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曼宁在书中首次对世界历史这个发展中的学术领域做出了综合性的概述。他以时间为线叙述了这个学科领域所经历的研究和争论,并为各个层面的相关教师和研究学者提供了综合性的指导意见,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宏大、复杂而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指明了道路。
《世界史导航:全球视角的构建》旨在对作为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世界历史加以概述和评论,适合历史学者、教师、学生及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在这部著作中,帕特里克?曼宁教授对世界史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总结,内容涵盖了世界史作为一门历史学二级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研究与教学现状等。历史学者可从中获得对既有研究的很全面的梳理和评述,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可通过它拓展知识并建立一个规范的世界史知识框架,中学及高校的历史教师可利用它进行教学准备,而广大历史爱好者则可从中得到一个宏大的知识视野。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史学者和师生的强烈关注,好评如潮,被认为是探索世界史学科进程的新成果之一。
帕特里克?曼宁(Patrick Manning)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世界历史网站”(World History Network)的负责人,长期致力于专题文明史、历史教育研究。
译者简介:
田婧,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第六届“全国史学新秀奖”获得者。
毛佳鹏,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现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世界史导航》是一本对世界史的历史和现况的quan威概览。帕特里克·曼宁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关于世界史教学、研究和学术机构生动的画卷,反映了世界史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这本书不仅对于那些想要完整、深刻的了解世界史的人来说不可或缺,对于所有想要认识繁复的历史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很有意义的著作。”
——罗格斯大学历史学教授:邦尼·G.史密斯
“所有想认真研究世界历史的人乃至所有历史学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历史学应该注重跨越区域和民族边界的联系——帕特里克·曼宁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它所面对的挑战;同时他也建议我们更好的利用非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
——《大分流》的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教授:彭慕兰
“曼宁在书中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历史学家正在尝试着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我们大多数学者在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时候很少从整体上反思我们的工作。曼宁则督促我们扪心自问:当我们走进世界历史课教室、设计课程或着手进行新的研究项目时,我们到底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工作的。”
——圣迭戈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斯·邓恩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适应这本书的节奏,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和耐心。坦白说,初读时略显晦涩,因为它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囊括极其广袤的历史信息,这就要求作者的语言必须高度凝练,信息密度非常大。不过,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跳跃式的、网状的叙事结构,你会发现它展现出的历史深度是惊人的。它不像那种通俗历史读物那样提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相反,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绘制的地图,每一条线索都指向复杂的历史因果关系。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对史料的严谨处理,尽管是宏观叙事,但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都有坚实的证据支撑,这让整本书的论述既有广度又不失扎实的学术基础。对于那些追求知识深度、不惧怕挑战复杂概念的资深历史爱好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中心”与“边缘”概念的解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欧洲中心论视为历史叙事的惯性,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勇敢和成功的尝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注意力分散到非西方世界,而是真正尝试去重建一个多中心的、互动的历史图景。比如,在描述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时,它没有仅仅聚焦于欧洲的征服,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亚洲内部市场、非洲的贸易网络是如何被卷入这场变革,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反作用于全球体系的。这种多声部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步”并非单向直线,而是充满了复杂博弈和多方参与。它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过去的一切。
评分作为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的历史著作,它在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值得称道。我注意到作者似乎有意地将地理空间和时间跨度打散重组,使得每一章节的焦点都可能落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区域,但核心主题——全球互联性——始终贯穿其中。这种非线性叙事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梳理能力,因为它要求读者不断地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切换思维。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段落需要我多次阅读才能完全把握其内涵,特别是涉及到跨文明的社会结构比较时。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感觉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本书更像是一套思维工具箱,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它教你如何思考历史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很有意思,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以某个特定国家或文明为中心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全球视角”。我感觉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跨越地域和时间的连接点,比如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或者不同文明在技术创新上的并行与互动。读起来,你不会被局限在某一个狭窄的历史叙事中,而是被引导着去思考人类社会整体的演变脉络。特别是在探讨近现代全球化进程时,作者的分析显得尤为深刻,他不仅仅罗列了事件,更深入剖析了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经济逻辑是如何在不同大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格局的。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很多我们以为是孤立的“本土”事件,其实都嵌入在更庞大的全球网络之中。对于想跳出传统史学框架,建立更全面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灯塔。
评分我向我的几位历史系学生推荐了这本书,反响出奇地一致: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结合了起来。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哲学思辨,而是擅长找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可能是一个物种的迁移,一个新航路的开辟,或是一场瘟疫的传播——来锚定全球性的变革。通过这个小切口,我们得以窥见整个世界的运作模式。例如,书中对某些关键商品的全球流通路径的追踪,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它揭示了看似日常的物品背后隐藏的全球政治经济联系。这种“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让原本枯燥的贸易史和技术史变得鲜活起来。对于希望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起点。
评分好
评分“所有想认真研究世界历史的人乃至所有历史学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历史学应该注重跨越区域和民族边界的联系——帕特里克·曼宁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它所面对的挑战;同时他也建议我们更好的利用非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大分流》的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教授:彭慕兰
评分“所有想认真研究世界历史的人乃至所有历史学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历史学应该注重跨越区域和民族边界的联系——帕特里克·曼宁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它所面对的挑战;同时他也建议我们更好的利用非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大分流》的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教授:彭慕兰
评分“所有想认真研究世界历史的人乃至所有历史学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历史学应该注重跨越区域和民族边界的联系——帕特里克·曼宁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它所面对的挑战;同时他也建议我们更好的利用非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大分流》的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教授:彭慕兰
评分【
评分除了价格略贵之外,总的来说都还可以,世界史老师推荐的,谈的都是一些比较泛的总结性的话题,作者力图向读者提供一个大视野的世界史的视角,各章节都可单独阅读,也比较有启发性,才开始读,等读完了再来追加评价吧!
评分好
评分【
评分“所有想认真研究世界历史的人乃至所有历史学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历史学应该注重跨越区域和民族边界的联系——帕特里克·曼宁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它所面对的挑战;同时他也建议我们更好的利用非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大分流》的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教授:彭慕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