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英文版. 中文评注) [Security in Computing,Fifth Edition]

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英文版. 中文评注) [Security in Computing,Fif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Charles P.Pfleeger(C. P. 弗莱格),Shari Lawrence Pfleeger 等 著,李毅超 译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网络安全
  • 计算机安全
  • 密码学
  • 安全原理
  • 安全技术
  • 第五版
  • 教材
  • 英文版
  • 中文评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8593
版次:5
商品编码:119729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译丛·网络空间安全
外文名称:Security in Computing,Fifth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4
字数:1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既可以作为信息安全或计算机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双语课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系统讲述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覆盖计算机安全领域;提供先进的计算机安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信息安全经典著作,共12章,系统描述了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实现了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完整、实时、全面的覆盖,内容包括用户、软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反映了迅速变化的攻击、防范和计算环境,介绍了*新的*佳实践,用户认证,防止恶意代码的执行,加密技术的使用,隐私的保护,防火墙的实现和入侵检测技术的实施等。第五版对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新课题都有涉及,加入了Web交互、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战等方面的安全技术,以及前沿课题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毅超,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IEEE会士,四川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审特聘专家,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领域组专家。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与嵌入式电子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目前逐步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课题负责人或骨干研究人员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大小30余项。

  Charles P. Pfleeger,计算机和通信安全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他最初是美国田纳西大学的教授,离开那里后加入了计算机安全研究和咨询公司Trusted Information Systems和Arca Systems(后来去了Exodus Communications和Cable and Wireless)。在Trusted Information Systems时他任欧洲运营主管和高级顾问。在Cable and Wireless时任研究主管和首席安全官成员。他还是IEEE计算机协会安全和隐私技术委员会的主席。

  Shari Lawrence Pfleeger,知名软件工程师和计算机安全研究员,最近成为兰德公司(RAND)的高级计算机科学家和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研究院的研究主管。她目前是IEEE Security & Privacy杂志的总编辑。 Jonathan Margulies Qmulos首席技术官,网络安全咨询专家。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后,Margulies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工作了9年,研究和开发针对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系统中高级持续性威胁的保护方案。后来他加入NIST国家网络安全卓越中心,在那里,他与各种关键基础设施公司一起搭建了工业标准安全架构。业余时间,他在IEEE Security & Privacy杂志负责“Building Security In”版块的编辑工作。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概论001
1.1 What is Computer Security
什么是计算机安全?002
1.2 Threats
威胁006
1.3 Harm
危害021
1.4 Vulnerabilities
脆弱点028
1.5 Controls
控制028
1.6 Conclusion
总结031
1.7 What’s Next
下一步是什么?032
1.8 Exercises
习题034
Chapter 2 Toolbox: Authentication, Access Control, and Cryptography
工具箱:鉴别、访问控制与加密036
2.1 Authentication
鉴别038
2.2 Access Control
访问控制072
2.3 Cryptography
密码编码学086
2.4 Exercises
练习127
Chapter 3 Programs and Programming
程序和编程130
3.1 Unintentional (Nonmalicious) Programming Oversights
无意的(非恶意的)程序漏洞132
3.2 Malicious Code―Malware
恶意代码――恶意软件165
3.3 Countermeasures
对策195
3.4 Conclusion
总结228
3.5 Exercises
练习228
Chapter 4 Operating Systems
操作系统230
4.1 Security in Operating Systems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230
4.2 Security in the Design of Operating Systems
安全操作系统的设计258
4.3 Rootkit
Rootkit279
4.4 Conclusion
总结288
4.5 Exercises
习题289
Chapter 5 Databases
数据库291
5.1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s
数据库简介292
5.2 Security Requirements of Databases
数据库的安全需求297
5.3 Reliability and Integrity
可靠性和完整性303
