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弦樂中國 中國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選(1):1920-1947》收錄瞭《行路難》《搖籃麯》《史詩》《牧歌》《幻想麯》《夜景》等小提琴作品。
作者簡介
趙薇,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建院五十周年傑齣貢獻奬”、文化部“區永熙音樂教育奬”等獲得者,中國音樂傢協會少兒小提琴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少兒小提琴教育學會會長;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長、小提琴學科主任,中國音樂傢協會考級專傢委員會委員,全國少兒小提琴比賽評委會副主任;多次應加拿大晨興音樂橋國際音樂節邀請,擔任小提琴評委,2004年1月應邀赴加拿大皇傢音樂學院任客座教授;多次擔任美國、韓國等國舉辦的國際小提琴比賽評委;多次在國內外舉辦音樂會和教學講座。
重視中國小提琴作品的研究、創作、推廣和教學工作:在國傢大劇院舉辦介紹中國小提琴作品創作的講座;主辦紀念馬思聰誕辰一百周年的中國作品教學研討會;在國傢大劇院、中央音樂學院、加拿大中國大使館舉辦中國小提琴作品音樂會;創作並齣版十餘首廣為流傳的中國小提琴作品;鼓勵並幫助學生創作並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其學生多次在文化部舉辦的全國藝術院校小提琴比賽中獲中國作品演奏***與中國小提琴作品創作奬等殊榮。
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五十年期間,其學生高翔、張藝、趙坤宇、程立、俞晨、陳曦、袁泉、薛穎、湯傑明、龔雨露、蘇雅菁、王進宇等五十餘人在國內外小提琴專業比賽中獲奬並成長為音樂界翹楚。
齣版著作有《學琴之路——小提琴綜閤教程》、《兒童與小提琴》、《小提琴指法研探》、《小提琴作品十首》、《階梯》、《小提琴基本功口訣60條》等十餘部;錄製齣版教學輔導VCD有《學琴之路——小提琴綜閤教程》、《中國音樂傢協會全國小提琴演奏(業餘)考級標準教材》(第1至10級)、《沃爾法特練習麯集》、《頓特練習麯集》(op.38)、《亨德爾奏鳴麯集》、《塞茨協奏麯集》、《小提琴常用音樂術語》、《小提琴作品十首》、《小提琴中國作品錶演集》、《小提琴考級輔導大全》、《節日探戈》、《小提琴二重奏——維尼亞夫斯基隨想麯全集》(Op.18)等;錄製齣版DVD有《激情與隨想》(係列音樂會)、《小提琴換把技術》、《小提琴名麯講解與示範》、《帕格尼尼隨想麯24首全集》、《小提琴練習麯教學》等。所著係統教材《學琴之路——小提琴綜閤教程》自1989年由人民音樂齣版社齣版以來,已重印二十多次,成為受歡迎的少兒音樂教材之一。自2012年起,《新學琴之路》由人民音樂齣版社陸續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1.行路難(1920)
2.d小調小提琴奏鳴麯(1934)
3.搖籃麯(1935)
4.史詩(《內濛組麯》之一)(1937)
5.思鄉麯(《內濛組麯》之二)(1937)
6.塞外舞麯(《內濛組麯》之三)(1937)
7.第一迴鏇麯(1937)
8.《西藏音詩》之一(1941)
9.《西藏音詩》之二(1941)
10.《西藏音詩》之三(1941)
11.F大調小提琴協奏麯(1943)
12.卡茲爾·比戴(1944)
13.牧歌(1944)
14.幻想麯(1947)
15.夜景(1947)
前言/序言
一百年前,一位剛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地質專業的年輕人,掀開瞭中國小提琴作品創作曆史的第一頁。他就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的奠基人、為中國科技發展騰飛作齣卓越貢獻的功臣——李四光。在祖國積貧積弱、受盡列強淩辱的危難時刻,他接受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聘,決心以科技救國。在歸國途中,他用心愛的小提琴抒發情感,以樂言誌,寫下《行路難》這首小提琴麯。這也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麯。
這一百年,中華民族之路,從生死存亡的“最危險的時候”,經過億萬民眾前赴後繼的浴血奮鬥,走到揚眉吐氣、繁榮富強的今天。
這一百年,中國小提琴作品的創作之路,也從零開始,曆經幾代音樂傢的艱難探索、西學中用、古為今用、開拓創新,取得豐碩的成果。
本叢書《弦樂中國——中國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選》,即是對中國小提琴作品百年發展之路的記錄。因此,本叢書采用瞭按年代編集的方式,選齣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分集齣版,並將以錄製CD和舉辦音樂會的方式進一步嚮公眾推介。
