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莊子》心得

於丹《莊子》心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丹 著
圖書標籤:
  • 於丹
  • 莊子
  • 哲學
  • 思想
  • 國學
  • 文化
  • 解讀
  • 人生
  • 智慧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917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1990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和於丹一起,在莊子的汪洋恣肆中,感受自然人格的自我跨越,心靈邀遊。

莊子這個名字曆代傳誦。大傢都知道莊子是一個“乘物以遊心”的人,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但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在《莊子》這本書中,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這本書,曆代被奉為經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經典中,它也許是不帶有經典意味的,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齣些許狡黠,我情願用一生的體溫去焐熱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作者簡介


於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係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瞭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産生瞭廣泛影響。

她先後在我國內地、港颱地區,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傢地區進行韆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瞭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

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遊園驚夢——昆麯藝術審美之旅》《於丹<論語>感悟》《於丹趣品人生》《於丹:重溫zui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於丹字解人生》及《有夢不覺人生寒》,其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瞭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版權金奬,國內纍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僅外文版銷量已近40萬冊。



目錄


001 ? 不負初心


001 ? 莊子何其人

017 ? 境界有大小

033 ? 感悟與超越

051 ? 認識你自己

069 ? 總有路可走

085 ? 談笑論生死

103 ? 堅持與順應

117 ? 本性與悟性

135 ? 心態與狀態

153 ? 大道與自然


171 ? 附錄

171 ? 《莊子》原文


261 ? 齣版緣起


精彩書摘

莊子何其人



莊子是諸子百傢中一個重要的代錶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瞭無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人:莊子。

莊子這個名字被曆代傳誦。大傢都知道莊子是一個“乘物以遊心”,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但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

在《莊子》這本書中,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中其實蘊含著大智慧。

我們關於莊子的生平能夠知道的很少很少,最早有確切記載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莊子是戰國時候宋這個國傢的濛地(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一個時代裏。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

據推測,莊子生活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當然也有一說到公元前275年。他具體的生卒年月更是無從知道瞭。

《莊子》這本書,被曆代奉為經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經典中,它也許是最不帶有經典意味的,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根據《漢書?藝文誌》上的記載,《莊子》傳世作品應該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的,就隻有三十三篇瞭。這就是晉代郭象整理齣來、流傳至今的《莊子》。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為“雜篇”。

現在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內篇一定是莊子所作,而外篇和雜篇有可能是他的門人、學生、朋友以及後世得到莊子思想真傳的人寫的一些文章。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說,大傢首先麵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麵臨經濟的問題、生存的睏窘。莊子也不例外。

莊子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從《莊子》裏的故事,我們可見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睏的。

《外物》篇裏有這麼一個故事。

莊周傢裏很貧睏。有一天,傢裏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瞭,等米下鍋。他就去找監河侯藉米。監河侯是當時專門管水利的一個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點。

這個監河侯對他非常熱情,說:“好啊,我馬上要去采地收稅金,你等著我,一旦把稅金全收上來,我一下就藉給你三百金。”這個話說得很漂亮,三百金,這是多大的一筆錢啊!

莊子一聽,“忿然作色”,氣憤得臉色都變瞭,但他卻給這個監河侯講瞭一個故事。昨天我也從這個地方過,路上忽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瞭一下,發現在路上大車軋齣來的車轍裏麵,有一條小鯽魚,在那兒跳呢。

我就問鯽魚:“在那裏乾什麼呢?”小鯽魚說:“我是東海的水官,現在你要有一鬥一升的水,就能救瞭我的命。”

我說:“好啊,我這就要去吳越那個地方,引來西江的水來救你。”

這小鯽魚說:“你要這麼說,不如早一點去賣魚乾的鋪子裏找我吧!”

你看,莊子雖然幽默而有涵養,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的人。他還要處處求人,等米下鍋。

大傢可能就奇怪瞭:這樣一個人有什麼資格逍遙遊呢?一個人,當他衣食不足、難保溫飽的時候,他怎麼還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境界有大小



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瞭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隻能一生碌碌無為。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區彆境界的大小?又如何纔能達到那個大境界?



在《莊子》的《逍遙遊》篇中,有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什麼是大?什麼是小?

《逍遙遊》無限地拓展瞭我們的想象空間,告訴我們,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與小不僅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絕不單純是一種文學描寫中的境界,更多的時候,它錶現為生活裏麵很多實用的規則。也就是說,人的這一生,小大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大傢都知道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兩人之間有很多對話。《莊子》中寫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莊子,說:魏王給瞭我一顆大葫蘆籽兒,我在傢就種瞭這麼一架葫蘆,結果長齣一個大葫蘆來,看起來很豐碩飽滿,有五石之大。因為這葫蘆太大瞭,所以它什麼用都沒有。用它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瞭。我要是把它一劈兩半,用它去盛什麼東西都不行。想來想去,葫蘆這個東西種瞭乾什麼用呢?不就是最後為瞭當容器,劈開當瓢來裝點東西嗎?結果什麼都裝不瞭瞭。所以惠子說,這葫蘆雖然大,卻大得無用,把它打破算瞭。

莊子說:“你真是不善於用大的東西啊!”於是給他講瞭一個故事。

宋國有這麼一戶人傢,他們傢有一樣稀世的秘方,就是不皴手的藥,在寒冷的鼕天,讓人手腳沾瞭水以後不皴。所以他們傢就世世代代以漂洗為生。

有一天,一個過路的客人,偶然聽說他們傢有這個秘方,就來跟他們商量,說:“我以百金來購買這個秘方。”全傢人聽瞭,就聚在一起開會商量,說:“咱們傢這個秘方,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全傢人這樣漂洗為生,纔賺很少的錢。現在人傢花百金這麼多錢買個方子,乾嗎不給他?咱賣瞭吧!”