5.4 Database Disclosure
数据库泄露308
5.5 Data Mining and Big Data
数据挖掘和大数据325
5.6 Conclusion
总结339
5.7 Exercises
习题339
Chapter 6 Networks
网络341
6.1 Network Concepts
网络的概念342
6.2 Threats to Network Communications
网络通信的威胁354
6.3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无线网络安全374
6.4 Denial of Service
拒绝服务396
6.5 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分布式拒绝服务421
6.6 Cryptography in Network Security
网络安全中的密码学432
6.7 Firewalls
防火墙451
6.8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ystems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474
6.9 Network Management
网络管理489
6.10 Conclusion
总结496
6.11 Exercises
习题496
Chapter 7 Management and Incidents
安全管理和事件501
7.1 Security Planning
安全计划501
7.2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业务持续计划512
7.3 Handling Incidents
事件处理516
7.4 Risk Analysis
风险分析522
7.5 Dealing with Disaster
处理灾难540
7.6 Conclusion
总结553
7.7 Exercises
练习554
Chapter 8 Details of Cryptography
密码学精讲555
8.1 Cryptology
密码学556
8.2 Symmetric Encryption Algorithms
对称加密算法566
8.3 Asymmetric Encryption with RSA
RSA非对称加密582
8.4 Message Digests
消息摘要586
8.5 Digital Signatures
数字签名589
8.6 Quantum Cryptography
量子密码学594
8.7 Conclusion
总结598
Chapter 9 Privacy
计算机中的隐私600
9.1 Privacy Concepts
隐私的概念601
9.2 Privacy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隐私的原理和政策610
9.3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鉴别和隐私624
9.4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630
9.5 Privacy on the Web
网站上的隐私633
9.6 Email Security
电子邮件安全性646
9.7 Privacy Impact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对新技术的影响650
9.8 Where the Field is Headed
领域前沿658
9.9 Conclusion
总结659
9.10 Exercises
习题659
Chapter 10 The Web―User Side
Web和用户661
10.1 Browser Attacks
针对浏览器的攻击663
10.2 Web Attacks Targeting Users
针对用户的Web攻击674
10.3 Obtaining User or Website Data
获取用户或网站的数据689
10.4 Email Attacks
电子邮件攻击696
10.5 Conclusion
总结706
10.6 Exercises
习题707
Chapter 11 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708
11.1 Cloud Computing Concepts
云计算的概念708
11.2 Moving to the Cloud
迁移到云端710
11.3 Cloud Security Tools and Techniques
云安全工具与技术717
11.4 Cloud Identity Management
云认证管理725
11.5 Securing IaaS
加固IaaS736
11.6 Conclusion
总结740
11.7 Exercises
习题741
Chapter 12 Emerging Topics
新兴问题743
12.1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744
12.2 Economics
网络安全经济学751
12.3 Electronic Voting
电子投票764
12.4 Cyber Warfare
网络战争771
12.5 Conclusion
总结780
Bibliography
参考文献781

前言/序言

  导读
  继2004年、2007年分别翻译了本书的第三版、第四版之后,我们再次翻译了其第五版。原书得到美国著名信息安全专家WillisH.Ware教授(兰德公司)的热情推荐并畅销美国,并成为美国各大学院校广为使用的经典教材,更被业界视为计算机安全攻击和对策的权威指南。本书经过十几年的改编再版,内容始终保持经典、丰富和新颖,循序渐进,且案例翔实生动,深入浅出,有较大的深度和广度。本书第五版紧跟技术潮流,随着第三个合著者JonathanMargulies的加入,增加了三章新内容(第10章web和用户、第1章云计算、第12章新兴问题),并对每个章节进行了细微调整。本书第五版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了丰富,而且理论体系结构更趋合理,体现了本书作者深厚的技术沉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量篇幅侧重讨论和分析代码,因为有相当多的危险或多或少都是由计算机上执行的程序代码引起的。读者可以随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阅读,阅读本书唯一需要的背景知识就是编程和计算机系统。本书适合信息安全或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广大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还特别推出了添加中文评注的英文版。在中文评注的英文版中,每章章首新增了中文要点概述,并在章节中的重要术语、关键技术、新兴概念等内容处添加了中文评注,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难点进行了评注,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除此之外,我们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英文原版的章节顺序略作了调整,删减了原著的第11章法律与道德,同时各章习题略作了删减。
