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让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遇到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电影,以电影的榜样力量带动学生的人格发展,给生命成长搭建阶梯。
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具体理论为依据,本书在小学阶段选择了30部电影。每部包括电影的基本信息、主题、推荐理由、经典台词、精读和问题设计。
本书适合小学生看,在电影中寻找到一个又一个人生蓝本;适合师生共读,通过电影课程编织属于自己班级的教育叙事;适合所有老师看,让电影成为理解职业的途径之一;适合家长看,能够营造高品质的家庭生活。
目前国内同类型的书籍只有一本,且只是立足于高中阶段的16部电影赏析,远不及本书的系统与专业。
前言/序言
电影的力量(代序)
十二岁那年,看露天电影。一个悲伤的故事。麦场上,人山人海。渐渐地,故事席卷了我,周围的人声渐渐隐去了,偌大的世界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眼泪在黑夜中不停地流淌,似乎永远也流不完……
但是电影很快播完了,在一片呼儿唤女的狼藉中,麦场上渐渐空了,只有收拾银幕的工作人员的烟头,明明灭灭。我的心也仿佛被掏空了,失魂落魄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然后,神奇的事发生了。我的心似乎一点点变得轻松起来,仿佛压抑了许久的东西,随着泪水被留在了麦场。而周围的一切,忽然从这夜里立体地浮现出来:秋夜皎洁清冷的月亮,清新如斯,仿佛生平第一次看到。路边麦秸上的清霜,青草上泛着的细微的白光,蟋蟀们自在的鸣唱,被惊到的夜鸟展翅穿过树叶的声音,一下子全部清晰起来。
我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甚至禁不住轻轻地吟起歌来。虽然我千百次地走过这条路,但这个夜晚,我仿佛第一次踏入。或者说,从一个世界,忽然地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回到家里,轻轻推门进去,我已经不知不觉得愉快起来。我想,母亲一定不知道,三个小时前,她的儿子出门了,但是现在回来的,其实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完整崭新的人。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那时候还不知道“卡塔西斯”(净化)。
一
显然,电影自此构成了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露天电影到室内的电影院,再穿过20世纪80年代的录像厅,接下来是VCD和DVD,最后到网上追电影。我想,看过的电影,总该数以千计吧!
这本书中的许多电影,都深刻地影响过我。
对我来说,政治学的启蒙始于《飞越疯人院》《浪潮》《楚门的世界》《杀死一只知更鸟》。尤其是《十二怒汉》,一桩普通的案件,一场逐渐走向成熟的对话,一次关于民主与责任的出色实践,整体地、丰富又尖锐地刺激着我。电影也是极好的提问者,《拯救大兵瑞恩》中,冒着牺牲一组士兵的危险去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一个小小的问题,有时候需要穿越整部伦理史去回答。更多的时候,是没有答案的,就像《死亡诗社》,它只是把问题提供给你,这个问题如何回答曾在我的朋友们中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从事教育工作以后,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研究者,电影都是我理解孩子、理解人性、理解世界及理解自我的重要来源。《自闭历程》《心灵捕手》《蒙娜丽莎的微笑》《地球上的星星》《叫我第一名》《海上钢琴师》《早熟》《回归》《十七岁的单车》《国王的演讲》……有时候,一部电影,就仿佛一部教育学论著,这毫不夸张!像《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而动听》就当之无愧。我从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从大多数厚厚的教育专著中要多得多。
我在电影里欢笑、哭泣或沉默。
我喜欢岩井俊二的《情书》与《花与爱丽斯》,也震颤于他的《燕尾蝶》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喜欢《大鱼》中丰富绚烂的想象力,也沉醉于《美丽人生》中的人性温暖,偶尔还会在《天堂电影院》里念会儿旧。
更重要的是,电影是有力量的,这力量,可能比想象中都更加深远。这不仅仅是指类似《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所发挥的道德力量,或者《勇敢的心》之类的电影所激发的勇气,更是指它对你的整体生命的摧枯拉朽般的冲击。例如作为隐喻的《指环王》三部曲,显现人的自由、尊严与勇敢的《肖申克的救赎》,
我都看过数遍,尤其是在人生艰难的时候。另一种不同于西方式的勇气,则来自东方电影。例如《七武士》《黄昏清兵卫》,显示了另一种东方式的高洁与坚忍。《甘地传》对我的影响也很深,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甘地主义者。
电影还是一面“存在之镜”。《盗梦空间》《黑客帝国》对现实世界的意味深的隐喻常常令我震惊,尤其是后者,似乎就是一本深厚的哲学作品。而很长时间,我对《大话西游》爱不释手。或许,人到中年才真正地看懂了它,像狗一样承担起自己的命运。
那些认为“电影是假的”的人,是不懂电影,尤其是不懂好电影的。重构现实对人类来说,是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套用一句名言,“小说比历史更真实”,似乎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电影比生活更真实”,它让被日常琐碎遮蔽的本质世界显露出来,从而引起了我们灵魂深处的震颤。
二
我女儿读中学时,曾有过一段艰难的时光。
那时候,我陪她的方式之一就是看电影。《指环王》三部曲有十多个小时,我也默默地陪她看完了,我相信电影的力量。
