,增加瞭三章新內容(第10章web和用戶、第1章雲計算、第12章新興問題),並對每個章節進行瞭細微調整。本書第五版不僅在內容上得到瞭豐富,而且理論體係結構更趨閤理,體現瞭本書作者深厚的技術沉澱。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大量篇幅側重討論和分析代碼,因為有相當多的危險或多或少都是由計算機上執行的程序代碼引起的。讀者可以隨意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閱讀,閱讀本書唯一需要的背景知識就是編程和計算機係統。本書適閤信息安全或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廣大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閱讀和參考。
  本書還特彆推齣瞭添加中文評注的英文版。在中文評注的英文版中,每章章首新增瞭中文要點概述,並在章節中的重要術語、關鍵技術、新興概念等內容處添加瞭中文評注,特彆是對一些容易引起讀者誤解的難點進行瞭評注,以便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除此之外,我們結閤在教學工作中的經驗和體會,對英文原版的章節順序略作瞭調整,刪減瞭原著的第11章法律與道德,同時各章習題略作瞭刪減。
  英文版的第1章概論:介紹信息安全的主要術語和定義,給齣一些詳細的實例來說明這些術語是如何使用的;第2章工具箱:鑒彆、訪問控製與加密:圍繞身份識彆和鑒彆、訪問控製、加密技術三個基本概念進行展開,深入地分析瞭安全領域的主要技術;第3章程序與編程:介紹程序相關的內容,詳細分析一些個人編寫且僅供個人使用的程序,如病毒、蠕蟲、特洛伊木馬等;第4章操作係統:介紹操作係統的基礎特性,使讀者瞭解操作係統的設計特性、對象保護、內存保護機製,並深入分析作為用戶和攻擊者之間的一條強大防禦綫的安全性;第5章數據庫:介紹數據庫管理係統和大數據應用;第6章網絡:從用戶的個人電腦過渡到網絡,闡述瞭網絡中的各種脆弱點和保護機製;第7章安全管理和事件:分析計算機安全管理部分,探討管理是如何計劃和解決計算機的安全問題的;第8章密碼學精講:介紹密碼學,對密碼學、密碼分析的概念、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消息摘要、數字簽名以及量子密碼學等進行概述;第9章計算機中的隱私:對計算機中的隱私進行探討,討論信息隱私的意義,研究識彆和鑒彆與信息隱私的密切關係,以及隱私與因特網的關係;第10章Web和用戶:進一步介紹用戶所熟悉的應用程序——瀏覽器,通過豐富的案列分析各種針對瀏覽器、網站、敏感數據和電子郵件的攻擊技術;第11章雲計算:探索雲計算,對雲服務的概念、風險和安全工具進行介紹;第12章新興問題:提齣在計算機安全領域齣現的一些新興話題,如物聯網、網絡安全經濟學、電子投票和網絡戰爭,引發讀者思考未來計算機安全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主題。
  本書英文版的中文評注工作由電子科技大學李毅超教授、西南石油大學梁宗文博士、電子科技大學李曉鼕3位該書的譯者共同負責完成。
  序??言
  來源於作者:我們在第三版和第四版的《信息安全原理與應用》中提供瞭Willis Ware寫的前言。在他寫的前言中,囊括瞭計算機安全早期歲月的一些事情,描述瞭他們早些年在計算機領域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時至今日仍然有效。
  Willis不斷努力以求使其從事的工作更加完善。事實上,他全麵的分析能力和令人信服的領導能力對這些工作的最終成功作齣瞭巨大貢獻。現在很少有人知道Willis的名字,但歐盟數據保護指令卻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歐盟數據保護指令是Willis提交給美國公共事業部門的報告[WAR73a]所直接産生的一個分支)。Willis這麼做隻是希望大傢看重他的思想,而不是為瞭個人名聲。
  不幸的是,Willis於2013年11月去世,享年93歲。考慮到他寫的前言對我們的讀者依然重要,因此齣於尊敬和感激,我們在此再次發布他的文字。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著名的計算機聯閤會議(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s,JCC),把計算機技術專業人員和用戶召集在瞭一起。JCC一年兩屆,最初被稱為東部和西部JCC,後來改名為春季和鞦季JCC,再後來又更名為全國計算機年會AFIPS。在這個背景下,計算機安全(後來命名為信息係統安全,現在也稱為“國傢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保護”)不再是機要部門、防禦部門關心的話題,它開始走嚮公眾。
  其時,RAND(蘭德)公司的Robert L. Patrick,John P. Haverty和我本人都在談論著國傢及其公共機構對計算機技術日益增長的依賴性。我們注意到,已安裝的係統無法保證自身及其數據不受入侵攻擊的破壞。我們認為,此時應該促使技術群體和用戶群體去關注計算機安全瞭。
  美國國傢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NSA)的遠程訪問分時係統的開發使這個設想成為現實。該分時係統具有一套完整的安全訪問控製機製,它運行在Univac 494機器上,為終端和用戶提供服務,不僅是馬裏蘭州Fort George G. Meade總部內的,而是世界範圍內的終端和用戶。很幸運,我瞭解該係統的詳細情況。
  我在RAND公司另兩位工作人員(Harold Peterson博士和Rein Turn博士)和NSA的Bernard Peters的幫助下,組織瞭一批論文並將它們提交給瞭SJCC(春季JCC)大會的管理方,並建議由我來主持該屆JCC的論文會議。大會方接受瞭這個提議[1],會議於1967年在大西洋城(NJ)會議大廳舉行。
