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的改革:無印良品缘何复苏

無印良品的改革:無印良品缘何复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渡边米英 著
图书标签:
  • 无印良品
  • MUJI
  • 品牌复兴
  • 零售业
  • 商业模式
  • 日本企业
  • 设计
  • 简约
  • 生活方式
  • 经营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1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289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向死而生!揭秘新零售时代的经营典范崛起蜕变全过程。*本深入探讨無印良品的经营哲学与品牌消费的完全读本;

★从38亿赤字到V字复苏直线逆转,深度解析“無印良品”神话重生的改革之路。

★全细节起底,从产品策划到卖场运营,讲述 “無印良品”是如何领先时代一步,建立起席卷世界各地的体验式消费帝国。

★将日本“物之美学”的精髓与数据化运营机制完美结合。 “無印良品”作为日本“物之美学”的代表,在以文化和感性为本的设计理念背后,实际上经历了一场以数据为本、强调实时优化运营机制的理性成功之道。

★“無印神话”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良品计划如何利用独特的美学理念来塑造“無印良品”的精神文化与品牌形象,从而缔造出“無印神话”。

★从战略到战术,深入良品计划发展历史,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透明的“無印良品”。

★不能闷头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以何种方式进行努力。——無印良品社长 松井忠三


内容简介

具有典型日本美学气质的设计品牌無印良品,曾以辉煌的业绩缔造出 “無印神话”,其简朴的理念和高质感的产品深得消费者之心。进入21世纪,其经历了一次从业绩急剧下滑到通过一系列改革实现复苏的过程。本书对無印良品的改革过程进行了全面总结,揭开导致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并详细介绍了無印良品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从中能看到無印良品将崇尚自然、简朴生活的企业文化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有机结合、促进发展的成功模式。


作者简介

渡边米英

生于1952 年。毕业于关西学院大学经济学部。1980 年进入产经新闻社,正式踏入商界。曾任职于《贩卖流行》杂志部、大阪经营所。1996年自行创业。承办连锁商店、相关企业情报的市场销售与顾问、商业开发市场调查业务,并为《食品商业》月刊、《贩卖流行》杂志等商业杂志撰文。 著有《服饰MD的成功方程式》《回转寿司的经济学》等。


精彩书评

我们并不是在制造一种新的东西,而是把原来在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物重新改造。让其身上散发出無印良品的光芒。

——良品计划株式会社 销售部长 加藤隆志

無印良品是1980年诞生的,那个时候日本就是比较发达的国家了,想要的东西也都有了,物质并不匮乏,而是一个超过一般满足度的社会。因此才会诞生我们这样的企业:精准地考量消费者的生活和需求。消费者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感觉和生活,还对一些产品背后的环节有特殊的要求。

——良品计划株式会社 董事长兼总经理 金井政明

我们希望我们这个無印良品的商品就像水一样,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一种存在,而且能够自然地融入到不同的地方的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生活当中。这就是我们开发产品的一个理念。 ­

——良品计划株式会社 会长 松井忠三


目录

序言 新“無印神话”的开端

无品牌的品牌:“無印良品”

业绩突然下滑五年后,呈V 字上扬,奇迹般创*高值

从服饰杂货入手,無印良品进行全面复苏

生活用品部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脱离单纯依靠感性”的经营理念,促进企业复活

第1章 無印良品的诞生及其迅速发展

無印良品诞生的“时代必然性”

“因为合理,所以便宜”: 無印良品的闪亮登场

深入探究生活美学的顾问团队

契机:独立青山店的开张

从西友分离,独立的良品计划株式会社诞生

厌倦成为“西武集团的宣传工具”—— 木内的危机感

独立后径直出资构建信息系统

第2章 从一帆风顺到遭遇挫折

不断成长的“無印神话”

开店邀请纷至沓来,卖场日益大型化

商品实力无法适应卖场大型化的步伐

将事业扩展至伦敦、巴黎以及亚洲

在欧洲曾被高度评价的“MUJI”……

扩大战略的背后暗藏的“失控”

顾客也远离無印良品了吗?

第3章 致使無印良品走向凋零的八大原因

無印良品由盛而衰的原因何在?