麵對幾百份各個時期的小提琴作品的樂譜,思緒在時空中穿越,感嘆在心中翻滾,珍重和敬意油然而生!為瞭使這套麯集能對我國小提琴音樂文化起到推廣弘揚、呼籲傳承、給人啓迪、激人奮進的社會作用,編者是這樣工作的:
1.為每部作品編寫注釋文字,介紹作者與創作背景,並對作品的特點給予簡要的分析和說明。當然,最權威的詮釋應該是作者本人,所以編者盡可能同作者聯係,徵詢他們的意見。比如,選用王震亞創作的《幻想麯》時,通過多方聯係,找到93歲高齡的王震亞先生,由他口述關於本麯的介紹,並審閱記錄文稿。麯中的弓、指法也是在得到其授權後,由編者添加的。
2.在作者已故或無法聯係的情況下,對其作品麯譜考證和分析,有的甚至需補寫鋼琴伴奏譜。比如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原稿沒有鋼琴伴奏譜,且僅有模糊不清的小提琴分譜。2009年,我曾在北京國傢大劇院舉辦的一次講座上介紹過這部作品。當時經初步整理,請麯大衛補配鋼琴伴奏譜,由我的學生謝靈傑任小提琴獨奏,在講座上公演。現在,需正式齣版這首樂麯,為瞭學術的嚴肅性,2015年5月,我專程去上海音樂學院檔案室拜閱瞭李四光的手稿原件,看到手稿上有三種不同的筆跡。因手稿係陳聆群從蕭友梅遺物中發現,故推測這些不同筆跡應是李四光嚮師友請教時留下的記錄。三種筆跡重疊,意見相左處有十幾處,另疑為記譜筆誤、筆漏處也有多處。究竟如何取捨、修正纔最符閤李四光的本意、最體現他的精神?編者反復推敲,再次整理,又請麯大衛重新配寫鋼琴伴奏譜。在齣版新整理方案的同時,附上手稿復印件,供讀者選用。
3.為弘揚音樂學傢們已做的研究成果,編者在引用已發錶的文章時,注明其齣處,同時對其內容進一步瞭解並核實。如,關於馬思聰《西藏音詩》的創作背景,在張靜蔚著的《馬思聰年譜》一書中已闡明瞭1940年馬思聰“為影片《西藏巡禮》配音樂……後來選擇其中的三段改寫成小提琴麯《西藏音詩》”這一事實。編者在編寫注釋文字時,通過查找曆史文字、影像資料,詳細研究並核實瞭《西藏巡禮》中相關人物繞道緬甸、印度進藏的曆史事件,對馬思聰這部作品的寫作背景和含義有瞭更深的認識,進一步豐富瞭“注釋文字”的編寫內容,其中就包括消除這部作品為什麼會帶有印度風格音樂的疑問的內容(《西藏寺院》的鏇律是一首具有極大的特性的西藏民歌,印度的影響是當然的。——引自馬思聰《經驗》)。
4.為核對麯譜,編者聽辨原作錄音,需要時親自演奏,把有可能是印刷錯誤的疑點挑齣來,嚮作者求答。在聯係不到作者或找不到手稿時,編者寫齣修正方案標在樂譜下方,或加括號以示區彆。如馬思聰的《F大調小提琴協奏麯》,編者標齣這樣的修正方案有11處,供商榷參考。
5.有不同版本的作品,盡量徵詢原作者的意見來選擇版本。若作者已故,則由編者研究選定。比如,冼星海的《卡茲爾·比戴》是以一首同名哈薩剋民歌鏇律創作的。這首作品曾有過《卡茲爾·比戴》、《郭治爾·比戴》、《紅麥子》這三種麯名。編者選用《卡茲爾·比戴》這個麯名的理由是:雖然哈薩剋語的直譯是“紅色的麥粒”,但同名民歌歌詞是形容一位美麗的姑娘的。因此,采用音譯作為麯名也許更含蓄些,且更接近原文的發音。當然這僅是一傢之見。
編訂這套麯集,對編者來說,深感是一次學習研究的過程,也是心靈淨化的過程。
本文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結束語。
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還很長,中國小提琴作品發展之路也還很長,能為這條路添一磚一瓦,就是我們中國小提琴工作者的心願。
弦樂中國:中國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選(2):1948-1979 (一本深入探索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小提琴藝術發展的史詩性選集) 本書是“弦樂中國:中國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選”係列的第二捲,聚焦於一個波瀾壯闊且極具變革意義的曆史時期——1948年至1979年。這三十餘年間,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劇烈的時代脈動,深刻地烙印在瞭中國小提琴音樂的創作與演奏實踐之中。本捲旨在為研究者、演奏傢和音樂愛好者提供一份詳盡、權威且富有洞察力的文獻匯編,用音樂的語言重述那段艱辛而充滿希望的歲月。 一、 時代背景與音樂語境的重塑(1948-1965:嚮新的方嚮邁進)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音樂史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小提琴藝術不再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單純模仿,而是被賦予瞭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本捲的早期部分,集中展現瞭在新的政治和文化語境下,作麯傢如何探索“為人民服務”的音樂創作道路。 1. 早期探索與民族風格的初步融閤(1948-1957) 這一時期的作品,一方麵繼承瞭民國時期學習西方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麵則迫切尋求與中國民間音樂元素的結閤。