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理论与技术

物联网安全理论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奎武,郑康锋,张冬梅,郭渊博 著
图书标签:
  • 物联网安全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安全技术
  • 物联网
  • 无线通信
  • 数据安全
  • 威胁分析
  • 安全协议
  • 边缘计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4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65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35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分别从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对物联网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感知层安全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了感知层设备安全与防护、认证技术、密钥管理技术、MAC协议安全分析、数据安全传输、网络编码应用、中间件安全等内容;网络层主要对物联网的接入控制网络和骨干网络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应用层将对云计算和大数据安全内容进行讲解。本书还结合作者的科研成果,对物理不可克隆函数技术、基于信道特征的密钥生成技术、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编码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的安全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与介绍,能够极大地拓展读者的视野。

作者简介

    杨奎武,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学工作,有着十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科研方面主要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军队863、预研等研究课题近10项。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概述
1.1.1物联网的定义
1.1.2物联网体系结构
1.1.3物联网的主要特点及应用领域
1.1.4物联网发展现状
1.1.5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2物联网安全
1.2.1物联网安全特点及面临的安全挑战
1.2.2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与安全目标
1.2.3物联网安全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第2章密码技术基础
2.1密码学概述
2.1.1密码体制
2.1.2密码分类
2.2分组密码
2.2.1DES
2.2.2AES
2.3公钥密码体制
2.3.1RSA
2.3.2ElGamal和ECC
2.3.3公钥密码体制应用
2.4认证与数字签名
2.4.1Hash函数
2.4.2报文认证
2.4.3数字签名
2.5密钥管理与分发
参考文献
第3章感知层物理安全技术
3.1RFID标签物理层安全威胁及防护技术
3.1.1RFID标签的破解及复制
3.1.2RFID标签的物理安全防护技术
3.2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物理安全威胁及其防御技术
3.2.1节点破坏攻击及其防御
3.2.2节点泄露攻击及其防御
3.2.3传感器节点安全设计
3.3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技术
3.3.1PUF概述
3.3.2PUF基本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3.3.3PUF分类及实现
3.3.4PUF属性
3.3.5PUF研究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第4章感知层认证技术
4.1感知层认证技术概述
4.1.1RFID认证技术
4.1.2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技术
4.2RFID认证机制
4.2.1基于Hash函数的认证机制
4.2.2RFID分布式询问-应答认证机制
4.2.3RFID轻量级安全认证
4.2.4一种基于PUF的RFID认证协议
4.3传感器网络认证技术
4.3.1SNEP网络安全加密协议
4.3.2uTESLA广播消息认证协议
4.3.3基于身份标识加密的身份认证
4.3.4基于PUF的延迟容忍传感器网络节点身份认证机制
参考文献
第5章感知层密钥管理技术
5.1感知层密钥管理技术概述
5.1.1RFID密钥管理技术
5.1.2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技术
5.2基于HB协议族的RFID密钥协商及管理技术
5.2.1LPN问题概述
5.2.2HB协议
5.2.3HB+协议
5.2.4HB++协议
5.3传感器网络密钥分配及管理技术
5.3.1预共享密钥机制
5.3.2随机密钥分配机制
5.3.3分簇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机制
5.3.4基于PUF的DTMSN密钥管理机制
5.4基于物理层信道特征的密钥生成技术
5.4.1物理层安全
5.4.2基于信道特征的密钥生成
5.4.3一种无线物理层密钥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第6章感知层数据安全传输技术
6.1RFID系统安全通信技术
6.1.1RFID差错控制技术
6.1.2RFID数据传输防碰撞技术
6.2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
6.2.1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6.2.2传感器网络信息协商路由协议(SPINS)
6.2.3INSENSE入侵容忍路由协议
6.2.4协作式安全路由协议
6.3网络编码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6.3.1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6.3.2随机网络编码技术
6.3.3COPE:一种实际的编码路由协议
6.3.4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广播数据传输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章感知层MAC协议安全
