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和相关思考中,作者渐渐发现焦虑不仅仅是“一种”心理问题,而是人类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本,而对焦虑的解决也关系到人生根本的处境。通过与合作者、来访者越来越充分的讨论,作者在本书中详细分析焦虑问题的层级和种类,以心理圈为中心,六步循环圈为架构,成就理论模型,即回归疗法模型。
回归疗法,就是探索我们生活中所有这些烦恼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法,是不同层级上走向一个共同目标的方法。因此,回归疗法也对所有各种方法的利弊好坏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并指出了通向快乐的方法。
朱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经验,是我国自钟友彬先生后,又一位于精神分析流派基础上独自创立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学者,同时为释梦领域的领先者。1995年,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曾性初先生; 1991年开始,创立心理咨询的意象对话技术,这是我国仅有的自己创立的几种心理咨询技术之一。
序言/001
第一章
迷失之路
第一节 人生多歧路/003
第二节 心的循环圈/006
第三节 在迷失中渐行渐远/011
第二章
回家:越走越快乐
第一节 在回归的过程中找快乐/015
第二节 回归的路程与快乐/016
第三节 找到烦恼的根并终极回归/018
第三章
存在感
第一节 基本的谎言/023
第二节 存在感获得的方式/026
第三节 六步循环圈的第一圈开启/029
第四节 失去乐园/030
第五节 焦虑以及后面的循环圈/032
第六节 心理健康量变到质变/035
第四章
心理圈循环的各个层级
第一节 在界/041
第二节 营界/043
第三节 守界/046
第四节 溃界/047
第一节 在界/041
第二节 营界/043
第三节 守界/046
第四节 溃界/047
第五章
心理圈循环中的细节
第一节 时间和空间/051
第二节 认知活动/053
第三节 对焦虑诠释的偏差/054
第四节 后发覆盖/055
第五节 目标偏移/056
第六节 认同/058
第七节 自我/059
第八节 内或者外/060
第九节 低水平的觉知/062
第十节 内嵌循环/063
第六章
各个环节的细节
第一节 焦虑环节/071
第二节 欲望环节/074
第三节 策略环节/077
第四节 行动环节/081
第五节 检验环节/088
第六节 诠释环节/091
第七章
四界人中的不同类别
第一节 在界的主要分类/101
第二节 营界的主要分类/103
第三节 守界的主要分类/106
第四节 溃界的主要分类/111
第八章
回归疗法治疗原理
第一节 唤起觉知/116
第二节 接纳/117
第三节 改善性修正/118
第四节 回归疗法的策略选择/120
第九章
“走循环圈”的方法
第一节 走循环圈的操作步骤/125
第二节 走循环圈的作用/127
第三节 走循环圈时的具体要求/128
第十章
行动调整内嵌循环分析
第一节 确定目标/133
第二节 策略分析/134
第三节 行动检验/135
第四节 策略复盘/136
第十一章
在各个环节上起作用的技术
第一节 在焦虑环节停止循环/141
第二节 在欲望环节停止循环/142
第三节 策略环节的咨询辅导/144
第四节 行动环节的训练和激励/145
第五节 检验环节的完善/147
第六节 诠释环节的心理咨询/149
第十二章
信念重塑训练
第一节 信念的发现/153
第二节 减弱旧信念/155
第三节 重新诠释/156
第四节 获得新经验/156
第五节 领域转移/157
第六节 感觉存储/158
第七节 积极信念植入/160
第八节 行动转变信念/161
第九节 信念验证/162
第十节 信念运用和表达/162
第十三章
回归治疗性游戏
第一节 游戏的心理功能/167
第二节 回归治疗游戏原理/168
第三节 回归治疗游戏示例:变化的世界/169
第十四章
由焦虑转化而来的强迫症
第一节 回归到“试图消除症状”/174
第二节 在试图消除症状的欲望下工作/175
第三节 直接面对以前在营界的失败感带来的焦虑/176
第四节 改善营界的策略/176
第十五章
命运脚本
第一节 什么是命运/181
第二节 命运脚本的形成/182
第三节 命运脚本的确定/188
第十六章
关于回归疗法
第一节 回归疗法的历史和发展/193
第二节 回归疗法和其他疗法/195
第三节 回归疗法学习要点/198
第一节 人生多歧路
中国古代有个叫杨朱的哲人。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一只羊。邻居全家连带亲友一大批人去追羊,还求杨朱家的童仆都帮忙去找。杨朱问:“只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太多,所以每个路口都需要有人去追。”
等到那些人回来的时候,杨朱问他们:“找到羊了吗?”