  英文版的第1章概论:介绍信息安全的主要术语和定义,给出一些详细的实例来说明这些术语是如何使用的;第2章工具箱:鉴别、访问控制与加密:围绕身份识别和鉴别、访问控制、加密技术三个基本概念进行展开,深入地分析了安全领域的主要技术;第3章程序与编程:介绍程序相关的内容,详细分析一些个人编写且仅供个人使用的程序,如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等;第4章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基础特性,使读者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特性、对象保护、内存保护机制,并深入分析作为用户和攻击者之间的一条强大防御线的安全性;第5章数据库: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应用;第6章网络:从用户的个人电脑过渡到网络,阐述了网络中的各种脆弱点和保护机制;第7章安全管理和事件:分析计算机安全管理部分,探讨管理是如何计划和解决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的;第8章密码学精讲:介绍密码学,对密码学、密码分析的概念、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消息摘要、数字签名以及量子密码学等进行概述;第9章计算机中的隐私:对计算机中的隐私进行探讨,讨论信息隐私的意义,研究识别和鉴别与信息隐私的密切关系,以及隐私与因特网的关系;第10章Web和用户:进一步介绍用户所熟悉的应用程序——浏览器,通过丰富的案列分析各种针对浏览器、网站、敏感数据和电子邮件的攻击技术;第11章云计算:探索云计算,对云服务的概念、风险和安全工具进行介绍;第12章新兴问题:提出在计算机安全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兴话题,如物联网、网络安全经济学、电子投票和网络战争,引发读者思考未来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主题。
  本书英文版的中文评注工作由电子科技大学李毅超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梁宗文博士、电子科技大学李晓冬3位该书的译者共同负责完成。
  序??言
  来源于作者:我们在第三版和第四版的《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中提供了Willis Ware写的前言。在他写的前言中,囊括了计算机安全早期岁月的一些事情,描述了他们早些年在计算机领域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有效。
  Willis不断努力以求使其从事的工作更加完善。事实上,他全面的分析能力和令人信服的领导能力对这些工作的最终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很少有人知道Willis的名字,但欧盟数据保护指令却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欧盟数据保护指令是Willis提交给美国公共事业部门的报告[WAR73a]所直接产生的一个分支)。Willis这么做只是希望大家看重他的思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声。
  不幸的是,Willis于2013年11月去世,享年93岁。考虑到他写的前言对我们的读者依然重要,因此出于尊敬和感激,我们在此再次发布他的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著名的计算机联合会议(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s,JCC),把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和用户召集在了一起。JCC一年两届,最初被称为东部和西部JCC,后来改名为春季和秋季JCC,再后来又更名为全国计算机年会AFIPS。在这个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后来命名为信息系统安全,现在也称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保护”)不再是机要部门、防御部门关心的话题,它开始走向公众。
  其时,RAND(兰德)公司的Robert L. Patrick,John P. Haverty和我本人都在谈论着国家及其公共机构对计算机技术日益增长的依赖性。我们注意到,已安装的系统无法保证自身及其数据不受入侵攻击的破坏。我们认为,此时应该促使技术群体和用户群体去关注计算机安全了。
  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NSA)的远程访问分时系统的开发使这个设想成为现实。该分时系统具有一套完整的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它运行在Univac 494机器上,为终端和用户提供服务,不仅是马里兰州Fort George G. Meade总部内的,而是世界范围内的终端和用户。很幸运,我了解该系统的详细情况。
  我在RAND公司另两位工作人员(Harold Peterson博士和Rein Turn博士)和NSA的Bernard Peters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批论文并将它们提交给了SJCC(春季JCC)大会的管理方,并建议由我来主持该届JCC的论文会议。大会方接受了这个提议[1],会议于1967年在大西洋城(NJ)会议大厅举行。
  此后不久,一个国防承包商要求一台运行在远程访问模式下的大型机能同时兼顾机密保护和商业应用。受这一要求的驱使,并通过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和后来的美国国防科学局(Defense Science Board,DSB)的立案,美国国防部组织了一个专门研究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问题的委员会,由我担任主席。委员会的目的是制订一个文档,该文档可以作为美国国防部(DoD)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立场的基础。
  委员会的报告最初是作为一个机密文件出版的,并于1970年1月正式提交给发起者(DSB)。此报告后来解密,并于1979年10月由RAND公司再版。这一报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2],而且还得到了一个“警示报告”的绰号。如今,在RAND公司的网站上还可以找到这份报告和相关的历史介绍[3]。
  后来,美国空军(USAF)资助了另一个由James P. Anderson担任主席的委员会。它的报告于1972年出版[4],推荐了一个6年研发安全计划,总预算大约是800万美元。美国空军根据这个安全计划投资了数个项目[5],其中3个为特定的计算机设计,并且被用来实现一个带有安全控制的操作系统。
  最终,这些举措促成了一个由NSA发起的“标准和评估”(Criteria and Evaluation)计划。该计划在1983年出版的“桔皮书”(Orange Book)[6]和随后它所支持的绰号为“彩虹系列”的文件组中达到鼎盛。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7],这个计划成为了一个国际性主题,并且成为ISO标准[8]。
  了解系统安全研究在近数十年中的发展是很重要的。长期以来,防御部门都是以文档的形式来保护机密信息。而今,它已经演变为一个非常精细的方案,将各种需保护的信息划分成组、子组和超级组,所有组都必须是得到许可的人才能访问,而且有必要访问才能访问。它带给我们的加密技术和在传送过程中保护机密信息的经验,足以影响一个世纪[9]。最后,它认识到安全中的人员问题以及在相关人员间建立可信度的必要性。它当然也认识到了物理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计算机安全问题,正如20世纪60年代及后来人们所理解的,就是:(1)如何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一组访问控制,这些访问控制实施或模仿的是以往纸介质环境中的处理流程;(2)一些相关问题,如保护软件免受未授权的修改、破坏或非法使用,以及将系统安置在一个安全的物理环境中,该环境有着适当的管理监控和操作规程。我们对安全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软件及其相关硬件方面,也就是说,还存在着使软件的正常行为出错和被破坏的风险。在通信、人员和物理安全方面,有关规定和经验太多,但效果并不佳。把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全面的、安全的系统和操作环境是很重要的。
