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哲學史傢、宗教學傢牟鍾鑒先生,受教於馮友蘭先生、任繼愈先生。四十餘年來默默耕耘,碩果纍纍。他構建瞭“新仁學”理論,提齣 “三新之路”;他提齣瞭“宗法性傳統宗教”新概念,創立瞭“民族宗教學”新學科;他修德講學,知行閤一,參與創辦尼山聖源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他的研究,結閤不斷變化的中國社會發展,結閤世界曆史進程,無論是對社會市場經濟中的復雜問題,還是社會全麵改革麵臨的種種矛盾,還是對文化現實和人們日常生活,都進行瞭有理論價值和有實踐意義的研究與迴答。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是作者近若乾年反思結晶,正如作者所說:“我並不期於係統完美,卻可說它們是從自我精神生命深處流淌齣來的,內含著真誠的人生體悟,也許對世人和青年走近孔子儒學有些參考作用。”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圍繞中國文化的當代價值這一主題,試圖闡明以下一些主要問題:孔子、孟子為中華文明做齣瞭什麼貢獻,儒學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儒學在當代如何進行理論轉型,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係是什麼,儒學在今日社會主要應在什麼領域發揮作用和發揮何種作用,儒學怎樣推動中西文化會通和新型國際關係建設,等等,而論說的重點在於中華傳統美德的闡揚。總之,試圖用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的恒在價值,以實現明體達用的目標。
山東煙颱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學哲學係中國哲學史方嚮研究生畢業。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中國道教》、《走近中國精神》、《儒學價值的新探索》、《探索宗教》、《老子新說》、《中國宗教通史》(與張踐閤寫,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宗教學一等奬)、《宗教·文藝·民俗》、《涵泳儒學》、《在國學的路上》、《民族宗教學導論》(主編)、《當代中國特色宗教理論探討》、《新仁學構想》、《道傢和道教論稿》等。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宗教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閤會副會長、中國孔子研究院(麯阜)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央統戰部專傢谘詢組成員、國傢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專傢庫特聘專傢、中國統一戰綫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山東泗水尼山聖源書院榮譽院長等。
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003年),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2006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2009年)。在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上,獲2012年度孔子文化奬個人奬。
2012年度孔子文化奬獲奬個人頒奬辭
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牟鍾鑒
他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史傢、宗教學傢。
他四十餘年來默默恪守一個學者的本份:為人謙恭、溫和,治學嚴謹、紮實;著書立說,培養人纔;有愛心,有擔當;揚正氣,講正學,走正路,辦正事;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瞭純粹儒者的氣象。
他沉潛涵泳於中國哲學、宗教學的汪洋大海。著力研究儒學的內涵與價值,關注儒學的現代命運和發展前景。他將仁愛、中和、尊生、誠信等理念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之中,構建瞭“新仁學”理論,提齣返本開新、綜閤創新、推陳齣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實現儒學的現代轉化。宏論高見,啓人心智。
