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明中的事实研究

刑事证明中的事实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洪波 著
图书标签:
  • 刑事诉讼
  • 证据法
  • 事实认定
  • 证据审查
  • 证明标准
  • 侦查实务
  • 庭审技巧
  • 案例分析
  • 法学研究
  • 司法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07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1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研究是为了突出事实问题在诉讼法学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更希望突出中国问题意识,运用正确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为事实问题的理解得供一些更有意义的说法,为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及其实践的改革提供一些更有价值的指南。因而,无论在理论意义上还是实践意义上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剥开哲学上的诸多主义之争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不必要纠缠,澄清诉讼证明中能够形成的两种“事实确信”的基本性质。其次,比较分析两种“事实确信”在应然层面上所对应的证明过程或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及其在实践中的变异和分化形态,并进而分析不同证明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及其在实践中的变异和分化形态,并进而分析不同证明方法模式所产生的法律效应。最后,提出了证明模式的新理论。

作者简介

  周洪波,男,1970年生。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四川大学诉讼法学硕士、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清华法学》、《法学》、《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四川省科学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6年8月一2017年8月挂职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任院长助理,另兼任四川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等。

目录

序1
导论1
一、 问题、思路与方法1
二、 研究的结构安排与基本内容4
三、 学术创新与学术价值13
上篇 事实的澄清:证明标准的哲学解魅
第一章 哲学主义与证明标准的关系问题17
一、 问题的提出:证明标准上的两种“事实观”与哲学主义有关吗?17
二、 辩证话语与证明标准的关系之争19
三、 辩证话语与证明标准的关系之争存在的问题22
四、 实践话语与证明标准的关系之争32
五、 实践话语与证明标准的关系之争存在的问题33
六、 走向“去哲学主义化”的诉讼证明法学35
第二章 事实认定的或然性与必然性问题37
一、 事实认定的或然性与必然性之争及其存在的问题37
二、 事实认定的诉讼推理特征41
三、 两种推理证明的合法性差异及其原因46
四、 关于诉讼证明推理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50
第三章 事实与“事实确信”的主客观性问题53
一、 事实与“事实确信”的主客观性之争53
二、 事实与“事实确信”在主客观性方面的联系与区别55
三、 事实与“事实确信”的主客观性之争存在的问题66
四、 比较法上“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之理解存在的问题69
第四章 事实认定的根据问题73
一、 定罪根据的新主张及其争议73
二、 定罪根据新主张及其争议存在的问题78
三、 “以事实为根据”的重申与再阐释87
中篇 事实的法律建构:刑事证明过程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证据裁判主义的一般原理97
一、 证据裁判主义的证据方法特征98
二、 证据裁判主义的证据评价知识特征112
第六章 诉讼证明的两种规范模式121
一、 证明模式的规范类型122
二、 证明规范模式的比较132
第七章 证明规范模式在实践中的变异和分化146
一、 证明规范模式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变异147
二、 证明规范模式在西方国家司法实践中的分化153
第八章 诉讼证明模式的程序效应163
一、 证明模式对审前程序的法律效应164
二、 证明模式对审判程序的效应174
三、 结语:促进事实认定合理化的多种路向186
下篇 理论的再证成与展开:理论批判与新法阐释
第九章 中国刑事印证模式理论批判191
引言:一种“有害”的含混理论191
一、 似是而非的模式标识193
二、 未得要领的模式归因212
三、 雾里看花的规范立场215
代结语:也许超越已在“别处”220
第十章 新《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的法律解释要义222
一、 引言222
二、 语义解释:“排除合理怀疑”入法的实质223
三、 体系解释:“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规则效应239
四、 余论253
第十一章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之证据规则评析256
一、 引言256
二、 证明标准的解释问题257
三、 证明方法及其适配于证明标准的解释问题265
四、 结语276
参考文献277
后记293