7.1无线传感器网络802.15.4 MAC层协议
7.1.1IEEE802.15.4标准
7.1.2IEEE802.15.4网络协议栈
7.1.3IEEE802.15.4 MAC帧格式
7.2IEEE802.15.4协议安全分析
7.2.1信标广播机制及安全分析
7.2.2GTS管理机制及安全分析
7.3无线局域网概述
7.3.1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构成
7.3.2无线局域网网络结构
7.3.3IEEE802.11相关标准
7.3.4IEEE802.11协议体系
7.4无线局域网MAC层接入认证协议
7.4.1WEP身份认证协议
7.4.2WPA/WPA2-PSK认证机制
7.4.3IEEE802.1x/EAP认证机制
7.5无线局域网MAC层协议安全分析
7.5.1WEP协议中的安全隐患
7.5.2WPA/WPA-PSK认证协议安全分析
7.5.3IEEE802.1x/EAP认证协议安全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感知层入侵检测技术
8.1物联网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8.1.1物联网入侵检测概述
8.1.2常见的物联网入侵检测技术
8.2通用型入侵检测算法
8.2.1基于分簇的入侵检测算法
8.2.2基于博弈论的入侵检测算法
8.2.3基于模糊理论的阻塞攻击入侵检测算法
8.2.4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感知层嵌入式系统安全
9.1平台安全――可信计算技术
9.1.1可信计算技术概述
9.1.2TCG可信计算平台体系结构及特征
9.1.3TPM可信平台模块
9.2平台安全――TrustZone技术
9.2.1TrustZone技术概述
9.2.2TrustZone硬件架构
9.2.3TrustZone软件架构
9.3TinyOS操作系统及其安全技术
9.3.1TinyOS操作系统概述
9.3.2TinySEC传感器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第10章感知层无线接入网络安全技术
10.1无线局域网安全保密体系结构及实现
10.1.1无线局域网安全目标
10.1.2主要安全威胁
10.1.3无线局域网安全需求
10.1.4需要的安全措施
10.1.5安全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结构和实现方案
10.2WiMAX安全技术
10.2.1WiMAX网络概述
10.2.2WiMAX安全体系架构
10.2.3IEEE802.16m安全机制
10.33G和LTE安全技术
10.3.13G移动通信网络及安全威胁
10.3.23GPP安全增强技术
10.3.3LTE/SAE(4G)安全
参考文献
第11章物联网核心网络安全技术
11.1被动防御――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11.1.1计算机病毒
11.1.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分类
11.1.3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11.2被动防御――防火墙技术
11.2.1防火墙的概念
11.2.2防火墙的分类
11.2.3防火墙的配置
11.3主动防御――入侵检测技术
11.3.1IDS的标准结构
11.3.2IDS的分类
11.4主动防御――网络态势感知技术
11.4.1网络态势感知研究框架
11.4.2网络态势感知模型
11.4.3网络态势知识表示
11.4.4评估方法分类
11.5主动防御――移动目标防御技术
11.5.1移动目标、移动目标防御及拟态安全防御
11.5.2移动目标防御技术的最新进展
11.5.3移动目标防御机制
参考文献
第12章物联网应用层云安全技术
12.1云计算简介
12.1.1云计算的概念
12.1.2云计算的特点
12.1.3云计算的分类
12.2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
12.2.1与云计算相融合是发展必然
12.2.2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
12.2.3云计算与物联网的融合模式
12.3云计算安全问题
12.3.1IaaS安全问题
12.3.2PaaS安全问题
12.3.3SaaS安全问题
12.3.4其他安全问题
12.4云安全关键技术
12.5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物联网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近20年了,虽然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物联网很遥远,但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切身体会到物联网的无处不在了。在物联网进一步普适化、泛在化的道路上,恐怕目前技术领域的唯一绊脚石就是安全问题了,这也自然成为物联网领域研究的热点。

为适应物联网安全工作的发展需要,满足广大物联网技术领域学生、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工作需求,结合作者多年课题研究的成果编写了本书,目的就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本书从物联网安全基础、物联网感知安全、物联网网络安全、物联网应用安全四个层面对物联网安全问题及典型的物联网安全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全书共12章,第1、2章主要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结构,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安全框架,以及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密码学基础知识。第3~9章分别从物理安全、认证机制、密钥管理、数据传输安全、MAC层协议安全、感知层入侵检测和嵌入式系统安全7个方面介绍了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的关键技术,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的主体和重点,其中包含了很多编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第10章介绍物联网接入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WLAN、WiMAX和移动通信接入网络的安全问题。第11章主要从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两个方面介绍了物联网核心网络的典型安全技术。第12章重点从物联网云安全的角度给出了物联网应用相关安全技术介绍。