他潛心研究中國宗教的曆史與現狀,積極探索儒釋道三教文化,提齣瞭“宗法性傳統宗教”新概念,創立瞭“民族宗教學”新學科,為中國宗教學學科建設做瞭具有開拓創新意義的工作,成績斐然,貢獻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懷,開闊的視野。在多元文明並存互動的今天,他一方麵緻力於振興中華學術,探索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道路,提齣瞭中華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論斷;另一方麵堅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導多元文明平等對話,主張會通中外,融閤百傢,汲取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再創中華文明的輝煌。
他修德講學,知行閤一,參與創辦尼山聖源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為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為推動學術事業的進步,殫精竭慮,不遺餘力。
他深研中華文化,誌於光大儒學,勇於開拓求新,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拓新者。
序言:儒學的明體與達用 ……………………………… 1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孔子: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 …………………………… 2
一、孔子確立瞭中華民族的精神方嚮 ………………………… 2
二、孔子儒學在古代史上的顯微跌宕 ………………………… 6
三、孔子儒學在現代中國的命運 …………………………… 12
四、改革開放以來孔子儒學的復蘇 ………………………… 16
五、孔子儒學的創新與展望 ………………………………… 20
孟子:光大道統的亞聖 ………………………………… 25
一、孟子的曆史地位 ………………………………………… 25
二、孟子對儒學的創新性貢獻 ……………………………… 28
仁恕通和剛毅之道:——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 ………… 39
一、中西文化相異性比較 …………………………………… 40
二、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六字論 ……………………………… 41
新仁學:儒學的當代理論轉型 ………………………… 45
一、仁學曆史發展梗概 ……………………………………… 46
二、當代新儒傢對仁學的思考 ……………………………… 47
三、新仁學構想 ……………………………………………… 50
四、新仁學與當代新人文主義的興起 ……………………… 73
儒傢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90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 ………………… 92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傢文化 ……………………… 93
三、孔子仁愛精神的當代價值 ……………………………… 95
儒傢思想與中國宗教的特色
——牟鍾鑒先生訪問記…………………………… 105
一、我走近儒學之路 ………………………………………… 106
二、宗法性傳教宗教是中國最大的宗教 …………………… 125
儒學與儒教問題爭論的思考…………………………… 139
一、儒學與儒教的由來與當下 ……………………………… 139
二、儒學復興是全社會的事業 ……………………………… 149
三、儒釋道三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 152
中西文化主要特徵之比較……………………………… 156
一、中華是人本主義,西方是神本主義 …………………… 157
二、中華是道在萬物,西方是理念絕對 …………………… 161
三、中華是德性文化,西方是智性文化 …………………… 163
四、中華是傢國本位,西方是個人本位 …………………… 167
五、中華是多元通和,西方是二元對立 …………………… 171
六、中華是天下一傢,西方是國傢至上 …………………… 176
七、中華是天人一體,西方是人勝於天 …………………… 181
八、中華是中庸改良,西方是激進興替 …………………… 186
儒學在近現代麵臨的挑戰與復興之路 ………………… 193
一、儒學麵臨的新挑戰空前嚴峻 …………………………… 193
二、西方文化對儒學衝擊的兩重性 ………………………… 196
三、西方話語下的儒學研究 ………………………………… 199
四、儒學復興有瞭轉機 ……………………………………… 204
五、儒學可以為當代人類提供中國智慧 …………………… 209
六、儒學將在明體達用中復興 ……………………………… 212
儒學繼承與創新的三種途徑 …………………………… 215
一、返本開新 ………………………………………………… 215
二、綜閤創新 ………………………………………………… 217
三、推陳齣新 ………………………………………………… 218
中國文化的應對之道
重鑄君子人格,造就道德群英………………………… 224
一、提倡君子人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 224
二、君子與小人是中華特有的道德評價模式 ……………… 228
三、新時代新君子論 ………………………………………… 230
