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奇之书 从晚清到民国+天国之秋(套装共2册)

晚清传奇之书 从晚清到民国+天国之秋(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裴士锋(Stephen R.Platt) 著,黄中宪 译,谭伯牛 校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
  • 传记
  • 历史小说
  • 天国之秋
  • 晚清传奇
  • 历史人物
  • 清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119852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525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9
套装数量:2
字数: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国之秋》: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推荐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超过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从晚清到民国》: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作者简介

  裴士锋(Stephen R. Platt),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颁瑟隆·费尔德奖(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湖南人与现代中国》(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他大学时主修英语,因此大学毕业后以雅礼协会老师的身份在中国湖南待了两年。他的研究得到富尔布莱特计划、国家人文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支持。目前他与妻女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费尔德。
  
  黄中宪,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专职翻译,译有《明代宦官》《维梅尔的帽子》《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成吉思汗》《剑桥伊斯兰史》《非典型法国》等。
  
  谭伯牛,清史研究者,尤为关注太平天国战争及湘军、淮军历史,著有《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天下残局:断章取义说晚清》《湘军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奋斗史》。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作品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精彩书评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作。
  ——基辛格(Henry A.Kissinger)《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目录

《从晚清到民国》:
自序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五、解剖康有为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二、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四、细说辛亥革命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六、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天国之秋》:
前言:天之骄子

第一部 帝国的黄昏
一、传教士助理
二、中立
三、干王
四、试探
五、北方之约

第二部 挽狂澜于既倒
六、勉强接任的将领
七、教义的力量
八、文明之劫
九、看谁撑得久
十、天与地
十一、十字路口

第三部 太平
十二、破釜沉舟
十三、吸血鬼
十四、雨花
十五、鲜血与荣耀
十六、翻山越岭

结语
致谢
注释
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如果说马克思一心想让《纽约每日论坛报》的读者相信,这场中国内战是与欧洲境内的运动类似的阶级斗争和经济革命运动,那么美国南方奴隶港新奥尔良的《每日琐闻报》(Daily Picayune)的主编则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出发,以大不相同的角度看待这件事。诚如这些主编所认为,这是场种族战争,中国是剧变中的奴隶国。他们解释道,太平军发迹于广西和广东这两个南部省份,两省居民“基本上是中国原始种族”。相对地,北方的满人是“中国的统治种族”,自两百年前入主中国之后,“中国一直被其主子当成受征服国家来统治”。他们解释道,这两个种族从未混合,然后,与他们的美国南方观点,也就是以奴隶为基础的和谐社会观相一致的,该报表示,在中国,“不多言、有耐心、刻苦的数百万人,以足堪表率的温柔敦厚,接受他们主子的统治”。这个主奴和平共处的满汉国,唯一威胁其稳定的是这些不愿接受宰制的华南“原始”人。于是,太平叛乱与美国黑奴的暴动,有了令人神伤的相似之处。
  伦敦《泰晤士报》(Times)最有先见之明,立即抓住问题核心,探讨英国是否该派海军投入这场中国内战,以及如果这么做,该站在哪一边。在一八五三年五月十七日,也就是南京陷落的消息传到伦敦后不久,《泰晤士报》某篇社论指出,太平天国似乎所向披靡,“据各种可计算的概率,他们会推翻中国政府”。《泰晤士报》还转载了上海某报的一篇报道,问道“换人当家做主”是不是大部分中国人所想要,并表示太平天国虽然在华北不大受喜爱,却代表了一股汉人所乐见的改变力量,“认为不该再忍受官员横征暴敛和压迫的心态,似乎在全国各地都愈来愈浓”。到了夏末,《泰晤士报》直截了当宣告,中国这场叛乱“就各方面来看,都是世人所见过最大的革命”。
  但叛军本身却是个谜。《泰晤士报》的读者会轻易断言,太平天国得到汉人的支持——至少得到勉强的支持——准备推翻满人,开启新政。但该报主编也就英国的无知发出告诫之意。“关于叛乱的源起或目标,我们没有具体的讯息,”他们写道,“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国政府可能在内战中遭推翻,但就只知道如此。”他们忧心英国不够了解叛军的本质或意识形态,而无法决定该不该予以支持或鼓励:“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无法断定我们的利益或职责该落在哪一边——这场叛乱有正当理由或无正当理由,前途看好或不看好;民心向背如何,或它的成功会促成我们与中国人的关系往好或往坏的方向改变,或是否会促成改变。”但事实表明,其中最迫切的问题——叛乱的根源、太平天国是什么样的组织、他们的信念为何——答案将在香港寻得。答案就潦草写在几张纸上,而那些纸就塞在韩山文书桌的抽屉里。
  ……

