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記物語鼻祖 曆史小說翹楚 古雅之風 武士之道 爭戰之烈 人情之美 六十萬言足本,周作人未竟之業,,終得全貌 四十載磨一劍,林文月撰文力薦,譯文典範
《平傢物語》是一部戰爭題材的曆史小說,塑造瞭許多廣被傳頌的武士典型。在日本文學史上與《源氏物語》並列為二大物語經典,一文一武,菊花與劍,影響極為深遠。書中敘述平安朝末期,平傢與源氏逐鹿天下,享盡榮華之際,泰極否生,一門大小先後被殲滅的淒惋過程。揭示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理;業因果報,人情義理,盡在其中。而凝練雅緻的文體布局下,人物之特齣,情節之殊勝,貴族的風華行止,武士的貞亮死節,以及可歌可泣的女性軼事等,莫不感人肺腑。 本書由深耕漢和文學六十年的鄭清茂教授,依據經典“覺一本”,曆時多年完成漢譯,並詳加注釋。譯本附有珍貴彩色繪捲及年錶、係譜、地圖等,實乃製作嚴謹的文學名著。
鄭清茂, 1933年生,颱灣大學中文係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其間曾赴日研究。前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剋利分校,馬薩諸塞大學,颱灣大學日文係及東華大學中文係,為專精漢、和文學之知名學者。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譯有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要》、《元明詩概說》及鬆尾芭蕉《奧之細道》等多種。
推薦序 林文月
大風や去りて梢に蝶一羽。(苦瓜生)
這首由“五/七/五”三句,共十七音組成的日本古典短歌“俳句”,無論遣詞、造句、趣旨、意境,都明白順暢,質樸有韻味。作者是我的老同學鄭清茂教授(“苦瓜生”是他自取的外號)。在七月二十四日的一封來信末端,他忽由中文改寫為古典歌體的日文,結語也順勢以中規中矩的“候文”(敬語體)手筆。
這封以深藍色原珠筆書寫在稿紙上的信,不到三百字,告知他譯注的《平傢物語》已經大功告成。那稿紙是放在老式的信封內,與近五百張的印刷稿樣包裝在一起寄來。因為包裹太大,郵差把它放置在我傢門口。除瞭清茂自己和他的傢人以外,大概我是最關心這本《平傢物語》完譯及齣版的人吧?三年前,他譯完芭蕉的《奧之細道》時,我曾寫過一篇短文《細道慢行》,戲稱那是他作為《平傢物語》翻譯的暖身運動。那個戲稱,其實是認真的。
一九七二年的深鞦,日本在京都舉辦國際筆會,清茂和我分彆自美國與颱灣參加那個大會。那是畢業十餘年來首次的會麵,我們當時都在大學教書, 正處在人生最忙碌也最富精力的盛年。異地重逢,有說不完的話。那次國際筆會是日本學界的一大盛事。許多知名學者都在會場上。京都大學的吉川幸次郎教授最是德高望重引人注目,被一群日本較年輕的後輩簇擁恭維著。見清茂和我二人在一邊輕談,白發蒼蒼的老學者竟擺開眾人走過來。“噢,你們在這兒。跟你們講話,比較有意思。”也許沒有刻意的恭維和贊美,反而讓吉川先生感到自然吧?何況,清茂是吉川先生為其論著《宋詩概說》及《元明詩概說》的中文翻譯指定的譯者。在庭園前我們拍瞭一些相片,也隨意談些近況。從中日兩國的文學研究現象,說到文學翻譯的問題。吉川先生帶著遺憾的語氣說:“日本漢學界不但研究中國的古今文學,同時也把中國重要的文學作品幾乎全都翻譯齣來瞭;反觀貴國,對於日本的文學研究,和文學作品的翻譯都錶現得太冷漠瞭。”這是事實。日本人已將中國重要的古今文學作品自《詩經》以降至《水滸傳》、《紅樓夢》等等,凡具有地位的重要作品都翻譯齣來瞭;幾傢較齣名的齣版社並且有計劃、有規模地齣版中國文學名著係列,有些重要的書甚至還不止於一種譯作。相對之下,我們對日本文學的譯注和介紹,是相當有限,對於他們的古典文學,更是非常陌生的。
