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增订版 套装共3册)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增订版 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亚平,仲呈祥 编
图书标签:
  • 电影理论
  • 中国电影
  • 电影史
  • 文化研究
  • 百年中国
  • 文选
  • 增订版
  • 影评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03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1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艺术学文库 , 电影学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0
套装数量:3
字数:17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增订版 套装共3册)》系统编选120年来中国电影理论评论文献,认真而严谨,同时对文选对象贯之以历史的理解,在坚持理论学术性与电影艺术和历史视角基础之上,努力增加新的理解的维度。增订版除对原《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进行适当修订外,还新选人近十余年电影学者的代表性论文。
  电影理论的价值源于电影及学术思考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编者于每篇文章之前,均写有简要导读。

作者简介

  丁亚平,1961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国家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两次获批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出版个人著作《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先后获第4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第5届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首届“飞天奖”论文评奖理论类一等奖。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1897—1930)
佚名味莼园观影戏记
佚名观美国影戏记
顾肯夫《影戏杂志》发刊词
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
郁达夫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
周剑云汪煦昌影戏概论
陈醉云导演学
周剑云程步高编 剧学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
梅雪俦李泽源导演的经过
孙师毅影剧之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洪深课余漫笔
侯曜什么是有艺术价值的影片?
侯曜影戏剧本作法
徐葆炎活动影片之戏剧的研究
陈趾青对于摄制古装影片之意见
陈君清所谓中国影片
田汉银色的梦
欧阳予倩导演法
周剑云中国影片之前途
罗明佑编 制《故都春梦》宣言
卢梦殊民族主义与中国电影

第二编 (1931—1945)
李昌鉴提倡平民化影片
李淞耘国片复兴声浪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刘呐鸥影片艺术论
凤吾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郑正秋如何走上前进之路
张石川传声筒里
尘无中国电影之路
席耐芳电影罪言
黄子布等《城市之夜》评
刘呐鸥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
洪深等我们的陈诉:今后的批判是“建设的”
嘉谟电影之色素与毒素
天一公司天一公司十年经历史
孙瑜电影导演论
洪深编 剧二十八问
唐纳清算软性电影论
思白创造中的声片表现样式
费穆“倒叙法”与“悬想”作用
费穆略谈“空气”
郑君里再论演技
郑伯奇谈国防电影
蔡楚生会客室中
凌鹤世界名导演评传·费穆论
徐公美电影艺术论
费穆关于旧剧电影化的问题

第三编 f1945—19491
臧克家从银幕看到了我自己——看《八千里路云和月》抒感
夏衍“八年的苦白吃了吗?”——致东山及诸友
潘孑农银幕边缘杂感
李健吾从《假凤虚凰》说民主
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
顾仲彝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
未之论国产影片的文学路线——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遥远的爱》为例
费穆国产片的出路问题
欧阳予倩等中国电影复员以来——《电影论坛》第一次电影问题座谈会记录
史东山等《万家灯火》座谈
史东山《新闺怨》的产生
靖华偏安在花厅中的人们——《小城之春》观后感
费穆导演·剧作者——写给杨纪
梓甫等我们这样看《国魂》
沈浮“开麦拉是一支笔”——访问记·谈导演经验
以群建立中国电影风格