四、君子能器 ………………………………………………… 242
儒道互補與人生 ………………………………………… 244
一、儒傢道傢共為中華思想的底色 ………………………… 246
二、儒道互補是中華思想演化的基本脈絡 ………………… 254
三、儒道互補是人生的大智慧 ……………………………… 258
四、儒道互補的文化功能 …………………………………… 262
五、儒道互補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 265
社會德教是儒學的最佳定位…………………………… 270
一、儒傢在中華文化中的主導地位錶現為道德引領 ……… 270
二、儒傢道德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 272
三、儒傢道德的普世性及教化方式 ………………………… 274
四、儒傢文化的生生不息 …………………………………… 278
五、重建儒傢道德的五項工作 ……………………………… 280
儒學與社會和諧 ………………………………………… 285
一、和諧社會的構想根植於儒傢貴和哲學 ………………… 286
二、貴和哲學對貴鬥哲學的超越 …………………………… 290
三、發揚儒學智慧,建設社會和諧 ………………………… 295
儒傢協調智慧與新型國際關係………………………… 306
一、學習儒傢協調智慧,超越文明衝突論 ………………… 306
二、儒傢協調智慧的內涵 …………………………………… 308
三、儒傢協調智慧在國際關係中的應用 …………………… 312
四、儒傢協調智慧的曆史與今天 …………………………… 318
後記:我的學術之路 ………………………………… 322
引言 …………………………………………………………… 322
一、尊師重道,承接前輩學者的學術統緒 ………………… 328
二、舊邦新命,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 …………………… 330
三、比較中西,提煉中國模式和經驗 ……………………… 332
四、涵泳古典,入其內而後有覺解 ………………………… 335
五、綜閤創新,開拓個性化的學術之路 …………………… 337
六、知行閤一,在學術研究中提升人生境界 ……………… 339
結語 …………………………………………………………… 341
重建儒傢道德的五項工作
作為社會德教的儒傢,具有廣泛性、穿透性和開放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儒者,隻要他尊重孔孟,願意踐行五常八德,而不必到某一團體去申請登記,取得身份認可。每位儒者同時又可以選擇其他的信仰,成為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如做社會主義者、佛教徒、道教徒、伊斯蘭教徒、基督徒、無神論者等。當然,性格溫和的儒傢所提倡的溫和主義,會使各種信仰都溫和起來,例如社會主義是溫和的,有神論是溫和的,無神論也是溫和的,這樣各種信仰就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互相包容,和諧共生,相得而益彰。為瞭重建儒傢的社會德教,必須做好以下幾件重要的事情。
1. 發展學術,創新儒學
社會需要儒學,儒學需要創新。學者要在新的時代精神照耀下,從理論的層麵上多角度地闡釋儒傢社會德教的真理性、普遍性、現代性,以及它的內涵、特質、運作方式,重點揭示儒傢仁學的精粹要義,忠恕之道的當代價值,五常八德對於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性意義,儒學與社會核心價值的關係,社會道德教化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社會,似乎不缺少發展的智慧,最迫切緊要又而艱難的是製止道德滑坡,抑製功利主義的泛濫,所以很需要儒學的幫助。而儒學必須有新的理論形態纔能適應這種社會需要。一些學者已經痛切感到當代儒學應當擺脫傳統經學訓詁文字
的窠臼,超齣微言大義的學說,而能夠闡發新義,較好地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儒學的創新要圍繞道德教化來進行,並從信仰、哲學、社會、道德、教育等多層麵加以展開,為社會德教提供理論支撐。為此,學者要正心誠意,修身養性,以修己安人為人生追求,明體而達用,敢於開風氣之先。
2. 革新教育,改良人性
教育培養人纔,影響社會文明建設,決定國傢的命運。然而當前中國的教育既脫離中華優秀傳統,又未能很好吸收外國先進教育經驗,存在著嚴重缺陷和危機。傢庭教育要麼嬌縱無教,要麼重負害性。學校教育演成應試和職業教育,學生在功利主義熏習中扭麯成長。如此下去,中國未來將與禮義之邦漸行漸遠,前景堪可憂慮。教育必須大刀闊斧加以改革,扭轉市場化的趨勢,迴歸傳承文明、教書育人、德育為先的正途。一是把中華經典訓練正式納入學校教學體係,並在民間大力推動兒童經典誦讀和民眾經典學習,使中國人親近中華美德,數典不忘祖。二是使多數小傢庭成為兒童健康成長的學校,傢長有閤情閤理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與孩子一起成長。三是教育以人格養成為核心目標,兼顧“仁、智、勇”三大要素,而以仁德培養為統領。四是加強國學師資培訓,運用社會資源建立多元化培訓基地,使教育者(校長、教師)先受教育,師範院校要增設國學專業。五是在民間重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的書院,不受現有評價體係的製約,以傳承中華文化、融匯多元文化、培訓國學人纔、開展文明對話推動學術繁榮、服務移風易俗為己任,補充現有教育體製的不足,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通過體製內外的教育,培養齣一大批具有儒傢人文情懷和經典素養的人纔,進入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外事等各界,發揮治國安邦、教化人心的作用,這是儒傢德教發展的正途。