  如今,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桌上型计算机和工作站已经出现并日益激增。因特网不断繁荣,万维网(World Wide Web)日益昌盛。网络在“爆炸”,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通信已成为必然。很多商业交易都基于网络;很多商业团体(特别是金融机构)都进入了网络。确切地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计算机“用户”。计算机联网是普遍现象,目标就是要使信息系统不断扩展和延伸。
  随着网络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其硬件、软件、数据库和通信)都暴露在一个无法控制的环境中:终端用户、网络管理员、系统所有者甚至政府都无法控制。我们必须做的是,在社会可接受的法律框架下,提供适当的技术、规程、操作以及环境,来抵御各种可能出现的或潜在的威胁。
  威胁来自个人和团体、国内和国外。恶意渗透系统或者编制恶意软件的动机(通常伴有攻击性或破坏性的结果)可能是满足个人智力需求、间谍活动、经济回报、报复、非暴力反抗(civil disobedience)或其他原因。信息系统的安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在有限范围内只与彼此了解且遵纪守法的用户群体交互,到在全球范围内与不了解且不可信的用户进行交互。重要的是,现在的安全控制必须


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守护数字世界的坚实基石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组织乃至个人最宝贵的资产。然而,伴随海量信息的涌现,潜在的安全威胁也如同暗流涌动,时刻觊觎着数字世界的安全边界。从个人隐私的泄露,到金融系统的瘫痪,再到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瘫痪,信息安全问题已不再是技术层面的挑战,而是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 《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英文版. 中文评注)[Security in Computing, Fifth Edition]》正是这样一本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应对日益复杂安全挑战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信息安全的核心原理,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初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导。 拨开迷雾,理解信息安全的本质 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穿越信息的海洋,拨开纷繁复杂的表象,直达信息安全的核心本质。我们将一同探索信息安全所追求的三个基本目标: 机密性 (Confidentiality): 确保信息仅对授权用户可访问,防止未经授权的披露。这如同为重要的信件加上了加密锁,只有持有正确钥匙的人才能窥探其中的内容。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加密技术,从对称加密到非对称加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部署策略,例如数据传输的SSL/TLS协议,以及静态数据的加密存储。 完整性 (Integrity): 保证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修改、破坏或伪造,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就像一道“防伪标识”,任何擅自的篡改都会被清晰地识别出来。我们将探讨哈希函数、数字签名等关键技术,理解它们如何作为数字世界的“鉴证官”,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可用性 (Availability): 确保授权用户在需要时能够及时、可靠地访问信息和系统资源。这如同保证通信线路畅通无阻,信息洪流滚滚向前。我们将审视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负载均衡、冗余设计、入侵检测等技术来抵御这些威胁,确保关键服务的持续运行。 理解了这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便能更清晰地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价值和方向,无论是构建安全的系统,还是防范潜在的攻击,都将围绕这些核心原则展开。 深入技术,掌握应对各类挑战的利器 在掌握了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之后,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到各种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领域,了解它们的工作机制,并学会如何有效地运用它们来保护我们的数字资产: 密码学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基石。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密码学算法,包括但不限于: 对称加密算法: 如AES(高级加密标准),理解其快速高效的加密解密过程,以及在数据传输和存储中的应用。 非对称加密算法: 如RSA,探讨其公钥与私钥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数字签名、密钥交换中的关键作用。 哈希函数: 如SHA-256,理解其将任意长度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散列值的特性,及其在校验数据完整性、生成数字签名中的应用。 数字签名: 学习如何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创建数字签名,验证信息的发送者身份和内容的完整性。 密钥管理: 探讨密钥的生成、分发、存储和销毁等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密钥的安全性。 网络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成为信息安全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各种网络攻击的手段和防御技术: 防火墙 (Firewall): 了解不同类型的防火墙(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层网关)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在网络边界部署和配置防火墙以阻止恶意流量。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IDS/IPS): 学习IDS如何监控网络流量以检测异常活动,IPS如何进一步采取行动阻止攻击,理解基于签名和基于异常的检测方法。 虚拟专用网络 (VPN): 掌握VPN如何通过加密隧道在不安全的网络上建立安全的通信连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网络协议安全: 深入了解HTTP、HTTPS、FTP、SMTP等常见网络协议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通过SSL/TLS等技术来保障其安全性。 无线网络安全: 探讨Wi-Fi安全协议(WEP、WPA/WPA2/WPA3)的演进和安全性,以及如何防范无线网络中的潜在威胁。 