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心理治疗

叙事心理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明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叙事疗法
  • 心理学
  • 咨询
  • 个案分析
  • 治疗技巧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故事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262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咨询和临床心理学专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社会培训机构心理学爱好者等
  一本引导心理学学术潮流的书。中国一部全面介绍叙事心理治疗的学术专著,创造性地将叙事疗法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思想相融合。
  一本能帮您远离烦恼的书。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在叙事疗法中,这些人共同组成的这个群体,被比作我们人生的俱乐部。当我们遇到生活困境的时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才是这个俱乐部的老板,我们忽略了我们对这些人的会员资格的管理权。我们不经意间提高了那些给我们这个俱乐部带来消极影响的会员的级别,降低了本来可以让我们这个俱乐部更加美好的成员的级别。
  一本能有效提升您情商的书。很多人会将自己所遇到的困扰“内化”为自我,譬如一个遭遇灾难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我是一个不幸的人”的自我界定。这种界定会大大削弱我们改变的动力。我们需要将人和问题分解开来,把注意的焦点放在问题上,这个过程就是外化。外化不但能帮助你理解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而且能帮助你从根本上改变开创未来生活世界的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对近三十年来兴起的叙事研究及叙事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思想做了系统梳理和全面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拓展性研究。不仅充分地将叙事疗法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思想融合,在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多突破,而且增加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兴的学科。

作者简介

  李明,山东博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东方心理学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机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督导、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分委员会副秘书长。已出版《艺术心理治疗》、《性、生态、灵性》、《叙事疗法工作地图》等专著、译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精彩书评

  李明博士新作案例翔实,理论严谨,对叙事疗法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

  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思潮的代表流派之一,李明博士新作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引介和吸收,很有价值。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张伯源

  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创造了世界,叙事的过程就是我们在用心建构生活的蓝图。李明博士学贯东西,才汇古今,带着读者跨越时空,用出色的语言魅力展现叙事治疗的地图。
  ——中央**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祝卓宏

  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学应用领域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分支科学,李明博士积多年所学、所用、所思,得此力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诚挚推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史占彪

  借着叙事的眼光,可以看到更好的自己。李明博士的大作给了读者一个这样独特的视角。相信无论心理专家还是普通读者都会收获一些启发。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

  生命和心理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故事。这本跨国界和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会给你一个充满智慧的启迪!
  ——美国罗耀拉大学终身哲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协会会长:王蓉蓉

目录

序 1
ForewordⅠ 7
ForewordⅡ 13
绪 言 1
第一章 心理治疗领域的叙事学转向 13
一 范式与心理治疗范式 15
二 心理学的后现代思潮 17
三 叙事的“真实性”悖论 20
四 叙事哲学与心理研究 22
五 叙事心理治疗 31
六 叙事心理治疗的新趋势 34
第二章 外化:面对问题本身 51
一 内化:问题产生的基本途径 52
二 外化的含义 54
三 外化对话的操作方法 55
四 外化的功能 61
五 外化需要注意的事项 63
六 外化对话的难点 67
七 外化对话与其他叙事技术的关系 71
八 外化练习 72
第三章 改写:寻找问题之外的生活 77
一 例外事件 78
二 解构与建构 81
三 解构和外化之间的关系 89
四 丰富新故事 91
五 改写的操作方法 96
六 改写练习 100
第四章 见证及其他:回到生活本身 107
一 见证 108
二 回溯 112
三 蜕变式叙事治疗 113
四 叙事合作评估 115
五 仪式的作用和应用的方法 118
六 治疗书信 121
七 反思团队 126
八 叙事艺术治疗 150
第五章 叙事心理与中国传统 173
一 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 174
二 叙事疗法与佛教观念的汇通 180
三 叙事疗法与道家思想的汇通 188
四 叙事疗法与儒家思想的汇通 193
五 叙事疗法与整合心理学的汇通 199
参考文献 201
附 录 209


