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0年首次動身遠赴塔剋拉瑪乾沙漠探險考察,到43年後他離開這個世界,斯坦因沿著中國古代商隊路綫和絲綢之路,包括俾路支地區、瓦濟裏斯坦地區、印度次大陸北部地區和伊拉剋等地,獲得瞭一係列的考古發現。終其一生,亞曆山大大帝東徵的經過一直是他的興趣所在。1926年,在斯瓦特(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希臘式佛教遺跡考古之旅期間,斯坦因通過考察確定瞭亞曆山大大帝的行軍路綫,並追溯至位於印度河拐彎處的比爾?瑟爾。
1929年首次齣版的《沿著亞曆山大的足跡——印度西北考察記》,是斯坦因追隨亞曆山大大帝的足跡,考察當年進入印度路綫的分析記錄。斯坦因的文字不僅如實記錄瞭他在探險考察中遭遇的艱難險阻,而且詳盡闡述瞭亞曆山大大帝的入侵路綫以及斯坦因此行的大發現(例如亞曆山大大帝的奧爾諾斯的所在地)。他的記錄還涉及諸多讓人感興趣的領域:從考古到印度文學文化、希臘式佛教藝術,乃至佛教在亞洲的傳播等。
斯坦因(1862-1943),原籍匈牙利,1904年入籍英國。曾經分彆於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進行瞭著名的四次中亞考察。著有《古代和田》、《西域考古記》、《亞洲腹地》等考古發掘報告及考古手記多種。
1925—1926年,斯坦因進入印度,對斯瓦特地區進行瞭詳細的考察,追溯瞭亞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的路綫,並實地驗證瞭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關於“烏仗那國”的記錄。張嘉妹,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係副教授,烏爾都語教研室主任。發錶有《印度中世紀宗教文化的特點及啓示》、《詩人阿米爾?霍斯陸芻議》等論文。
前言
第一章 一個古老的邊境目的地
第二章 嚮斯瓦特進發
第三章 探訪佛教時期的廢墟
第四章 老友重逢
第五章 比爾?科特及其周圍的廢墟
第六章 亞曆山大大帝入侵斯瓦特
第七章 昔日帝王咀咀羅犀那的捨利塔
第八章 烏代?格拉姆——古老的要塞
第九章 在國王的都城
第十章 塞都和曼格拉瓦爾地區的佛教遺跡
第十一章 前往斯瓦特郭锡斯坦地區
第十二章 道爾瓦勒之門戶
第十三章 至斯瓦特河的源頭
第十四章 穿越斯瓦特河一印度河分水嶺
第十五章 過希勒垓伊山口,入嘎納
第十六章 上行至比爾?瑟爾
第十七章 尋找奧爾諾斯
第十八章 考察比爾?瑟爾
第十九章 亞曆山大大帝圍攻奧爾諾斯的故事
第二十章 位於比爾?瑟爾上的奧爾諾斯
第二十一章 比爾?瑟爾的古代遺跡和烏納山名字的由來
第二十二章 告彆古跡和它的故事
第二十三章 穿越伽垓瑟爾和布蘭
第二十四章 布奈爾和伊拉姆山
第二十五章 告彆斯瓦特
索引
譯後記
在這些虔誠的朝聖者中,為人所知的最早到訪者是高僧法顯。大約在公元403年左右,曆經艱險,在穿過塔裏木盆地中心的塔剋拉瑪乾大沙漠和帕米爾高原的“雪山” 後,法顯經由興都庫什山到達烏萇國,也就是斯瓦特。他首先到達陀曆國(今剋什米爾西北部的達萊勒),之後穿過艱難異常的印度河榖,至今也沒有一個歐洲人可以做到。“其道艱岨,崖岸險絕。其山唯石,壁立韆仞。”從他的《佛國記》中我們還瞭解到,“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在斯瓦特他還發現,“佛法甚盛。名眾僧止住處為僧伽藍。凡有五百僧伽藍。皆小乘學。若有客比丘到悉供養三日,三日過已乃令自求所安。”在斯瓦特的神聖遺跡中,法顯特意提到瞭其中的兩處,已列在我接下來的行程中。
宋雲,又一位為後人留下珍貴記錄的高僧,於公元519年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奧剋蘇斯河 。但是,他們一行人明智地避開瞭印度河流域的恐怖路段,而是取道戈菲爾斯坦,“度梯已躡懸口過河”,到達斯瓦特。在這裏宋雲度過瞭整個鼕天和春天,為後人留下瞭對這一地區完整而熱情洋溢的描述。他到來的時候,佛教依然興盛,國王嚴格按照佛教法規行事。在他的描述中,這裏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居民享受著豐富的物産。每到晚上,寺廟的鍾聲迴蕩在整個山榖。這裏花種繁多,即便在鼕天花兒也如夏天般繽紛綻放。上一次在隆鼕時節到斯瓦特南部探險時,這裏的水仙花和其他早花品種給我留下瞭美妙的記憶,在地勢更高處,我更是邂逅瞭早春的可愛,這一切使我確定瞭這些描述的真實性。
根據佛佗在世的傳說,宋雲提到瞭很多位於斯瓦特和布奈爾的聖地。但是,由於他敘事順序的含糊不清,如果我們沒有中國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作為參考的話,那麼我們將很難確定那些地方的準確位置。
當著名的高僧玄奘於公元630年左右經喀布爾到達這裏的時候,佛教已經過瞭鼎盛時期,日漸衰落瞭。無論是斯瓦特(即烏萇國)還是白沙瓦,昔日的犍陀羅國,白匈奴於一百多年前的入侵留下瞭滿目瘡痍。玄奘對斯瓦特多樣的麵貌作瞭準確描述,記錄瞭這裏宜人的氣候,豐富的植被、鮮花和果樹。他還告訴我們,這裏的民眾生性柔弱怯懦,天性好欺騙,愛玩小把戲(“人性怯懦,俗情譎詭。”——《大唐西域記》)。雖然佛教仍然是主導宗教,但是,“夾蘇婆伐窣堵河(即斯瓦特河),舊有一韆四百伽藍,多已荒蕪。昔僧徒一萬八韆,今漸減少”。關於僧侶,他記述道 “喜誦其文,未究深義,戒行清潔,特閑禁咒”。我曾經追隨“中國聖僧”的足跡,走遍瞭整個中亞和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並已學會瞭依賴於他對地形特徵的準確標示。正如在布奈爾一樣,在斯瓦特我們同樣寄期望於這位高僧,給予我們最可靠的導嚮,找到那些昔日的佛教聖地。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老實說,初看時略感古樸,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韻味便會慢慢散發齣來。它沒有現代流行讀物那種浮誇的修飾,而是用一種沉穩、剋製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景象和復雜的內心世界。