邻居说:“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岔路中又有岔路,所以不知道羊究竟跑到哪条路去了。”
杨朱听了非常难过,一整天都没有笑容。
杨朱的学生很奇怪,问“老师啊,这羊也不值多少钱,而且也不是您的,丢了就丢了呗,您至于这样难过吗?”
是啊,羊也不值几个钱,更何况也不是自己的,何必这样难过呢?不懂得人生哲学的人,得到的结论可能就是“杨朱这个人比较抠门”。因为杨朱说过,“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这当然不是真的,杨朱的“歧路亡羊”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寓言,而不仅仅是一个现实中的故事。在现实中,羊要逃跑,并不会沿着道路去跑,十有八九羊是跑到野地里,所以歧路多不多根本不重要。
这个故事的真意,所找的不是羊。杨朱要找的东西,也许可以叫作人生真谛,也许可以说是人生的快乐和意义。羊,象征意义是“祥”,当人失去了人生的真谛或者快乐和意义,那就是失去了羊——用基督教的说法就是失去了伊甸园。
找回羊,或者说想回到伊甸园,困难并不是因为有人禁止我们,而是,我们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千万条,走错了路,何止是找不到羊,甚至可能会通向悬崖沼泽,通向鬼蜮世界。歧路亡羊,杨朱之所以难过,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为了人的命运而难过。因为他看到了古往今来的很多人,都像这只羊一样走上了歧路,失去了幸福和快乐,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人人都试图去追寻一只叫作“快乐”的羊,但是,有谁真的能找到这只羊?
据说,有极少极少的人找到了最终极的快乐。他们说,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如果强用我们的语言来说的话,那是一种极乐。和它相比,我们人生中所有的快乐,都不过是烦恼痛苦相对比较少的状态而已,就好比一个因为浑身疥疮感到其痒无比的人,得以抓了痒暂时舒服一点的状态。
无数种烦恼使我们不能快乐。有些人是因为贫困,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饭都吃不饱——顺便说一句,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贫困而不快乐并非心理问题。但实际上贫困而不快乐也一样和心理有关。心理状态极为出众的人,比如颜回,他就可以在贫困中保持相当程度的快乐。虽然大多数人还并非过度贫苦,生活还可以维持,但是他们内心中的贫困感很强烈,因此带来了很多烦恼。他们会在财富的道路上寻找快乐,但是大多数人会失望而返,有人找不到财富,有人即使找到了一些财富,但还是换不来真正的快乐。
有些烦恼来源于两性关系——当然,未必是两个异性,也可以是同性。两性关系这个词过去的意思是两个不同性别的人之间因性而建立的关系。现在可以说是两个人之间因性而建立的关系。——不论是身体上的欲求,还是爱情的向往,这其中的快乐总是短暂的,而争吵,背叛,厌倦……各种烦恼却是很多。他们在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快乐,但是另一个人可能会伤害他们。
有些烦恼来自自尊的不满足。他们地位卑微,希望能被人重视,于是采用了种种方法,但是这个过程中总有很多麻烦。比如同事也许会在背后说他们的是非,领导也许会忽视他们的功劳。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们的车也许是最寒酸的。别人假期出国玩,而他们也许只能在动物园中转转。他们在羡慕别人的眼光中寻找快乐,但是很可能只得到了轻蔑。
……
普通人有烦恼,但是还可以应付。而且在烦恼轻微的时候,也可以享受一些快乐,享受阳光、美食、旅游或者和家人在一起。但是有些人比较不幸,他们误入了更坏的道路,不仅没有找到羊,还陷入了泥沼。这些人就包括心理疾病患者。他们或者莫名地焦虑,时常惶惑不安;或者行为强迫,谨小慎微而胆战心惊;或者情绪抑郁,总生活在愁云惨雾之中。平凡的小快乐对他们也成为奢望,留下的则是无穷无尽的痛苦。他们想寻找摆脱这些痛苦的道路,但是谈何容易。他们的人生,更深地迷失在痛苦中。
这让杨朱怎么能不难过呢?