独特的发展模式实则暗藏破绽

设立1000 坪大型店铺的神话逐渐破灭

第4章 改革从服饰开始

一扫堆积如山的存货

法国分社的店铺数量在一年内减半

实现结构改革的关键词是“可视化、计算、行动”

通过“经营改革项目”而掌控库存

与山本耀司公司合作,为商品注入新鲜血液

以“简单规则”推动公司运转

第5章 商品生产方式的进步

探索新的商品生产方式

利用网络与观察住宅的方式开发新商品

“全球? 無印”——来自世界顶级设计师的匿名设计

“发现? 無印”——发掘全世界的优良日用品

重建总部与店铺间信赖关系的四项改善措施

防止滞销商品增多的库存控制方法

第6章 实施新的开店战略

从岛村学来的开发店铺之道

具备开店条件的城市共有150 座

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开店标准手册”

因岛村集团会长的良言,开店讨论会也面貌一新

挑战地方的小商业圈市场

欧洲的开店战略也有了重大转变

进入中国,在与冒牌無印店的官司中胜诉

無印良品再次进入中国香港,成为年轻一代的热捧品牌

终于在纽约开设了*家店铺

第7章 大幅度压缩成本的“30% 委员会”

“完成工作,提升效率,提高商品生产率”

监察室的效率一举提高到原来的8 倍

重新考虑店面业绩

减少商品附带标签的种类

無印良品的经费结构

物流中心摇身变为“通过型”

支援改革的信息系统

两年内将信息系统经费率控制在1% 以下

第8章 改变卖场员工的工作

改变店铺工作的“瘦身项目”

简单而强大的武器——店铺工作指南

地方诞生的“畅销商品搜索队”

“一品入魂”“幸运单品”“天下一品”…

“销售人员才是主角”

尾章 良品计划的未来与今后的课题

“無印便利店”即将登场?

再次挑战“饮食”领域

扩展粉丝群体的目标战略

利用电视广告塑造品牌新形象

收购家居公司,住宅事业备受期待

良品计划收购IDÉE 后的产品

后记

大事记 無印良品的沿革


精彩书摘

無印良品诞生的“时代必然性”

1980年12月,無印良品作为大型超市西友的自创品牌(Privat Brand)问世了。刚起步时,無印良品出售的商品只有40种,其中包括9种生活用品和31种食品。此时,無印良品除了在西友的食品、日用品卖场设专柜以外,还将商品摆进了西武百货商店的14家店铺以及全家便利店的6家店铺的卖场里。

1978年12月,全世界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受此影响,“全球经济委靡不振”,日本的个人消费市场也陷入严重的大萧条之中。在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下,日本长时期以来持续的经济高度发展期也拉下了帷幕。在此背景下,市场出现了物价高涨,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消费的实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消费者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对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开始精打细算。数年前,人们还附和着“顾客是上帝”的宣传口号来讴歌大量消费文化,此时,这些人出现了180度大转弯,开始讲究“商品的实质价值”。

这种消费动向很快地波及生活用品市场,各大超市不得不尽快构建能够确保销售业绩的经营战略。此时,消费者开始对商品价值和价格平衡要求越来越高,而商家能否提供给消费者“优质且价格便宜的商品”变成了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在这一时期,各大超市为了开展竞争而开始开发自有品牌。但是,大多数商家只着眼于价格“便宜”,尽管对外宣传各种各样的品牌开发言论,但其自有品牌商品除了价格低廉,都无法彰显其有特点的附加价值。

在这些自有品牌商品中,西友的無印良品算是起步较晚的品牌。在此之前,大荣百货(DAIEI)开发自有品牌“无品牌”(No Brand)比無印良品早了两年之久,并于1978年8月带着13种食品首次亮相。其后,大荣又在自有品牌中添加了日用品,两年后推出了以日用百货为主的 “储蓄”(SAVINGS)品牌。到了1984年,大荣整合了以上两个自有品牌,推出了全新的“SAVINGS”。

