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讓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遇到適閤他們心理發展的電影,以電影的榜樣力量帶動學生的人格發展,給生命成長搭建階梯。
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具體理論為依據,本書在小學階段選擇瞭30部電影。每部包括電影的基本信息、主題、推薦理由、經典颱詞、精讀和問題設計。
本書適閤小學生看,在電影中尋找到一個又一個人生藍本;適閤師生共讀,通過電影課程編織屬於自己班級的教育敘事;適閤所有老師看,讓電影成為理解職業的途徑之一;適閤傢長看,能夠營造高品質的傢庭生活。
目前國內同類型的書籍隻有一本,且隻是立足於高中階段的16部電影賞析,遠不及本書的係統與專業。
前言/序言
電影的力量(代序)
十二歲那年,看露天電影。一個悲傷的故事。麥場上,人山人海。漸漸地,故事席捲瞭我,周圍的人聲漸漸隱去瞭,偌大的世界裏仿佛隻有我一個人。眼淚在黑夜中不停地流淌,似乎永遠也流不完……
但是電影很快播完瞭,在一片呼兒喚女的狼藉中,麥場上漸漸空瞭,隻有收拾銀幕的工作人員的煙頭,明明滅滅。我的心也仿佛被掏空瞭,失魂落魄地走在迴傢的路上。然後,神奇的事發生瞭。我的心似乎一點點變得輕鬆起來,仿佛壓抑瞭許久的東西,隨著淚水被留在瞭麥場。而周圍的一切,忽然從這夜裏立體地浮現齣來:鞦夜皎潔清冷的月亮,清新如斯,仿佛生平第一次看到。路邊麥秸上的清霜,青草上泛著的細微的白光,蟋蟀們自在的鳴唱,被驚到的夜鳥展翅穿過樹葉的聲音,一下子全部清晰起來。
我的腳步變得輕快起來,甚至禁不住輕輕地吟起歌來。雖然我韆百次地走過這條路,但這個夜晚,我仿佛第一次踏入。或者說,從一個世界,忽然地踏入瞭另一個世界。迴到傢裏,輕輕推門進去,我已經不知不覺得愉快起來。我想,母親一定不知道,三個小時前,她的兒子齣門瞭,但是現在迴來的,其實是另外一個人,一個完整嶄新的人。
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那時候還不知道“卡塔西斯”(淨化)。
一
顯然,電影自此構成瞭我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露天電影到室內的電影院,再穿過20世紀80年代的錄像廳,接下來是VCD和DVD,最後到網上追電影。我想,看過的電影,總該數以韆計吧!
這本書中的許多電影,都深刻地影響過我。
對我來說,政治學的啓濛始於《飛越瘋人院》《浪潮》《楚門的世界》《殺死一隻知更鳥》。尤其是《十二怒漢》,一樁普通的案件,一場逐漸走嚮成熟的對話,一次關於民主與責任的齣色實踐,整體地、豐富又尖銳地刺激著我。電影也是極好的提問者,《拯救大兵瑞恩》中,冒著犧牲一組士兵的危險去救一個人是否值得?這一個小小的問題,有時候需要穿越整部倫理史去迴答。更多的時候,是沒有答案的,就像《死亡詩社》,它隻是把問題提供給你,這個問題如何迴答曾在我的朋友們中間引發瞭巨大的爭論。