今天是一个网络时代,世界变化太快了,麦场上看露天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孩子,也不会再在秋夜去走那长长的路,去看皎洁的月亮,去听蟋蟀充满存在主义气息的鸣唱。“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在它确实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让人类更具有可能性,坏在它不是秩序化的,而是像海啸一样铺天盖地而来,许多孩子的灵魂被撕得粉碎。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盛行,一个具有自由与尊严的孩子似乎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奇异的碎片化生存,灵魂缺乏足够的空间将之整合起来。
电影业空前发达,亿元票房稀松平常,动辄突破10亿。孩子们似乎越来越不关心故事,那是编织灵魂的经纬线。大家关心的是演员的“颜值”,是3D的视觉效果,是一切能够刺激感官的东西。当《速度与激情》火到了第七部,谁还有耐心重温《天堂电影院》?
2009年,南明教育(原新教育研究中心)创立了南明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当时名为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研习经典,切磋教育。两年后,又成立了“网师电影院”,一批电影爱好者,以每两周一部的速度,从海量的电影资源中,不断地淘出适合教师和孩子的作品,并进行深入的讨论。这些电影不仅润泽了老师们的生活,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被他们推荐给自己的学生,影响日益深远。王云(网名西门小醉)和我分别担任过网师电影院的“经理”,最终,这根接力棒被长时间地交到了本书的编著者王晓琳(网名“淡墨轻轻影”)手中。在她的主持下,网师电影院就这样一天天地坚持下来,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如今,在王晓琳老师的主持下,一批网师里的电影爱好者,也是各部电影的主讲人,一起将这几年的成果用心加以梳理,分为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三部著作,可谓善莫大焉。
在这个影视时代,电影应该被引进家庭教育甚至学校教育之中,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不能把那些美好的经典筛选出来,让它们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营养,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持久地发挥力量,那么,他们很容易简单地被票房电影所吸引,在“速度”与“激情”的撕扯下不断地成为碎片。功利主义与感官主义不能成为教育的全部,家长和老师们,经常地陪孩子看部精心挑选的电影吧!沿着这些影像走过去,以此为路标再进入更多的影像,生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深邃和丰盈起来的。
这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相互书写。或许,孩子的一生,将因这些电影的润泽而变得有些不同,甚至于有很大的不同。
是为序。
璀璨星河中的心灵导航:探索《电影中的人类群像与时代变迁》 引言:光影之外的广袤世界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记录人类文明、投射时代精神的独特载体。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社会风貌的变迁、个体命运的挣扎与伟大,以及人类情感光谱的无尽延展。本书《电影中的人类群像与时代变迁》,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教育目标,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宏大且细腻的电影史景深,带领读者穿越光影的迷雾,深入探索不同时代背景下,电影如何描摹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承载和反思重大的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潮。 本书的视角是广阔的、跨文化的、具备历史纵深感的。我们避开了碎片化的“必看清单”模式,转而采用主题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结构,力求呈现出一部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电影编年史和人物志。 第一部分:默片时代的奠基与“人”的初次定格(1895-1927) 默片时期,电影艺术的语言正在野蛮生长。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在没有对白的情况下,通过镜头调度、面部表情和蒙太奇手法,塑造出最早期的“电影人物”。 1. 技术的原初冲动与社会风貌的捕捉: 我们将详细分析卢米埃尔兄弟对日常生活最朴素的记录,如何成为早期社会生态的珍贵留档。继而深入探讨格里菲斯在叙事技巧上的革命,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忠人之魂》中对复杂道德困境和宏大历史叙事的初步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如何固定了银幕上“英雄”与“反派”的经典原型。 2. 喜剧的诞生与底层挣扎的共鸣: 查理·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的喜剧艺术是本部分的核心。他们塑造的“小流浪汉”形象,并非简单的滑稽角色,而是对工业化进程中个体被异化、底层人民坚韧生命力的深刻致敬。我们将剖析卓别林如何用肢体语言承载巨大的悲悯与反抗,探讨《淘金记》和《城市之光》中,贫穷与尊严的永恒主题。 3. 表现主义的引入与潜意识的探索: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人类心理层面的重要里程碑。