虽然無印良品起步的时间稍晚一些,但也因为如此,为無印良品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来提炼开发理念,使得其自有品牌在根本上与同行的竞争对手有着明显的不同。究其根本,無印良品很明确地将“便宜”和“高质量”这两个容易相互矛盾的要素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自有品牌商品。

20世纪60年代,连锁店凭借“价廉物美”的理念,在大众消费市场中迅速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市场和消费者都发生了变化,而正因为如此,连锁店才需要更加努力,继续向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当时西武流通集团(后来改名为西武集团)的代表人堤清二,也许认识到了消费时代的转变,于是命令西友开发新的自有品牌商品。而开发出来的商品必须满足“提高商品的品质”、“降低商品的价格”这两个条件。

于是,在面向具体的开发阶段时,西武投入了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建立“满足消费者需求”、“追逐考究的商品”这两个理念,同时确定商品开发的方向。*终,西武设立的目标便是要创造出品质不低于商场中销售的民族品牌,同时价格低于民族品牌三成。

伴随着“因为合理,所以便宜”这一冲击性广告标语,無印良品的40种商品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另外,广告海报上写着如下内容:

不依赖品牌和包装来选择商品。这不仅与热情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也是一种重要的态度。

和广告标语相同,可以说这段广告内容实际上也极具冲击性。换句话说,無印良品在登场伊始就埋下了用理念冲击消费大众的“生活态度”(也就是生活方式)的伏笔。而無印良品提出不依赖品牌和包装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站在了当时逐渐蔓延的“品牌热”的对立面。

无巧不成书,这一年,一桥大学法学部四年级学生田中康夫发表了小说《像是水晶》。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在东京生活的女大学生,同时兼职时装模特。因为小说里面列举了诸多品牌名称并附加注释,故被称为“品牌小说”,同时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这部小说预见到社会上的品牌热,但無印良品却走向了与之相对的时代前端。

当时民族品牌势头正猛,其制造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更是不言而喻。很多人认为,西友之所以提出“反品牌”(Anti-brand)理念,亦是对民族品牌制造商的反击。事实上,流通革命的历史,在某一方面来说也可以看成是连锁店和民族品牌制造商之间的商战历史。

民族品牌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过程中总是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而*终消费者不得不为这些无谓的支出埋单。省去民族品牌所做无用功,提供质量不低于民族品牌,价格上却便宜三成的商品,这就是“因为合理,所以便宜”这一宣传语产生的背景。

無印良品的商品开发及生产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即选择优质原材料,不断改良生产工序,商品采取简约包装。按照理念,無印良品努力实现生产工序及包装的合理化,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商品。这才是無印良品“价廉”的真意所在。

無印良品在商品的包装上,标明了价格低廉的“理由”。其中,無印良品的初期代表商品——“香菇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無印良品的“香菇片”是形状不同及大小不一的袋装香菇。与之相比,通常摆放在超市等店里的香菇都是事先在生产过程中挑选出形状及大小都一致的香菇,然后用袋包装好。而事实上,不管香菇被切成片还是变成其他形状,香菇仍然是香菇。人们为了美观而挑选香菇,但是*后在烹饪的过程中却切碎香菇,也就是说,香菇的形状并不是那么重要。而制造商要挑选香菇的话,就必然将这道工序的成本加到销售价格上。正因为省略了这些工序,降低了成本,無印良品的“香菇片”才便宜。与此同时,無印良品还推出了名为“香菇片笑了”的广告,其广告语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香菇片”一跃成为大受欢迎的热门商品。

深入探究生活美学的顾问团队

無印良品的品牌名称里,渗透着西友的“反民族品牌”思想。可以说,单是無印良品的名字就已阐明了其开发理念。

在开发無印良品之时,木内政雄先生(1997年以前担任良品计划社长)站在一线指挥,并培育出了这个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品牌,他在良品计划2000年版的企业介绍里这样说道:“無印良品这一名字浓缩了公司的全部理念。即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重新审视创造商品的出发点,以更低廉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商品。”

作为以大众市场为销售对象的超市型自有品牌,生产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的商品后,其低廉的价格就成了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武器,而無印良品的概念正符合这样的理念。另一方面,大荣现在的自有品牌“SAVINGS”的理念为“为追求生活和品质的人们而创立的品牌”。也就是说,两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