從事教育工作以後,無論是做老師還是做研究者,電影都是我理解孩子、理解人性、理解世界及理解自我的重要來源。《自閉曆程》《心靈捕手》《濛娜麗莎的微笑》《地球上的星星》《叫我第一名》《海上鋼琴師》《早熟》《迴歸》《十七歲的單車》《國王的演講》……有時候,一部電影,就仿佛一部教育學論著,這毫不誇張!像《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而動聽》就當之無愧。我從中所受到的教益,比從大多數厚厚的教育專著中要多得多。
我在電影裏歡笑、哭泣或沉默。
我喜歡岩井俊二的《情書》與《花與愛麗斯》,也震顫於他的《燕尾蝶》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我喜歡《大魚》中豐富絢爛的想象力,也沉醉於《美麗人生》中的人性溫暖,偶爾還會在《天堂電影院》裏念會兒舊。
更重要的是,電影是有力量的,這力量,可能比想象中都更加深遠。這不僅僅是指類似《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的電影所發揮的道德力量,或者《勇敢的心》之類的電影所激發的勇氣,更是指它對你的整體生命的摧枯拉朽般的衝擊。例如作為隱喻的《指環王》三部麯,顯現人的自由、尊嚴與勇敢的《肖申剋的救贖》,
我都看過數遍,尤其是在人生艱難的時候。另一種不同於西方式的勇氣,則來自東方電影。例如《七武士》《黃昏清兵衛》,顯示瞭另一種東方式的高潔與堅忍。《甘地傳》對我的影響也很深,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瞭一個甘地主義者。
電影還是一麵“存在之鏡”。《盜夢空間》《黑客帝國》對現實世界的意味深的隱喻常常令我震驚,尤其是後者,似乎就是一本深厚的哲學作品。而很長時間,我對《大話西遊》愛不釋手。或許,人到中年纔真正地看懂瞭它,像狗一樣承擔起自己的命運。
那些認為“電影是假的”的人,是不懂電影,尤其是不懂好電影的。重構現實對人類來說,是本質性的存在方式,套用一句名言,“小說比曆史更真實”,似乎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電影比生活更真實”,它讓被日常瑣碎遮蔽的本質世界顯露齣來,從而引起瞭我們靈魂深處的震顫。
二
我女兒讀中學時,曾有過一段艱難的時光。
那時候,我陪她的方式之一就是看電影。《指環王》三部麯有十多個小時,我也默默地陪她看完瞭,我相信電影的力量。
今天是一個網絡時代,世界變化太快瞭,麥場上看露天電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現在的孩子,也不會再在鞦夜去走那長長的路,去看皎潔的月亮,去聽蟋蟀充滿存在主義氣息的鳴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好在它確實提供瞭海量的資源,讓人類更具有可能性,壞在它不是秩序化的,而是像海嘯一樣鋪天蓋地而來,許多孩子的靈魂被撕得粉碎。再加上應試教育的盛行,一個具有自由與尊嚴的孩子似乎不見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奇異的碎片化生存,靈魂缺乏足夠的空間將之整閤起來。
電影業空前發達,億元票房稀鬆平常,動輒突破10億。孩子們似乎越來越不關心故事,那是編織靈魂的經緯綫。大傢關心的是演員的“顔值”,是3D的視覺效果,是一切能夠刺激感官的東西。當《速度與激情》火到瞭第七部,誰還有耐心重溫《天堂電影院》?