从卡尔·梅耶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弗里茨·朗的《大都会》,电影开始探索扭曲的建筑、夸张的灯光,用外部环境映射人物内心的焦虑、疯狂与权力压迫。这部分着重分析这些技术手法如何首次将“异化的人”置于叙事的中心。 第二部分:有声电影时代的叙事深化与时代病灶(1928-1950) 有声电影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和电影的社会批判能力。这一时期,大萧条、战争的阴影以及好莱坞的工业化体系,塑造了深刻而复杂的角色群像。 1. 黑色电影的兴起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二战前后,美国电影迎来了“黑色电影”的黄金时代。本部分深入剖析这类影片如何塑造了反英雄(Anti-Hero)、蛇蝎美人(Femme Fatale)和沉沦的侦探。这些人物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被环境裹挟、在宿命论中挣扎的“现代人”。我们将以《马耳他之鹰》和《双重赔偿》为例,探讨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下人际关系的犬儒主义描绘。 2. 战争阴影下的集体记忆与个体创伤: 这一时期的战争片,从早期的鼓舞宣传,逐渐转向对前线士兵心理创伤的细腻捕捉。我们考察了在特定意识形态下,电影如何构建“民族英雄”形象,同时也分析了那些开始质疑战争合理性、展现人性脆弱面的早期尝试。 3. 现实主义的觉醒与社会问题的直面: 欧洲大陆,尤其是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电影将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从罗西里尼到德·西卡,他们摒弃棚拍布景,让非专业演员走上废墟,聚焦于饥饿、失业和战后重建中的家庭伦理危机。这标志着电影对“普通人生活”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注。 第三部分:全球化视野下的身份探索与文化冲突(1950-1980) 战后世界的重建伴随着社会结构和个体价值观的剧烈变化。电影开始大规模地挑战既有的权威,探索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1. 现代主义的冲击与“局外人”的诞生: 从法国新浪潮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者”,电影语言变得更加主观和碎片化。我们将重点分析安东尼奥尼笔下,被现代都市生活疏离的“现代病患者”,以及戈达尔电影中反叛的、拒绝被定义的年轻一代。这些角色体现了现代哲学思潮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拷问。 2. 新好莱坞与对美国梦的反思: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美国电影经历了一次自我颠覆。以科波拉、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新一代导演,用更冷峻、更个人化的视角重塑了美国叙事。例如,《教父》系列中,家族的兴衰成为了对美国资本扩张史和道德腐蚀的寓言;《出租车司机》则赤裸裸地展现了城市异化带来的暴力倾向。 3. 东方电影的崛起与传统伦理的重塑: 本部分不可或缺地引入了日本电影大师的作品。黑泽明对武士道精神的解构与重塑,以及小津安二郎对日式家庭结构在战后快速西化下的瓦解的细腻观察。这些作品提供了观察东方文化语境下“人”的坚守与变异的独特视角。 第四部分: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重构(1980至今) 随着大众媒体的爆炸式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深度介入,电影叙事进入了后现代阶段。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被模糊,电影开始更多地“谈论电影本身”。 1. 符号的滥用与媒介的反思: 探讨后现代导演(如昆汀·塔伦蒂诺)如何通过戏仿、拼贴和非线性叙事,解构传统叙事的大一统性。他们的角色往往是符号的集合体,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对流行文化的引用,这反映了当代社会信息过载、意义消解的特征。 2. 科技发展与人类主体性的危机: 聚焦于科幻电影,探讨从《银翼杀手》到《黑客帝国》中,人类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之间的边界斗争。这些影片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对人类在高度发达技术社会中“何以为人”的深刻哲学提问。 3. 全球化视角下的身份政治与文化杂糅: 观察当代电影如何处理跨文化交流、移民、后殖民叙事等议题。电影不再局限于国家视角,而是展现了全球公民身份的流动性、冲突与融合,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多元化、边缘化,他们的故事折射出当代社会复杂且相互交织的身份政治光谱。 结语:流动的银幕与永恒的人性 《电影中的人类群像与时代变迁》最终旨在证明,电影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编年史。每一部被时间检验的伟大作品,都在以其独特的光影语言,捕捉了特定时代下,人类共同的恐惧、渴望、矛盾与希望。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分析电影与历史、艺术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工具箱,而非标准答案。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深入挖掘,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不断变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