但是,两家会社的商品开发途径却全然不同。其中,*明显的区别就是,SAVINGS在商品开发上只和制造商磋商,而無印良品自创业伊始就一直坚持让公司外部的一流设计师参与商品策划。

無印良品的商品从企划到摆在店里销售要通过几层筛选检查。关于其具体流程,笔者将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阐述。即使商品企划通过了公司内部*高决策部门 “商品战略委员会”(MDS)的审查,*后也还要接受严格的把关。这就是由7位非公司职员构成的顾问团队——“商品判定会”。

创业初期,这个“商品判定会”的成员只有五位,分别是与西武集团关系紧密的画报设计师田中一光,以及小池一子、杉本贵志、麹谷宏和天野胜。他们都是从事创意设计或室内设计的设计师,在不同方面分别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常五位设计师会对眼前的商品样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讨论,首先就是判断此样品是否符合“無印良品的理念”(出自小池一子)。無印良品从生产*件商品开始,便开始了这种审查方式,即商品必须通过了设计师们的严格筛选之后,才能够摆放在店里出售。

2002年1月,田中一光先生离开人世,他在生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讨厌生活习气,我们应该重视生活美学。”从这句话也不难看出無印良品的本质。

西武集团的理念中,感性与文化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以大量销售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西友自有品牌来说,首先追求的应该是商品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合理性。可这样一来,商品往往会给人一种“土气”、“便宜货”的负面形象。如果企业不能消除这个风险,即使能以低价格提供优质商品,也无法超越民族品牌,进而取代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扫清同“土气”或者“便宜货”相关联的“生活习气”?这已经成为無印良品在迈往成功路上的重大课题。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能够彻底执行無印良品所倡导的“杜绝浪费”,那么商品就越来越具有实际使用意义。那时,商品所拥有的本来之美就会复活。如果生活被这样的商品所包围,那么,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充满着田中所说的“生活美学”。例如,用未经漂白的纸制成的文具。这种自然的风格,可以在办公室或书房里营造出独特的存在感和效果。日本人都知道,去掉繁琐细节后的简单朴素,有时远比华丽的装饰更美。西友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加修饰的生活美学”,找到了成功经营自我品牌的突破口。

但是,要正确划分“生活习气”和“生活美学”之间的界线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商品上架前的*后检查都交给了富于感性的设计师团队。正是专业判断商品合适与否的顾问团队,在無印良品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断成长的“無印神话”

如前所述,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無印良品的业绩增长势如破竹。無印良品自从西友独立出来后,便抓准时机推行了各种业务改革,这些改革十分奏效,加上有利的社会环境,于是便造就了無印良品飞速发展的神话。

在泡沫经济的*盛时期,人人都追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以外的生活,盲目奔走于“泡沫式消费”之中。但是,一旦日本经济开始走上不景气的下坡路,他们就不得不做回自己,并且转而去追求“符合身份的生活”。

無印良品的理念在于发挥材料原有的优良特性,设计朴素而讲究实质,从而创造出具有高度感性的商品,这一理念在日本泡沫经济开始之前就一直为其所践行。可以说,时代终于追上了無印良品的理念。無印良品的品牌信誉进一步提高,甚至于出现了自称为“無印者”(MUJIRA)的狂热粉丝顾客。良品计划也和这种消费动向相呼应,积极地着力于开设店铺以及扩张业务。

回顾無印良品1990年到1999年的业绩走势就会发现,其销售额从245亿1000万日元升到1066亿9000万日元,在九年的时间里变为原营业额的4.4倍;经常利润总额从1亿2500万日元升到107倍的133亿6000万日元,利润的不断增长描绘出一条急速攀升的曲线。另外,经常利润率由0.5%攀升到12.5%,無印良品一跃成为流通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高利润企业。

特别是从1993年到1999年的七年时间里,無印良品每年的利润和销售额与前一年相比,都维持2位数增长。在日本消费陷入严重低迷的情况下,無印良品的理念正好适应了时代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直不断发展壮大的無印良品便铸造了“無印神话”。

