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牟钟鉴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6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036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牟钟鉴先生,受教于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四十余年来默默耕耘,硕果累累。他构建了“新仁学”理论,提出 “三新之路”;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新概念,创立了“民族宗教学”新学科;他修德讲学,知行合一,参与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的研究,结合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发展,结合世界历史进程,无论是对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复杂问题,还是社会全面改革面临的种种矛盾,还是对文化现实和人们日常生活,都进行了有理论价值和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与回答。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是作者近若干年反思结晶,正如作者所说:“我并不期于系统完美,却可说它们是从自我精神生命深处流淌出来的,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悟,也许对世人和青年走近孔子儒学有些参考作用。”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围绕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试图阐明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孔子、孟子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儒学在当代如何进行理论转型,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儒学在今日社会主要应在什么领域发挥作用和发挥何种作用,儒学怎样推动中西文化会通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等等,而论说的重点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阐扬。总之,试图用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的恒在价值,以实现明体达用的目标。


作者简介

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毕业。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中国道教》、《走近中国精神》、《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探索宗教》、《老子新说》、《中国宗教通史》(与张践合写,获第三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宗教学一等奖)、《宗教·文艺·民俗》、《涵泳儒学》、《在国学的路上》、《民族宗教学导论》(主编)、《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新仁学构想》、《道家和道教论稿》等。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等。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在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获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个人奖。

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奖个人颁奖辞

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牟钟鉴

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

他四十余年来默默恪守一个学者的本份:为人谦恭、温和,治学严谨、扎实;著书立说,培养人才;有爱心,有担当;扬正气,讲正学,走正路,办正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纯粹儒者的气象。

他沉潜涵泳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汪洋大海。着力研究儒学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儒学的现代命运和发展前景。他将仁爱、中和、尊生、诚信等理念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构建了“新仁学”理论,提出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宏论高见,启人心智。

他潜心研究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儒释道三教文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新概念,创立了“民族宗教学”新学科,为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做了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工作,成绩斐然,贡献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在多元文明并存互动的今天,他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中华学术,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论断;另一方面坚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导多元文明平等对话,主张会通中外,融合百家,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

他修德讲学,知行合一,参与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推动学术事业的进步,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他深研中华文化,志于光大儒学,勇于开拓求新,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拓新者。


目录

序言:儒学的明体与达用 ……………………………… 1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 2

一、孔子确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 ………………………… 2

二、孔子儒学在古代史上的显微跌宕 ………………………… 6

三、孔子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 12

四、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儒学的复苏 ………………………… 16

五、孔子儒学的创新与展望 ………………………………… 20

孟子:光大道统的亚圣 ………………………………… 25

一、孟子的历史地位 ………………………………………… 25

二、孟子对儒学的创新性贡献 ……………………………… 28

仁恕通和刚毅之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 39

一、中西文化相异性比较 …………………………………… 40

二、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六字论 ……………………………… 41

新仁学:儒学的当代理论转型 ………………………… 45

一、仁学历史发展梗概 ……………………………………… 46

二、当代新儒家对仁学的思考 ……………………………… 47

三、新仁学构想 ……………………………………………… 50

四、新仁学与当代新人文主义的兴起 ……………………… 73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 9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 ……………………… 93

三、孔子仁爱精神的当代价值 ……………………………… 95

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特色

  ——牟钟鉴先生访问记…………………………… 105

一、我走近儒学之路 ………………………………………… 106

二、宗法性传教宗教是中国最大的宗教 …………………… 125

儒学与儒教问题争论的思考…………………………… 139

一、儒学与儒教的由来与当下 ……………………………… 139

二、儒学复兴是全社会的事业 ……………………………… 149

三、儒释道三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 152

中西文化主要特征之比较……………………………… 156

一、中华是人本主义,西方是神本主义 …………………… 157

二、中华是道在万物,西方是理念绝对 …………………… 161

三、中华是德性文化,西方是智性文化 …………………… 163

四、中华是家国本位,西方是个人本位 …………………… 167

五、中华是多元通和,西方是二元对立 …………………… 171

六、中华是天下一家,西方是国家至上 …………………… 176

七、中华是天人一体,西方是人胜于天 …………………… 181

八、中华是中庸改良,西方是激进兴替 …………………… 186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 193