前言/序言

  得知周洪波的博士论文在修改后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即将出版,作为他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我甚感欣慰,也乐意作序。
  事实问题是诉讼中所争议的重要甚至往往是主要问题,在美国90%的律师把90%的精力都花在了证据问题上[英]威廉·特文宁:《反思证据:开拓性论著》,吴洪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对此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证据法学在我国开始成为显学,证据规则的立法与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从总体来看,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学科水平还相对较为薄弱。周洪波博士在十多年前选择证据法的基础理论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正是看到了证据法的重要性和我国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从最终完成的博士论文来看,应该说他的付出是有相当收获的。
  虽然近年来证据法学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真正原创性的研究还是有限。可以肯定的是,周洪波的博士论文以及以其为基础而成的这本书,是具有原创性的。其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而且基本形成了一个以证明标准为中心来理解证据法学的新思路:上篇,在澄清证据法学研究中的诸多哲学知识滥用和误用的基础上,说明了事实确信的两种类型;中篇,围绕两种事实确信,分析了它们在认识论意义上的证明方法上的诸多差异,及其对证据法和程序法所产生的规范效应;下篇,通过与其他证据法理论的对话和对新近法律改革的评价,进一步对前两篇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确证。不管其论说是否成立,的确是可以给人带来启发。周洪波的博士论文能够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而且以博士论文为基础而写的几篇论文都发表在了高层次学术期刊上,也说明他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当然,该书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作为一种体系化的思考,这里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还可以结合证人制度、证明责任制度等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作者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从其他专业转学法学,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重要的是,他在跟随我学习期间,养成了广泛涉猎社会科学知识,随时跟踪最新学术成果,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因此,我相信他会有持久的学术创造力。在此,也祝愿他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法律文书的结构与逻辑:以民事诉讼为例》 一、引言:法律文书的生命力 在纷繁复杂的法律实践中,法律文书无疑是连接法条、证据与最终裁判之间的关键桥梁。它们不仅是法律适用的载体,更是司法公正得以彰显的具体形式。本书聚焦于民事诉讼领域,旨在深入剖析各类法律文书在构建说理逻辑、组织事实材料和引用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内在规律与技巧。我们深信,一份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表述精准的法律文书,是实现有效司法沟通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石。本书的讨论将严格限定在民事诉讼的范畴内,力求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研究人员以及有志于掌握法律文书写作精髓的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方法论。 二、民事诉讼文书的分类与功能定位 民事诉讼文书体系庞大,本书首先对常见的文书类型进行梳理和界定,明确其在诉讼流程中的特定功能。 2.1 起诉与答辩阶段的文书: 起诉状的要件分析: 详细探讨原告的诉讼请求的确定性、事实与理由的叙述逻辑。重点分析如何将复杂的商业纠纷或侵权事实,凝练为符合《民事诉讼法》要求的诉讼请求。我们将考察不同案由(如合同违约、物权保护、不当得利)下,起诉状在侧重“事件发生”与“权益侵害”的叙述侧重上的差异。 答辩状的抗辩策略构建: 答辩状不仅是对指控的辩驳,更是主动构建己方抗辩体系的起点。本书将从程序抗辩(如管辖权异议、诉讼主体适格性)和实体抗辩(如合同效力、履行抗辩权、时效抗辩)两个维度,解析答辩状如何有效反驳原告诉求,并阐述“先驳后述”或“并陈论证”的策略选择。 2.2 证据交换与证据开示阶段的文书规范: 民事诉讼的重心正日益转向证据的展示和质证。