到了1993年,無印良品销售的商品种类数量也比前一年大幅度增加了615种,达到了2376种。此后三年,服饰杂货、生活用品和食品三个部门的商品种类数量比前一年都有所增加。这是無印良品自1981年开始经营服饰以来,三部门再次同时实现了商品种类数量连续四年持续增长的佳绩。1990年也曾出现过三部门商品种类数量同时增长的情况,但除此之外,每一年度都有某些部门商品种类数量减少的现象。

事实上,食品种类数量的变化凸显了無印良品“盲目发展”的现象。在1996年以后的十年里,只发生了两次食品部的商品种类数量比前一年增加的情况。另一方面,从商品种类增加来看,服饰杂货为九次,生活用品为八次,可以说这两个部门几乎每年都在增加商品种类。

对于零售业而言,商品种类数量增加是令人欣喜的,但任其发展则未必是好事。在無印良品看来,品牌的一大特征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而根据不同的场景提供差异化商品(Line Robbing)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了。

另外,对销售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無印良品而言,食品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从总体平衡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有食品部的商品种类在不断缩水的话,似乎对企业是没有好处的。这种“迷失的食品部”的现象已经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摆在了無印良品的面前。

开店邀请纷至沓来,卖场日益大型化

总之,在1993年,無印良品的商品种类数目有了大幅度增加。于是,無印良品开始朝着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方式建议的方向推进。与此相呼应,同年10月份,無印良品首次开设了拥有大型卖场的直营店——無印良品LaLaPort(位于在千叶县船桥市)。此店铺的面积为1190平方米(约360坪),与無印良品以往的大型店铺相比,面积为大型店铺的2—3倍。此后,無印良品开始相继开发家具、家电等大型商品并投入到卖场中,于是,無印良品越来越需要像“LaLaPort”这样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型卖场了。

無印良品LaLaPort的出现,可以说是指引無印良品此后开发方向的一个风向标。即实现店铺的大型化,在地方大型购物中心内开设店铺。

如果以年(图表5内数据为每年年末的统计数字)为单位,仔细观察無印良品直营店铺的平均卖场面积的话,会很清楚地看到其店铺逐渐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参照图表5)。图表5数据显示,1994年卖场面积的平均值是252.9平方米,之后每年都持续增加,到2001年平均面积到达顶峰,扩展到原来的4倍之多,达到了995.9平方米。究其平均卖场面积增加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对现有小型店铺的拆旧扩建,其次便是开设拥有大型卖场的新店铺。

自LaLaPort开张后的第二年,無印良品开始在涩谷PARCO、港南台Birds、Canal City博多、Bel City铃鹿、冈山Fitz等购物中心和流行购物商厦里积极地增设店铺。

接着,到1995年,無印良品在店铺正式公开售股,并成功于1998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上市。在获得充足的资金后,無印良品又快马加鞭地开设了更多的店铺。

在这一时期,不管是市中心还是郊区的大型商业设施,都向無印良品提出了开店申请,并且申请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当时,郊区的购物中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对于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而言,由于無印良品为人们提供高度感性的生活方式,因此即使在入店条件上让步,也是希望無印良品加盟的。在90年代后期,無印良品开发负责人的手头经常会有多达40个来自各购物中心的开店邀请。

对于良品计划而言,以低成本就能入驻郊区的购物中心,并可以租到大型场地开店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因此,对于来自各个购物中心的开店申请,無印良品采取的也是比较积极的回应态度。只要条件合适,無印良品就会开设超过1000平方米,甚至达到2000平方米级别的大型店铺。

但是在店铺平均面积于2002年攀上顶峰之后,無印良品的直营店平均店铺面积开始转为持续缩小状态。到2005年,平均店铺面积缩小至约821平方米。也就是说,在这四年时间里,無印良品店铺面积的平均值缩小了175平方米。

另一方面,普通批发店及西友的店内卖场的面积走势则与直营店稍微有所不同。在2000年無印良品的业绩突然下滑以前,和直营店一样,它们每年的平均面积都在持续大幅扩张。但此后,上述两种店铺的平均店铺面积并没有像直营店那样显著地缩小,而是趋于稳定。2006年,普通批发店的平均店铺面积为635.8平方米,西友店专柜的平均面积为575.5平方米,其中,普通批发店的店铺面积还创造了迄今为止的*高纪录。