《心之织锦:故事里的疗愈与成长》 在这本《心之织锦》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去理解人类经验中那些看似纷繁复杂、实则紧密相连的“故事”。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叙述技巧的指南,而是致力于揭示我们如何通过构建、解读和重构个人叙事,来理解自身、应对困境、并最终实现内在的成长与疗愈。 从古老的口头传说到现代的内心独白,故事是我们认知世界、定义自我的基石。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书写着自己的生命篇章,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些故事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甚至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心之织锦》将引领我们一同审视这些内心世界的“剧本”,发现那些潜藏其中的力量与局限。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探讨“叙事”的本质及其在人类心理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故事的构成要素——人物、情节、背景、冲突与主题,并分析它们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出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这并非是对文学理论的浅尝辄止,而是将其巧妙地与个体心理体验相结合,去理解为何某些故事片段会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为何我们会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叙事模式。我们将一同考察,从童年时期的神话故事到青少年时期的身份探索,再到成年后的关系困境与职业选择,故事是如何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并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疗愈”这一主题,探讨故事在化解创伤、修复关系、重建自我过程中的独特价值。我们会深入分析,当个人叙事被创伤、误解、或压抑所扭曲时,会带来怎样的心理困扰,例如持续的焦虑、抑郁、自我怀疑,甚至是人际关系的疏离。而“故事疗愈”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强大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伤痛的过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方法,展示如何识别和理解那些“卡住”的叙事,如何通过重新叙述,将负面的体验转化为具有成长意义的洞见。这并非鼓励遗忘或否认,而是在承认和整合的基础上,赋予经历新的含义。我们会探讨“重新叙事”的艺术,如何以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视角来解读过去的事件,如何从“受害者”的角色中抽离,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 书中还会详细阐述,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故事是如何扮演着沟通的桥梁和理解的钥匙。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故事进入关系,这些故事的碰撞与融合,构成了情感的联结与张力。我们将探讨,理解对方的叙事,如何帮助我们减少误解,增进同理心。夫妻之间,如何通过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加深亲密感;亲子之间,如何通过倾听孩子的故事,建立信任与支持;朋友之间,如何通过理解对方的经历,给予恰当的安慰与鼓励。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沟通策略,帮助读者学习如何有效地倾听,如何富有洞察力地提问,以及如何用尊重和理解来回应他人的叙事,从而构建更健康、更稳固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之织锦》还将触及“成长”的维度。我们知道,真正的成长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或技能的提升,更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是对生命体验更广阔的理解和整合。故事,作为我们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工具,在引导个人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识别和发展那些能够赋权于我们的“优势叙事”,来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例如,那些关于“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故事,如何能够激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有韧性。同时,我们也会审视那些限制我们的“阻碍叙事”,例如“我永远做不到”、“我不够好”等,并提供方法来质疑、挑战和改写这些消极的自我认知。通过这一过程,读者将学会如何主动地、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未来叙事,从而引领自己走向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结构设计,将循序渐进,从理论的铺垫到方法的实践,再到案例的解析,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深刻的认知,更能掌握切实可行的工具。我们会引用心理学领域相关的经典理论,如叙事治疗、依恋理论、认知行为疗法等,但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避免晦涩的专业术语。同时,大量的真实案例将贯穿全书,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面临着各种人生挑战的个体,通过他们的故事,读者将更能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启发。 《心之织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讲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聆听”与“理解”的书。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深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真诚地去聆听他人的故事。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微小叙事。而本书的宗旨,正是要帮助读者重新连接这些被遗忘或忽视的故事,在故事的温床上,播下理解、疗愈与成长的种子。 无论您是希望更好地理解自己、改善人际关系、克服生活中的挑战,还是仅仅对人类经验的丰富性感到好奇,《心之织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它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独特而精彩的史诗,而我们都有能力成为自己故事中最伟大的作者,书写出充满希望、力量与爱的未来篇章。本书将为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温暖的陪伴,一种赋能的方式,去迎接生命中每一个未知的转折,去织就属于您自己最绚丽、最动人的“心之织锦”。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所有以“心理治疗”为名的书籍都抱有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总担心它们会流于空泛的说教或者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然而,这本《叙事心理治疗》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理论基础的铺陈,到核心技能的拆解,再到复杂情境的应用,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它没有回避实践中的困难,比如如何处理那些拒绝改变、固执己见的来访者。