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中国 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1):1920-1947

弦乐中国 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1):1920-19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音乐出版社作品编辑部,赵薇 编
图书标签:
  • 小提琴
  • 中国弦乐
  • 古典音乐
  • 20世纪音乐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作品集
  • 艺术音乐
  • 民族音乐
  • 文化艺术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51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121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弦乐中国 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1):1920-1947》收录了《行路难》《摇篮曲》《史诗》《牧歌》《幻想曲》《夜景》等小提琴作品。

作者简介

  赵薇,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建院五十周年杰出贡献奖”、文化部“区永熙音乐教育奖”等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少儿小提琴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少儿小提琴教育学会会长;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小提琴学科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儿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副主任;多次应加拿大晨兴音乐桥国际音乐节邀请,担任小提琴评委,2004年1月应邀赴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任客座教授;多次担任美国、韩国等国举办的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多次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和教学讲座。
  重视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研究、创作、推广和教学工作: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介绍中国小提琴作品创作的讲座;主办纪念马思聪诞辰一百周年的中国作品教学研讨会;在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加拿大中国大使馆举办中国小提琴作品音乐会;创作并出版十余首广为流传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鼓励并帮助学生创作并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其学生多次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小提琴比赛中获中国作品演奏***与中国小提琴作品创作奖等殊荣。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五十年期间,其学生高翔、张艺、赵坤宇、程立、俞晨、陈曦、袁泉、薛颖、汤杰明、龚雨露、苏雅菁、王进宇等五十余人在国内外小提琴专业比赛中获奖并成长为音乐界翘楚。
  出版著作有《学琴之路——小提琴综合教程》、《儿童与小提琴》、《小提琴指法研探》、《小提琴作品十首》、《阶梯》、《小提琴基本功口诀60条》等十余部;录制出版教学辅导VCD有《学琴之路——小提琴综合教程》、《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小提琴演奏(业余)考级标准教材》(第1至10级)、《沃尔法特练习曲集》、《顿特练习曲集》(op.38)、《亨德尔奏鸣曲集》、《塞茨协奏曲集》、《小提琴常用音乐术语》、《小提琴作品十首》、《小提琴中国作品表演集》、《小提琴考级辅导大全》、《节日探戈》、《小提琴二重奏——维尼亚夫斯基随想曲全集》(Op.18)等;录制出版DVD有《激情与随想》(系列音乐会)、《小提琴换把技术》、《小提琴名曲讲解与示范》、《帕格尼尼随想曲24首全集》、《小提琴练习曲教学》等。所著系统教材《学琴之路——小提琴综合教程》自198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十多次,成为受欢迎的少儿音乐教材之一。自2012年起,《新学琴之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陆续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1.行路难(1920)
2.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1934)
3.摇篮曲(1935)
4.史诗(《内蒙组曲》之一)(1937)
5.思乡曲(《内蒙组曲》之二)(1937)
6.塞外舞曲(《内蒙组曲》之三)(1937)
7.第一回旋曲(1937)
8.《西藏音诗》之一(1941)
9.《西藏音诗》之二(1941)
10.《西藏音诗》之三(1941)
11.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3)
12.卡兹尔·比戴(1944)
13.牧歌(1944)
14.幻想曲(1947)
15.夜景(1947)

