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巷人物志》以诙谐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七八十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南京小市民为了生活苦于奔波又惬意自在的苦乐人生,反映出市井的劳碌、劳动民众的进取与豁达。书中的提到的安德门劳务市场、六合的面馆、惠民桥市场等南京市民熟悉的环境,更是让南京读者倍感亲切。谷以成透露,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是平常观察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物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大概的原型,“没有特别的创作,都是原汁原味地把生活和人物原样记录了下来”。
此书是当今流行的,幽默但又富有意蕴的语句汇编。《金陵小巷人物志》捕捉当今社会富有启迪意义的时尚语言,汇编潮的、搞笑的语言片段。语句凝练,精致,看似诙谐,但意蕴深厚。其中包括生活、校园、人生等等各个方面。醒脑明智的新观念,新鲜幽默的流行语,带给读者语言新意的同时,完成心灵的塑造。
谷以成,南京市纪委常委,集南京市“十大法律卫士”、南京市“十佳检察官”、杂志专栏作家和电视嘉宾“波罗探长”等多种称号、身份于一身。多年关注着市井百态、平凡人生。著有散文集《金陵小巷人物志》、故事集《请喝茶》
018大补
026面道
036大师
047姐妹
059我家
069卖报歌
077后裔
086酒鬼
093二万
100劫数
108坤哥
118性灵
127留影
136甩子张一鸣
146买车记
155年成
162尚武
172夜色
181一天
189面人刘
199王所长
207捡到一枚戒指
215项链
223致爱丽丝
232舒服
244寻找
253马路天使
262毛弟和小拉登
274“我是警察!”
283“邪头”于长勇轶事
292大金失踪之谜
299镖哥
307凤姐
318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328刻字
339私房钱
348魏大妈的幸福生活
357诸葛亮
365小白菜
376重案六组
384顶上功夫
391计划
403计算
409木匠太爷爷
415亲家母,你坐下
421慰藉
427吱吱喳喳
京,人们的目光所聚,要么是温婉,要么是宏大。
其实,还有平凡。在街头,在巷尾。
这些人,没有瑰丽斑斓,没有惊天动地,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被人们所关注。这个城市的所有人,都很忙。
但是,我们天天都会遇见他们,接触他们。甚至,一天都离不开他们。
他们自有他们的生活,平静而庸常,缓慢而自在。
在繁华与喧闹、焦虑与无奈之下,作为城市的另一面,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更加亲切。
于是,我把看来的,听来的,有关他们的故事,说给你们
海,在西安,也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因为故事的平凡,所以我的讲述也是朴素平直,基本上就是白描,精美的插图,弥补了我表达上的一些不足。
与我一起关注他们的,还有凤凰出版集团和副总编郭济访先生、责任编辑王卓女士、画家王烈先生,以及我的朋友郭鸢先生、殷方女士。
除此,著名作家周梅森先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并且,亲自为小书写序,感人至深。
鞠躬,致谢。
“
这群人里最出锋头,叫好儿的,是穿红军衣的禁卫军。他们的腰板儿挺得比图画板还平还直,裤子的中缝像里面撑着一条铁棍儿似的那么直溜溜的立着。个个干净抹腻,脸上永远是笑着,露着雪白的门牙,头发剪得正好露出青青的头皮儿。他们是什么也不听,光在圈儿外边最惹人注目的地方站着,眼睛往四下里溜。站个三五分钟,不知道怎么一股子劲儿,就把胳臂插在姑娘的白手腕上,然后干跺着脚后跟,一同在草地上谈心去了。
青草地上的男男女女,也有脸对脸坐着的,也有搂着脖子躺着的,也有单人孤坐拿着张晚报,不看报,光看姑娘的腿的。一群群的肥狗都撒着欢儿乱跳,莫名其妙的汪汪的咬着。小孩儿们,有的穿着满身的白羊绒,有的从头到脚一身红绒的连脚裤,都拐着胖腿东倒西歪的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奶妈子们戴着小白风帽,唠里唠叨的跟着这些小神仙们跑。
马威站了好大半天,没心去听讲,也想不起上哪儿去好。
他大概有二十二三岁的样子。身量不矮,可是很瘦。黄白的脸色儿,瘦,可是不显着枯弱。两条长眉往上稍微的竖着一些,眼角儿也往上吊着一点;要是没有那双永远含笑的大眼睛,他的面目便有些可怕了。他的眼珠儿是非常的黑,非常的亮;黑与亮的调和,叫他的黑眼珠的边儿上浅了一些,恰好不让黑白眼珠像冥衣铺糊的纸人儿那样死呆呆的黑白分明。一条不很高的鼻子,因为脸上不很胖,看着高矮正合适。嘴唇儿往上兜着一点,和他笑眯眯的眼睛正好联成一团和气。
从他的面貌和年纪看起来,他似乎不应当这样愁苦。可是,他的眉毛拧着,头儿低着,脊梁也略弯着一点,青年活泼的气象确是丢了好些。
他穿着一身灰呢的衣裳,罩着一件黑呢大氅。衣裳作得是很讲究,可是老没有桩刷,看着正像他的脸,因为颓丧把原来的光彩减少了一大些。拿他和那些穿红军衣,夹着姑娘胳臂的青年比起来,他真算是有点不幸了。
无心中的他掏出手巾擦了擦脸;擦完了,照旧的在那里愣磕磕的站着。
已经快落太阳了,一片一片的红云彩把绿绒似的草地照成紫不溜儿的。工人的红旗慢慢的变成一块定住了的紫血似的。听讲的人也一会儿比一会儿稀少了。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装满了金陵小巷里那些被岁月遗忘的宝藏。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挖掘和呈现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故事。我看到了手艺精湛的绣娘,她的一针一线,都缝制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我看到了在风雨中坚守的书店老板,他的一方天地,承载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展现了他们的平凡与伟大。他们的生活或许充满了艰辛,但他们的精神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也感受着那些人物内心的力量。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以为它只是一部流水账式的记录。然而,它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敏感,挖掘并呈现了金陵小巷里那些几乎被遗忘的故事。每一个人物,仿佛都经过了细致的“田野调查”,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被书中的几位女性角色所吸引,她们或温婉贤淑,或泼辣坚韧,或命运多舛,她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看到了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隐忍与抗争。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她们塑造成某种理想化的形象,而是展现了她们真实、复杂、充满烟火气的一面。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娓娓道来她年轻时的故事,那些细节,那些情感,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那些“老物件”,那些被我们轻易忽略的角落,它们背后可能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金陵这座古老城市的另一面。我所熟悉的金陵,是现代化的都市,是繁华的商业街区,是现代建筑的林立。而这本书,则带我走进了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充满岁月痕迹的小巷。那里没有喧嚣,只有淡淡的生活气息,只有那些用时间和汗水打磨出来的故事。作者的文字,仿佛有着魔力,能够将那些早已消逝的画面,那些已经模糊的身影,重新唤醒。我看到了在巷口闲聊的老者,看到了在院子里晾晒衣裳的妇人,看到了放学后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温馨与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角落,都有值得被书写的故事,都有值得被铭记的人物。它不是一本追求戏剧性冲突的书,它的魅力在于其真实与细腻,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每一次阅读,都会从中获得新的感悟,都会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同类读物都无法比拟的。作者以一种非凡的耐心和细腻,将金陵小巷里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带着他们独特的经历和情感,与我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我看到了一位沉默寡言的老教师,他一生清贫,却用知识点亮了无数个贫困家庭的希望;我看到了一位年轻的革命者,他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复杂。