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一书指出:“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人类活动方式。”通过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将其培养成产品或服务的忠实用户,就是注意力经济的内涵。本书通过解析注意力经济对消费者的综合影响,论述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来吸引品牌粉丝,提高营销效率。
2.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曾经在1996年预言:“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珠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主宰。”企业想要吸引更多粉丝的注意力,就要设法把自己的品牌新信息人格化,保持热情的互动。让品牌在粉丝眼中变得更为闪耀。
3.碎片化信息也能做出深度。
信息碎片化让我们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顺应这个潮流,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的注意力。碎片化阅读并非做不出深度,只要我们能按照本书提供的建议精炼优质信息,同样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深度需求。
4.人人都想蹭热点,但成也热点,败也热点。
“斯巴达勇士”事件、“乐视手机发布会”事件、神州专车挑衅Uber(优步)事件在新媒体上引爆了热点,但大家投入的注意力并未让事件策划者获得好收益。利用热门事件做话题营销是互联网时代常见的手段,但这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反而会害了自己的清誉。
5.与其自夸,不如让粉丝夸
新媒体时代的口碑传播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广告形式。这股无数人的注意力凝聚而成的巨大能量,会让你的品牌影响力空前解放。商家的自夸再多花样,也不如粉丝朴实的赞美给令其他粉丝感到信服。成为社交媒体上人人传颂的“业界良心”,顾客与订单自然沿着网线滚滚而来。
注意力,是产品信息进入消费者心里的通路。只有通过注意进入消费者的意识,才有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好感和欲望,促成购买行为,实现销售。因此,不被注意,就等同于不存在。“用户注意力可以变现为钱”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大部分商家并不善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用户注意力趋于分散化的形势下,企业如何在社交平台、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的“粉丝”,并把“粉丝”的注意力转化购买意愿是本书的力量所在。
云度,畅销书作者,策划编辑,国内知名文化公司创始人。热爱阅读,关注并善于分析国内外文化的动向,专注于为读者打造有趣、有料、有深度的图书产品。
Part 1你的注意力也非常值钱
1.21世纪什么最稀缺?——注意力
2.碎片化阅读时代,你浮躁了吗
3.被颠覆的传统媒体行业
4.席卷一切的注意力经济
Part 2新媒体就是伪装成社交工具的“人”
1.品牌人格化,让你更出众
2.那些有血有肉、有情绪的官微
3.为公众号取个好玩的昵称
4.关注“对的人”,与大V培养默契
5.团队运作,统一“人格”
6.在喧嚣时代,做个沉着的新媒体
Part 3找准受众:你的红包为谁而发
1.与其广撒网,不如细分市场
2.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
3.精准定位是吸引眼球的前提
4.红包效应,撬动消费的杠杆
5.品牌与受众的“神呼应”
Part 4内容为王,用玩心引爆大众狂欢
1.碎片化信息一定做不出深度吗
2.创作好标题,但不做“标题党”
3.“干货”,“干货”,“干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4.看字太累,还是看图更明白
5.好内容伴随着好故事
6.内容营销不只是编辑内容
Part 5有问必回的小编,原来你不是智能机器
1.“僵尸号”只能涨“僵尸粉”
2.社交化电商,多交流才能看清用户需求
3.互动体验:留住用户的关键
4.用流行语机智地回复评论
5.“萌”对话让用户变成死忠粉
Part 6热门话题:涨粉招黑第一利器
1.将营销内容植入热点
2.用“粉丝头条”占领粉丝首页
3.提供引爆点,促进有效互动
4.话题营销是把双刃剑
5.放大粉丝的兴趣点,与产品服务相结合
Part 7从粉丝中来,到社群中去
1.与其自夸,不如让粉丝夸
2.得粉丝者得天下,得社群者得未来
3.社群营销,不只是上网卖产品
4.培养共有习惯,整合碎片化的社群
5.朋友圈为何会出现“退群潮”
6.留住核心用户,保障社群健康发展
Part 8整合线上线下,塑造传播闭环
1.减少中间环节,打造自己的圈子
2.当品牌开始成为社群的附属
3.强化兴趣标签,构建社群生态链
4.线下本土社群,距离你不到两公里
后记我的注意力哪去了
最宝贵的资源——消费者的注意力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 戈德海伯在1997年发布了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论文。该论文的核心观点是:现在金钱开始与注意力一起流动。或者更通俗地讲,在经济转型之际,原有的财富将更自然地流向新经济的持有者。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作“注意力经济”理论。根据《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的定义: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人类活动方式。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注意力非常值钱,并且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而消费者的注意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就是以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诞生为世界带来了更高的热度,也给传统行业吹来了一股寒风。虽然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但只有少数企业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更多商家被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板。理论上互联网经济的市场很广阔,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商家并不善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看清楚新媒体时代的几个潮流。
潮流一:用户注意力可以变现为钱
“截止到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同比增长32%,日活跃用户达到1.2亿,同比增长35%。与上一季度相比,微博月活跃用户净增2600万,日活跃用户净增1400万,均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单季增幅。商业化方面,微博一季度总营收7.77亿元,同比增长29%,高于此前的业绩预期。当季微博盈利1.05亿元,同比增长529%,大幅超出华尔街平均预期的5090万人民币,并连续6个季度盈利。”