第四编 (1949—1976)
费穆风格漫谈
钟惦桨电影《南征北战》所达到和没有达到的方面
史东山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
陈荒煤为繁荣电影剧本创作而奋斗
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
韩尚义戏曲影片的造型风格
《文汇报》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
石方禹需要合乎艺术规律的领导
徐苏灵导演应该有创作上的主动
白沉典型和唯成分论必须分清
艾明之从题材的选择谈起
陈鲤庭导演应该是影片生产的中心环节
孙瑜尊重电影的艺术传统
韩非没有喜剧可演
老舍救救电影
石挥重视中国电影的传统
吴永刚政论不能代替艺术
陈白尘从何说起
钟惦架电影的锣鼓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夏衍在1959年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
赵丹林则徐形象的创造
徐昌霖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
瞿白音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陈西禾电影语言中的几种构成元素
贾霁新题材新人物新成就
郑君里歌颂新人、新农村的一次尝试——《枯木逢春》创作得失初探
罗静予粗犷·浓郁·洗练·简洁——影片《农奴》镜头运用学习札记
成荫电影导演的基础知识
电影的千年回响: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流派与革新浪潮 本卷精选了世界电影史上那些深刻影响了影像艺术发展、塑造了不同文化语境下观影体验的标志性理论与评论。它旨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图景,梳理从默片时代到数字前沿,各大电影流派的核心思潮、美学追求及其对电影本体论的探讨。 第一部:早期影像的先声与形式的奠基(1900s - 1930s)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在诞生初期,理论家们如何试图界定其本质、规范其表现手法。 一、 早期电影美学的争鸣:从“场面调度”到“视觉诗学” 梅里爱与卢米埃尔的辩证法: 探讨早期电影制作人对于“记录”与“魔术”的两种基本取向。特别关注路易·卢米埃尔的纪实精神如何与乔治·梅里爱的奇幻叙事形成张力,并催生了对电影“真实性”边界的初步思考。 戴维·格里菲斯与叙事语法: 深入剖析格里菲斯如何通过蒙太奇、景深和场面调度,确立了古典好莱坞叙事电影的规范。重点分析其理论实践如何将电影从简单的舞台记录提升为复杂的情感和时间编织工具。 德国表现主义的心理景观: 考察德国电影人如何受表现主义绘画和戏剧影响,将主观的、扭曲的内心世界投射到银幕之上。分析其对光影、布景的极端运用,如何预示了后来的黑色电影和心理惊悚片。 二、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辩证革命: 爱森斯坦的“电影组合论”: 详细梳理谢尔盖·爱森斯坦关于“能指的碰撞”理论。探讨其如何超越传统叙事,将蒙太奇视为一种阶级意识形态的载体和认知冲击的工具。重点分析“吸引力的冲突”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基础: 阐释这一基础性实验如何揭示了剪辑中观众主观解读的力量,以及电影语言独立于自然影像的潜力。 普多夫金的“联想式剪辑”: 与爱森斯坦的辩证法对比,分析普多夫金如何主张通过片段的并置来引导观众产生特定的情感和思想联想。 第二部:经典好莱坞与欧洲现代主义的转向(1940s - 1960s) 二战后,电影工业在成熟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欧洲先锋艺术和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反思。 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伦理呼唤: “纪实美学”的重建: 分析战后意大利电影人如何放弃工作室的虚假布景,走向街头,关注普通人的困境。重点讨论其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以及对即兴表演的推崇如何挑战了好莱坞的精细化制作模式。 现实主义的内在矛盾: 探讨新现实主义在后期如何逐渐融入更具个人化和寓言色彩的叙事,标志着其从纯粹的社会记录向更深层的人性挖掘的过渡。 二、 法国新浪潮的“作者论”与电影的自反性: 卡杜瓦尔的“传统Auteur”理论: 追溯“作者论”的起源,探讨法国影评人如何将导演视为唯一真正的“作者”,其风格和主题一以贯之。 戈达尔与“打破第四面墙”: 深入解析戈达尔的电影如何系统性地解构叙事结构、时空连续性以及观众的参与模式。分析其对跳接、画外音直述等手法的运用,如何使电影成为自我反思的文本。 特吕弗对类型片的颠覆: 研究新浪潮导演如何吸收经典类型片(如黑色电影),并注入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辨,从而实现对传统的致敬与超越。 三、 电影的“间离效应”与哲学思辨: 布莱希特对戏剧美学的影响: 考察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对电影理论的渗透。分析“间离效应”(Verfremdungseffekt)如何在电影中被实践,旨在唤醒观众的批判性思维而非沉浸式体验。 巴赞的“本体论”与长镜头崇拜: 详尽阐述安德烈·巴赞对电影“摄影真实性”的捍卫。重点分析他对长镜头和深焦镜头的偏爱,认为这更能保持空间和时间的完整性,避免剪辑对意义的操控。 第三部:后现代的解构与媒介的未来(1970s - 2000s)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成熟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电影理论开始关注符号、权力结构以及技术对感知的影响。 一、 电影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克里斯蒂安·米茨的“大语法”: 梳理米茨如何借鉴语言学方法,试图建立一套分析电影叙事结构的“大语法”。考察他对“意指系统”的划分,以及电影如何构建其特定的话语体系。 劳拉·穆尔维的“凝视”理论: 剖析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对父权制凝视的颠覆性批判。分析电影中女性角色的“他者化”机制,以及这种凝视如何固化了性别权力结构。 二、 新好莱坞与类型片的反思: 对作者论的延伸与局限: 研究七十年代的美国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如何继承了欧洲的作者概念,同时又必须在商业体系内运作,分析这种张力如何催生出更复杂、更具道德模糊性的叙事。 后现代主义的拼贴与戏仿: 探讨后现代思潮如何体现在电影中,表现为对经典叙事、历史记忆的引用、戏仿和碎片化处理,模糊了原创性与复制品之间的界限。 三、 录像艺术与新兴媒介的对话: 视频艺术对电影规范的挑战: 考察先锋艺术家如何利用便携式录像设备,探索时间、循环和主体性表达的新方式,挑战了传统电影院的仪式感和叙事中心。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体验的早期设想: 简要回顾早期理论家对未来技术(如全息影像、沉浸式环境)的哲学猜想,预示着影像对观众的终极控制与解放的可能性。 本卷通过对这些核心理论的系统整理与比较,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纵览全球电影理论发展脉络的必备参考,它深刻揭示了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美学理想、社会批判和本体论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同作者在面对相似的电影现象时,其理论工具和最终结论的差异性。有些理论家侧重于社会功能分析,强调电影的教育和改造作用;而另一些则专注于电影本体论的探讨,力求界定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语言。这种思想上的碰撞,构成了这套文选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不是一个单声部的颂歌,而是一个充满交响乐般复杂性的理论场域。这种多样性迫使读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考:在今天的电影语境下,哪些理论视角依然具有穿透力?哪些又需要被新的时代精神所修正或取代?这种启发性远超教科书式的知识传授。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电影文化研究的人士,我必须强调这套文选在“史料”层面的不可替代性。许多早期文献的数字化和获取难度都相当高,而这套文选将它们系统地、可供研究地整理出来,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贡献。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现场的对话。我尤其喜欢那些理论家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不经意流露出的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语境和焦虑感。这些文字不仅是理论,也是历史的切片。它们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电影人是如何在资源匮乏、思想激荡的环境中,艰难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大厦的。这种对历史原貌的忠实呈现,是任何二手分析都无法比拟的,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最坚实的学术基石和最丰富的解读资源。