操作系统安全: 操作系统是所有应用程序运行的基础,其安全性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 访问控制机制: 理解用户认证、授权、审计等概念,以及操作系统如何实现这些机制来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漏洞与补丁管理: 学习如何识别操作系统中的漏洞,以及及时应用安全补丁来修复这些漏洞的重要性。 安全加固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禁用不必要的服务、配置强密码策略、实施最小权限原则等方法来增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恶意软件分析与防护: 了解病毒、蠕虫、木马、勒索软件等各类恶意软件的特征和传播方式,以及防病毒软件、沙箱技术等防护手段。 应用安全: 随着软件复杂性的增加,应用程序本身也可能成为攻击的入口。本书将关注: Web应用程序安全: 深入剖析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常见的Web漏洞,以及如何通过输入验证、输出编码、安全认证等技术来防御这些攻击。 安全编码实践: 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遵循安全编码原则的重要性,减少潜在的安全缺陷。 API安全: 探讨API的安全性问题,包括身份验证、授权、数据加密等,确保API的安全调用。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尤为重要。本书将涵盖: 数据加密技术: 除了传输层加密,还将深入探讨静态数据加密(数据库加密、文件加密)及其应用场景。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精细化的数据访问控制策略,确保敏感数据仅被授权人员访问。 隐私保护技术: 探讨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前沿技术,以及它们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的潜力。 数据备份与恢复: 理解可靠的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计划对于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与策略: 技术是基础,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清晰的安全策略才是信息安全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 风险评估与管理: 学习如何识别、评估和管理信息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安全审计与合规性: 了解安全审计的作用,以及如何满足各类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应急响应与事件管理: 掌握当安全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响应、调查和恢复,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安全意识培训: 强调人员是信息安全最薄弱的环节,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对于构建整体安全防线至关重要。 实践为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安全概念具象化,帮助读者理解现实世界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同时,书中融入的中文评注,更是为广大中文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原版内容中的技术细节和专业术语,扫除语言障碍,让学习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面向未来,拥抱不断变化的安全格局 信息安全领域发展迅速,新的威胁层出不穷,技术也在不断革新。本书力求反映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持续学习,适应并引领未来的安全变革。无论是致力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安全工程师、渗透测试专家,还是安全架构师、信息安全管理者,亦或是任何希望提升自身信息安全素养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伴侣,是通往数字世界安全彼岸的坚实基石。 掌握《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就是掌握了守护数字世界的钥匙,就是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信息安全奥秘的旅程,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可信的数字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专业度和全面性。作为一名对信息安全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构建我知识体系的读物。我预感这本书会非常详实,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安全技术和原理。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清晰地解释信息安全的核心要素,比如加密、认证、授权以及它们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且能够分析各种网络威胁的来源、攻击途径和潜在的危害。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看似简单的操作会在安全领域带来巨大的风险,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风险。而且,“第五版”这个标识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经过了多次的更新和迭代,能够涵盖当前最新的安全技术和发展趋势,比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应用,或者云安全、移动安全等前沿话题。我需要的是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知识。我也期待书中的“原理”部分能够深入到理论层面,让我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数学和逻辑依据,而“技术”部分则能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实践建议,让我能够学以致用。至于“中文评注”,这无疑会是巨大的加分项,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原著中的术语和概念,甚至可能提供一些更贴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第五版”这个标识,这立刻让我对其内容的更新和前沿性充满了信心。对于信息安全领域来说,技术迭代的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几年前的知识可能就已经显得有些陈旧。因此,一本能够不断更新迭代的书籍,其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猜想,第五版很可能涵盖了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的安全威胁,比如人工智能在网络攻击中的应用,以及针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出现的安全挑战。