前言/序言

  尽管本书是写给那些对太平天国战争罕有所闻的美国读者,但我仍希望中国读者会发现这虽是一个与所知版本不一样的故事,却同样有趣。我更希望他们认识到在全球语境中局外人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特别是西方列强在影响当时中国局势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对中西关系史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一九九三年,其时我充任耶鲁大学雅礼协会项目的英文教师,首次到了中国。在长沙,我给中学生讲美国文化,两年后回国,感觉让美国人更多了解中国亦极为必要。自首次中国之行,迄今已有二十余年,今日我已是马萨诸塞大学的历史教授,为美国本科生讲授中国近代史(课上也有为数不少的中国留学生)。
  关于这段中国史,在我看来,中国人通常认为曾国藩和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而在西方,则更强调华尔与戈登的作用,尽管二者其实并行不悖。
  迟至一九一九年,当中国在《凡尔赛和约》谈判中令人震惊地向日本割让利权——以致引爆了“五四运动”——英国政治家劳合·乔治(LloydGeorge)仍以太平叛乱为证,试图说明为什么不能给予中国平等待遇。他说:“中国的死气沉沉恰好证实了外国人所作所为的正确。中国人如同阿拉伯人一样,是非常聪明的种族,却处在一个无所进取的阶段。如果不是戈登组建了常胜军,中国定会被太平军颠覆。”
  对英语读者来说,撰写此书的一个目的,是想矫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幻觉,即无论如何是英国人在十九世纪“拯救”了中国;而对中国读者,我则要强调另一面,即外人的干预——混乱,疏于谋划,缺少道义上的心理准备——却极为关键地帮助曾国藩与李鸿章赢得这场战事。当然,绝大的讽刺在于,从伦理上反对向洋人求助的曾国藩恰是英人干预的大的获益者;而倾其所能希望获得英国支持的太平天国总理洪仁玗却被他毁灭。
  无论对中国来说,还是对业已通过贸易而紧密联系的世界来说,这都是历史上黯淡的一刻。再次审视这场战争,我希望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十九世纪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关系,是如何循着他们共筑的毁灭之路而惨淡收场。而更好地了解我们共同的过去,或将有助于我们为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找到一个稳定的基础,少一些求同的幻想,而更尊重彼此的差异。
帝国挽歌与共和曙光:晚清至民国历史的深度回眸 一、风雨飘摇的帝国黄昏:晚清的变革与挣扎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撕开大国紧闭的国门起,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的隆隆惊雷宣告清王朝的终结。我们聚焦于晚清社会内部那些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在内忧外患下,无数仁人志士为探寻民族救亡之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 1. 坚船利炮下的冲击与“中体西用”的困境: 晚清的开篇,是与西方列强不平等的接触,这一过程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天朝上国”旧有观念的颠覆性挑战。我们细致梳理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挫折。洋务派试图在维护儒家伦理纲常(“中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技与器物制造(“西用”),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然而,这种“裱糊匠式”的改革,始终未能触及腐朽的政治体制和僵化的社会结构。从北洋水师的覆灭到甲午战败的耻辱,清晰地揭示了技术引进的表层努力,无法抵御一个现代国家体制的全面溃败。本书将深入剖析,为何在数十年的努力之后,清廷依旧在关键时刻暴露出政治短视和决策僵化的问题。 2. 救亡图存的多元探索:从改良到革命的路线之争: 面对内忧(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破坏力)和外患的加剧,不同的政治力量开始探索不同的救亡路径。 戊戌变法的短暂星火: 我们详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如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君主立宪改革,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场百日维新的失败,不仅仅是慈禧太后个人的保守阴谋所致,更是暴露了清廷内部守旧势力的根深蒂固,以及社会变革缺乏广泛的底层支持。 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 义和团运动是民众对西方侵略的本能反抗,但其盲目排外和迷信的色彩,最终被清政府利用,成为“扶清灭洋”的工具,引来了八国联军的更深层次侵略,加速了统治的瓦解。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则彻底放弃了改良的幻想,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本书将详细考察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过程,以及多次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为最终的辛亥爆发积蓄力量。 3.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 晚清亦是一个知识界思想剧烈碰撞的时代。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西文化论战”,再到对民主、科学的追求,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痛苦而深刻的精神洗礼。梁启超的政治小说、鲁迅等人在白话文运动中的实践,这些文化层面的变革,为政治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 二、共和初建的阵痛:民国时代的秩序重塑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彻底终结,然而,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共和政体,其难度远超推翻旧王朝。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民国初建时期,新旧势力、中央与地方、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 1. 袁世凯的崛起与共和的困境: 本书深入分析了袁世凯如何从北洋军阀的领袖,一步步架空临时政府,最终走向窃国称帝的悲剧。辛亥革命的成果因革命党人的软弱性、缺乏统一的军事力量,以及对袁世凯个人能力的错误估计而付诸东流。袁世凯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以及他试图用“帝制复辟”来维护旧有统治秩序的尝试,揭示了早期共和政体在权威构建上的巨大缺陷。 2. 军阀割据的形成与社会动荡: 袁世凯死后,中央权威彻底瓦解,中国陷入了北洋政府徒有虚名、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的军阀割据时代。本书不会简单罗列各路军阀的混战,而是着重分析: 地方权力真空的填补: 军阀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商业利益以及外国势力的支持来维持其统治。 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 在无序的战争环境中,农民和城市居民如何应对兵燹、苛捐杂税和地方性的压迫。 “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的挫败: 革命党人试图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威的努力,为何最终被现实的军事力量所压倒。 3. 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 在政治秩序混乱的背景下,知识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从“打倒孔家店”到提倡白话文,这场运动不仅是对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更是对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重塑。它为后来的五四运动乃至中国现代思想的走向,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本书探讨了这场文化革命的进步性,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局限性。 总结: 通过对晚清至民国这一历史过渡时期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画卷:这是一个旧秩序彻底崩溃,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断裂期”。它不仅仅记录了帝国的衰亡和共和的艰难开端,更深刻揭示了中国在面对世界现代化浪潮时,在制度、思想和国家认同层面所经历的痛苦而必然的蜕变历程。读者将从中领悟到,国家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移植,而是无数妥协、冲突与探索的复杂历史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绝非凭空想象的“野史”,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学功底之上的文学创作。我留意到,许多细微的场景设定、人物的言谈举止,甚至是当时流行的服饰器物,都与我查阅的同期史料高度吻合。这种对细节的考据,为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作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将这些冰冷的史料“活化”。他没有让考据束缚住叙事的自由,而是巧妙地将史实融入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冲突之中,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辨,而人物的命运又充满了个性化的张力。这种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的能力,在当今的通俗历史读物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既满足了资深历史爱好者的求真欲,也吸引了对那个时代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分

