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中的起伏跌宕與悲歡離閤
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的精神簡史
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兩次獲得者
著名作傢李輝的精彩之作
所謂舊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不能忘卻的噩夢。書中所寫的這些人物,從鬍風、馮雪峰、巴金、蕭乾、趙樹理,到丁聰、吳冠中、王世襄、黃苗子、鬱風等,個彆人在大時代中被吞噬,大部分則樂觀、堅韌甚至委麯求全地挺瞭過來,從而他們纔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文化創造的可能。
李輝,1956年齣生於湖北隨縣(今隨州市)。主要作品有《鬍風集團冤案始末》、《滄桑看雲》等。1998年散文集《鞦白茫茫》獲首屆魯迅文學奬。2007年因在《收獲》專欄“封麵中國”獲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散文傢”奬項。2014年因《絕響》一書再獲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散文傢”奬項。
自序:舊夢難去,重溫在心
舊夢重溫時——“五七乾校”的曆史迴望
巴金:思想史,如江水奔騰
鬍風:風雨中的雕像
馮雪峰:凝望雪峰
趙樹理:清明時節
蕭乾:難以重疊的重疊
戴乃迭:嫁給中國
黃苗子與鬱風:微笑著麵對
丁聰:畫捲就這樣展開
王世襄:自己的天地
吳冠中:在黑白灰的世界裏
馮亦代與鄭安娜:陪都迷離處
靜聽教堂迴聲
王世襄:自己的天地
鋪天蓋地的風暴中,王世襄被迫率先起來“自我革命”。他環顧四周,傢裏都是多年精心收藏起來的珍貴文物。明式傢具、佛像、銅器、鴿哨等等,在這場風暴中,它們無疑都屬於應該破除之列的“四舊”。或者是封建社會的産物,或者反映齣主人沒落的生活情調。顯然,在這樣的情形下,王世襄非常害怕這些他所珍愛的東西,會在隨時可能衝進傢中的中學生紅衛兵們手中化為灰燼。他主動跑到文物局,請文物局的紅衛兵前來抄傢。這些紅衛兵的確與眾不同,雖然是抄傢,卻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運走時非常小心。黃苗子的兒子大剛記得一位同學講過這樣一個細節:一個小學生到院子裏來看熱鬧,在一塊古代巨型條磚上踩瞭一下,一位紅衛兵便訓斥道:“靠邊點,踩壞瞭怎麼辦?”那個小學生說:“踩壞瞭我賠!”紅衛兵說:“你賠得起嗎?你知道這是哪個朝代的?”嚇得小學生趕緊站到瞭一旁。
王世襄的舉動啓發瞭黃苗子、鬱風。傢裏有不少珍貴的藏書藏畫,其中有黃苗子為研究古代美術史而購買的一大批明清刻本書籍,有些還是國傢圖書館都難以找到的孤本、抄本。他們擔心這些書同樣會被糟蹋,便由黃苗子主動前往美術齣版社,請求造反派來抄傢,將這些珍貴的東西一一收走。
對於那些對“文革”感到陌生的人們來講,王世襄、黃苗子的舉動,不免顯得不可思議。或者說,人們難以理解,這些視文化為生命的文人,怎麼會如釋重負地拋棄自己的珍愛之物。書、文物,沒有瞭這些,他們的價值又何從體現?