他们是怎么把快乐丢了的?
杨朱的故事中,忘了去问那个邻居一件事情:羊是怎么丢了的?
当然,如果羊已经丢了,当务之急是找羊,而不是回答羊怎么丢了这个问题。但如果羊圈中有其他的羊,这个问题也很重要。找到羊圈的破口,亡羊补牢,就可以让其他的羊不至于再丢。
那么,羊是怎么丢了呢?我们是如何失去了本性中原来就有的快乐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了很多使人们心理不幸福的原因。我的总结是,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人的某个错误。
精神分析中的移情,实际上是一个错认。在潜意识中,人们把一个人误看作另一个人。比如把成年后认为的某个男性,在潜意识中等同了幼年时的父亲,从而用对待父亲的惯有方式去对待这个人,这就是一个错误。移情会在和别人的关系中,形成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因为试图通过改变这个人,来解决和另一个人之间的未了的心愿,这本质上是荒谬的。
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是人不幸福的常见原因。比如一个人希望自己能被人尊重,但是他认为自己不被尊重是因为没有财富和权力(实际上,高贵的人品最容易得到真实的尊重)。于是他发誓要获得财富和权力。而在争取权力和财富的道路上,他选择了通过阿谀奉承来尽快升官。他可能的确升官了,而且也通过权力获得了财富。但是,他并没有在尊重的需要上得到满足。虽然有些人因此而巴结他,但是他知道那些人实际上并不是尊重他而只是伪装尊重——即使有人真的尊重他,他也会当成是巴结。而且,他自己巴结上级的屈辱感,反而让他更觉得不被尊重,而自己即使升了官,还有更大的官需要去巴结。这更是让他自尊受到挫折。就好比人玩魔方时的困境一样,当我们把一面变成我们所要的颜色时,却发现这个动作令其他的面更加混乱。
更何况在人生中,在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遭受种种挫败。这些挫败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没能被化解,它们就会持续地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时时刻刻对我们产生着消极有害的影响。
我们去追羊,这样的行动可能会使得羊跑得更远。同样,我们为追求幸福付出的种种错误的努力,也常常使得幸福离我们更远。
回归疗法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找到我们失去的羊。因此回归疗法不仅仅是用于治疗心理疾病,也是所有人找到人生方向的指南。
序言
这本书叫作《回家:越走越快乐 回归疗法入门》,这个名字的一个意思是,它是你了解回归疗法的入门书,但是它还有另一个意思,是用回归疗法指出快乐幸福无烦恼的门径,或者说是用一种疗法指出回归终极幸福的门径。读这本书,可以走入幸福甚至是终极幸福的大门。
听起来很好,但是好得不太可信,对不对?对于太好的许诺,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轻信,也不要盲目否定,而是“去了解一下”。
但是,你也不要太高兴,不要以为看了一本书,就能终极幸福了。指出大门在那里,和你能进入这个大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就好比我告诉你你爱慕的女神(或帅哥)的家在哪里,和你能和女神成为爱侣,这之间距离很大。但不管怎么说,知道门在哪里,不管多难,总比连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强多了。
你生活中有烦恼吗?如果你说一点点都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已经大彻大悟或者至少有很深的领悟,另一种是你已经精神病态。也许布袋和尚之类的人就是前者,我们在寺庙中看到的弥勒佛像就是以他的样子雕塑的。虽然按照当今的标准,他似乎太胖了,肚子太大,但是他并不因此烦恼,也不因任何事情烦恼,永远是那么开心地笑。或许吕洞宾之流也是前者,游戏人间,表里俱澄澈。一点烦恼都感觉不到的另一种人中,典型的人可以在精神病院见到,有些欣快症的患者,每天都乐着。或者有些高度弱智者,也不懂得什么是烦恼。当然,我们会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后者。或者是自以为自己是前者的后者,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可能非常聪明,实际上和那些弱智相比更加弱智。无论如何,这两种人都不需要看这本书了。而我们其他的每一位尊敬的读者,生活中一定有自己的烦恼,这些烦恼使得我们不能够幸福快乐。
消除这些烦恼,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针对每种烦恼,都有各种特定的方法。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在实践这些方法。有些方法效果好,有些方法效果差。有些方法一时效果很好,但是过后的后遗症很坏。有些方法虽然很好,但是需要的条件很难具备。不论是效果好的,还是坏的,都有人使用过,从而让人们有了各种不同的人生。
回归疗法,探索所有这些烦恼的最本质,从而把所有这些方法看作是不同层级上走向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的方法。因此,回归疗法也对所有各种方法的利弊好坏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最后,回归疗法也指出了通向最终快乐的方法。
这个疗法,是曹昱和我在心理咨询的实践和相关的思考中创立的方法。这些疗法还处于开创阶段,许多技术细节和理论细节都还没有完备。但是一个新生儿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是不是完备——比如我们可以指出新生儿很多的缺点,他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他也不懂人际交往,没有挣钱的能力等等。但是不可否认,新生儿依然是很有价值的,而且他可能会有不可限量的前途。因此在这本小书中,我们高兴地把这个新生儿介绍给大家,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的孩子。