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用户的注意力是可以变成钱的。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社交平台,而是进化为一个天然的巨型电子商务平台。许多网络红人已经凭借自己的火爆人气来创业,许多企业也把社交媒体当成了网上营销的主战场。企业把用户数量变为经济效益的关键就是争取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持续关注并消费企业的产品。
潮流二:用户注意力趋于分散化
无孔不入的新媒体把我们的时间切割得更加零碎。大家可以用新媒体随时随地关注信息,但很难拥有一段整块时间。时间碎片化造成了消费者注意力的分散化,而注意力分散化现象造成了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人们想用更短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却因接受过量的信息而身心俱疲,精力分散。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再平凡的草根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导致互联网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每个人都被淹没在“信息过剩”的汪洋大海中。为了应对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许多消费者都会主动屏蔽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只有那些被消费者关注的信息才能产生经济潜力,被企业开发利用。再优秀的产品或内容,一旦没有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就会被海量的同类信息所埋没。
潮流三:企业营销需要深入社交平台
新媒体的强大社交功能把数以亿计的用户连接在一起。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关注对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网上社群。这些社群往往有相同的价值观与消费习惯,是一个天然的细分市场。可以说,新媒体的诞生彻底颠覆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电子商务不再独立于社交平台之外,甚至连社交活动本身都将成为电商营销的主要工作。新媒体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主导着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与购物模式。那些不重视社交的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将逐渐被新媒体平台所淘汰。毫无疑问,电商社交化正在成为未来互联网经济的主流,而公司新媒体平台是沟通企业与市场受众的最佳渠道。
伴随着上述三大潮流,注意力经济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商业形态。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的粉丝,把他们的注意力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体系中,将是新媒体时代捕捉商机的重中之重。
为了赢得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企业的新媒体营销团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品牌社交人格化。企业应该在社交媒体上塑造拟人化的品牌形象,以提高广大用户的好感度。
第二,舍弃粗放的广撒网式营销,以精准的个性化营销为主攻方向,重点开拓细分的目标市场。
第三,在新媒体上发布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注意配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习惯,把内容营销作为新媒体营销的核心项目。
第四,新媒体运营团队要顺应电商社交化的潮流,与用户做深度互动,把他们转变成企业品牌的忠实粉丝。
第五,注意借助热门话题之势开展营销活动,让营销热点成为粉丝关注的头页新闻,以便最大限度地聚拢他们的注意力。
第六,将分散化的粉丝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消费习惯的社群,将社群打造成一个品牌忠诚度极高的垂直电商市场。
第七,打通线上线下,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从新媒体平台上转移到线下本土社群中,以便进一步构建企业的商业生态圈。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商务需要一场注意力革命。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到把注意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沿着以上七个方向不断努力。唯有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底,企业才能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关注对象。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突然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世界。它不是那种读完让人顿时掌握某种技能的书,也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消遣读物。这本书更像是开启了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关系。书里对于“专注”的定义,以及它在个人成长、创造力激发、乃至幸福感维系上的核心作用,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以前总以为,只要我想集中注意力,就能做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中间存在着许多我们难以察觉的障碍。它探讨了大脑的奖赏机制如何被利用,信息过载如何导致认知疲劳,以及我们如何在“无限选择”的幻觉中迷失方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技术,而是辩证地分析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并提出了“策略性断舍离”和“意图性注意力”等概念。这些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也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刻意创造“无干扰”的时段,去感受那种深入思考的愉悦,去重新连接那些被碎片化信息割裂的深度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掌握自己的注意力,就是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真的可以用“颠覆”来形容。起初我只是被它那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注意力革命》,我心想,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不就是注意力吗?我抱着一种“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的心态点开了它。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预想的要深刻得多。它没有停留在对当下信息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注意力”这个概念背后的人类心智机制、社会结构演变,甚至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我从未想过,原来我们每天的“走神”、“分心”,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意志力薄弱,而是受到了一整套精密设计的“注意力捕获系统”的强大影响。