也就是说,在20世纪90年代急速推行店铺大型化的無印良品在业绩下滑之后,便开始重新审视过度追求直营店铺大型化的做法。


前言/序言


《无印良品的改革:无印良品缘何复苏》 一、 时代背景与品牌初衷:何以诞生?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消费主义的盛行,商品琳琅满目,包装日益繁复,品牌溢价成为常态。消费者在被物质洪流裹挟的同时,也逐渐感到疲惫和迷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家名为“无印良品”(MUJI)的企业应运而生,其创立的初衷,并非为了追逐潮流或制造稀缺,而是对过度消费和包装堆砌的反思,是对“有”与“无”的重新审视。 无印良品,顾名思义,“无印”意味着没有品牌标识,强调商品的本质而非标签;“良品”则代表着“好的商品”。它倡导的是一种“素之食、素之服、素之住”的生活哲学,将目光投向商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以及最朴素的功能性。在那个崇尚“品牌”的年代,无印良品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它大胆地剥离了浮华,将焦点回归到商品本身的可持续性、实用性和自然之美。 其创始人深泽直人曾提出“Found MUJI”的理念,即在世界各地寻找那些“好”的、却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商品,然后以无印良品的方式,重新赋予它们生命。这种理念贯穿了无印良品的早期发展,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并将之提炼、简化,以更贴近人心的价格呈现给消费者。 无印良品的产品线最初涵盖食品、服装、家居用品等多个领域,其共同的特点是简洁、自然、环保。它使用的材料多为棉、麻、木、竹等天然材质,色彩也多以原色、白色、灰色、米色等中性色为主。这种“不追求品牌”的设计哲学,反而让无印良品的产品具备了一种超越时间的魅力,不随波逐流,却能融入任何生活场景,成为消费者信赖的选择。 然而,品牌的诞生和早期的成功,只是无印良品故事的序章。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它也经历了挑战与蜕变。 二、 市场洪流中的沉浮:荣耀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无印良品凭借其独特的品牌个性和对品质的坚持,逐渐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其简洁的设计风格、对环保的承诺以及“物有所值”的价格策略,吸引了越来越多追求简约、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消费者。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无印良品凭借其“自然、简约、质朴”的品牌形象,迅速在中国市场打开了局面。它所倡导的“不贴标签”、“不追求品牌”反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卖点,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对“反消费主义”的认同,以及对“低调奢华”的追求。 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路高歌。它的门店设计一如其产品,简洁明亮,充满日式美学,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的购物氛围。商品陈列也极具匠心,将原本朴素的商品摆放出艺术品般的质感。消费者在这里不仅仅是购物,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市场永远是瞬息万变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多元化,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并且在营销策略、产品创新上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同时,国际竞争对手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更重要的是,无印良品最初的“反品牌”理念,在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中,逐渐被解读为一种“品牌”本身。当“无印良品”成为一个被广泛认知和追捧的“品牌”时,它自身的定位便面临了挑战。一些消费者开始质疑其价格是否与“无品牌”的理念相符,认为其价格偏高,甚至出现了“被割韭菜”的感觉。 此外,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时尚、个性和新奇体验的追求日益强烈,无印良品相对固定的设计风格和产品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够“时髦”和“有吸引力”。过度依赖原有的成功模式,未能及时捕捉市场变化,也让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在这一时期,无印良品在门店扩张、产品品类上的激进策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过多的门店扩张导致了品牌形象的稀释,一些非核心区域的门店未能达到预期的盈利水平。产品线的不断延伸,虽然试图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品牌的定位,使得“无印良品”的独特魅力不再那么鲜明。 这一切,都为无印良品敲响了警钟,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即将到来。 三、 改革之路:重拾初心与拥抱变化 面对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以及消费者口味变化的挑战,无印良品并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改革。这场改革,不仅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品牌初衷的回归与重塑。 1. 重拾“Found MUJI”的精髓,回归商品本质: 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审视和强化品牌的“Found MUJI”理念。这意味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美”,寻找那些真正被需要的、具有长期价值的商品。不再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商品的研发和设计上,确保每一件产品都体现出无印良品的独特价值观。 这包括对原材料的精挑细选,对生产工艺的严格把控,以及对产品功能性的极致追求。改革团队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大众忽略但却具有潜力的产品领域,比如更加注重家居生活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收纳方案和家具设计。同时,对于服装类产品,也更加注重面料的舒适度和穿着的百搭性,而非仅仅追逐潮流的款式。 2. 拥抱数字化,重塑消费体验: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无印良品也积极拥抱变革,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消费体验。这不仅仅是开设网店,更是将数字化融入到品牌运营的各个环节。 线上线下融合(O2O): 建立更完善的线上销售渠道,提供便捷的在线购物体验。同时,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联动,实现库存共享、订单配送、售后服务等一体化。例如,消费者可以在线上浏览商品,然后到附近的门店体验,或者在线下单,选择门店自提。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 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和营销信息。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历史、浏览记录等,了解他们的偏好,从而推送更符合其需求的产品。 数字化内容营销: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传递品牌理念,分享生活方式。通过创作高质量的图文、视频内容,与消费者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增强品牌忠诚度。