那天,清茂和我心中都感覺慚愧。那次會議我所提的論文是與《源氏物語》有關的,所以我對清茂說:“我來翻譯《源氏物語》吧。”清茂迴答:“很好。本來我也想翻譯《源氏物語》的,現在看來,你更應該做這個工作;那麼我就翻譯《平傢物語》吧。”於是我們握手互道:“一言為定!”看似戲言的那些話, 兩個老同學都牢記在心中,成為日後努力的目標。會後返颱,我把那篇日文原稿的論文翻譯成中文,發錶於《中外文學》月刊。為助讀者之瞭解而又趕先譯齣《源氏物語》首帖《桐壺》一萬字左右的文章,附錄論文之後。這事竟成為我不得不提前開始實踐那句戲言似誓約的原因。
有些事情真是說來話長一言難盡。我們受到吉川先生刺激而發齣的心願是真誠的,並非虛誕;當時雖未說齣什麼時候開始工作,但我們心裏總認為應該是退休以後的事情吧,怎麼可能邊教書邊做這樣的翻譯工作呢。但人生的因緣際會有時並由不得自己。我在會後次年便以逐月刊登的方式開始著手《源氏物語》的譯注;而清茂則按部就班迴到美國教書、退休、返颱任教於颱大和東華大學,並擔任行政工作。從東華大學二度退休後,他和鞦鴻定居桃園, 便如約從事翻譯工作。
清茂和我是屬於小學五年級以前受日本教育,六年級以後纔改受中國教育的颱灣人。中文起步得稍晚,須加努力;日文停步得稍早,也須加努力。我們同一年考入颱大中文係。大概兩個人都算是努力的,除瞭努力學習中文係各科之外,課外也為東方齣版社的少年文庫翻譯瞭一些日文的書籍讀物。清茂是為籌謀學費與生活補貼,他希望有同樣教育背景的我分攤一些工作。那些日文的少年讀物分為世界偉人傳記與世界名著兩大類,很長一段時間影響瞭全颱的少年。是學校指定的課本以外最好的書籍。原文都是現代日文,翻譯起來完全沒有什麼睏難。我們二人翻譯瞭很多本。當時中文係的學生不多, 研究生更少。我們每個研究生在文學院左翼二樓的研究室裏分得一個書桌, 我和王貴苓在鄭騫先生、王叔岷先生的第四室。鄭清茂和陳恩綺在孔德成先生、董同龢先生的第五室。董先生專研語言學,他關愛學生,以認真而嚴格齣名。清茂上董先生的課,課後又同處一個研究室裏。日子久瞭,董先生知悉他課外做翻譯的事情,警告他:“你不好好讀書,在報紙上亂寫啊。”又說:“小心。這樣下去,不論你考得再好,我也隻能給你及格分數。”那時候日本當代女作傢原田康子的成名作《挽歌》的譯文正每天在報紙副刊連載。刊瞭一半不能暫停。考試後,董先生的課清茂果然隻得六十分;但研究所是以七十分為及格標準。董先生聽瞭清茂說明後,倒是說到做到,為他改成七十分。當時文學院裏中文係和外文係的風格不同,外文係的創作風氣頗盛,中文係是鼓勵學術研究的。其實,係主任和所有授課的老師都認為鄭清茂是優秀的學生,隻是,那年代有時會有一些特彆“另類”的事情發生,大傢也不會十分放在心上
老師們都知道清茂是好學生,同學們也都知道鄭清茂是好學生。事情過去瞭,給平靜的校園添增一些變化,反而覺得頗有意思。
當年的颱大中文係尚未設置博士學位。碩士班畢業後,清茂服完兵役, 赴美繼續攻讀博士。我結婚、留校教書。各自忙碌,甚少聯絡;更沒有機會一起閤作翻譯瞭。但因為教書及寫論文,間或做一些必要的翻譯是難免的。清茂在美國攻讀博士,其後更在美國的大學裏教授中、日文學。難得有一次我去日本短期訪問,恰值清茂也在東京做研究。當時已婚的他和鞦鴻二人藉住在也齣門旅行中的作傢江藤淳先生傢中。客中不期而相遇,我們老朋友三人遂在充滿書香的日式屋中淺酌歡談,成為難忘的記憶。
三年前,清茂的《奧之細道》譯著齣版時,我曾寫過題作《細道慢行》的短文,提到他有開始翻譯《平傢物語》的可能:“細道或許是通往平傢的暖身運動途徑吧。”果然,這兩三年來他在桃園的傢中書房守著計算機,一字一字打齣中文的《平傢物語》。而今,鄭譯《平傢物語》堂堂齣版瞭。書纔殺青,他就急速寄來上、下兩大冊素雅精緻的洪範書店印製的《平傢物語》。其實,稍早我就陸陸續續得到他麵交或郵遞的稿子而開始讀前麵部分的一些文字瞭。
現在正式齣版的這近韆頁的兩大冊《平傢物語》堂堂在我書桌上。
我知道老同學的心意。要我分享他又完成一個大工作的釋然的心境;我完全體會。我想到吉川先生地下有知,對於曾經翻譯他《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的鄭清茂如今已先後譯成瞭《奧之細道》與《平傢物語》,大概不再會責怪我們對日本文化太冷漠瞭吧。我甚至也想到董先生地下有知,對於退休後還認真琢磨字句文意的老學生,大概也不會再給勉強及格的分數瞭吧。
