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产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以书信体形式为青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自问世以来即深受好评,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全书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因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包括《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另有译著《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维柯《新科学》等。
目录
开场话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情人眼底出西施”
“依样画葫芦”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空中楼阁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慢慢走,欣赏啊!”
后记
精彩书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 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 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 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 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 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 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 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 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 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 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 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 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 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 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 ”,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 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 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 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 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 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 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 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 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 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 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 ”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 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 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 ”,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 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答应。在说云飞泉跃 、山鸡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 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 ,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 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 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 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 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 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做霜残枝中见出 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 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 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 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P18-21
前言/序言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 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 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 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 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 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 评别人的作品,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但这种东 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一一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 “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 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 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 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 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 你有时乐意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 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 生”。因此许多青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艺 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 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新 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 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 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眼光里看才行。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 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 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 一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 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 能给你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误,针砭你的缺 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态度的 亲切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很大的,他说 :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 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 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第一章)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及的例话;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 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命不是做者一个人 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像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 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第九章)“情感是 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 生命已到了末日。”(第十一章)这便是“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 也都寓有欣赏”(第九章);是精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地鼓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一一《文艺心理学》。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 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 面没有的。一一“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孟实先生自己 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 “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 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 活动。”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 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善 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 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 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 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 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 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1932年4月,伦敦
朱光潜:谈美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