例如,分享家居收纳的小技巧,介绍产品的设计理念,或者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 3. 创新业态,拓展品牌边界: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并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无印良品开始尝试创新业态,拓展品牌边界。 MUJI HOTEL与MUJI HOUSE: 将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延伸至酒店和住宅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沉浸式的无印良品生活体验。入住MUJI HOTEL,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从家具、装饰到洗漱用品,都充满了无印良品的品牌特色。MUJI HOUSE则进一步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居住空间的设计中,打造兼具美学与实用性的家居环境。 MUJI BOOKS与MUJI CAFE: 在门店中引入书籍和咖啡区域,打造一个集购物、阅读、休闲于一体的空间。这不仅增加了门店的吸引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停留理由,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无印良品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更加本土化的产品开发: 针对不同市场,推出更具本土化特色的产品。例如,在中国市场,可能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开发更加符合当地需求的食品。或者针对当地的家居风格,设计出更具兼容性的家具。 4. 重新定位,回归“适而可止”的生活哲学: 在改革过程中,无印良品也重新审视和明确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它并非要成为一个“奢侈品牌”,也不是要追求“低价”,而是要回归到“适而可止”的生活哲学,即提供“刚刚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刚刚好”的需求。 这种“适而可止”体现在: 适度的价格: 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供具有合理价格的产品,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而不是让其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 适度的设计: 简洁、实用、耐用,不追求转瞬即逝的潮流,而是能够长久陪伴消费者的设计。 适度的消费: 倡导理性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真正需要、且能够带来长久价值的物品,而非盲目追逐。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无印良品在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它证明了,即使是秉持着朴素理念的品牌,也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并且凭借对初心的坚守与对变化的拥抱,实现品牌的复苏与新生。 四、 改革成果与未来展望:复苏的意义 无印良品所进行的改革,其意义远不止于企业自身的复苏,它也为整个零售行业,尤其是那些以“少即是多”、“物有所值”为理念的品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借鉴。 复苏的成果体现在: 销售额回升与盈利能力增强: 通过聚焦核心产品、优化运营效率、创新营销策略,无印良品在多个市场实现了销售额的稳步增长,盈利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品牌形象重塑与消费者信心恢复: 改革后的无印良品,在保留原有简约、自然风格的同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数字化、创新业态等方面的努力,也让消费者看到了品牌与时俱进的一面,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更加敏锐的市场洞察与用户连接: 通过数字化手段,无印良品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并作出更快速、更精准的反应。与消费者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和深入,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 改革过程中,无印良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与其品牌初衷一脉相承。从材料选择、生产过程到包装设计,都在朝着更环保的方向迈进,这不仅符合时代潮流,也赢得了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的认同。 未来展望: 无印良品的复苏之路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未来,品牌仍需持续关注市场变化,并不断进行创新与调整。 深化数字化战略: 持续投入数字化转型,探索更多利用科技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可能性。 持续的创新与产品开发: 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在全球化视野下,更加注重本土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实现全球统一品牌形象与本土化运营的完美结合。 强化社区连接与生活方式的构建: 进一步将品牌打造成一个连接人与人、人与生活方式的平台,通过更多活动和体验,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无印良品的改革故事,是一个关于“回归”与“新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只要能够坚守初心,勇于拥抱变化,并持续为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就能够穿越周期的迷雾,实现品牌的持久复苏与繁荣。它所倡导的“无印”哲学,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反而更显珍贵,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在追求“拥有”的同时,也别忘了“不拥有”的智慧,以及从本质出发,回归生活本身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無印良品的改革:無印良品缘何复苏》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无印良品,这个以“无名之牌”和极简主义风格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人心的品牌,它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代潮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独特生存之道的品牌充满敬意,而无印良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很好奇,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消费时代,它究竟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特魅力的?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这个过程,从表象的极简设计,到其背后可能蕴含的深刻哲学和商业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那些在危机中迸发的创新火花,以及那些支撑无印良品一次又一次重回巅峰的驱动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品牌的复苏,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并适应时代变迁的教科书,一本关于如何在喧嚣中找回本真的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无印良品复苏背后的秘密,学习它在变化中不变的智慧。