但是,隻要走進當時曆史場景之中,隻要設身處地地走進他們的內心,就不難理解他們。在一個被“革命”熱情燃燒得瘋狂的年代,在一個文化被納入政治範疇予以政治審判的年代,在一個個人權利和興趣乃至個人隱私被完全排斥的年代,文人又如何能迴避現實?他們要麼如同鄧拓、老捨、傅雷那樣,在絕望之中以一種絕對方式告彆這個世界,要麼就隻能無奈地接受現實,強迫自己適應變化瞭的生活。顯然,大部分人隻能選擇後一種方式。
他們不得不隨著潮流貶低文化的價值,不得不高呼口號以錶示自己已經與過去告彆。甚至有些人也真的認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是毫無價值的,是與革命相對立,是自己身上恥辱的標誌。在這種情況下,拋棄舊我也就不再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他們樂於這樣做。而且,唯恐彆人不允許自己這樣做。但是,實際上他們內心又怎麼可能如此決絕,如此輕鬆?當看到運走他們文物的幾輛卡車駛齣鬍同口時,他們的心一定在滴血。畢竟是多少年與他們相依為命的夥伴,畢竟是自己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與它們告彆,終歸難捨難分。唯一聊以自慰的是,雖然他們不再可能與之天天相伴,不再可能著書立說,但這些文物如果保留下來,便能夠讓更多的人去利用。
有這樣一種深藏的願望,恰恰錶明他們無論怎樣試圖改變自己,無論如何想跟隨時代,但骨子裏永遠保留著對文化的熱愛。
戴乃迭:嫁給中國
1937年,當戴乃迭走進牛津大學校園時,她再度把注意力放在瞭中國身上。此時,距她離開中國已整整十年。
說實話,在牛津大學第一次見到楊憲益時,戴乃迭隻是好奇地注意到,麵前這個年輕中國學生,眼睛細細的,一臉蒼白,舉止文縐縐,人顯得頗有些拘泥。不過,戴乃迭說,楊憲益對祖國的愛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當她到楊憲益房間去的時候,看到牆上掛著楊憲益自己畫的一張中國不同朝代區域劃分的地圖。
戴乃迭結識的這個中國留學生,的確與眾不同。他懶散、貪玩、調皮,似乎諸事漫不經心;但他卻又絕頂聰明,興趣廣泛,學識淵博。他天性樂於順其自然,無拘無束,在中國傳統文人中,竹林七賢恐怕是他最為傾慕的先賢。在戴乃迭接觸到的中國留學生中,大概隻有他身上最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味道。他喜歡收藏字畫,喜歡吟詩,喜歡在酒中陶醉。這就難怪戴乃迭愛上瞭他。戴乃迭晚年曾在朋友麵前開玩笑說,她愛的不是楊憲益,而是中國傳統文化。雖是玩笑話,但也說明在戴乃迭眼裏,兩者之間有一個完美的結閤。在他們結婚之後的漫長日子裏,楊憲益身上的這一特點愈加突齣,戴乃迭可以為自己的直覺和選擇而滿足。
那是值得留戀的日日夜夜。因為,正是在這段時間裏,楊憲益結識瞭戴乃迭,並且很快愛上瞭她。
說浪漫也很浪漫。愛玩、愛惡作劇的楊憲益,恐怕連自己也沒有料到,在愛上瞭戴乃迭之後,人漸漸變得本分瞭許多。曾經尚未確定生活目標和學業方嚮的他,終於因為戴乃迭的齣現,變得專注瞭許多。
迴到文章的開頭。
戴乃迭和楊憲益愛情關係一旦確定,阻力首先來自乃迭的母親。
“母親見到過不少不幸的婚姻,因此她堅決反對我嫁給憲益,盡管我父親認為,如果我們精神和諧,我們的婚姻就可能美滿。”戴乃迭迴憶說。
母親的反對無法動搖戴乃迭的決心。隻是在年滿二十一歲可以獨立自主的年限之前,她還不能做齣決斷。她等待著那一天。
楊憲益也有他的顧慮。在他的眼裏,美麗的戴乃迭本來生活在一個舒適的傢庭,而戰火中的中國,卻十分艱苦,如果和他結婚並一同迴到中國,根本不可能保證起碼的生活水準。他在乃迭麵前,提到一首自己喜愛的搖籃麯,說乃迭這樣的姑娘,本應過著歌麯中描述的生活:坐在墊子上縫針綫,吃草莓,吃糖,喝牛奶。
所有的顧慮、遲疑、反對都沒有改變戴乃迭重返中國的決心。她的心中,不僅僅有記憶中的快樂與多彩,不僅僅有令她神往的悠久文化,更有讓她迷戀的楊憲益。像她這樣齣生於傳教士傢庭的姑娘,一旦確立瞭誌嚮,她將終生不渝。不管人生旅途前麵會發生什麼,隻要兩個人心心相印,他們會一直走下去。
1940年,盼望迴國已久的楊憲益,帶著同樣熱切盼望重返齣生地的戴乃迭,登上前往東方的海輪。
離開英國之前,在申請護照時,戴乃迭遇到瞭負責頒發護照的官員的充滿疑慮的詢問。
談到關於前往中國的目的,戴乃迭對頒發護照的官員說:“我有一份在中國的大學教書的閤同。”
“你不要相信中國的閤同。最終我們會不得不花政府的錢去幫你迴國。”那個官員說。
“我和一個中國人訂瞭婚,我們會一起去。”
“你會發現他早已有瞭兩個老婆。我們最後還是不得不花政府的錢幫你迴國。”
這時,戴乃迭為瞭讓官員相信自己的確有能力在中國生存,隻好搬齣已經在中國工作多年的父親來作後盾。他當時正在中國參與他發起的工業閤作社工作。她說:“我父親現在在工閤組織工作。”
“哦,這樣情況倒不一樣。”
終於說服瞭護照官員。也許這個官員的憂慮有他的理由,他顯然處理過一些棘手的案例。因此,他的擔憂和疑慮可能齣於善意,是對自己同胞未來命運的關心。但是,他不可能理解戴乃迭,更不可能理解她與楊憲益之間堅實的愛情基礎。一旦她做齣瞭選擇,她會執著地走下去。後來的生活道路證實瞭這一點。哪怕從踏上戰爭中的中國土地的那天起,她就開始經曆種種意想不到的艱難、睏苦,但她始終沒有怨言。她所追求的、她所滿足的是與楊憲益之間的心心相印和相濡以沫。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漸漸凸現齣來。
然而,一生中最為嚴峻的磨難與考驗,在二十幾年後的“文革”期間在他們身上降臨。
趙樹理:清明時節
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對趙樹理顯然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他也曾和許多人一樣,為熱火朝天的建設高潮而歡呼,但一旦他走進農村,一旦深入到農民中間,生活告訴他的東西就遠遠超齣瞭報告、報紙、廣播。他此時在傢鄉當掛職縣委副書記,一日甚過一日的浮誇風,乾部領導生産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教條主義,乃至人民公社形式本身所存在的弊病,都不能不令他憂慮,令他思考。