书中对于那些无处不在的、巧妙地试图抓住我们眼球的“诱饵”的细致描绘,简直让我后背发凉。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算法、社交媒体、甚至一些看似无害的娱乐内容所裹挟,一点点地“献祭”了自己的宝贵注意力。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如何不分心”,更是关于“如何重新夺回对自身心智的掌控权”,让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个人革命,更可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的开端。它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理论铺垫到案例分析,再到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层层递进,让我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深以为然,最终甚至产生了一种被唤醒的使命感。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洞见和哲学思辨。我被书中对于“注意力”本身的定义所吸引,作者将其上升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的高度,这让我非常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在谈论如何提高效率,更是在探讨如何保持思考的深度和自主性。书中对“信息污染”和“注意力陷阱”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危机。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专注”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阐述,他认为深度专注是激发原创性思维的土壤,而过度碎片化的注意力则会扼杀创造的火花。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信息洪流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有价值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被信息所裹挟。它没有给我一套“速成秘籍”,而是鼓励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注意力哲学”,去建立一套与这个信息时代共存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心智上的“升级”,对“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到过最令人深思的一本书之一。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审视了“注意力”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又常常忽视的概念。它没有停留在对个人行为的指责,而是将注意力危机置于整个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于“注意力”被商品化、被算法操纵的深刻洞察,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警醒。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连接”和“信息”,在很多时候,不过是“注意力收割机”的诱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闲暇”的价值,以及“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让我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筛选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让我触动的是,它鼓励我们去“抵制”那些试图消耗我们注意力的事物,去重新发现那些真正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领域。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是在制造恐慌,而是在唤醒我们对自身心智的珍视。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一些理念付诸实践,去成为一个更有意识、更自主的注意力管理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也很精准,它像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现代人注意力贫乏的病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容易分心的人,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分心”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个人道德或毅力的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书中对于“注意力经济”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而隐形的产业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化为可观的商业价值。我被书中引用的那些研究数据和案例所震撼,它们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掠夺。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祛魅”,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信息的摄取方式,以及那些被我习以为常的“娱乐”和“连接”。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那些短暂的、浅层的刺激,却忽略了真正滋养内心、提升自我的深度体验。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时代复杂性的方式。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正在学习中。
评分还可以,很多内容都是网上的。京东购物方便快捷。喜欢,推荐!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胡言乱语了我儿子特别喜欢你的名字,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你的人生。
评分新开的天猫店,我也还是新手,买几本开店的书籍学习下,不错这本
评分活动!值!好好充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不错,物流速度很快,学习一下新知识正好国庆8天假期可以认真读读书。可惜没有优惠。
评分传统营销越来越乏力。虽然营销沟通的内容依旧是最主要的,但这再也不是由企业单方面来生产传播了,而是由各个渠道、各个角色自行生产和传播。比如,销售商在终端现场提供消费者体验,然后上传到共享空间,激发同类终端消费者的兴趣。
评分好书,全新塑封,送货也很快,书内容很好,很深刻!
评分真的不错,从中学习到了很多需要的技巧,真心推荐大家读读,为自己的工作和小店锦上添花,也希望看过的朋友能给我交流经验,以此让自己的小店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