本书将深入探讨证据清单的编制艺术,强调证据分类的科学性、关联性的表述的精准性,以及对电子证据、书证的编号和摘要的规范化处理。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通过清晰的证据目录,引导法官快速把握案件的证据全貌,而非仅仅堆砌材料。 2.3 庭审中的临时性文书与笔录的构建: 庭审过程中,虽然主要的记录由书记员完成,但律师在法庭上对证据的质证意见、对对方陈述的异议、以及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构成了非正式但极具影响力的“口头文书”。本书将分析如何将庭审中的即时反应,快速转化为具有书面效力的论点,确保庭审的实质进展能够被准确记录和后续引用。 三、司法裁判文书的逻辑框架解构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判决书、裁定书)进行精细化的结构分析。裁判文书是司法权力的最终体现,其严谨性不容置疑。 3.1 事实认定部分的严密性: 裁判文书的首要任务是“查明事实”。本部分将拆解“本院查明”部分的写作规范,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事实的“筛选”与“采信”标准: 阐述法院如何根据“证据裁判原则”对互相冲突的证据进行取舍,并清晰地在文书中说明采信或不予采信的理由。这种理由的阐述必须具有逻辑自洽性,避免出现事实认定上的漏洞。 事实的“客观化”描述: 强调裁判文书中的事实陈述应保持中立和客观,避免使用带有价值判断的形容词,确保对案件事实的描述忠实于庭审中展现的证据链。 3.2 法律适用与说理部分的深度: 判决书的灵魂在于其“本院认为”部分,即法律适用与说理的结合。本书将细致分析说理的层次结构: 先抽象后具体: 论证通常始于对适用的法律条文或司法解释的引述(抽象规则),随后将其与已查明的事实进行对接(具体化适用)。 反对意见的回应与反驳: 分析裁判文书如何系统性地回应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法律观点和反驳意见,展示司法裁判的包容性与决断力。 “微弱论证”的识别与规避: 探讨在复杂案件中,当法院仅能依赖间接证据或存在法律适用争议时,如何构建出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论证链条,以支撑最终的裁判结果。 四、专业化文书的写作挑战与精进 民事诉讼涵盖领域广泛,不同专业领域对文书的侧重点要求迥异。 4.1 知识产权与商业合同争议文书的特点: 针对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文书写作需着重于对技术事实(如技术方案的对比、现有技术水平的界定)的清晰阐述,并确保权利要求解释的准确性。在复杂的股权转让或公司解散纠纷中,文书则需要处理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数据,要求作者具备高度的跨学科理解能力。 4.2 涉外民事诉讼文书的特殊考量: 涉外案件的文书,除了基础的程序和实体要求外,还需明确提及国际私法规则的适用(如冲突规范的引用),以及对外国法律的查明和适用说明,这要求作者在文书中展示对国际法和比较法的理解。 五、语言的精确性与法律的表达艺术 法律文书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其语言的精确性。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关注文书的语言层面: 术语的统一性与规范性: 强调特定法律术语(如“占有”与“所有权”、“原告”与“申请人”)在全文中的一致使用。 句式的选择与司法节奏的把控: 分析长句与短句在不同文书中的运用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分段和标点符号的有效使用,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增强裁判文书的说服力和权威感。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扎实的文书写作框架,帮助读者从“写一份法律文件”的机械操作,提升到“构建一套严密法律论证体系”的专业高度。本书的全部内容,均聚焦于民事诉讼文书的结构、逻辑、功能与表达艺术,不涉及刑事证据的采集、鉴定或证明标准的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后,我快速翻阅了一下,感觉它可能不是我当前正在寻找的类型。我目前的阅读兴趣在于比较刑法和国际刑法,特别是关于跨国犯罪的定罪量刑、引渡程序以及国际刑事法院的运作。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处理洗钱、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等新型跨国犯罪时的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打击这些犯罪。这本书的“事实研究”,我猜测会深入探讨具体案件中的证据收集和分析,例如如何搜集和认定证据,如何进行证据的比对和验证,以及如何应对证据不足或证据冲突的情况。这些内容虽然在刑事诉讼中至关重要,但与我目前的研究重点——即国际层面的法律框架、条约解释和合作机制——有所不同。我更期望的是能够找到关于国际刑事司法管辖权、竞合处理、证据跨国调取和互助协议等方面的论述,以及对不同国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国际刑法理论前沿的探讨,或者对重大国际刑事案件的法律分析,我会更感兴趣。