阅读体验上,作者的文笔如同涓涓细流,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汹涌的暗流。他擅长运用古典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晚清社会那些独特的场景和氛围。无论是上海滩的十里洋场,还是内地偏远省份的萧瑟景象,都跃然纸上。特别是对于那些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的描写,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避免了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比如对某个重要条约签订过程的描绘,与其聚焦于高层的唇枪舌剑,不如将其置于一个普通外交官的视角下,通过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内心的嘀咕,反而更能体现出当时国人那种既屈辱又挣扎的复杂心绪。这种叙事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冰冷的历史事件,用富有情感的笔触重新赋予了生命力,让读者在历史的厚重感中,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代入感,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做旧感的米黄色纸张,边缘微微泛黄,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图案上,隐约可见一艘正在远航的蒸汽船,旁边是几株遒劲的松柏,象征着在时代洪流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内页的纸质也很有质感,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厚重感,让人在翻阅时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装订方面,平装却异常牢固,即使反复翻看,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足见出版方对经典作品的尊重。光是捧在手里,就觉得像握住了一段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历史碎片。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也做得极其到位,张弛有度,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乏细腻的人物刻画,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反而像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洞察入木三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比如那位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改革者,他的每一次决策,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既要面对保守势力的掣肘,又要兼顾底层民众的疾苦,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抉择的艰难,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再看那些身处乱世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命运如同风中残烛,随波逐流,却又在微小的角落里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作者没有简单地褒贬谁对谁错,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性会如何被扭曲、被激发,又如何在这种夹缝中寻求一线生机。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同类题材时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旧王朝的衰亡,更是在探讨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世界”这个全新概念时,所经历的那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与阵痛。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条时间线和人物线索并行推进的结构,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地理区域去观察时代的侧面。比如,一边是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洋务运动的蹒跚起步,另一边则是民间社会对于新事物、新思想的涌入所产生的抵触与好奇。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织体,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复杂的晚清图景,让你清晰地看到,历史并非由少数几个“大人物”推动,而是无数“小人物”的挣扎、选择和偶然性共同交织而成的宏大合唱。这种全景式的扫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