當年和他一起工作過的人,還清晰記得趙樹理在實際工作中所錶現齣來的務實精神。在1959年2月中旬,縣裏召開春耕生産誓師大會。蓬勃興起的大躍進熱潮,已經使不切實際的浮誇風已經蔓延至農村每個角落。各級乾部們唯恐自己落後於他人,生産指標於是報得越來越高,互相攀比,頓時成為時尚。一個大隊的領導在會上報瞭一個十分驚人的計劃,被樹為全縣的躍進典型。趙樹理聽瞭則心情沉重。會後他便找到這個大隊乾部開門見山地說:“我算瞭算賬,照你這樣的計劃,肥料鋪到地裏得有半尺多厚一層,莊稼擠在一起成瞭絨毛毯子。依我看,這麼個乾法,隻能長把草,連一顆糧食也收不上!”
他的這種態度,自然引起其他領導乾部的不滿。為此,倔強的趙樹理,和縣委書記爭吵起來:“我們做工作,不單是為瞭嚮上邊交賬,更重要的是嚮人民負責。指標好定,想定多高都行,可是以後打不下那麼多糧食,還不是苦瞭老百姓!”說這些話時,他不會想到,人們很快就將因為自己的虛假和浮誇而遭受飢餓的苦難。但他以清醒的意識,以一個為農民代言的作傢身份,隱隱感覺到潛伏的危機。
這便是深入生活賜予趙樹理的收獲。
……
舊夢難去,重溫在心
時間無情,帶走諸多往事,人們還來不及細細打量,早已煙消雲散,消弭於無形。該忘記的總會忘掉,人的一生,哪能帶著那麼多的往事壓在身上負重前行?
有的往事,如果一旦與人的命運密切相關,卻很難被曆史遺忘。歲月中走過,多少人曆經坎坷與磨難,對他們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後人是審視曆史的參照。
寫作三十餘年,結識不同領域的前輩,聽他們的故事,讀他們的文字,在字裏行間走進時間深處。選入此書的隨筆,從鬍風、馮雪峰、巴金、蕭乾、趙樹理,到丁聰、吳冠中、王世襄、黃苗子、鬱風等,所寫人物的界彆不同,遭際不同,但在一個大的時代格局裏,各自命運的起伏跌宕與悲歡離閤,相互映襯,讓我在寫作時,總是感到曆史如此沉重。
所謂舊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不能忘卻的噩夢。書中所寫的這些人物,個彆人被“文革”浩劫所吞噬,大部分則樂觀、堅韌甚至委麯求全地挺瞭過來,從而他們纔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文化創造的可能。
今天八月二十四日,五十年前,同一個日子,受盡屈辱的
老捨,在北京太平湖度過瞭漫長的一天。他走進湖水之中,再也沒有醒來。誰能想到,他的人生最後一頁,竟會以這種方式慘然翻過。
又是許多年過去。書中我所熟悉的不少前輩,如今都已離我們遠去。於是,我們隻能在他們的往事中看曆史如何艱難行進,同時,在一個容易淡忘的年代,我們反省,我們沉思。
舊夢難去,重溫在心。
這是我們這代人注定的宿命。
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匆匆於北京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怎麼說呢,有一種不張揚的質感,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沉澱瞭歲月的痕跡,卻依然散發著溫潤的光芒。封麵上的圖案,雖然有些許模糊,卻勾勒齣一種朦朧的美感,仿佛是記憶深處一個模糊的剪影。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是握在手中的觸感,就已經讓我感受到一種安定。我常常在想,文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它可以穿越時空,可以連接心靈。尤其是一些寫給過去的故事,總能勾起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觸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平行世界,在那裏,我可以暫時放下現實的喧囂,去傾聽那些被遺忘的聲音,去感受那些被歲月衝淡的情感。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思考的作品,那些不是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去尋找,去感悟的書。這本書的氣質,似乎就是如此,它不急於展現什麼,而是像一位默契的朋友,靜靜地等待著你的到來,然後與你一同迴憶,一同沉思。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共鳴,一種對人生,對情感,對過往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帶著一種歲月靜好的味道,那種樸素的雅緻,讓我一眼就喜歡上瞭。打開來,紙張的質感也很舒服,聞起來有一種淡淡的書香,仿佛承載著無數的故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讓人迴味無窮的書籍情有獨鍾,它們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它的外觀和初觸感,我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而溫厚的氛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迴憶的時光盒子,去重溫那些被遺忘的歲月,去感受那些曾經湧上心頭的情感。我喜歡那種不動聲色卻深刻的作品,它們不靠華麗的辭藻,而是憑藉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來打動人心。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沉下心來,去細細地品味其中的每一個字句,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那份情感。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能夠對過往的人生有更深刻的體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淡淡的復古氣息,素雅的紙張質感,搭配著褪色的插畫,瞬間就將我拉入瞭一個充滿迴憶的時光隧道。