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洗钱规模及洗钱影响与我国反洗钱对策研究》记述了我国反冼钱研究论文发文量经历了三个阶段、高产作者来于院校与银行、此领域有六大热点与五大前沿主题;分析国际反洗钱领域中的作者的国别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国际期刊影响力及国际研究热点。我国产生的洗钱规模主要流人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卢森堡等25个国家(地区);世界流入我国的洗钱规模来源于美国、德国、英国、巴西、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洗钱是我国投资于高风险洗钱国家(地区)的原因之一,同时,洗钱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中国产生的洗钱规模和外国流入的洗钱规模都降低了我国银行稳健性,并构建了多节点信息集的不完美动态博弈模型,提出博弈双方都反洗钱的均衡策略。最后,提出我国反洗钱政策。
作者简介
男,湖南汉寿人,2008年重庆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金融学专业),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为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反洗钱与金融监管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主研***、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共6项,曾以优异的科研成绩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省部级奖励1项, 反洗钱研究成果受到中宣部肯定、多次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高度评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洗钱与反洗钱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4 本书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书的技术路线、结构安排
1.6 主要创新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家洗钱风险理论框架
2.1 国家洗钱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概念
2.2 国家洗钱风险评估的一般原则
2.3 国家洗钱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
2.4 国家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阶段
2.5 国家洗钱风险评估的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反洗钱研究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
3.1 数据统计
3.2 基于CitespaceⅡ的我国反洗钱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反洗钱文献的计量分析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2 分析与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产生的洗钱规模及其流出研究
5.1 测度我国产生的洗钱规模
5.2 我国洗钱规模流出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世界流人我国的洗钱规模研究
6.1 测度世界产生的洗钱规模
6.2 世界洗钱规模流人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洗钱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
7.1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7.2 研究设计
7.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洗钱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
8.1 模型和数据
8.2 实证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洗钱对我国银行稳健性影响的研究
9.1 我国银行稳健性指标体系
9.2 洗钱对我国银行稳健性影响的计量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银行机构与银行员工反洗钱博弈研究
10.1 文献综述
10.2 银行机构、银行员工反洗钱策略的动态博弈研究
10.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2012年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新《40条建议》将风险为本的方法作为指导世界各国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首要原则,同时,2013年FATF公布了国家洗钱与恐怖融资的风险评估指引,国家洗钱风险被定义为洗钱的威胁、洗钱的影响和洗钱的脆弱性三个自变量的函数。我国是FATF的正式成员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洗钱规模及洗钱影响,既是满足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和我国反洗钱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打击我国日益猖獗的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现实选择。因此,本文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成果为制定我国反洗钱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第一,国内外洗钱与反洗钱文献研究。运用统计方法和CiteSl3aceⅡ可视化软件计量分析1989-2013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176篇反洗钱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发现:我国反洗钱研究论文发文量经历了渐增、快速增长、递减三个阶段;27位高产作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但无论作者还是机构之间都合作甚少;反洗钱、洗钱犯罪、金融机构、洗钱、洗钱罪、反洗钱工作一直是我国反洗钱研究的六大热点领域;反洗钱、身份识别、洗钱风险、反洗钱监管、风险文本是2009年以来我国反洗钱研究的五大前沿主题;进一步以1993~2013年WOS数据库所收录的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研究的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 SpaceⅡ软件,从国别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被引期刊和被引文献等角度对国际反洗钱研究领域的规律和发展状况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国际反洗钱研究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热点。
第二,我国洗钱规模研究。2013年FATF。公布了国家洗钱与恐怖融资的风险评估指引,洗钱的威胁被其定义为国家每年产生的洗钱规模、其流向世界各个国家的洗钱规模、留在本国的洗钱规模以及世界各个国家流入该国的洗钱规模4个方面。根据洗钱威胁定义,首先,运用沃克洗钱规模测度模型和修正的沃克重力模型测度2000~2011年我国产生的年度洗钱规模及其流入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的数量。研究发现,2000年我国产生的洗钱规模为37.15亿美元,2011年我国洗钱规模高达568.2亿美元,研究期间我国总共产生洗钱规模2243.47亿美元,平均每年产生洗钱规模为186.96亿美元。2000年、2011年我国流出的洗钱规模分别是36.39亿美元、538.76亿美元,研究期间我国总共流出洗钱规模为2157.32亿美元,平均每年流出179.78亿美元,其中67.18%流入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卢森堡等25个国家和地区。其次,运用沃克洗钱规模测度模型和修正的沃克重力模型测度2000-2011年世界产生的年度洗钱规模及其流入我国的数量。