坦率地说,我带着相当大的怀疑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空话。但是《回家:越走越快乐》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毫不回避“痛苦”和“迷失”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不贩卖廉价的积极性。相反,作者鼓励我们正视那些不舒服的感觉,把它们看作是回家路上的路标。书中关于“童年经验投射”的部分写得尤为深刻,我以前总觉得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是“天生的”,读完后才明白,很多都是早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今天的重复上演。作者提出的练习步骤非常具体,比如“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我尝试了,那种情感的释放和重构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可操作的“自我修复”手册,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按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情感状态时所使用的比喻,它们精准而又充满诗意。比如,她将内心的冲突比作是两股拉扯的绳索,而“回家”的过程就是学会放开其中一股,让身心重新找到平衡点。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总是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读到书中关于“内在地图重绘”的那一章时,豁然开朗。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让我自己去探索迷宫的出口。这种引导式的写作风格,比那种生硬的“你应该……”要有效得多。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案例分享,真实得让人动容,那些主人公的挣扎和最终的释然,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的探索者,而是加入了一个温暖的同行队伍。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点:它非常“接地气”。虽然主题是深奥的心理学概念,但作者总是能将其锚定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中——早晨赖床的挣扎、与伴侣的沟通障碍、面对截止日期的焦虑。这使得理论知识立刻具有了实践意义。比如,书中介绍的“五分钟心锚技术”,我用在每天早上准备出门前,效果立竿见影,它帮助我在进入外界的喧嚣之前,先为自己建立一个宁静的缓冲区。很多类似的疗愈书籍要么太侧重理论,要么太侧重故事,而《回家》恰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操作的便捷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旁做笔记,不是因为我没听懂,而是因为我需要记录下那些闪现的自我洞察,以便日后反复咀嚼和内化。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入门读物,不如说是一本陪你成长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强大到让人不忍释卷。它的排版和用词选择都体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和体贴。不同于一些心灵书籍那种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口语化的倾向,这本书的语言保持了一种优雅而坚定的中立调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潜意识的语言”时所使用的类比,她将潜意识比作深海中的洋流,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了水面船只的航向。理解了这一点,我就能更好地去解读自己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和非理性反应。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并非是外界的持续奖励,而是一种内在的“对齐”,即我的行为、思想和核心价值达成了一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教你“回家”,更是教你如何辨认自己家的那条独一无二的小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彩明亮,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暖色调的运用,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放松,仿佛真的能从中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我之前对“回归疗法”这个概念了解不多,总觉得有点玄乎,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核心思想,这对我这个完全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回归”,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本真、对宁静的渴望。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不少心理包袱,对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也有了新的看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人那种漂泊不定的心绪,然后温柔地引导你,告诉你,其实快乐和安稳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们忘记了如何去靠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从理论的普及到实践的指导,层层递进,让知识的吸收变得非常自然流畅。
评分促销活动购买的,价格优惠,好评!
评分书的翻动的质感不错
评分送货很快,一直都在京东买书,很放心
评分促销活动用了券,价格还便宜
评分书的翻动的质感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很棒!
评分很喜欢他的书 可以慢慢看啦
评分一个好的治疗方法,让心变的统一和谐
评分趁活动购买的,2.5折拿下,给娃屯绘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