前言/序言

  一百年前,一位刚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专业的年轻人,掀开了中国小提琴作品创作历史的第一页。他就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奠基人、为中国科技发展腾飞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李四光。在祖国积贫积弱、受尽列强凌辱的危难时刻,他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聘,决心以科技救国。在归国途中,他用心爱的小提琴抒发情感,以乐言志,写下《行路难》这首小提琴曲。这也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这一百年,中华民族之路,从生死存亡的“最危险的时候”,经过亿万民众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斗,走到扬眉吐气、繁荣富强的今天。
  这一百年,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之路,也从零开始,历经几代音乐家的艰难探索、西学中用、古为今用、开拓创新,取得丰硕的成果。
  本丛书《弦乐中国——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即是对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发展之路的记录。因此,本丛书采用了按年代编集的方式,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集出版,并将以录制CD和举办音乐会的方式进一步向公众推介。
  面对几百份各个时期的小提琴作品的乐谱,思绪在时空中穿越,感叹在心中翻滚,珍重和敬意油然而生!为了使这套曲集能对我国小提琴音乐文化起到推广弘扬、呼吁传承、给人启迪、激人奋进的社会作用,编者是这样工作的:
  1.为每部作品编写注释文字,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并对作品的特点给予简要的分析和说明。当然,最权威的诠释应该是作者本人,所以编者尽可能同作者联系,征询他们的意见。比如,选用王震亚创作的《幻想曲》时,通过多方联系,找到93岁高龄的王震亚先生,由他口述关于本曲的介绍,并审阅记录文稿。曲中的弓、指法也是在得到其授权后,由编者添加的。
  2.在作者已故或无法联系的情况下,对其作品曲谱考证和分析,有的甚至需补写钢琴伴奏谱。比如李四光创作的《行路难》,原稿没有钢琴伴奏谱,且仅有模糊不清的小提琴分谱。2009年,我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一次讲座上介绍过这部作品。当时经初步整理,请曲大卫补配钢琴伴奏谱,由我的学生谢灵杰任小提琴独奏,在讲座上公演。现在,需正式出版这首乐曲,为了学术的严肃性,2015年5月,我专程去上海音乐学院档案室拜阅了李四光的手稿原件,看到手稿上有三种不同的笔迹。因手稿系陈聆群从萧友梅遗物中发现,故推测这些不同笔迹应是李四光向师友请教时留下的记录。三种笔迹重叠,意见相左处有十几处,另疑为记谱笔误、笔漏处也有多处。究竟如何取舍、修正才最符合李四光的本意、最体现他的精神?编者反复推敲,再次整理,又请曲大卫重新配写钢琴伴奏谱。在出版新整理方案的同时,附上手稿复印件,供读者选用。
  3.为弘扬音乐学家们已做的研究成果,编者在引用已发表的文章时,注明其出处,同时对其内容进一步了解并核实。如,关于马思聪《西藏音诗》的创作背景,在张静蔚著的《马思聪年谱》一书中已阐明了1940年马思聪“为影片《西藏巡礼》配音乐……后来选择其中的三段改写成小提琴曲《西藏音诗》”这一事实。编者在编写注释文字时,通过查找历史文字、影像资料,详细研究并核实了《西藏巡礼》中相关人物绕道缅甸、印度进藏的历史事件,对马思聪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注释文字”的编写内容,其中就包括消除这部作品为什么会带有印度风格音乐的疑问的内容(《西藏寺院》的旋律是一首具有极大的特性的西藏民歌,印度的影响是当然的。——引自马思聪《经验》)。
  4.为核对曲谱,编者听辨原作录音,需要时亲自演奏,把有可能是印刷错误的疑点挑出来,向作者求答。在联系不到作者或找不到手稿时,编者写出修正方案标在乐谱下方,或加括号以示区别。如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编者标出这样的修正方案有11处,供商榷参考。
  5.有不同版本的作品,尽量征询原作者的意见来选择版本。若作者已故,则由编者研究选定。比如,冼星海的《卡兹尔·比戴》是以一首同名哈萨克民歌旋律创作的。这首作品曾有过《卡兹尔·比戴》、《郭治尔·比戴》、《红麦子》这三种曲名。编者选用《卡兹尔·比戴》这个曲名的理由是:虽然哈萨克语的直译是“红色的麦粒”,但同名民歌歌词是形容一位美丽的姑娘的。因此,采用音译作为曲名也许更含蓄些,且更接近原文的发音。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见。
  编订这套曲集,对编者来说,深感是一次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
  本文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结束语。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还很长,中国小提琴作品发展之路也还很长,能为这条路添一砖一瓦,就是我们中国小提琴工作者的心愿。
弦乐中国: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2):1948-1979 (一本深入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史诗性选集) 本书是“弦乐中国: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系列的第二卷,聚焦于一个波澜壮阔且极具变革意义的历史时期——1948年至1979年。这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剧烈的时代脉动,深刻地烙印在了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实践之中。本卷旨在为研究者、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权威且富有洞察力的文献汇编,用音乐的语言重述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一、 时代背景与音乐语境的重塑(1948-1965:向新的方向迈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音乐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小提琴艺术不再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单纯模仿,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本卷的早期部分,集中展现了在新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下,作曲家如何探索“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创作道路。 1. 早期探索与民族风格的初步融合(1948-1957) 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方面继承了民国时期学习西方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则迫切寻求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的结合。本卷收录了多部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歌唱性”和对新生活的赞美。 主题的转向: 作品主题开始聚焦于工农生活、革命英雄主义以及对新政权的歌颂。