本书由杨奎武主编并统稿,由杨奎武、郑康锋、张冬梅和郭渊博共同编撰完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信息工程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大力支持,陈越教授、贾洪勇讲师、武斌讲师等很多老师都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傅蓉蓉、肖倩、张紫楠、隋雷、姜文博、郑巧琼、肖欢、张之则等研究生协助完成了部分文档的整理工作;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曲昕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另外,本书很多内容参考了互联网上的资源及其他相关著作,在此对资源的分享者和其他著作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物联网安全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标准不断涌现,加之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本书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1月



《智联万物: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与攻防之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入一个万物互联的全新纪元。从家中的智能音箱到城市的智慧交通,从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设备到医疗健康的远程监测,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芯片和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股“智联万物”的浪潮,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优化了生产效率,并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伴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一个严峻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确保我们最宝贵的数字资产——隐私,不受侵犯? 《智联万物: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与攻防之道》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深入的、全方位的探索,旨在揭示在日益复杂的数字生态系统中,个体隐私面临的真实威胁,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防御策略和前沿的攻防技术解析。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技术门槛,理解那些隐藏在智能设备背后的运作机制,洞察数据是如何被收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的,以及这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一部分:数字足迹的无声蔓延——理解隐私泄露的根源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每一个操作、每一次互动,都在留下难以磨灭的“数字足迹”。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剖析我们无意识中产生的各种数字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如何汇聚成一张描绘我们生活习惯、社交关系、健康状况乃至政治倾向的详尽画像。 万物皆有“眼”与“耳”:智能设备的隐私风险 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音箱、摄像头、智能门锁等,虽然带来了便利,但其内置的麦克风和摄像头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音频和视频信息。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探讨它们在设计和部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私漏洞。我们将揭示,未经授权的访问、恶意软件的植入,甚至是设备本身的默认设置,都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突破口。例如,智能音箱的“唤醒词”机制是否真的完全隔离?智能摄像头在离线状态下是否依然能够收集信息?我们不仅会探讨理论上的可能性,更会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读者直观感受智能设备带来的隐私风险。 此外,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通过收集用户的生理数据(心率、睡眠、运动轨迹等)来提供健康建议,但这同样带来了敏感的健康隐私泄露风险。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数据如何被收集,存储在何处,以及潜在的二次利用或泄露途径。 数据洪流中的“漂泊者”:个人信息的流动与聚合 我们每一次在线浏览、社交媒体互动、在线购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被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电商网站等企业收集,并进行深度分析,以提供个性化推荐、定向广告等服务。本书将深入剖析数据在企业内部的收集、存储、处理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内部数据滥用、非法交易等问题。我们将探讨数据聚合的强大能力,即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零散信息,足以构建出高度精准的用户画像,而这种画像的精准度往往超乎想象。 本书还将关注第三方数据服务商的角色,揭示它们如何从各种合法或灰色渠道收集、买卖个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被用于更广泛的目的,例如信用评分、市场营销甚至政治操纵。我们将探讨用户在数据链条中的被动地位,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尽力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 无形的“围墙”与“眼睛”:网络环境中的隐形追踪 除了设备本身,我们所处的网络环境也充满了各种追踪机制。Cookie、追踪像素、浏览器指纹等技术,无时无刻不在记录我们的上网行为。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追踪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跨越网站和应用程序,实现对用户行为的持续监控。我们将探讨广告商、数据分析公司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构建用户行为模型,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公共Wi-Fi、VPN等网络连接方式的潜在风险。在公共Wi-Fi环境下,数据容易被中间人窃听;而VPN虽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但其自身的数据收集和日志记录政策也需要警惕。本书将为读者提供关于如何选择更安全的网络连接方式的实用建议。 第二部分:数字堡垒的构建——系统性隐私保护策略 在充分认识到隐私泄露的严峻性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转向如何构建坚实的数字堡垒,守护个人隐私。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结合法律、伦理和个人行为习惯的全面提升。 知情权与同意权:用户在数据生态中的话语权 理解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条款至关重要。本书将帮助读者解读复杂的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识别其中的“陷阱”和不明确之处。我们将探讨数据最小化原则、目的限制原则等隐私保护的核心理念,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在保障用户知情权和同意权方面的不足。 