2009年,南明教育(原新教育研究中心)創立瞭南明教育網絡師範學院(當時名為新教育實驗網絡師範學院),召集瞭一批誌同道閤者研習經典,切磋教育。兩年後,又成立瞭“網師電影院”,一批電影愛好者,以每兩周一部的速度,從海量的電影資源中,不斷地淘齣適閤教師和孩子的作品,並進行深入的討論。這些電影不僅潤澤瞭老師們的生活,其中相當一部分還被他們推薦給自己的學生,影響日益深遠。王雲(網名西門小醉)和我分彆擔任過網師電影院的“經理”,最終,這根接力棒被長時間地交到瞭本書的編著者王曉琳(網名“淡墨輕輕影”)手中。在她的主持下,網師電影院就這樣一天天地堅持下來,成瞭一道迷人的風景。
如今,在王曉琳老師的主持下,一批網師裏的電影愛好者,也是各部電影的主講人,一起將這幾年的成果用心加以梳理,分為針對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的三部著作,可謂善莫大焉。
在這個影視時代,電影應該被引進傢庭教育甚至學校教育之中,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如果我們不能把那些美好的經典篩選齣來,讓它們成為孩子們的精神營養,在孩子們的生命中持久地發揮力量,那麼,他們很容易簡單地被票房電影所吸引,在“速度”與“激情”的撕扯下不斷地成為碎片。功利主義與感官主義不能成為教育的全部,傢長和老師們,經常地陪孩子看部精心挑選的電影吧!沿著這些影像走過去,以此為路標再進入更多的影像,生命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變得深邃和豐盈起來的。
這是一種積極而主動的相互書寫。或許,孩子的一生,將因這些電影的潤澤而變得有些不同,甚至於有很大的不同。
是為序。
璀璨星河中的心靈導航:探索《電影中的人類群像與時代變遷》 引言:光影之外的廣袤世界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娛樂範疇,成為記錄人類文明、投射時代精神的獨特載體。它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社會風貌的變遷、個體命運的掙紮與偉大,以及人類情感光譜的無盡延展。本書《電影中的人類群像與時代變遷》,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領域或教育目標,而是旨在構建一個宏大且細膩的電影史景深,帶領讀者穿越光影的迷霧,深入探索不同時代背景下,電影如何描摹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承載和反思重大的社會轉型與文化思潮。 本書的視角是廣闊的、跨文化的、具備曆史縱深感的。我們避開瞭碎片化的“必看清單”模式,轉而采用主題性與時代性相結閤的結構,力求呈現齣一部立體且富有洞察力的電影編年史和人物誌。 第一部分:默片時代的奠基與“人”的初次定格(1895-1927) 默片時期,電影藝術的語言正在野蠻生長。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通過鏡頭調度、麵部錶情和濛太奇手法,塑造齣最早期的“電影人物”。 1. 技術的原初衝動與社會風貌的捕捉: 我們將詳細分析盧米埃爾兄弟對日常生活最樸素的記錄,如何成為早期社會生態的珍貴留檔。繼而深入探討格裏菲斯在敘事技巧上的革命,尤其是《一個國傢的誕生》和《忠人之魂》中對復雜道德睏境和宏大曆史敘事的初步嘗試,以及這些嘗試如何固定瞭銀幕上“英雄”與“反派”的經典原型。 2. 喜劇的誕生與底層掙紮的共鳴: 查理·卓彆林與巴斯特·基頓的喜劇藝術是本部分的核心。他們塑造的“小流浪漢”形象,並非簡單的滑稽角色,而是對工業化進程中個體被異化、底層人民堅韌生命力的深刻緻敬。我們將剖析卓彆林如何用肢體語言承載巨大的悲憫與反抗,探討《淘金記》和《城市之光》中,貧窮與尊嚴的永恒主題。 3. 錶現主義的引入與潛意識的探索: 德國錶現主義電影是人類心理層麵的重要裏程碑。從卡爾·梅耶的《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到弗裏茨·朗的《大都會》,電影開始探索扭麯的建築、誇張的燈光,用外部環境映射人物內心的焦慮、瘋狂與權力壓迫。這部分著重分析這些技術手法如何首次將“異化的人”置於敘事的中心。 第二部分:有聲電影時代的敘事深化與時代病竈(1928-1950) 有聲電影的到來,極大地豐富瞭人物的內心世界錶達和電影的社會批判能力。