  此後不久,一個國防承包商要求一颱運行在遠程訪問模式下的大型機能同時兼顧機密保護和商業應用。受這一要求的驅使,並通過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和後來的美國國防科學局(Defense Science Board,DSB)的立案,美國國防部組織瞭一個專門研究計算機係統安全控製問題的委員會,由我擔任主席。委員會的目的是製訂一個文檔,該文檔可以作為美國國防部(DoD)在這個問題上的政策立場的基礎。
  委員會的報告最初是作為一個機密文件齣版的,並於1970年1月正式提交給發起者(DSB)。此報告後來解密,並於1979年10月由RAND公司再版。這一報告得到瞭廣泛的傳播[2],而且還得到瞭一個“警示報告”的綽號。如今,在RAND公司的網站上還可以找到這份報告和相關的曆史介紹[3]。
  後來,美國空軍(USAF)資助瞭另一個由James P. Anderson擔任主席的委員會。它的報告於1972年齣版[4],推薦瞭一個6年研發安全計劃,總預算大約是800萬美元。美國空軍根據這個安全計劃投資瞭數個項目[5],其中3個為特定的計算機設計,並且被用來實現一個帶有安全控製的操作係統。
  最終,這些舉措促成瞭一個由NSA發起的“標準和評估”(Criteria and Evaluation)計劃。該計劃在1983年齣版的“桔皮書”(Orange Book)[6]和隨後它所支持的綽號為“彩虹係列”的文件組中達到鼎盛。後來,在20世紀80年代直至20世紀90年代[7],這個計劃成為瞭一個國際性主題,並且成為ISO標準[8]。
  瞭解係統安全研究在近數十年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長期以來,防禦部門都是以文檔的形式來保護機密信息。而今,它已經演變為一個非常精細的方案,將各種需保護的信息劃分成組、子組和超級組,所有組都必須是得到許可的人纔能訪問,而且有必要訪問纔能訪問。它帶給我們的加密技術和在傳送過程中保護機密信息的經驗,足以影響一個世紀[9]。最後,它認識到安全中的人員問題以及在相關人員間建立可信度的必要性。它當然也認識到瞭物理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計算機安全問題,正如20世紀60年代及後來人們所理解的,就是:(1)如何在計算機係統中建立一組訪問控製,這些訪問控製實施或模仿的是以往紙介質環境中的處理流程;(2)一些相關問題,如保護軟件免受未授權的修改、破壞或非法使用,以及將係統安置在一個安全的物理環境中,該環境有著適當的管理監控和操作規程。我們對安全方麵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主要錶現在軟件及其相關硬件方麵,也就是說,還存在著使軟件的正常行為齣錯和被破壞的風險。在通信、人員和物理安全方麵,有關規定和經驗太多,但效果並不佳。把各個方麵結閤在一起,産生一個全麵的、安全的係統和操作環境是很重要的。
  如今,世界已經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桌上型計算機和工作站已經齣現並日益激增。因特網不斷繁榮,萬維網(World Wide Web)日益昌盛。網絡在“爆炸”,計算機係統之間進行通信已成為必然。很多商業交易都基於網絡;很多商業團體(特彆是金融機構)都進入瞭網絡。確切地說,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計算機“用戶”。計算機聯網是普遍現象,目標就是要使信息係統不斷擴展和延伸。
  隨著網絡的發展,基於計算機的信息係統(其硬件、軟件、數據庫和通信)都暴露在一個無法控製的環境中:終端用戶、網絡管理員、係統所有者甚至政府都無法控製。我們必須做的是,在社會可接受的法律框架下,提供適當的技術、規程、操作以及環境,來抵禦各種可能齣現的或潛在的威脅。
  威脅來自個人和團體、國內和國外。惡意滲透係統或者編製惡意軟件的動機(通常伴有攻擊性或破壞性的結果)可能是滿足個人智力需求、間諜活動、經濟迴報、報復、非暴力反抗(civil disobedience)或其他原因。信息係統的安全環境已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從在有限範圍內隻與彼此瞭解且遵紀守法的用戶群體交互,到在全球範圍內與不瞭解且不可信的用戶進行交互。重要的是,現在的安全控製必須


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守護數字世界的堅實基石 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數據已成為企業、組織乃至個人最寶貴的資産。然而,伴隨海量信息的湧現,潛在的安全威脅也如同暗流湧動,時刻覬覦著數字世界的安全邊界。從個人隱私的泄露,到金融係統的癱瘓,再到國傢關鍵基礎設施的癱瘓,信息安全問題已不再是技術層麵的挑戰,而是關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乃至國傢安全的重要議題。 《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英文版. 中文評注)[Security in Computing, Fifth Edition]》正是這樣一本旨在為讀者構建堅實信息安全知識體係,應對日益復雜安全挑戰的權威著作。它不僅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信息安全的核心原理,更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當前主流的信息安全技術,為信息安全領域的初學者和從業者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指導。 撥開迷霧,理解信息安全的本質 本書首先將帶領讀者穿越信息的海洋,撥開紛繁復雜的錶象,直達信息安全的核心本質。我們將一同探索信息安全所追求的三個基本目標: 機密性 (Confidentiality): 確保信息僅對授權用戶可訪問,防止未經授權的披露。這如同為重要的信件加上瞭加密鎖,隻有持有正確鑰匙的人纔能窺探其中的內容。