我们将深入研究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等国际前沿的隐私保护法律,分析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作用,以及对用户权益的保障。同时,本书也会探讨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读者提供实操性的建议,如何在法律框架下维护自己的数据权利。 技术防线:从浏览器到终端的全面防护 本书将详细介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防护手段。在浏览器层面,我们将教授如何使用隐私浏览器、设置浏览器隐私选项、管理Cookie、禁用第三方追踪脚本等。对于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审查其权限设置,限制不必要的访问。 在操作系统层面,我们将讲解如何利用系统自带的隐私设置,以及安装和配置专业的隐私保护软件,如密码管理器、加密工具等。对于智能设备,本书将提供如何安全配置、定期更新固件、管理设备权限等实用指南,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潜在的隐私风险。 本书还将触及更深层次的技术,如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这些前沿技术如何能够在保证数据可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体隐私。虽然这些技术可能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稍显复杂,但理解其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未来隐私保护的发展方向。 数据加密:给信息戴上“隐形眼镜” 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本书将详细介绍端到端加密、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等基本概念,并解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例如即时通讯、文件存储、网络传输等。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和使用支持端到端加密的应用程序,以及如何妥善管理自己的加密密钥。 本书还将探讨全盘加密、数据库加密等企业级数据安全技术,让读者了解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是如何被保护起来的。通过对加密技术的深入解析,读者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何强大的加密能力是抵御数据窃取和非法访问的关键。 行为习惯的重塑:成为一个“谨慎的数字公民” 技术防护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数字行为习惯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将强调“安全意识”的培养,鼓励读者养成定期清理上网记录、谨慎分享个人信息的习惯,以及对不明链接和文件保持高度警惕。 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实用技巧,例如如何创建强密码并有效管理,如何识别网络钓鱼和诈骗信息,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如何设置隐私可见范围。本书还将探讨“数字排毒”的概念,鼓励读者在适当的时候“断开连接”,减少不必要的数字暴露。 第三部分:攻防的博弈——洞悉数字世界的阴影 在严密防守的同时,了解攻击者的思维和技术同样重要。《智联万物》的第三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数字世界的“阴影地带”,深入剖析各种攻击手段,以及相应的防御策略。 漏洞的“捕食者”:恶意软件与网络攻击的演变 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恶意软件,包括病毒、蠕虫、木马、勒索软件、间谍软件等,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感染设备、窃取信息,甚至控制设备的。我们将分析这些恶意软件的传播机制、攻击模式以及不断进化的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针对智能设备的攻击,例如利用智能家居设备漏洞进行非法入侵,窃听对话,甚至控制家电。同时,本书还将探讨针对物联网(IoT)大规模攻击的常见形式,如DDoS攻击,以及它们对社会基础设施造成的潜在威胁。 “社会工程学”的诱惑:人性的弱点被利用 除了纯粹的技术攻击,社会工程学是另一种极其有效的攻击手段。本书将揭示攻击者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如贪婪、恐惧、好奇心等,通过欺骗、诱导等方式获取敏感信息或诱使用户执行危险操作。 我们将分析典型的社会工程学攻击,如网络钓鱼邮件、假冒客服电话、社交媒体上的欺诈信息等。本书将教授读者如何识别这些欺骗行为,并提供防范建议,例如不轻易点击未知链接,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对可疑信息进行多方核实。 数据泄露的“黑市”:暗网与信息交易 一旦数据被窃取,它们往往会在暗网等隐秘渠道进行交易。本书将简要介绍暗网的概念,以及数据泄露在“黑市”中的交易流程。我们将揭示,被盗取的个人信息,如信用卡号、社交媒体账号、甚至医疗记录,是如何被包装、定价和贩卖的。 理解数据泄露的“后链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即便是微小的数据泄露,也可能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给个人带来长期的困扰和损失。 前沿攻防技术:AI与网络安全的恩怨情仇 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地改变网络安全领域。在攻击方面,AI可以被用于自动化漏洞扫描、生成更逼真的钓鱼邮件、甚至是模拟人类行为进行更复杂的欺骗。本书将探讨AI在网络攻击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新兴威胁带来的挑战。 同时,AI也在赋能防御。例如,AI可以用于更智能的威胁检测、异常行为分析、以及自动化响应。本书将介绍AI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双刃剑”效应,并展望未来AI在网络攻防中的发展趋势。 结语:在数字浪潮中,成为更安全的自己 《智联万物: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与攻防之道》并非要制造恐慌,而是希望赋予读者力量。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本书旨在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一个“谨慎的数字公民”,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构建自身的数字防御体系,并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数字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隐私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我们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权利。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数字世界中,一本不可或缺的导航手册,助您在智联万物的浪潮中,安全、自信地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踏上一段层层递进的探索之旅。从概念的宏观勾勒,到具体技术的深入剖析,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启迪。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技术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比如,在介绍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时,作者用一个“数字保险箱”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加密解密的过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掌握核心要点。书中对云平台在物联网架构中的角色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从未想过,那些看似分散的智能设备,背后是如何通过强大的云端服务进行统一管理、数据分析和协同工作的。