一、儒学面临的新挑战空前严峻 …………………………… 193

二、西方文化对儒学冲击的两重性 ………………………… 196

三、西方话语下的儒学研究 ………………………………… 199

四、儒学复兴有了转机 ……………………………………… 204

五、儒学可以为当代人类提供中国智慧 …………………… 209

六、儒学将在明体达用中复兴 ……………………………… 212

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 215

一、返本开新 ………………………………………………… 215

二、综合创新 ………………………………………………… 217

三、推陈出新 ………………………………………………… 218

中国文化的应对之道

重铸君子人格,造就道德群英………………………… 224

一、提倡君子人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 224

二、君子与小人是中华特有的道德评价模式 ……………… 228

三、新时代新君子论 ………………………………………… 230

四、君子能器 ………………………………………………… 242

儒道互补与人生 ………………………………………… 244

一、儒家道家共为中华思想的底色 ………………………… 246

二、儒道互补是中华思想演化的基本脉络 ………………… 254

三、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 258

四、儒道互补的文化功能 …………………………………… 262

五、儒道互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 265

社会德教是儒学的最佳定位…………………………… 270

一、儒家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道德引领 ……… 270

二、儒家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272

三、儒家道德的普世性及教化方式 ………………………… 274

四、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 …………………………………… 278

五、重建儒家道德的五项工作 ……………………………… 280

儒学与社会和谐 ………………………………………… 285

一、和谐社会的构想根植于儒家贵和哲学 ………………… 286

二、贵和哲学对贵斗哲学的超越 …………………………… 290

三、发扬儒学智慧,建设社会和谐 ………………………… 295

儒家协调智慧与新型国际关系………………………… 306

一、学习儒家协调智慧,超越文明冲突论 ………………… 306

二、儒家协调智慧的内涵 …………………………………… 308

三、儒家协调智慧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 312

四、儒家协调智慧的历史与今天 …………………………… 318

后记:我的学术之路 ………………………………… 322

引言 …………………………………………………………… 322

一、尊师重道,承接前辈学者的学术统绪 ………………… 328

二、旧邦新命,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 330

三、比较中西,提炼中国模式和经验 ……………………… 332

四、涵泳古典,入其内而后有觉解 ………………………… 335

五、综合创新,开拓个性化的学术之路 …………………… 337

六、知行合一,在学术研究中提升人生境界 ……………… 339

结语 …………………………………………………………… 341


精彩书摘

重建儒家道德的五项工作

作为社会德教的儒家,具有广泛性、穿透性和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儒者,只要他尊重孔孟,愿意践行五常八德,而不必到某一团体去申请登记,取得身份认可。每位儒者同时又可以选择其他的信仰,成为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如做社会主义者、佛教徒、道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徒、无神论者等。当然,性格温和的儒家所提倡的温和主义,会使各种信仰都温和起来,例如社会主义是温和的,有神论是温和的,无神论也是温和的,这样各种信仰就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互相包容,和谐共生,相得而益彰。为了重建儒家的社会德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重要的事情。

1. 发展学术,创新儒学

社会需要儒学,儒学需要创新。学者要在新的时代精神照耀下,从理论的层面上多角度地阐释儒家社会德教的真理性、普遍性、现代性,以及它的内涵、特质、运作方式,重点揭示儒家仁学的精粹要义,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五常八德对于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意义,儒学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社会道德教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似乎不缺少发展的智慧,最迫切紧要又而艰难的是制止道德滑坡,抑制功利主义的泛滥,所以很需要儒学的帮助。而儒学必须有新的理论形态才能适应这种社会需要。一些学者已经痛切感到当代儒学应当摆脱传统经学训诂文字

的窠臼,超出微言大义的学说,而能够阐发新义,较好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儒学的创新要围绕道德教化来进行,并从信仰、哲学、社会、道德、教育等多层面加以展开,为社会德教提供理论支撑。为此,学者要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以修己安人为人生追求,明体而达用,敢于开风气之先。

2. 革新教育,改良人性

教育培养人才,影响社会文明建设,决定国家的命运。然而当前中国的教育既脱离中华优秀传统,又未能很好吸收外国先进教育经验,存在着严重缺陷和危机。家庭教育要么娇纵无教,要么重负害性。学校教育演成应试和职业教育,学生在功利主义熏习中扭曲成长。如此下去,中国未来将与礼义之邦渐行渐远,前景堪可忧虑。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加以改革,扭转市场化的趋势,回归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正途。一是把中华经典训练正式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并在民间大力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和民众经典学习,使中国人亲近中华美德,数典不忘祖。二是使多数小家庭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学校,家长有合情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与孩子一起成长。三是教育以人格养成为核心目标,兼顾“仁、智、勇”三大要素,而以仁德培养为统领。四是加强国学师资培训,运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培训基地,使教育者(校长、教师)先受教育,师范院校要增设国学专业。五是在民间重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书院,不受现有评价体系的制约,以传承中华文化、融汇多元文化、培训国学人才、开展文明对话推动学术繁荣、服务移风易俗为己任,补充现有教育体制的不足,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通过体制内外的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儒家人文情怀和经典素养的人才,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外事等各界,发挥治国安邦、教化人心的作用,这是儒家德教发展的正途。

3. 政府推动,官员带头

政府系统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方略,运用儒家“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丰富资源,大力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反腐倡廉,有效清除贪污腐败,建设廉洁奉公、勤政务实的官德,为全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需要民间的道德楷模,更需要官场的道德示范。如果官员只会在公众场所讲论道德,却在背地里假公济私、巧取豪夺,不仅其言行毫无公信力,还会败坏道德的声誉,出现更多的假人假言假事,促使社会道德继续滑坡。官员掌握着权力,高官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因此要接受严格的监督,取消一切特权,防止权力的滥用。要依法实行有力度的奖惩制度、行政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舆论监督制度,使政府的工作处在众目睽睽之下,真正把权力装进笼子里。依法行政,抵制商业化行为对政府部门的侵蚀,狠刹“潜规则”的歪风,使明规则畅行无阻。而制度建设的深层目标是在官员中培植廉耻之心,不仅敬畏法律,而且羞于贪渎。《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廉耻提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4. 壮大儒商队伍,发展儒商文化