我們將深入研究各種加密技術,從對稱加密到非對稱加密,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部署策略,例如數據傳輸的SSL/TLS協議,以及靜態數據的加密存儲。 完整性 (Integrity): 保證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不被未經授權的修改、破壞或僞造,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這就像一道“防僞標識”,任何擅自的篡改都會被清晰地識彆齣來。我們將探討哈希函數、數字簽名等關鍵技術,理解它們如何作為數字世界的“鑒證官”,確保信息的真實性。 可用性 (Availability): 確保授權用戶在需要時能夠及時、可靠地訪問信息和係統資源。這如同保證通信綫路暢通無阻,信息洪流滾滾嚮前。我們將審視拒絕服務攻擊(DoS/DDoS)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負載均衡、冗餘設計、入侵檢測等技術來抵禦這些威脅,確保關鍵服務的持續運行。 理解瞭這三個基本目標,我們便能更清晰地認識信息安全工作的價值和方嚮,無論是構建安全的係統,還是防範潛在的攻擊,都將圍繞這些核心原則展開。 深入技術,掌握應對各類挑戰的利器 在掌握瞭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之後,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到各種先進的信息安全技術領域,瞭解它們的工作機製,並學會如何有效地運用它們來保護我們的數字資産: 密碼學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 密碼學是信息安全的基石。本書將詳細介紹各種密碼學算法,包括但不限於: 對稱加密算法: 如AES(高級加密標準),理解其快速高效的加密解密過程,以及在數據傳輸和存儲中的應用。 非對稱加密算法: 如RSA,探討其公鑰與私鑰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數字簽名、密鑰交換中的關鍵作用。 哈希函數: 如SHA-256,理解其將任意長度數據映射為固定長度散列值的特性,及其在校驗數據完整性、生成數字簽名中的應用。 數字簽名: 學習如何利用非對稱加密技術創建數字簽名,驗證信息的發送者身份和內容的完整性。 密鑰管理: 探討密鑰的生成、分發、存儲和銷毀等生命周期管理的關鍵問題,以及如何確保密鑰的安全性。 網絡安全: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安全成為信息安全領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將深入剖析各種網絡攻擊的手段和防禦技術: 防火牆 (Firewall): 瞭解不同類型的防火牆(包過濾、狀態檢測、應用層網關)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在網絡邊界部署和配置防火牆以阻止惡意流量。 入侵檢測與防禦係統 (IDS/IPS): 學習IDS如何監控網絡流量以檢測異常活動,IPS如何進一步采取行動阻止攻擊,理解基於簽名和基於異常的檢測方法。 虛擬專用網絡 (VPN): 掌握VPN如何通過加密隧道在不安全的網絡上建立安全的通信連接,保護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機密性和完整性。 網絡協議安全: 深入瞭解HTTP、HTTPS、FTP、SMTP等常見網絡協議的安全問題,以及如何通過SSL/TLS等技術來保障其安全性。 無綫網絡安全: 探討Wi-Fi安全協議(WEP、WPA/WPA2/WPA3)的演進和安全性,以及如何防範無綫網絡中的潛在威脅。 操作係統安全: 操作係統是所有應用程序運行的基礎,其安全性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 訪問控製機製: 理解用戶認證、授權、審計等概念,以及操作係統如何實現這些機製來限製用戶對資源的訪問。 漏洞與補丁管理: 學習如何識彆操作係統中的漏洞,以及及時應用安全補丁來修復這些漏洞的重要性。 安全加固策略: 探討如何通過禁用不必要的服務、配置強密碼策略、實施最小權限原則等方法來增強操作係統的安全性。 惡意軟件分析與防護: 瞭解病毒、蠕蟲、木馬、勒索軟件等各類惡意軟件的特徵和傳播方式,以及防病毒軟件、沙箱技術等防護手段。 應用安全: 隨著軟件復雜性的增加,應用程序本身也可能成為攻擊的入口。本書將關注: Web應用程序安全: 深入剖析SQL注入、跨站腳本攻擊(XSS)、跨站請求僞造(CSRF)等常見的Web漏洞,以及如何通過輸入驗證、輸齣編碼、安全認證等技術來防禦這些攻擊。 安全編碼實踐: 強調在軟件開發過程中遵循安全編碼原則的重要性,減少潛在的安全缺陷。 API安全: 探討API的安全性問題,包括身份驗證、授權、數據加密等,確保API的安全調用。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尤為重要。本書將涵蓋: 數據加密技術: 除瞭傳輸層加密,還將深入探討靜態數據加密(數據庫加密、文件加密)及其應用場景。 訪問控製與權限管理: 學習如何設計和實施精細化的數據訪問控製策略,確保敏感數據僅被授權人員訪問。 隱私保護技術: 探討差分隱私、同態加密等前沿技術,以及它們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麵的潛力。 數據備份與恢復: 理解可靠的數據備份和災難恢復計劃對於保障業務連續性和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與策略: 技術是基礎,但完善的安全管理體係和清晰的安全策略纔是信息安全得以有效實施的保障。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 風險評估與管理: 學習如何識彆、評估和管理信息安全風險,製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安全審計與閤規性: 瞭解安全審計的作用,以及如何滿足各類法規和行業標準的要求。 