书中提供的工具,比如“重述”、“外化问题”等,都是可以立即在实际交流中尝试并见效的实操指南。这些技巧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并非强行灌输观点,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来访者自己发现新的可能性,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对“治疗师的自我成长”这一环节的重视。作者坦诚地分享了作为治疗师自身的局限和挣扎,这使得全书充满了真诚和人性温度,读起来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而不是在阅读一份冰冷的学术文献。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理解人性和故事力量的无数扇门。我以前总觉得“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读完它我才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故事”构建着现实,而心理治疗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帮助来访者重写那些限制他们的剧本。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仿佛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和意义的微妙变化。比如,书中对“隐喻”的探讨,让我对日常对话中那些不经意的措辞都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语言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去病理化的倾向,将困境视为“暂时的故事停滞”,而非永久的缺陷。这极大地降低了寻求帮助的心理门槛,让人感觉不是自己“坏了”,而是自己的故事需要一个更积极的转折点。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治疗师看的,任何对自我成长、人际理解有兴趣的人,都会从中受益匪浅。它真正做到了将高深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和应用的智慧。读完后,我开始更审慎地聆听我自己的内心独白,以及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感觉生活中的许多困惑都有了新的出口。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摒弃了学术著作常见的冷峻和疏离感,代之以一种既充满人文关怀又具备严格逻辑性的笔调。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每一页都蕴含着强烈的冲击力。它巧妙地结合了后现代哲学思想与扎实的临床实践,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思维也在不断被挑战和拓宽。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权力”和“边缘化”在叙事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的困境并非源于我们自身的“缺陷”,而是源于社会主流叙事对我们身份的限制和压制。这本书鼓励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去质疑那些强加给我们的“标准剧本”,并勇敢地探索那些被压抑的、非主流的声音。这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心理健康,更带有一种社会批判的色彩,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各种文化标签和期望所定义的。如果说很多心理学书籍是关于“如何适应世界”,那么这本书更多是在探讨“如何以更真实的方式存在于世界”。这种回归本真的追求,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对自己的“不完美”多了一份接纳和欣赏。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功夫,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一丝不苟地展示了如何雕琢一个人的生命故事。它对“创伤叙事”的处理方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很多其他书籍只是简单地提到创伤的影响,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创伤如何在记忆中被“编码”成一个无法被整合、持续破坏当前生活的片段。它提供的干预技术,不是简单地要求当事人“放下过去”,而是引导他们以一种更安全、更有力量的方式,将那个破碎的片段重新编织进一个更宏大、更能体现生存韧性的生命史诗中。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既真实又充满启发性,它们不是为了展示治疗师的技巧有多高超,而是为了说明每一个来访者内在都蕴藏着自我修复的巨大潜能,治疗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敏锐的“叙事侦探”和“意义协调者”。我喜欢它那种强调“合作”的基调,治疗关系被描绘成一场共同的文学创作,充满了相互尊重和共情。读到那些关于“未来假设”和“例外时刻”的章节时,我甚至激动得睡不着觉,因为我看到了改变的真实可能性,不是通过改变事实,而是通过改变我们讲述事实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解放”。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困境的全新框架,不再将问题视为一种需要被“修复”的内部故障,而是一个可以被“解构”和“重塑”的文本。我过去经常陷入一种“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无力感中,这本书则巧妙地将焦点转移到了“接下来我想让这个故事如何发展”。这种从“宿命论”到“能动性”的转变,是革命性的。书中对“意义建构”的探讨尤为深刻,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最痛苦的经历,也能被赋予新的意义,从而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而不是拖垮我们的包袱。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他描述的治疗过程,常常让我仿佛置身现场,感受那种细微的、充满希望的张力。它提醒我们,生活不是一条预设好的轨道,而是一部由我们自己不断修订的草稿,每一次对话,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重要的编辑机会。对于任何希望掌握自我叙事主导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不仅教你如何“看”,更教你如何“写”。

评分

喜欢叙事,喜欢这个作者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送货一直很快,书很完好,赞??!

评分

送货一直很快,书很完好,赞??!

评分

喜欢李明老师~

评分

这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心理学相关书籍,应该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但没有任何地方有提示……

评分

最近准备学叙事

评分

这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心理学相关书籍,应该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但没有任何地方有提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