3. 政府推動,官員帶頭
政府係統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重的方略,運用儒傢“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豐富資源,大力推行公民道德建設。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反腐倡廉,有效清除貪汙腐敗,建設廉潔奉公、勤政務實的官德,為全社會樹立良好的榜樣。社會需要民間的道德楷模,更需要官場的道德示範。如果官員隻會在公眾場所講論道德,卻在背地裏假公濟私、巧取豪奪,不僅其言行毫無公信力,還會敗壞道德的聲譽,齣現更多的假人假言假事,促使社會道德繼續滑坡。官員掌握著權力,高官掌握著巨大的權力,因此要接受嚴格的監督,取消一切特權,防止權力的濫用。要依法實行有力度的奬懲製度、行政問責製度、信息公開製度、輿論監督製度,使政府的工作處在眾目睽睽之下,真正把權力裝進籠子裏。依法行政,抵製商業化行為對政府部門的侵蝕,狠刹“潛規則”的歪風,使明規則暢行無阻。而製度建設的深層目標是在官員中培植廉恥之心,不僅敬畏法律,而且羞於貪瀆。《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將廉恥提到立國之本的高度。
4. 壯大儒商隊伍,發展儒商文化
古代傢族社會依賴農耕經濟,它也是儒傢德教的社會基礎。現代社會不依托於傢族體係和傢庭農耕,而以發達的工商市場經濟為支撐,它也是當代儒傢德教賴以生存的新的物質基礎。儒商恰恰是將德教與當代市場經濟接通的載體。儒商有三大特徵:一是以義取利,誠信為本;二是以企為傢,內部和諧;三是取之社會,用於社會。儒商自古就存在,而以近代為繁盛,如晉商、徽商,以及現代中國港颱、東南亞華商,皆有儒商可觀業績。大陸儒商起步較晚,在改革開放之後也呈現穩步發展的趨勢。
儒商隊伍的壯大,儒商文化的傳播,能夠有效消解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第一、人為物役的負麵效應;同時又能以企業為後盾,推動道德文化的發展,用事實證明市場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義與利可以統一,唯利是圖、損人利己不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路。企業有信用,纔能長久生存和發展。當儒商隊伍壯大為工商界主體之時,就是市場倫理普遍建立之日。建立行業協會,製定行規業律,加強行業自治和內部監督,也是促使市場規範化的有效途徑。
5. 建設文明社區,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
儒傢德教的根在民間,雖曆經政治風暴、思想討伐的摧殘,而根係猶在,維持著起碼的道德生活。現在的任務是:施肥灌水,加以培植,使靈根再生枝葉,繼而枝繁葉茂,開齣艷麗花朵。例如孝道仍是百善之首,最為民眾關注。而仁義和誠信,至今還是民間道德評價的標準。有沒有良心依然是百姓區分好人壞人的界綫。建設城鄉基層文明社區可以有多種模式,但道德風氣的改善必須從恢復中華傳統美德入手纔容易見到成效,因為這些美德世代傳承,民眾感到親切。現在雖然不是傢族社會,但中國人重傢庭重親情的傳統仍很深厚,如果能在代際之間生發孝慈之德,在夫婦之間突顯情義之分,在傢庭和鄰裏之間倡導和諧之風,那麼親情、鄉情便會成為巨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給奔波於生存競爭中的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相互牽掛和扶持。現在城鎮化在加速,人員流動性空前加劇,如何依托老社區、容納新成員和建設新社區,使人們在生活上有序,在心靈上安定,便成為社會建設的當務之急。各種非政府組織,包括宗教團體、宗族親係、單位屬區、慈善機構、文化社團等,都可積極參與道德教化,在德高望重的團體領袖和社會賢達帶領下,調動退休乾部、教師、當地能人的積極性,就近聯絡大中小學和書院,一起努力建設道德高地,改變濁風陋習,形成淳風厚俗。
在社會道德建設上,我們要采取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例如小說、詩歌、戲麯、音樂、舞蹈、繪畫等文學藝術,還有人生禮儀、節日慶典等民俗文化,開展審美教育,把專業文藝團體下基層和社區民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結閤起來,在豐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中,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改進人性、改良民風,那麼中國再度成為禮義之邦就有希望。
儒學的明體與達用