應急響應與事件管理: 掌握當安全事件發生時,如何快速有效地進行響應、調查和恢復,最大程度地降低損失。 安全意識培訓: 強調人員是信息安全最薄弱的環節,提升全體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技能對於構建整體安全防綫至關重要。 實踐為王,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閤 《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閤。本書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安全概念具象化,幫助讀者理解現實世界中信息安全問題的復雜性與嚴峻性。同時,書中融入的中文評注,更是為廣大中文讀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能夠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原版內容中的技術細節和專業術語,掃除語言障礙,讓學習過程更加順暢高效。 麵嚮未來,擁抱不斷變化的安全格局 信息安全領域發展迅速,新的威脅層齣不窮,技術也在不斷革新。本書力求反映當前信息安全領域的最新發展和趨勢,為讀者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能夠持續學習,適應並引領未來的安全變革。無論是緻力於成為一名齣色的安全工程師、滲透測試專傢,還是安全架構師、信息安全管理者,亦或是任何希望提升自身信息安全素養的讀者,本書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學習伴侶,是通往數字世界安全彼岸的堅實基石。 掌握《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就是掌握瞭守護數字世界的鑰匙,就是為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瞭充分的準備。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探索信息安全奧秘的旅程,構建一個更安全、更可信的數字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第五版”這個標識,這立刻讓我對其內容的更新和前沿性充滿瞭信心。對於信息安全領域來說,技術迭代的速度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幾年前的知識可能就已經顯得有些陳舊。因此,一本能夠不斷更新迭代的書籍,其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猜想,第五版很可能涵蓋瞭近些年來齣現的新的安全威脅,比如人工智能在網絡攻擊中的應用,以及針對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技術齣現的安全挑戰。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最新的信息安全知識體係,讓我能夠跟上這個行業的步伐。我也對書中的“原理與技術”這幾個字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介紹,更能深入到技術實現的層麵,比如詳細講解各種加密協議的內部工作機製,或者分析不同類型惡意軟件的攻擊手法和防禦策略。我需要的是能夠真正提升我實操能力的知識,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的空談。此外,我也很好奇,這本書在章節的編排上是否會遵循邏輯清晰、循序漸進的原則,能夠讓初學者逐步建立起對信息安全整體的認知,然後再深入到具體的技術細節。我更傾嚮於那種能夠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書籍,而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點。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覺得內容應該相當豐富,我期望它能夠成為我學習信息安全道路上的一個堅實的基石。

評分

這本書,我從封麵設計上就能感受到一種踏實和厚重感。它的標題——《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專業性和權威性。我一直對信息安全這個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這個數字時代,掌握這方麵的知識就像擁有瞭一把解鎖信息世界奧秘的鑰匙。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原理,並且能夠將復雜的理論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技術。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是嚴謹而不失清晰的,能夠引導我一步步地理解信息安全的核心概念,例如加密算法的數學基礎、網絡攻擊的演變曆史,以及各種防禦措施的精妙設計。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信息安全不僅僅是防火牆和殺毒軟件,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潛在風險的預判和應對能力。而且,看到“中文評注”這樣的字樣,我更是眼前一亮,這意味著即使是英文原著,我也能藉助中文的輔助理解,掃清閱讀障礙,更有效地吸收知識。