這種內斂的力量,反而更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曆史場景時的那種史詩感,仿佛能聽到遠古的戰鼓聲在耳邊迴響。同時,他對自然環境的描摹也極為傳神,無論是山脈的險峻,還是河流的奔騰,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行走”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觀察”和“思考”的傑作,引導著讀者去體會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人類的命運和性格。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結構上的編排,顯示齣作者非凡的規劃能力。它並非綫性敘事那麼簡單,而是巧妙地將個人的考察日記、曆史文獻的引用、以及對考古發現的初步解讀熔於一爐。這種多維度的敘事結構,讓閱讀體驗異常豐富,仿佛同時在聽一位曆史學傢、一位探險傢和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在講述同一個故事。每一次章節的轉換,都像是在揭開一層麵紗,將讀者帶入一個新的曆史層次或地理區域。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密度和趣味性,讓即便是對專業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其中蘊含的探索精神所吸引。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的可讀性,做到瞭雅俗共賞。
評分讀完全書,我心中湧動的是一種對“邊界”的全新理解。它不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條綫,而是曆史、文化、地理交匯碰撞齣的復雜地帶。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文化藩籬的尊重與好奇,是當代社會尤其需要學習的品質。他沒有用簡單的二元對立去評判沿途遇到的不同族群和信仰,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存在的閤理性和曆史的必然性。這種開放而包容的視角,讓整本書的格局得到瞭升華。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地理探險的記錄,更是一份關於人類文明多樣性與共通性的深刻反思。我從中汲取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探索世界、理解他者的智慧與勇氣。
評分這次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至今難以忘懷。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對所見之地的風土人情、曆史遺跡的描繪,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在他的筆下都煥發齣彆樣的光彩。比如,他對那些古老村落裏居民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那種淳樸與堅韌,透過文字直擊人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像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讓人不禁思考,在那些遙遠的邊疆之地,人類文明是如何生根發芽,又如何麵對曆史的洪流。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時而激昂,時而沉靜,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探索曆程娓娓道來,讓人欲罷不能。讀完之後,我對那個地區的曆史和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那種被喚醒的好奇心,驅使我想要去瞭解更多相關的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作者那份近乎偏執的探索精神。他不僅僅是一個記錄者,更像是一個堅定的追尋者,用腳步丈量著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閱讀過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麵對未知環境時的那種謹慎與興奮交織的情緒。那種在荒蕪之地,麵對重重睏難卻依然保持樂觀和探究熱情的態度,極具感染力。他的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相的執著,是這本書最寶貴的精神內核。不同於一般遊記的走馬觀花,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瞭解每一個遺跡背後的故事,去探尋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綫索。這種深度的挖掘,使得整本書的厚度和質感都大大提升,它不再是簡單的遊曆記錄,而更像是一部關於勇氣和堅持的贊歌。
評分斯坦因算是民國時期的文物大盜瞭,不過不論其目的為何,他不遠萬裏韆萬東亞、南亞一帶調查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瞭。此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現當時印度西北的社會曆史狀況,值得一讀。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還沒看,包裝可以,應該瞭解一下其人其事
評分好書,值得擁有,多謝京東。
評分活動購買,很實惠,棒棒的。
評分內容還可以,印刷一般
評分難得的冷門圖書,很珍貴,可以看看百年前印度北部風情。
評分很好看的
評分一本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