小提琴,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被用来描绘劳动场景、战场号角或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 技法上的尝试: 作曲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戏曲的旋律线条以及民间乐器的音色特点,融入到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中。例如,模拟地方戏曲中拉腔的揉弦方式,或借鉴民间歌谣的节奏型。本卷详细收录了这一时期对这些尝试的乐谱实例分析。 文献价值: 许多作品的手稿或早期出版版本已属稀有,本卷通过严谨的考证,呈现了这些文献的准确面貌,并附有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下创作的动机和限制。 2. 十年探索与风格的成熟(1958-1965)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小提琴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探索期。作品的结构更加宏大,技术难度有所提升,目标是创作出既有国际水准,又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化”小提琴作品。 大型体裁的尝试: 本卷收录了这一时期涌现的优秀小提琴协奏曲或奏鸣曲的选段、以及大量具有叙事性的小提琴独奏曲。这些作品通常具有清晰的故事线索或明确的政治主题,例如反映水利建设、边疆建设等题材。 演奏风格的规范化: 面对演奏家队伍的扩大,如何快速培养出既懂西方技巧又具备中国音乐审美的新一代演奏人才,是当时的焦点。本卷特别关注那些在教材或练习曲形式中体现出对民族风格进行系统化训练的作品。 二、 特殊历史时期的声音记录(1966-1976:非常时期的艺术实践) “文化大革命”期间,音乐创作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但艺术生命力并未完全停滞。本卷的这部分内容极为珍贵,它记录了在特定意识形态要求下,小提琴音乐所经历的曲折发展路径。 1. 样板戏的深刻影响 样板戏的兴起,对包括小提琴在内的所有演奏乐器都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小提琴不再主要演奏独立的艺术作品,而是被整合到戏曲乐队的编制中,扮演新的角色。 小提琴的“革命化”: 本卷收录了根据经典样板戏改编或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或器乐化片段),这些作品要求小提琴模仿人声的咏叹,或替代传统戏曲中的某些角色声腔。这要求演奏家对中国声乐传统,尤其是京剧的腔韵进行深入学习和模仿。 技术革新与限制: 这一时期的作品,技术上追求简洁、有力,但表达的情感维度被严格限定。本卷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在这种限制下,作曲家如何在有限的表达空间内,依然保持音乐的艺术张力。 2. 时代背景下的创作断层与保留 本卷也诚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除主流认可的少数作品之外,其他小提琴创作的停滞状态,并收录了极少数在民间或非正式场合流传的、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品片段,它们是那个时代声音的珍贵“侧记”。 三、 拨乱反正与面向未来的序曲(1977-1979:春天的萌动) 1976年后,随着政策的调整,音乐创作迎来了复苏期。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开始从政治主题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关注个体情感、抒发对过往的沉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回归抒情性与技巧的解放: 这一阶段的作品,明显表现出对技巧的回归和对“美”的重新探索。协奏曲、奏鸣曲的创作开始恢复,关注点从宏大的叙事转向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炫技的展示。 中西交融的深化: 随着西方音乐的重新引进,作曲家在吸收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更自由、更成熟地运用民族音乐语汇,为八十年代的“新潮音乐”的爆发蓄积了能量。本卷的收尾作品,预示着中国小提琴艺术即将迎来更加多元和广阔的未来。 本卷的学术价值与特色 《弦乐中国(2):1948-1979》不仅是一本乐谱集,更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社会文化史切片。 1. 全面的文献整理: 汇集了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忽略或难以获取的乐谱,确保了作品的完整性与历史的连续性。 2. 深度注释与背景考证: 每部作品均附有详尽的创作时间、首演信息、乐谱版本差异的说明,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为演奏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参考框架。 3. 体裁的广泛覆盖: 收录了从严格的奏鸣曲、协奏曲片段到具有教育意义的独奏曲等多种体裁,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小提琴艺术的实践全貌。 本书是继第一卷对民国时期(1920-1947)奠基工作的梳理后,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在特定历史洪流中如何自我定位、如何传承与革新的重要考察。它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是如何在这一段曲折的历史中,塑造出其独特的民族化声音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弦乐中国》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泛着旧时光的质感,配上水墨风格的笔触,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风雨飘摇年代里,却依然坚持艺术梦想的音乐家们。我尤其好奇第一辑“1920-1947”,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也最充满变革的时期。我想象着,在那个时候,小提琴这项西方乐器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与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这些作品,一定承载了太多时代的印记,或许有对故乡的思念,或许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或许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很想知道,那个时期的中国小提琴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的。他们是否吸收了西方的技法,又如何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民乐的旋律和韵味?听着这些尘封已久的作品,我希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体验那份在苦难中绽放的艺术之美,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音乐灵魂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音乐的选集,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些埋藏在音符里的故事。