這對我這個信息安全領域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非常好奇,那些重要的英文術語和概念,通過中文評注會以何種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是否會補充一些國內讀者更熟悉的應用場景或案例。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業、全麵,並且考慮到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開始我的信息安全探索之旅。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專業性和權威性,這讓我對它寄予厚望。我對信息安全這個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這個領域知識的書籍。我猜想,第五版意味著它已經經過瞭多次的修訂和完善,內容也應該足夠與時俱進,能夠涵蓋當前信息安全領域的熱點問題和最新發展。我尤其期待它在“原理”部分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信息安全背後的數學和邏輯基礎,比如密碼學中的公鑰私鑰原理、哈希函數的工作機製,以及各種攻擊之所以能夠得逞的根本原因。光是瞭解現象是不夠的,我需要明白其背後的邏輯。同時,對於“技術”部分,我希望它能夠提供清晰的講解和可操作的指導,例如如何配置安全的防火牆、如何進行網絡入侵檢測、如何理解和防範常見的網絡攻擊手法,如SQL注入、XSS攻擊等。我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掌握一套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技術技能。另外,“中文評注”這一點讓我感到非常貼心,這無疑會大大降低我閱讀的門檻,尤其是在麵對一些復雜的英文概念時,中文的解釋和補充會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國內讀者更容易理解的案例,或者對一些概念進行更貼近實際應用的解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可能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精髓的寶典。

評分

我對《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專業度和全麵性。作為一名對信息安全領域充滿好奇的學習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構建我知識體係的讀物。我預感這本書會非常詳實,從最基礎的概念齣發,逐步深入到各種復雜的安全技術和原理。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清晰地解釋信息安全的核心要素,比如加密、認證、授權以及它們的具體實現方式,並且能夠分析各種網絡威脅的來源、攻擊途徑和潛在的危害。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些看似簡單的操作會在安全領域帶來巨大的風險,以及如何從根本上杜絕這些風險。而且,“第五版”這個標識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是經過瞭多次的更新和迭代,能夠涵蓋當前最新的安全技術和發展趨勢,比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領域的應用,或者雲安全、移動安全等前沿話題。我需要的是能夠跟上時代步伐的知識。我也期待書中的“原理”部分能夠深入到理論層麵,讓我理解這些技術背後的數學和邏輯依據,而“技術”部分則能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和實踐建議,讓我能夠學以緻用。至於“中文評注”,這無疑會是巨大的加分項,它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原著中的術語和概念,甚至可能提供一些更貼閤中國國情的案例分析,這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學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

評分

對於《信息安全原理與技術(第五版)》這本書,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信息安全這個領域太龐大瞭,從理論到技術,從網絡到係統,再到應用層,每一個分支都足夠讓人鑽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整個信息安全領域的全貌,理解各個子領域之間的聯係和區彆。我設想,它應該會從最基礎的安全概念入手,比如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主題,比如身份認證、訪問控製、加密技術、安全審計等等。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深入講解那些“原理”,比如密碼學的數學原理、操作係統的安全機製、網絡協議的設計漏洞等等。我需要明白“為什麼”,而不是僅僅記住“是什麼”。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夠提供具體的“技術”指導,比如如何配置安全的網絡設備,如何編寫安全的應用程序代碼,如何進行漏洞掃描和滲透測試。我需要能夠學以緻用的知識。當然,“中文評注”這個特點也讓我非常期待,我相信它能夠極大地提升我閱讀的效率,幫助我理解那些可能比較晦澀的英文原著內容,甚至能提供一些結閤中國實際情況的解讀和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再對信息安全感到無從下手,而是能夠清晰地知道從哪裏開始,如何一步步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