古代家族社会依赖农耕经济,它也是儒家德教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不依托于家族体系和家庭农耕,而以发达的工商市场经济为支撑,它也是当代儒家德教赖以生存的新的物质基础。儒商恰恰是将德教与当代市场经济接通的载体。儒商有三大特征:一是以义取利,诚信为本;二是以企为家,内部和谐;三是取之社会,用于社会。儒商自古就存在,而以近代为繁盛,如晋商、徽商,以及现代中国港台、东南亚华商,皆有儒商可观业绩。大陆儒商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

儒商队伍的壮大,儒商文化的传播,能够有效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第一、人为物役的负面效应;同时又能以企业为后盾,推动道德文化的发展,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义与利可以统一,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企业有信用,才能长久生存和发展。当儒商队伍壮大为工商界主体之时,就是市场伦理普遍建立之日。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规业律,加强行业自治和内部监督,也是促使市场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5. 建设文明社区,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儒家德教的根在民间,虽历经政治风暴、思想讨伐的摧残,而根系犹在,维持着起码的道德生活。现在的任务是:施肥灌水,加以培植,使灵根再生枝叶,继而枝繁叶茂,开出艳丽花朵。例如孝道仍是百善之首,最为民众关注。而仁义和诚信,至今还是民间道德评价的标准。有没有良心依然是百姓区分好人坏人的界线。建设城乡基层文明社区可以有多种模式,但道德风气的改善必须从恢复中华传统美德入手才容易见到成效,因为这些美德世代传承,民众感到亲切。现在虽然不是家族社会,但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的传统仍很深厚,如果能在代际之间生发孝慈之德,在夫妇之间突显情义之分,在家庭和邻里之间倡导和谐之风,那么亲情、乡情便会成为巨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给奔波于生存竞争中的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相互牵挂和扶持。现在城镇化在加速,人员流动性空前加剧,如何依托老社区、容纳新成员和建设新社区,使人们在生活上有序,在心灵上安定,便成为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各种非政府组织,包括宗教团体、宗族亲系、单位属区、慈善机构、文化社团等,都可积极参与道德教化,在德高望重的团体领袖和社会贤达带领下,调动退休干部、教师、当地能人的积极性,就近联络大中小学和书院,一起努力建设道德高地,改变浊风陋习,形成淳风厚俗。

在社会道德建设上,我们要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小说、诗歌、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学艺术,还有人生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文化,开展审美教育,把专业文艺团体下基层和社区民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结合起来,在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改进人性、改良民风,那么中国再度成为礼义之邦就有希望。


前言/序言

儒学的明体与达用

作为两千多年中华思想文化主导与底色的儒学,在经历了近百年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主流社会排斥、批判、乃至横扫的严冬之后,如今终于迎来复苏的春天,如白居易形容原上草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还不能说是芳菲满园,却不再是“花果飘零”(徐复观语),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有些深受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熏染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复古”现象,仍沿用“批孔”的思维模式予以抨击。殊不知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历“扬弃”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地升华,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客观辩证运动的表现;而民族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复兴,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又一次历史性的变革,这一变革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深刻性尚有待于人们认真加以反思觉解,更需要学界从学术理论的高度予以研讨和阐释,使更多的中国人尽快脱出文化自卑的心理,实现文化自信和自觉。

儒学在近代衰落而如今开始复兴,且势头强劲,并非偶然,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必然性,借用佛教用语,这是“契理契机”的显现。儒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宇宙、社会、人生智慧,凝结着东方道德文明的常道,因而内在生命力强大。但它在帝制社会后期一度被专制政治扭曲,趋于僵化保守,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其“有礼无仁”的形态反而成为社会革新的负能量。因此,它受到西方启蒙思潮和国内新兴变革力量的巨大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是社会思想解放的需要,也是儒学再生的必要条件。对儒学而言,文化激进主义的批判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又是一次净身的冲洗。“文化大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使儒学陷于“灭顶之灾”,在客观上却使“反孔批儒”思潮走向极端,充分暴露出其危害性,为人们重新思考儒学的价值提供了反面的教训,从而也为儒学的回归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这是历史的吊诡。

在经历了欧风美雨苏霜,遍尝了酸甜苦辣之后,中国人通过切身的比较,觉得还是以“五常”、“八德”为基础的传统美德符合社会需要,可以安身立命,有益文明人生;同时也要吸收世界文明的营养,用以充实新时代的精神生活,但民族的根和魂却在中华文化,否则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就不能延续发展了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值得再次购买,特别是有活动的时候。

评分

好看的书!经典之作。

评分

好书,邀您一起共同阅读。

评分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

评分

值这个价

评分

还不错的饿啦,京东送货快,东西也不错,价格不贵。

评分

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从当下做起

评分

好书!十个字怎么能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