现代金融犯罪与监管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金融领域最受关注、最具挑战性的议题,聚焦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跨国金融犯罪的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刻影响。全书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深入剖析,旨在为监管机构、金融从业者、法律专家及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前瞻性的分析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图谱与演变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全球金融环境进行宏观描绘,识别出驱动金融风险的结构性因素。 一、全球金融一体化与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末以来,资本账户自由化、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加快以及技术进步(如高频交易、分布式账本技术)如何重塑了国际资本流动模式。重点分析了“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风险的识别与量化。书中不仅考察了传统的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更着重研究了流动性错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形成传染效应。详细阐述了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背景下,某一区域性危机(如主权债务危机或特定资产泡沫破裂)如何通过衍生品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和跨境直接投资渠道,在数小时内演变为全球性恐慌。通过建立复杂网络模型,本书揭示了关键性金融机构在全球风险传导网络中的“节点”效应,并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应对此类系统性风险时的有效边界。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扩张与监管挑战: 本书对影子银行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界定与分类,超越了对单一机构的关注,转而分析了整个非银行金融中介链条的运作逻辑。研究涵盖了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ABS/MBS)、回购协议市场以及私募信贷工具等关键组成部分。分析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本质上是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和监管套利的结果。书中详细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链条如何从“风险分散”机制异化为“风险集中和隐匿”的工具。针对当前新兴的科技金融(FinTech)中介活动,本书探讨了传统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覆盖率(LCR)等监管框架在评估影子银行风险敞口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纳入系统重要性(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IFIs)评估的新维度。 三、国际税收合规与资本避险天堂的治理困境: 本部分聚焦于跨国企业利用国际税法差异进行利润转移(BEPS)以及高净值个人利用避税港隐匿资产的行为。详细梳理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二十国集团(G20)主导的全球税收合作进程,包括《共同申报标准》(CRS)、经济实质要求(Economic Substance Rules)等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书中通过对多个司法管辖区数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这些改革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实际影响,并指出当前全球税收体系在平衡国家税基保护与资本自由流动方面的内在张力。此外,还探讨了“巴拿马文件”、“天堂文件”等信息泄露事件对全球财富分配不平等和民众对金融体系信任度的冲击。 第二部分:新兴金融犯罪的形态与技术对抗 本部分转向对金融犯罪手段的演变及其对传统监管技术的挑战进行深入研究。 四、网络欺诈与身份盗用(Identity Theft)的演进路径: 本书系统梳理了当代网络犯罪的分类,从传统的钓鱼攻击升级到复杂的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重点分析了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生成的高度逼真的“深度伪造”(Deepfake)在金融诈骗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对客户身份验证(KYC/CIP)流程构成的颠覆性威胁。书中提出了结合行为生物识别技术、设备指纹识别和区块链溯源技术构建“多维度动态身份图谱”的反欺诈框架,旨在实现对交易行为的实时风险评分。 五、金融科技(FinTech)与反洗钱/反恐融资(AML/CFT)的交叉点: 本部分聚焦于新兴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去中心化金融(DeFi)提供了透明度和效率,但其匿名性、跨辖区性也为非法资金流转提供了新的温床。书中细致分析了利用混币器(Mixers)、隐私币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进行资金转移的潜在风险点。另一方面,本书也探讨了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潜力,包括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提高交易监控系统的准确性,减少误报率(False Positives),以及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来识别传统规则引擎无法捕捉的复杂关联交易模式。 六、跨境腐败、贿赂与资产追回的国际法律难题: 针对国家治理中极为棘手的跨境腐败问题,本书深入分析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UNCAC)框架下的资产追回机制的执行障碍。研究发现,政治意愿不匹配、不同法系在证据开示和司法互助方面的文化差异,是阻碍腐败所得返还的主要因素。书中通过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追赃案例,提炼出建立“多边司法合作快速通道”的必要性,并建议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资产的识别、冻结与管理,以规避主权间的政治敏感性。 第三部分:全球监管协调与审慎治理的未来 本部分着眼于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和治理模式的创新。 七、宏观审慎框架的深化与跨境监管合作的新范式: 本书认为,单一机构监管(Micro-prudential)已不足以应对金融体系的复杂性。重点阐述了巴塞尔协议III/IV在提高银行资本质量和抵御周期性风险方面的进步,同时批判性地评估了其在应对非银行机构风险时的滞后性。在跨境监管方面,本书强调了数据共享和监管信息互认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一个更具弹性和响应速度的“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行动框架,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由新兴市场驱动的金融冲击。 八、金融稳定与气候变化风险的整合分析(Green Finance Governance): 本部分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金融风险分析框架。详细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通过实体风险(如极端天气对资产价值的直接损害)和转型风险(如能源政策变化导致的高碳资产减值)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书中比较了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前瞻性机构开展的气候压力测试方法,并论证了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紧迫性,强调监管机构需引导金融资源向可持续发展领域倾斜,防范“棕色资产”的系统性风险积累。 九、央行数字货币(CBDC)对支付体系与金融主权的重塑: 本书探讨了各国央行研发数字货币(CBDC)背后的深层动机,包括提升支付效率、应对私人加密货币的挑战以及维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集中于不同CBDC模型(批发型、零售型)对商业银行信贷创造能力和金融稳定可能带来的冲击。特别关注了跨境CBDC支付互联互通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一新体系下,如何确保数据隐私与反洗钱监管义务之间的微妙平衡。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实践洞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现代金融风险分析体系,为理解和应对当前复杂的全球金融挑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