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国学集字系列》图书共八册,分别为《颜真卿勤礼碑集国学经典》《颜真卿多宝塔碑集国学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集国学经典》《赵孟頫胆巴碑集国学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国学经典》《张猛龙碑集国学经典》《曹全碑集国学经典》《乙瑛碑集国学经典》。本套书法集字系列丛书中的创作内容皆节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名著中的经典词语、对联、句子,同时附原文赏析。书中每幅作品配作品图,配合单字放大图片,便于对照临摹单字及作品临摹。本系列图书可以让读者学习书法、练习集字创作的同时,学习、欣赏国学名著。
孔顼,山东济南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修班。自幼学习书法,习书二十余载,早期从汉隶、魏碑入手,兼擅行、草书,五体皆通。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多年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相关工作,曾编写过多部书法教育与书法欣赏类图书。现为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将军书画院高级书画师。
1. 笔墨间的千年回响:对《唐人书札精品选粹》的深切感悟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温润,那种泛着淡淡岁月痕迹的米黄色调,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唐代文人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书写材料的考究,无论是缣帛的细腻还是皮纸的粗粝,都通过高清的印刷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再现。内页对于书信内容的考证也极为严谨,每一封信函的背景、收信人的身份,都有详尽的注释,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生活史。那些不经意的提笔、转折间,流露出的不仅是书法技巧,更是士大夫阶层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情感波动。我花了很长时间沉浸在其中,试图捕捉到那些墨迹中隐藏的温度和心绪。那些看似随意的行草,实则暗藏着极高的法度,尤其是对提按顿挫的细微变化,对比着不同书家在书写心情放松或凝重时的差异,对我个人的练习启发极大。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书法如何从法度森严走向风流洒脱的过渡期。
评分4. 行书的洒脱与气韵:《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名迹赏析》的临习之道 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收录了王羲之的几件著名行书,而是以《快雪时晴帖》为核心,辅以《丧乱帖》和《十七帖》的局部参照,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气韵”探讨。它着重分析了“草”“行”结合部分的节奏把控,那种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感觉是如何在笔断意连中实现的。作者用了大量的图示来解构运笔中的“牵丝”与“缩锋”,这些技术层面的剖析,对于我这种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学习者来说,提供了具体的入手点。书中对“意”的阐述非常到位,提及了士人“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在习书时,将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融入笔端,使行书摆脱了单纯的符号堆砌,真正成为心性的流淌。
评分2. 篆隶的古朴力量:《秦汉金石文范》的视觉冲击与精神洗礼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秦汉篆隶的选集时,一股沉雄、古拙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我之前接触的魏晋风度截然不同。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独到,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常见的碑刻,而是收录了许多新近出土或鲜为人知的简牍、瓦当拓片,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先秦文字形体的认知边界。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古籀文”的系统梳理,那些刀刻入石的痕迹,那种饱经风霜后的苍茫感,是现代任何精细描摹都难以企及的。在欣赏这些文字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历史的洪流前,感受着文字从萌芽走向成熟的磅礴力量。书中的排版布局非常大气,留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文字本身的结构美,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性。对于想要深入理解“篆法”中“圆转”与“方折”对立统一的习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古朴中寻找内在的韵律,而非仅仅是描摹形状。
评分5. 碑刻的沧桑感与人文精神:《魏晋墓志精粹赏析》的审美新发现 这本收录了大量魏晋时期墓志铭的书籍,为我打开了书法史中一个被略微边缘化的宝库。相较于帝王将相的摩崖大作,墓志铭更具人间烟火气和地方特色。我惊喜地发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下级官吏和士人的笔迹,虽然不似“二王”那般臻于化境,却展现出一种“稚拙之美”和“率真之情”。特别是对“北魏正书”中那种略带隶意的奇崛形态,本书提供了细致的纹理分析,让我们得以领略那种在南北文化交融中孕育出的独特审美趣味。印刷质量令人称赞,即便是拓片上被虫蛀、苔藓侵蚀的痕迹,也得到了忠实的保留,这种“残缺之美”的展示,让我对“法度”的理解更加圆融:真正的书法魅力,往往存在于对既有规范的微小偏离与自然侵蚀之中。
评分3. 楷书的法度与意趣:《欧颜柳赵楷书精选集》的结构解析 这本汇集了“四大家”楷书的精选集,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横向对比平台。不同于单一书家的巨幅作品集,这本书巧妙地将同一字(比如“之”、“为”)在四位大家笔下的不同写法并置呈现,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辨识出欧体(险劲)、颜体(丰腴)、柳体(骨力)、赵体(秀逸)之间微妙的差异和继承关系。编者在每一组对比下方附上的简短结构分析,如对“颜真卿的左下角处理”或“柳公权的中宫收紧技法”的精辟点评,极大地提高了临习的效率。我发现,通过这种对比学习,我能更快地找到自己当下更契合的用笔方向。书中的拓片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柳体的枯笔飞白处,也能看到笔锋的“入笔”和“出锋”的轨迹,这对于我深入理解楷书“点画”的内在生命力至关重要。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