评分

刚拿到《弦乐中国 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1):1920-1947》这套书,就有一种被历史的厚重感所包裹的感觉。1920到1947年,这段时间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而将小提琴艺术放在这个时间轴上进行梳理,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价值。我非常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西方的小提琴艺术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又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的。那些作品,是否能让我们听到中国音乐人对西方乐器的理解与再创作?是否能在旋律中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情绪和时代脉搏?我想象着,也许会有一些作品,旋律悠扬婉转,充满了东方古典韵味,而一些作品,又可能充满了热血与激昂,呼应着时代的呼唤。这本书不仅仅是小提琴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中国音乐家的创作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如何用一把把小提琴,记录下时代的变迁,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我期待着通过这些精选的作品,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轨迹,感受那份独有的民族情怀。

评分

拿到这本《弦乐中国 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1):1920-1947》之后,我的思绪就如同被带回了那个百年前的中国。1920到1947年,这三十年间,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音乐,尤其是小提琴这样一种相对新兴的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想必也充满了曲折与创新。我非常好奇,在那个西方文化涌入的时代,中国的音乐家们是如何消化、吸收并最终融入中国本土元素的?他们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是纯粹的西方古典风格,还是已经有了本土化的特色?我设想着,或许会有作品带着淡淡的忧伤,是对战乱年代的哀叹;或许会有作品充满着希望,是对民族复兴的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音乐的呈现,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音乐的语言,去讲述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考。我期待着,在这些精选的作品中,能够找到属于中国小提琴艺术独特的旋律和灵魂,感受那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绽放的艺术生命力。

评分

《弦乐中国 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1):1920-1947》这套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感。1920年至1947年,这段在中国近代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见证了太多的变革与发展。我十分好奇,在这样一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小提琴艺术是如何在中国发展的,那些音乐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作出充满时代印记的作品的。我想象着,这些作品或许会蕴含着深沉的民族情感,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亦或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音乐人的创作世界,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如何用手中的小提琴,奏响属于那个时代的旋律。我期待着,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国小提琴艺术独特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份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

初见《弦乐中国 中国百年小提琴作品精选(1):1920-1947》,便被其“百年”二字深深吸引。1920到1947年,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而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想必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时期,中国的音乐家们是如何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保留并融入自身的民族特色?那些作品,是否能让我们听到中国式的旋律、中国式的感情?或许会有饱含家国情怀的悲壮乐章,或许会有描绘山河壮丽的悠扬曲调。这本书不仅仅是音乐的罗列,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通过小提琴的视角,为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中国,讲述那个时代音乐人的探索与坚守。我期待着,通过这些精选的乐曲,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感受那份在时代洪流中不曾磨灭的艺术生命力,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