作者详细介绍了主流的物联网云平台架构,以及它们在实现设备连接、数据上报、远程控制等功能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我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联系起来,豁然开朗,理解了这些“聪明”的设备背后是如何运作的。此外,书中对未来物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如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等,也引发了我对这项技术无限潜力的遐想,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简洁而富有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抽象的电路板纹理,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神秘数字世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语言所吸引。虽然我之前对物联网的概念略有耳闻,但书中对物联网核心技术——传感器、网络通信、数据存储与处理——的详细介绍,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不仅梳理了这些技术的原理,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节点,比如不同通信协议的优劣势对比,以及大数据在物联网场景下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阐述传感器技术的部分,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描绘了从温度、湿度到更复杂的生物信号采集,如何赋予“物”以感知能力,让我对万物互联的宏大愿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物联网发展历程的介绍,从早期概念的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这种历史维度的梳理,让我对这项技术的演进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关于数据传输效率和功耗优化的问题,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绕不开的挑战,而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的物联网图景,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复杂而迷人。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物联网的核心奥秘。我曾对物联网的“智能”之处感到困惑,但本书中对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精彩阐释,让我豁然开朗。作者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如何赋能物联网设备,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优化决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比如,在智能家居的章节,作者就生动地描绘了AI如何通过学习用户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灯光,甚至提前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对未来智能化生活的描绘,极具感染力,让我对科技的力量充满了敬畏。此外,书中对物联网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案例分析,也非常有启发性。从工业物联网到智慧医疗,作者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现了物联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社会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物联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感到惊叹,它如何通过传感器收集土壤、气候数据,为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物联网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启示录。作者以一种非常连贯和流畅的方式,将那些看似独立的物联网组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物联网标准化和协议的研究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分析了各种通信协议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种细致的对比,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Zigbee、Bluetooth、Wi-Fi等技术之间的差异,并理解它们为何会在物联网的各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此外,书中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对物联网的应用有了更审慎的认识。作者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在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他提出的“安全前置”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调了在物联网系统设计之初就应将安全因素考虑在内的重要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站在了一个高处,俯瞰着整个物联网的广阔图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的介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技术背后的价值与挑战。他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是如何驱动各行各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从智慧农业到智能制造,再到智慧城市,无不被物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书中列举的多个成功案例,详细阐述了企业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实战经验。同时,作者也坦诚地指出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标准不统一、互操作性差、以及随之而来的数据孤岛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前瞻性,让我认识到,物联网的未来发展,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态的构建和标准的统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物联网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审慎地思考其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安全风险等负面影响。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整本书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评分

挺好的,跟图片一样,是正品,给同事买的,内容好不好不清楚

评分

少男少女上课上课上课上课上课上课老师说了

评分

好评!~~~~~~~~~~~~~~~~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书放在纸箱最下面,又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害得拿到手都成旧书一样了。

评分

还行,。。。。。。。。。

评分

挺好的,跟图片一样,是正品,给同事买的,内容好不好不清楚

评分

物联网推荐书籍

评分

开卷考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