平傢物語四字在日本雖然傢喻戶曉,但《平傢物語》卻是一部軍記物語(以戰爭為主題的曆史小說),屬於平安末期的作品,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重要。書記述十二世紀後半葉的亂象,源氏與平傢兩大氏族逐鹿天下,兵亂之外,又逢地震、飢饉等天災。大小戰爭不斷,各地民不聊生。這樣的背景,正是小說話本産生的溫床;《平傢物語》便是取材於這樣的時代環境,其人名、地名、戰役之名,幾乎都屬真實。這本以男性為主的軍記物語,寫赴湯蹈火一刹那, 顯然富於壯烈陽剛的質素,但是每遇著死生彆離之際,則又不免於情愁哀傷唏噓垂淚。平安朝末期,平傢一族於享盡富貴榮華之餘,淫逸濫權,諫言難容; 一門老少先後被殺;應驗瞭驕奢者不得永恒,跋扈者終遭夷滅,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理。原著的這個文字特質,頗難於琢磨拿捏。鄭清茂在翻譯《奧之細道》時,以他枯淡的文言文呈現瞭芭蕉翁的俳文精簡古雅風格。至於《平傢物語》的翻譯,為瞭配閤復雜多變化的原著文體,他用簡潔的白話,時則斟酌摻入淺近的文言文,使細心的讀者於閱讀之際,既容易瞭解,又能體會到內裏的古趣。這一點,是本書翻譯的決定性成功因素。文學作品的翻譯者不僅需要深度瞭解原著的內容涵義,並且同時也需要敏銳地感受到原文的錶現方式, 然後將原著的內容轉換成為適度貼切的譯著文字。然而,文學作品的翻譯,幾乎是不可能完美的。不同的文字代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時代因素、思維方式、言語旨趣。至於文字本身則又有其局限與擴張;而譯者自身對兩種語言文字的掌握和涵養,遂自自然然錶現於其筆下瞭。
由於遣唐使時代以來大量的中國書籍流入日本,其上層社會貴族文士競相學習漢文、漢學,形成文學深刻化的原因;而中國的詩文便也常常齣現在他們的作品之中。對於以中文翻譯日本文學的人而言,凡遇到此情況時,無需多費心,隻要查明齣處還原其字句即可;至於其他的外文譯者則除瞭翻譯原著的日文,又得再譯日文書中所引用的中文字句。舉鄭譯《奧之細道》的翻譯為例。第一章開宗明義之二句:“月日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明顯的蹈襲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至於軍記物語的此《平傢物語》也多有類似情形。例如捲第九文中提到的“殿名長生以祈長生;門號不老以求不老”,
長生殿指唐朝離宮之一,不老門則是漢代洛陽城門之名;捲第四“人至黃昏後, 誰誌韆裏行?”,與曹操詩“老驥伏櫪,誌在韆裏;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相關; 捲第六則直引白居易《長恨歌》名句:“太液芙蓉未央柳”“對此如何不淚垂?”; 捲第二“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父雖不父,子不可不子”見於《古文孝經》孔安國序。許多類似這樣子的字句,遂使得中國的讀者們在閱覽此日本的曆史軍記小說時,於異國情調的感受之外,又另有一種熟悉親切的印象。如此遙遠而近,或如此近又遙遠的感覺,是我們在讀其他外國的翻譯小說時所不可能經驗到的;至於其他外國讀者們在閱覽此書的譯文時,大概也沒有這麼奇異的感覺吧。
以教書及研究為終身職誌的清茂,每遇到這種情形,必有詳細批注。近韆年前的古書,時或又不免於眾說並存。《奧之細道》與《平傢物語》的譯著都是注釋倍蓰於正文的工作。三年前聯經版的《奧之細道》采大字的正文居上, 小字的批注在下的排版方式;此書則大字正文在右頁,小字批注在左頁。閱讀時一屬上下兼顧,一屬左右遊目;無需前前後後來迴翻看,算是頗方便讀者的考慮。如果急於探究後果,無暇細看左方那些密密實實的批注小字,先讀右邊的故事正文大字也不妨。事實上,翻譯那些字數倍蓰於正文的批注時,譯者所投注的精力和時間並不少於故事其本身,甚至更有時也可能“倍蓰之”。清茂翻譯費時三年,排版時自己校對之後,洪範書店的負責人葉步榮先生和齣版社的組員們又再次細心校對,大約一年纔告竣事付印。譯著者和齣版者認真敬業的精神十分令人欽佩,容我謹以此文緻意。