作為兩韆多年中華思想文化主導與底色的儒學,在經曆瞭近百年西方文化的猛烈衝擊和中國主流社會排斥、批判、乃至橫掃的嚴鼕之後,如今終於迎來復蘇的春天,如白居易形容原上草那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雖然還不能說是芳菲滿園,卻不再是“花果飄零”(徐復觀語),而呈現齣欣欣嚮榮的景象。有些深受反傳統的文化激進主義熏染的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復古”現象,仍沿用“批孔”的思維模式予以抨擊。殊不知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經曆“揚棄”之後的一次螺鏇式地升華,是事物發展否定之否定客觀辯證運動的錶現;而民族文化在新形勢下的復興,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撐。我們正在經曆著中華文化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又一次曆史性的變革,這一變革開創瞭一個嶄新的時代,其深刻性尚有待於人們認真加以反思覺解,更需要學界從學術理論的高度予以研討和闡釋,使更多的中國人盡快脫齣文化自卑的心理,實現文化自信和自覺。
儒學在近代衰落而如今開始復興,且勢頭強勁,並非偶然,有其曆史和時代的必然性,藉用佛教用語,這是“契理契機”的顯現。儒學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宇宙、社會、人生智慧,凝結著東方道德文明的常道,因而內在生命力強大。但它在帝製社會後期一度被專製政治扭麯,趨於僵化保守,跟不上時代的前進步伐,其“有禮無仁”的形態反而成為社會革新的負能量。因此,它受到西方啓濛思潮和國內新興變革力量的巨大衝擊是不可避免的,這不僅是社會思想解放的需要,也是儒學再生的必要條件。對儒學而言,文化激進主義的批判既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又是一次淨身的衝洗。“文化大革命”從錶麵上看似乎使儒學陷於“滅頂之災”,在客觀上卻使“反孔批儒”思潮走嚮極端,充分暴露齣其危害性,為人們重新思考儒學的價值提供瞭反麵的教訓,從而也為儒學的迴歸創造瞭難得的機遇,這是曆史的吊詭。
在經曆瞭歐風美雨蘇霜,遍嘗瞭酸甜苦辣之後,中國人通過切身的比較,覺得還是以“五常”、“八德”為基礎的傳統美德符閤社會需要,可以安身立命,有益文明人生;同時也要吸收世界文明的營養,用以充實新時代的精神生活,但民族的根和魂卻在中華文化,否則中華民族作為文化共同體就不能延續發展瞭。實踐證明,當初全盤西化論者企圖用切斷民族文化血脈的方式來“救中國”,無異於南轅北轍,不論結果如何,中國將逃不過做西方文化殖民地的悲慘命運,何談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這正是顧炎武所擔心的仁義淪喪造成“亡天下”的惡果,雖未變成現實,今日思之,依然使人不寒而栗。
以儒學為中軸的中華文化,幾經衝刷,去掉汙泥和陳腐(如“三綱”),其精華(如“五常”)在新的時代精神照耀下逐漸放射齣耀眼的光彩。由孔子儒學和老子道學所鑄造的仁恕通和剛毅之道,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追求,正適應瞭今日建設以人為本、和諧公正、富裕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成為當代文明建設的豐厚精神滋養和智慧泉源。習近平主席所概括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閤、求大同”,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當代價值所在,代錶著中國社會主義者文化自覺的新高度。
“五四”文化運動是中國從傳統嚮現代轉型中的第一次新文化運動,其思想動力主要來自歐洲啓濛運動“解放自我”、“理性萬歲”的價值觀念,追求民主與科學,推進瞭中國現代改革事業;但提齣“打倒孔傢店”的口號,丟失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因而文化路嚮走偏瞭,帶來一係列弊病。當前開始啓動的文化運動可稱為第二次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式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更高層麵上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迴歸,其價值理念應是“尊重他者”、“和諧萬歲”,口號應是“創新儒學”,它與世界範圍內正在興起的重信仰、重道德的第二次啓濛運動恰相吻閤,相互推進,儒學將在其中承擔重要責任。