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最新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让我能够跟上这个行业的步伐。我也对书中的“原理与技术”这几个字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更能深入到技术实现的层面,比如详细讲解各种加密协议的内部工作机制,或者分析不同类型恶意软件的攻击手法和防御策略。我需要的是能够真正提升我实操能力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此外,我也很好奇,这本书在章节的编排上是否会遵循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够让初学者逐步建立起对信息安全整体的认知,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技术细节。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书籍,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应该相当丰富,我期望它能够成为我学习信息安全道路上的一个坚实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我从封面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一种踏实和厚重感。它的标题——《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权威性。我一直对信息安全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这个数字时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像拥有了一把解锁信息世界奥秘的钥匙。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原理,并且能够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技术。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是严谨而不失清晰的,能够引导我一步步地理解信息安全的核心概念,例如加密算法的数学基础、网络攻击的演变历史,以及各种防御措施的精妙设计。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信息安全不仅仅是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潜在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而且,看到“中文评注”这样的字样,我更是眼前一亮,这意味着即使是英文原著,我也能借助中文的辅助理解,扫清阅读障碍,更有效地吸收知识。这对我这个信息安全领域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非常好奇,那些重要的英文术语和概念,通过中文评注会以何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是否会补充一些国内读者更熟悉的应用场景或案例。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全面,并且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开始我的信息安全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专业性和权威性,这让我对它寄予厚望。我对信息安全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个领域知识的书籍。我猜想,第五版意味着它已经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内容也应该足够与时俱进,能够涵盖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发展。我尤其期待它在“原理”部分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信息安全背后的数学和逻辑基础,比如密码学中的公钥私钥原理、哈希函数的工作机制,以及各种攻击之所以能够得逞的根本原因。光是了解现象是不够的,我需要明白其背后的逻辑。同时,对于“技术”部分,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清晰的讲解和可操作的指导,例如如何配置安全的防火墙、如何进行网络入侵检测、如何理解和防范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法,如SQL注入、XSS攻击等。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掌握一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技能。另外,“中文评注”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贴心,这无疑会大大降低我阅读的门槛,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英文概念时,中文的解释和补充会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国内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案例,或者对一些概念进行更贴近实际应用的解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可能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精髓的宝典。

评分

对于《信息安全原理与技术(第五版)》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信息安全这个领域太庞大了,从理论到技术,从网络到系统,再到应用层,每一个分支都足够让人钻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信息安全领域的全貌,理解各个子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设想,它应该会从最基础的安全概念入手,比如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主题,比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安全审计等等。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深入讲解那些“原理”,比如密码学的数学原理、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网络协议的设计漏洞等等。我需要明白“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比如如何配置安全的网络设备,如何编写安全的应用程序代码,如何进行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我需要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当然,“中文评注”这个特点也让我非常期待,我相信它能够极大地提升我阅读的效率,帮助我理解那些可能比较晦涩的英文原著内容,甚至能提供一些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解读和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再对信息安全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清晰地知道从哪里开始,如何一步步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