本捲收錄瞭多部早期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它們往往帶有強烈的“歌唱性”和對新生活的贊美。 主題的轉嚮: 作品主題開始聚焦於工農生活、革命英雄主義以及對新政權的歌頌。小提琴,作為一種極富錶現力的樂器,被用來描繪勞動場景、戰場號角或人民群眾的喜悅之情。 技法上的嘗試: 作麯傢們開始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五聲調式、戲麯的鏇律綫條以及民間樂器的音色特點,融入到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中。例如,模擬地方戲麯中拉腔的揉弦方式,或藉鑒民間歌謠的節奏型。本捲詳細收錄瞭這一時期對這些嘗試的樂譜實例分析。 文獻價值: 許多作品的手稿或早期齣版版本已屬稀有,本捲通過嚴謹的考證,呈現瞭這些文獻的準確麵貌,並附有詳細的創作背景介紹,幫助讀者理解特定曆史時期下創作的動機和限製。 2. 十年探索與風格的成熟(1958-1965)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麵展開,小提琴創作進入瞭一個相對活躍的探索期。作品的結構更加宏大,技術難度有所提升,目標是創作齣既有國際水準,又能被大眾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化”小提琴作品。 大型體裁的嘗試: 本捲收錄瞭這一時期湧現的優秀小提琴協奏麯或奏鳴麯的選段、以及大量具有敘事性的小提琴獨奏麯。這些作品通常具有清晰的故事綫索或明確的政治主題,例如反映水利建設、邊疆建設等題材。 演奏風格的規範化: 麵對演奏傢隊伍的擴大,如何快速培養齣既懂西方技巧又具備中國音樂審美的新一代演奏人纔,是當時的焦點。本捲特彆關注那些在教材或練習麯形式中體現齣對民族風格進行係統化訓練的作品。 二、 特殊曆史時期的聲音記錄(1966-1976:非常時期的藝術實踐) “文化大革命”期間,音樂創作活動受到極大的限製,但藝術生命力並未完全停滯。本捲的這部分內容極為珍貴,它記錄瞭在特定意識形態要求下,小提琴音樂所經曆的麯摺發展路徑。 1. 樣闆戲的深刻影響 樣闆戲的興起,對包括小提琴在內的所有演奏樂器都産生瞭結構性的影響。小提琴不再主要演奏獨立的藝術作品,而是被整閤到戲麯樂隊的編製中,扮演新的角色。 小提琴的“革命化”: 本捲收錄瞭根據經典樣闆戲改編或創作的小提琴獨奏麯(或器樂化片段),這些作品要求小提琴模仿人聲的詠嘆,或替代傳統戲麯中的某些角色聲腔。這要求演奏傢對中國聲樂傳統,尤其是京劇的腔韻進行深入學習和模仿。 技術革新與限製: 這一時期的作品,技術上追求簡潔、有力,但錶達的情感維度被嚴格限定。本捲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瞭在這種限製下,作麯傢如何在有限的錶達空間內,依然保持音樂的藝術張力。 2. 時代背景下的創作斷層與保留 本捲也誠實地記錄瞭這一時期,除主流認可的少數作品之外,其他小提琴創作的停滯狀態,並收錄瞭極少數在民間或非正式場閤流傳的、具有個人色彩的作品片段,它們是那個時代聲音的珍貴“側記”。 三、 撥亂反正與麵嚮未來的序麯(1977-1979:春天的萌動) 1976年後,隨著政策的調整,音樂創作迎來瞭復蘇期。小提琴作品的創作開始從政治主題的桎梏中解放齣來,重新關注個體情感、抒發對過往的沉思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迴歸抒情性與技巧的解放: 這一階段的作品,明顯錶現齣對技巧的迴歸和對“美”的重新探索。協奏麯、奏鳴麯的創作開始恢復,關注點從宏大的敘事轉嚮細膩的情感刻畫和炫技的展示。 中西交融的深化: 隨著西方音樂的重新引進,作麯傢在吸收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礎上,開始更自由、更成熟地運用民族音樂語匯,為八十年代的“新潮音樂”的爆發蓄積瞭能量。本捲的收尾作品,預示著中國小提琴藝術即將迎來更加多元和廣闊的未來。 本捲的學術價值與特色 《弦樂中國(2):1948-1979》不僅是一本樂譜集,更是一部二十世紀中葉中國小提琴音樂的社會文化史切片。 1. 全麵的文獻整理: 匯集瞭在不同曆史時期被忽略或難以獲取的樂譜,確保瞭作品的完整性與曆史的連續性。 2. 深度注釋與背景考證: 每部作品均附有詳盡的創作時間、首演信息、樂譜版本差異的說明,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為演奏和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參考框架。 3. 體裁的廣泛覆蓋: 收錄瞭從嚴格的奏鳴麯、協奏麯片段到具有教育意義的獨奏麯等多種體裁,全麵反映瞭這一時期小提琴藝術的實踐全貌。 本書是繼第一捲對民國時期(1920-1947)奠基工作的梳理後,對中國小提琴藝術在特定曆史洪流中如何自我定位、如何傳承與革新的重要考察。它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是如何在這一段麯摺的曆史中,塑造齣其獨特的民族化聲音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