隨著西方列強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盛極而衰和弊端叢生,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儒學的復蘇,一度被人視為已經進入曆史博物館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西方現代化負麵價值惡性膨脹的映襯下,反而呈現齣它超前的後現代意義,世界各國有識之士越來越看重孔子儒學的價值,認為它能給人類文明轉型提供新觀念、大智慧。澳大利亞邦德大學李瑞智教授說:“21世紀西方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政府管理等齣現諸多問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證明瞭柏拉圖思想已開始衰落”,“在全球秩序發生轉變的緊要關頭,彰顯瞭儒傢思想傳統和儒傢管理的智慧和優勢,也給新儒學運動提供瞭良好的契機”(《儒傢的崛起和柏拉圖的衰落》)。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說:“中國固有的剋己復禮的‘仁’文化,將節製、恢復人性原善、規範行為歸結於心,是美國文化中的貪婪、原罪及爭鬥的最好良藥,可謂救世之甘糧,足以挽迴西方文化沒落的狂瀾”(《“文明衝突”、華爾街崩潰與全球金融秩序震蕩之際看西方文化沒落及中華文化復興之必要》)。當代美國比較哲學大傢、夏威夷學派領軍人物安樂哲教授在2013年9月獲得“孔子文化奬”的感言中說:“今天的世界需要儒傢的傳統智慧和價值;注重傢庭、和諧和道德,是作為人、社會、國傢關係不可缺少的生長條件,它有利於建設世界的新興文化秩序”。長期緻力於中西文化會通的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教授最近指齣:“作為精神性人文主義的儒傢,提齣瞭每一個有良知理性的知識人都必須關注的四大議題:(一)個人的身體、心知、靈覺與神明如何融會貫通;(二)人與人之間如何通過傢庭、社會、國傢和世界形成健康的互動;(三)人類和自然如何取得持久的和諧;(四)人心與天道如何相輔相成。我集四十年在國際學壇和數十位不同軸心文明的哲學傢和精神領袖的對話經驗,期待也堅信‘思孟心學’所體現的仁道必能揚棄啓濛心態所突齣的世俗的人文主義,而成為人類二十一世紀探究和平發展不可或缺的參照”(《儒傢哲學的現代轉化》)。秘魯前總統加西亞從儒傢文化的角度闡釋瞭中國現代化事業騰飛的緣由,指齣:“儒學思想提齣的諸多重要原則,是整體而又全麵且不失協調的,務實而非思辨的想入非非,纍積而成且非一成不變的”,“正是這一點使得中國飛速前進”,“想要與中國增長相結閤,與其俱增,必須審時度勢,即在不放棄我們自由文化和價值本質的條件下,以西方的方式吸收接納中國的觀點”(《儒學與全球化》)。從上述幾位有著深厚西方文化背景的當代著名人文學者和政治傢的世界視野中,我們可以領略新時代條件下儒學的當代價值和其在世界上愈益增長的影響力。在這種情勢下,中國學人如果不能挺立民族文化主體意識,並以自信和包容的態度走融閤中西、貫通古今的道路,那就要落後於時代瞭。
我有幸在青年時接受過馮友蘭、張岱年諸名師的熏陶,中壯年之後又趕上瞭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有條件緻力於中華思想文化研究,陸續齣版瞭《涵泳儒學》、《新仁學構想》、《老子新說》、《道傢和道教論稿》、《中國宗教通史》(與張踐閤著)、《民族宗教學導論》(主編)、《當代中國特色宗教理論探討》等著作,發錶瞭數百篇學術論文,其中凝結著我對以儒學為主導、以儒道互補為基脈、以儒佛道三教會通為核心、以諸子百傢和多種宗教相與共榮為常態的中華文化的哲學思考,關涉到傳統思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高度認同馮友蘭先生“闡舊邦以輔新命”的文化使命,把研究重心放在儒學、道學的當代轉化和創新上。
最近若乾年,受到時代文化大變革加快的激勵,在以往積纍的基礎上,我又有若乾新的探索與反思,特彆關注到儒學的當代價值,圍繞這一主題,在與社會互動中形成一係列論文、講稿和訪談,它們蘊含著以下一些主要問題:孔子、孟子為中華文明做齣瞭什麼貢獻,儒學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儒學在當代如何進行理論轉型,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係是什麼,儒學在今日社會主要應在什麼領域發揮作用和發揮何種作用,儒學怎樣推動中西文化會通和新型國際關係建設,等等,而論說的重點在於中華傳統美德的闡揚。總之,我在努力用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的恒在價值,以實現明體達用的目標。我並不期於係統完美,卻可說它們是從自我精神生命深處流淌齣來的,內含著真誠的人生體悟,也許對世人和青年走近孔子儒學有些參考作用。孔子說:“修己以安人”、“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
中華書局申作宏先生主動關切我的學術研究,願意將我近年一係列論儒之文,整閤成書,予以齣版,在此深緻謝意!我期望此書能作為一傢之言參與當前人文學術研討,並得到學界的積極迴應 ,不當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現在書籍定價虛高,待到打摺活動時齣手纔相對實惠,但正文頁碼偏多、內容偏少,這也是當下齣版界的流弊。
評分好
評分內容深刻,觀點新穎,且印裝質量很好。
評分okokokokokokok
評分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
評分很不錯,還沒來的及看…內容錯不瞭
評分好書,邀您一起共同閱讀。
評分好書值得推薦,快遞小哥很速,點贊?
評分翻瞭一下,需要靜下心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