评分

《無印良品的改革:無印良品缘何复苏》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窗户。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依然保持其核心价值并持续创新的品牌非常感兴趣,而无印良品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高屋建瓴”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和深入浅出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品牌的“复苏”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自我审视、战略调整和文化重塑。书中对于“改革”的定义,并非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触及到了企业运营的深层逻辑,包括其对产品制造的严苛要求,对供应链的优化,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无印良品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如何坚持其“减法美学”和“生活哲学”的描绘,这展现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品牌韧性。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强大,往往是内在的坚定与外在的灵活之间的完美结合。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学习范本,让我对品牌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对于《無印良品的改革:無印良品缘何复苏》这本书,我只想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商业案例分析,更是一部关于“回归本真”的哲学实践。我一直觉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是渴望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无印良品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并在其品牌基因中不断强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返璞归真”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贯穿于其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甚至营销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逻辑下,无印良品能够坚持“无品牌”的定位,为什么它能够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动人的美学。书中对于“改革”与“复苏”的阐述,让我看到,品牌的力量不在于追逐潮流,而在于深刻理解时代的需求,并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这种持续的学习和进化能力,才是品牌能够长久立足的根本。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够找到那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评分

读完《無印良品的改革:無印良品缘何复苏》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认为,品牌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精心设计、审慎决策的累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无印良品是如何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设计语言背后,构建起一个如此强大的品牌忠诚度和市场影响力。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产品,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恰到好处”的追求,一种对消费者内心深处需求的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复苏”的解读所打动,这并非简单的起死回生,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基因的前提下,对市场变化做出精准而大胆的回应。这其中所涉及到的组织变革、产品创新、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的细腻把握,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品牌”的定义,原来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仅是有吸引人的外观,更是能够与消费者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并在每一次互动中传递其独特的价值主张。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伟大品牌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依然保持其初心,并最终实现令人惊叹的蜕变。

评分

《無印良品的改革:無印良品缘何复苏》这本书,绝对是一次关于企业战略和文化重塑的深度挖掘。我之前对无印良品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其简洁、自然的商品风格上,总觉得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功。但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自然”,背后往往是经过无数次深刻反思和艰难抉择的“刻意”。书中对无印良品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应对策略的描述,充满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如何平衡成本与品质,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品牌独特性,还是如何通过内部改革激发团队活力,这些都是许多企业正在面对的难题。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洞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复苏”一词的多维度解读,它并非单一的财务指标提升,而是品牌精神的重塑、消费者信任的再建立,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定位。这让我看到,真正的复苏,是内生力量的爆发,是对于自身价值的坚守与创新。

评分

内容不多,几天就看完了,书的质感很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买来看一看,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给力,值得购买。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喜欢无印良品,想了解无印良品背后的秘密。无论是管理还是设计。啊

评分

很muji的风格~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