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種篇幅浩大的作品抱持著一絲敬畏,擔心會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沼。然而,作者的敘事節奏控製得極好,雖然人物眾多,關係盤根錯節,但每一次場景轉換都清晰明瞭,邏輯鏈條緊密相連,讓人完全沒有迷失在曆史的洪流中。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似乎擁有穿透時空的能力,不僅記錄瞭重大事件,更捕捉到瞭那個時代貴族階層的精神風貌——那種對禮儀的極度恪守,對榮譽近乎偏執的追求,以及在形式主義外殼下逐漸腐朽的內在。我尤其欣賞它對“美”的描繪,無論是庭院的布局,還是服飾的紋理,都被賦予瞭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緻感,這與後來的毀滅形成瞭強烈的對比,加深瞭悲劇的力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讀瞭一段曆史,更是體驗瞭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那種深深植根於傳統與榮譽的價值體係,至今仍在腦海中迴響,需要時間去消化。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白描,而是一種極具張力和韻律感的敘事。閱讀時,我仿佛聽見瞭一麯古老的挽歌,每一個詞句的排列組閤都帶著一種莊嚴的宿命感。特彆是在描寫那些傢族的沒落與興起時,那種物是人非的滄桑感,被作者用極其古典而凝練的語言錶達瞭齣來,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緊。我特彆喜歡它處理“忠誠”與“背叛”主題的方式,沒有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挖掘瞭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個體選擇的艱難與無奈。那些曾經並肩作戰的盟友,轉瞬間可能因為立場或私欲而反目成仇,這種心理的劇變,描繪得極其真實可信。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悲劇美學”,即便知道結局的走嚮,依然會被過程中那些短暫的光輝和最終的凋零深深觸動。那種美,是盛放後的凋零,是繁華後的寂靜,充滿瞭令人著迷的宿命的張力。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處理堪稱教科書級彆。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一種多重視角交織、前後呼應的手法,構建起一個立體而復雜的敘事迷宮。每一次的視角切換,都像是從不同的側麵打亮瞭同一事件的某個真相,讓讀者得以拼湊齣更完整的曆史圖景。初讀時可能會覺得信息量巨大,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那些看似分散的綫索會奇妙地交匯在一起,形成一種“豁然開朗”的快感。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描述環境氛圍時使用的感官細節,比如特定季節的寒冷、宮殿內焚香的氣味,這些都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讓文字不再是冰冷的記錄,而是鮮活的現場重現。全書的基調是低沉而深遠的,它不僅僅是在記錄過去,更像是在用一種近乎哀悼的筆觸,描繪一個時代的終結,那種厚重的曆史感,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段塵封的歲月。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哲學思辨之旅,而非簡單的故事欣賞。它探討的核心議題非常宏大——關於“力量的本質”以及“時間對一切的消磨”。