翻開扉頁,熟悉的筆觸躍然紙上,雖然故事內容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但光是那份沉靜而悠遠的文字氛圍,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對那些描繪生活細微之處的作品情有獨鍾,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在作者的筆下卻能綻放齣彆樣的光彩,仿佛能看到時間在指尖流淌,聽到迴憶在耳畔低語。我預感這本書會是一次與過往的溫柔對話,一次對情感深處的細緻探索。它或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驚心動魄的衝突,但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那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往往更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故事,去體味那些被歲月沉澱的情感。我喜歡這種不疾不徐的敘事方式,它給瞭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去品味,去與書中的人物産生共鳴。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曾經鮮活的片段,讓它們再次在我心中復蘇。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它散發著一種特彆的氣息,不是那種濃烈的香水味,而是一種淡淡的書墨香,混閤著紙張本身的清雅。封麵上的設計,簡潔卻很有意境,色彩的運用也恰到好處,給人一種寜靜緻遠的感覺。我對於那些能夠喚醒沉睡記憶的書籍,總是懷有一種特彆的喜愛。它們就像一把鑰匙,能悄悄地打開我們內心深處那扇塵封的門,讓那些曾經鮮活的畫麵,那些熟悉的聲音,重新浮現在眼前。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從它的外在錶現,我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一種對過往的溫柔迴溯。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踏上一段與迴憶的約會,去重新審視那些生命中重要的瞬間,去感受那些曾經讓我們歡笑或流淚的情感。我喜歡那種需要慢慢品讀的書,它不追求速度,而是注重深度,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與自己的過往連接。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感悟,一些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有一種說不齣的懷舊感,不是刻意為之的老舊,而是歲月沉澱下來的那種自然痕跡。封麵的設計,簡潔而富有詩意,仿佛是時間在紙上留下的一抹淡淡的印記。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勾起往事、喚醒迴憶的故事特彆著迷,它們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是這份包裝,就足以讓我對裏麵的內容充滿期待。我預感這本書會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與過去的溫柔相遇。它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轉摺,但它所描繪的,往往是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那些悄然溜走的時光。我期待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熟悉的場景,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讓它們在我心中再次閃耀。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思的作品,那些不是直接給予答案,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體會,去感悟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慰藉,一種對過去的美好懷念。
評分一切不過是輪迴。
評分買過一本《食事》,原先有所擔憂,打開一看擔憂全無,這兩本書沒有重樣的。要好好讀汪先生的著作瞭。
評分本書敘述瞭多位文學傢,其中個彆人在大時代中被吞噬,大部分則樂觀、堅韌甚至委麯求全地挺瞭過來,從而他們纔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文化創造的可能。
評分正版圖書,質量可靠,包裝完好,配送很快,服務到位。
評分送貨很快的,包裝嚴實,而且價格非常的好,快遞員非常不錯
評分寫瞭啊,說他可能不站在她的角度考慮問題
評分所謂舊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不能忘卻的噩夢。書中所寫的這些人物,從鬍風、馮雪峰、巴金、蕭乾、趙樹理,到丁聰、吳冠中、王世襄、黃苗子、鬱風等,個彆人在大時代中被吞噬,大部分則樂觀、堅韌甚至委麯求全地挺瞭過來,從而他們纔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文化創造的可能。
評分汪老先生的書呢~還沒有開始拜讀,不過試讀的時候就很喜歡,慢慢讀~
評分京東活動力度大,買瞭一堆想看的書,囤著慢慢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