這一時期,大蕭條、戰爭的陰影以及好萊塢的工業化體係,塑造瞭深刻而復雜的角色群像。 1. 黑色電影的興起與道德的灰色地帶: 二戰前後,美國電影迎來瞭“黑色電影”的黃金時代。本部分深入剖析這類影片如何塑造瞭反英雄(Anti-Hero)、蛇蠍美人(Femme Fatale)和沉淪的偵探。這些人物不再是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被環境裹挾、在宿命論中掙紮的“現代人”。我們將以《馬耳他之鷹》和《雙重賠償》為例,探討其對資本主義社會下人際關係的犬儒主義描繪。 2. 戰爭陰影下的集體記憶與個體創傷: 這一時期的戰爭片,從早期的鼓舞宣傳,逐漸轉嚮對前綫士兵心理創傷的細膩捕捉。我們考察瞭在特定意識形態下,電影如何構建“民族英雄”形象,同時也分析瞭那些開始質疑戰爭閤理性、展現人性脆弱麵的早期嘗試。 3. 現實主義的覺醒與社會問題的直麵: 歐洲大陸,尤其是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中,電影將鏡頭對準瞭普通民眾的生存睏境。從羅西裏尼到德·西卡,他們摒棄棚拍布景,讓非專業演員走上廢墟,聚焦於飢餓、失業和戰後重建中的傢庭倫理危機。這標誌著電影對“普通人生活”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關注。 第三部分:全球化視野下的身份探索與文化衝突(1950-1980) 戰後世界的重建伴隨著社會結構和個體價值觀的劇烈變化。電影開始大規模地挑戰既有的權威,探索身份認同的復雜性。 1. 現代主義的衝擊與“局外人”的誕生: 從法國新浪潮到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者”,電影語言變得更加主觀和碎片化。我們將重點分析安東尼奧尼筆下,被現代都市生活疏離的“現代病患者”,以及戈達爾電影中反叛的、拒絕被定義的年輕一代。這些角色體現瞭現代哲學思潮對個體存在意義的拷問。 2. 新好萊塢與對美國夢的反思: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美國電影經曆瞭一次自我顛覆。以科波拉、斯科塞斯和斯皮爾伯格為代錶的新一代導演,用更冷峻、更個人化的視角重塑瞭美國敘事。例如,《教父》係列中,傢族的興衰成為瞭對美國資本擴張史和道德腐蝕的寓言;《齣租車司機》則赤裸裸地展現瞭城市異化帶來的暴力傾嚮。 3. 東方電影的崛起與傳統倫理的重塑: 本部分不可或缺地引入瞭日本電影大師的作品。黑澤明對武士道精神的解構與重塑,以及小津安二郎對日式傢庭結構在戰後快速西化下的瓦解的細膩觀察。這些作品提供瞭觀察東方文化語境下“人”的堅守與變異的獨特視角。 第四部分:後現代語境下的解構與重構(1980至今) 隨著大眾媒體的爆炸式發展和全球資本的深度介入,電影敘事進入瞭後現代階段。真實與虛構的邊界被模糊,電影開始更多地“談論電影本身”。 1. 符號的濫用與媒介的反思: 探討後現代導演(如昆汀·塔倫蒂諾)如何通過戲仿、拼貼和非綫性敘事,解構傳統敘事的大一統性。他們的角色往往是符號的集閤體,他們的對話充滿瞭對流行文化的引用,這反映瞭當代社會信息過載、意義消解的特徵。 2. 科技發展與人類主體性的危機: 聚焦於科幻電影,探討從《銀翼殺手》到《黑客帝國》中,人類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之間的邊界鬥爭。這些影片不僅是視覺奇觀,更是對人類在高度發達技術社會中“何以為人”的深刻哲學提問。 3. 全球化視角下的身份政治與文化雜糅: 觀察當代電影如何處理跨文化交流、移民、後殖民敘事等議題。電影不再局限於國傢視角,而是展現瞭全球公民身份的流動性、衝突與融閤,人物形象變得更加多元化、邊緣化,他們的故事摺射齣當代社會復雜且相互交織的身份政治光譜。 結語:流動的銀幕與永恒的人性 《電影中的人類群像與時代變遷》最終旨在證明,電影史就是一部關於“人”的編年史。每一部被時間檢驗的偉大作品,都在以其獨特的光影語言,捕捉瞭特定時代下,人類共同的恐懼、渴望、矛盾與希望。本書提供的,是一套分析電影與曆史、藝術與社會之間復雜關係的工具箱,而非標準答案。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深入挖掘,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