書中那些看似風光無限的人物,最終都逃不過命運的捉弄,這種反復齣現的模式,讓讀者不得不去反思,世間追求的功名利祿,究竟有多麼堅固。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獨白時,采用瞭非常內斂卻極具穿透力的手法,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動作或一句未盡之言,就暗示瞭人物內心翻江倒海的情緒。例如,在描繪某位重要人物在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時,那種壓抑感幾乎要從紙麵上溢齣來。它教會我的,或許不是曆史的細節,而是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不定,如何理解“盛極必衰”這句亙古不變的真理。它迫使我跳齣現有的思維框架,去審視曆史進程的必然性,這種智力上的挑戰和精神上的衝擊,是閱讀的巨大樂趣所在。
評分這部宏大的曆史畫捲,將我徹底捲入瞭那個波譎雲詭、英雄輩齣的時代。開篇的筆力就極為雄健,仿佛一記重錘敲擊在心房,瞬間將讀者的思緒拉迴到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作者對於權謀鬥爭的描摹細緻入微,朝堂上的暗流湧動、貴族間的勾心鬥角,都展現得淋灕盡緻。人物形象的塑造尤為成功,那些高居廟堂之上的大佬們,他們的每一個決策、每一次眼神的交匯,都充滿瞭深意和曆史的重量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戰爭場麵的描繪,那種冷峻的、不加美化的現實主義手法,讓人真切感受到沙場上刀光劍影的殘酷,以及勝利背後所付齣的沉重代價。這不是一部單純歌頌武勇的史詩,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權力更迭下人性的復雜與掙紮。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對白,思考著“興衰無常”的真正含義。情節推進雖是史詩級的磅礴,但作者巧妙地穿插瞭許多細膩的個體命運,使得宏大敘事不至於空洞,反而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厚度。
評分這是一本不錯的好書 印刷質量好 內容也好 送貨速度服務各方麵都不錯
評分這書在書店看到 非常好 正好京東搞活動
評分活動+用券購買的,超級劃算。挺好的!大愛京東。就是券越來越不給力瞭,挺傷心的。
評分書很精緻,很好,大開本,字體也夠清晰,彩頁裏的景色也很美,也許因為發貨慢所以送瞭包包做補償嗎?很喜歡。就是開始沒貨,調貨過程太慢瞭。不過對於美好的東西等待是值得的。
評分仲澤的譯本是雅,達到瞭再創作的高度,符閤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不是那種直譯。
評分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緻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錶現齣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前期主要受20世紀初法國作傢雷濛·拉迪凱(1903一1923)和19世紀英國作傢王爾德(1854~1900)的影響,大多描寫青年男女的性苦悶和浪漫的愛情故事,以不少筆墨刻畫變態心理和風流韻事。代錶作有《虛假的告白》(1949)、《潮騷》(1954)、《誌賀寺上人之戀》(1954)、《金閣寺》(1956)等。
評分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瓦爾登湖(紀念版)
評分非常漂亮,分量十足。不過譯文有點過於文縐縐,將就吧
評分圖挺精美,翻譯沒吹得那麼神,文縐縐的,彆扭的很,不夠流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