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评分读完《金陵小巷人物志》,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金陵小巷里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或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故事。我看到了在巷口卖水果的老伯,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我看到了在雨中撑伞的姑娘,她的身影在小巷里显得格外单薄,却透着一股坚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它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明确的答案,但它却引导我踏上了自我探索的道路。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了“人情味”的书,读起来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金陵小巷里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人身上。他们的生活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却构成了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画卷。我被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所打动,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生活的智慧。我也被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年轻人所感染,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屈的生命力,有着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看到了在不同的境遇下,人们所展现出的不同的精神面貌。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人物,也可能拥有着令人动容的故事,也可能在历史的某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群老朋友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过往,感受他们的人生百态。
评分《金陵小巷人物志》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金陵的全新窗口。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座城市已经足够了解,但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笔下的金陵小巷,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有温度,那里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都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注入我的内心。我看到了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母亲,她的身影在小巷里穿梭,却从未放弃对孩子的爱;我看到了在战乱中失去亲人的老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沧桑,却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但它所展现出的,却是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力量。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关注,都值得被尊重。
评分这是一本散发着淡淡陈年韵味的读物,虽然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但每一次翻开它,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听到远处悠扬的评弹声,感受到阳光穿过斑驳树影洒在青石板路上的暖意。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苏绣一般,将那些生活在金陵小巷里的普通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遗忘的灵魂,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但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看到挑担卖茶的老奶奶,她佝偻的身影里藏着一生的辛劳;我听到街角卖报童的吆喝,那稚嫩的声音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我感受到裁缝师傅手中剪刀的每一次落下,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着最真实的生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这些素昧平生的故人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它不是一本容易读完的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评分读完这本《金陵小巷人物志》,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窥见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侧影。作者的功力在于,她没有刻意去塑造完美无瑕的人物,也没有强行赋予他们某种崇高的使命。相反,她笔下的人物,都带着人性的光辉与阴影,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无奈与挣扎。我看到了在动荡年代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平凡个体,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同浮萍一般,随波逐流,却又努力地抓住那一丝属于自己的生机。我也看到了在岁月变迁中,那些坚守传统、固守老物件的匠人,他们的双手粗糙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他们的眼神浑浊却闪烁着对艺术的执着。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也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无数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共同谱写而成。每一次阅读,我都会陷入沉思,想象着他们当年生活的场景,感受着他们内心的酸甜苦辣。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共鸣,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过去对话,与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连接。
评分初次翻阅《金陵小巷人物志》,我以为它会是冗长乏味的年代志,但很快,我便被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她没有刻意渲染时代背景的宏大,而是将笔触细腻地描摹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将我拉进了那些古老的小巷,让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生活,亲耳听到了他们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自家小院里辛勤劳作的老木匠,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雕刻出了无数精美的木器;我仿佛听到了那位在巷口清唱小曲的老艺人,她的嗓音略带沙哑,却唱出了人间百味。更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真实可感。她没有回避人物的缺点与不足,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读这本书,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为他们的喜悦而喜悦。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那些在我们不经意间流逝的,却又无比珍贵的时光。
评分内容有趣 装帧裸脊锁线 胶有点粘手
评分最多给三星
评分最多给三星
评分书已经看完,好。
评分书的装潢别具一格,古朴典雅。如果文笔像贾平凹那样就更加有味道了。总之,值得品味。
评分有点贵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挺小的一本书 文字很多
评分惊了,没有塑封,还好没有损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