评分

我之前对这本书的介绍有过一些了解,但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侦查学和证据学的细节,而我目前关注的重点是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和人权保障。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优化庭审程序、提高审判效率,同时又能充分保障被告人权利的学术著作。我对证据的非法性审查、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在程序公正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程序设计来防止冤假错案等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事实研究”,我猜想会详细介绍各种证据的收集和呈现方法,例如现场勘查、讯问技巧、鉴定程序的规范等等,这些方面虽然重要,但不是我当前最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的。我更希望找到能够探讨程序公正理念的演进,不同诉讼模式(如混合制、改良制)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比较,以及如何通过引入陪审团制度、加强辩护权保障等方式来推动刑事诉讼程序的进步。此外,我对国际刑事司法领域在程序保障方面的最新发展和改革趋势也很感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恕我直言,可能与我目前的研究领域有一些偏差。我主要涉足的是刑事政策和犯罪学,特别是关于犯罪预防、刑事司法系统的效率评估以及累犯的社会学分析。我对于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犯罪预防体系,如何通过刑罚的社会功能来减少再犯,以及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理解犯罪的根源更感兴趣。虽然刑事证明是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更关注的是整个系统的宏观运作和效果。我希望找到能够探讨不同国家刑罚体系的优劣,不同矫正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干预来降低犯罪率的书籍。这本书的“事实研究”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具体的案件证据层面,而我更倾向于从宏观的社会和政策角度来审视问题。比如,我希望了解政策制定者是如何根据犯罪统计数据来调整刑事政策的,以及社会舆论在刑事司法判决中扮演的角色。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刑事司法系统效率、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对不同犯罪类型(如经济犯罪、暴力犯罪)的政策性研究,我会更有可能将其纳入我的阅读计划。

评分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总体感觉它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这可能不太符合我作为一名理论研究者的期望。我通常会寻找那些能够深入探讨刑事证明理论演变、不同证明标准(如“排除合理怀疑”)背后的法理学分析,以及国际刑事司法领域在证明方法上的比较研究的书籍。我希望能够理解不同证明模型(如对抗制与职权制)对事实认定的影响,以及现代科技(如DNA鉴定、数字取证)在刑事证明中的发展和挑战。这本书的“事实研究”部分,我猜测会比较详细地介绍如何收集、固定和呈现证据,比如侦查技巧、勘验流程等等,这方面的内容我个人接触得比较多,也更倾向于从法律框架上去审视它们。我更想了解的是,这些调查手段的合法性如何保障,以及在司法审查过程中,这些事实证据如何被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证明责任分配、推翻证明责任的机制,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法官如何平衡效率与公正,那会更吸引我。总的来说,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在我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提供更具启发性、更深邃的理论洞见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想买,但看了目录之后,我感觉它可能不太适合我的研究方向。我主要关注的是刑事审判中的证据规则和法律解释,尤其是关于无罪推定和排除非法证据这些核心原则的应用。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原则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司法实践中是如何被运用,以及它们背后哲学和理论支撑的书籍。此外,我对证据的可采性、证明力以及如何构建完整的证据链也很感兴趣,希望找到一些案例分析,能够展示法官和律师是如何在庭审中运用证据的。这本书的标题“刑事证明中的事实研究”听起来有些宽泛,我担心它更偏向于事实调查本身,而非法律审判的分析。虽然事实调查是刑事证明的基础,但我的兴趣点更在于法律如何处理和评估这些事实,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作出公正的判决。如果这本书能包含一些关于不同类型证据(如证人证言、物证、鉴定意见)的采信标准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案件类型(如侵权、合同纠纷)中的特殊考虑,我会更感兴趣。我目前在寻找能够提供更具理论深度和学术视野的读物,能够帮助我理解刑事证明背后更深层次的法学思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