评分

我个人非常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观点的演变脉络,这本书的选篇结构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个时期的重要文本,更像是构建了一幅中国电影理论的“时间轴”。我对比了几个关键节点——比如左翼电影思潮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现实主义的探讨,以及改革开放后对美学范式的反思——每一部分都有其代表性的声音被恰当地纳入。这种结构上的精心编排,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某一个理论思潮是如何继承、发展乃至相互批判的。对于想要系统梳理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史的读者而言,这种清晰的脉络梳理,比零散的阅读资料要高效得多,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框架,让人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张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致的封面所吸引。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早期的理论文章,那些泛黄的影像感也通过高质量的呈现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我尤其欣赏编辑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对于研究中国电影理论的学者或者资深爱好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极其重要的,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的精髓。相比起一些只注重内容的简单汇编,这套书在“物”的层面已经做到了令人称赞的水平,体现了对这批重要文献的尊重与珍视。能够拥有一套如此精良的文选,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上的享受。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文选的增订版体现了极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一些我过去在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相对“边缘化”或新近发掘的重要理论家的文章。这些增补不仅丰富了理论光谱,也修正了一些过去被过度简化的历史认知。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对话与更新,而这套书做到的就是将“经典”与“新见”并置。例如,在探讨某一特定流派的理论基础时,它不仅保留了奠基性的论述,还补充了后期对这些论述的再阐释或批判性反思。这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更加立体和富有活力,不再是一堆僵化的教条,而是持续演进的智力成果,这对深化我们对中国电影实践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