這個過路的客人,拿瞭這個秘方就走瞭。他是去乾什麼呢?當時各個地方都在諸侯混戰之中,為瞭爭地而戰,那麼在東南部就是吳越之爭。吳越之地,正處水鄉。這個人從宋國拿瞭秘方直奔吳國,去遊說吳王。此時正值越國軍隊進攻吳國。吳王就派這人帶兵,選在寒鼕臘月,嚮越國發起水戰。因為有此秘方,軍士可以手腳不凍,不皴手,不生瘡,戰鬥力十足,而越人沒有這個秘方。這一戰吳國大勝。所以這個提供秘方的人,裂地封侯,立緻富貴,身價非同一般。

這個方子給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帶來不同的人生效率。如果你擁有大眼界,你會看到同樣一個秘方,它可能會決定一國的命運,改變一個人的身份。

莊子告訴惠子,大葫蘆也是一樣。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使呢?如果它是一個完整的大葫蘆,你為什麼不把它係在身上,去浮遊於大江大湖之上呢?難道一個東西,必須要被加工成某種規定的産品,它纔有用嗎?

為什麼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裏,可以産生完全不同的價值?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瞭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隻有大境界的人,纔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我曾看過一本書,叫作《隱藏的財富》,裏麵講瞭一個美國人的故事。

有兩個從德國移民美國的兄弟,1845年,他們來到紐約謀生。這弟兄倆覺得生活很艱難,就商量怎麼樣能夠活下去。作為外來的移民,哥哥原來還有一技之長,在德國的時候,他做泡菜做得很好。弟弟太年輕,什麼都不會。哥哥說:“我們外鄉人在紐約這麼一個都市,太難生存瞭。我去加利福尼亞吧,我可以種菜,繼續做我的泡菜。”弟弟想:“反正我也沒有手藝,索性一橫心一跺腳就留在紐約,白天打工,晚上求學。”他學習的是地質學和冶金學。

哥哥來到瞭加利福尼亞的一個鄉間,這裏有很廉價的土地,他就買下來種捲心菜,成熟後用來醃泡菜。哥哥很勤勞,每天種菜、醃泡菜,養活瞭一傢人。

四年以後,弟弟大學畢業瞭,到加利福尼亞來看望哥哥。哥哥問弟弟:“你現在手裏都擁有什麼呀?”弟弟說:“我除瞭拿瞭個文憑,彆的什麼都沒有。”哥哥說:“你還是應該跟我紮紮實實地乾活啊。我帶你看一看我的菜地吧。”

弟弟在菜地裏,蹲下來看瞭看菜,然後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兒看瞭很久,進屋去拿瞭一個臉盆,盛滿瞭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裏麵漂洗。

他發現臉盆底下,有一些金燦燦的、亮閃閃的金屬屑。然後,他非常驚訝地抬頭,看著他哥哥,長嘆一聲,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座金礦上種捲心菜!”

其實,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安然地享受著生活帶給我們的秩序。日復一日,我們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大傢怎麼生活,我們也怎樣生活。我們用手中的一技之長,養傢糊口,過很安穩的日子。我們從來沒有跳齣自己現有的經驗係統,重新質詢一下:我還可以換一種方式生活嗎?我目前所擁有的這些技能,還有沒有可能讓它發揮更大的用處?



感悟與超越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那麼,怎樣纔能做到淡泊為大?怎樣纔能從莊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間的道理?怎樣纔能超越自我,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



超越這個話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談到。

什麼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基於現實世界的認知,辨彆在紛雜的現實生活中,什麼是恒定不變的?本質是什麼?

先說一個題外話。

據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

法磐迴答:“隻有兩條船。”

乾隆問:“怎麼會隻有兩條船呢?”

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除瞭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瞭。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點。

那麼,莊子對名和利是怎麼看的呢?莊子在《逍遙遊》裏,講到瞭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

大傢都知道,堯被中國古人認定為聖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賢主的代稱。許由呢?是一個傳說中的高人隱士。

莊子寫道,堯很認真地對許由說:“日月齣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當光明永恒的太陽、月亮都齣現的時候,我們還打著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難瞭嗎?及時的大雨落下來瞭,萬物都已經受到甘霖的滋育,我們還挑水一點一點澆灌,對於禾苗來說,不是徒勞嗎?

堯很誠懇地對許由說:“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來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瞭陽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瞭天降甘霖一樣,我是不稱職的,所以我請求把天下讓給你。”

大傢看看,這辭讓的可不是小官位啊,這是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又是怎麼說的呢?

許由淡淡地迴答:“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瞭,那麼,我還要天下乾什麼?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名實相比,實是主人,而名是賓客,難道我就是為瞭這個賓客而來嗎?還是算瞭吧。

許由接著說瞭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說,一隻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麵,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隻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偃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湯湯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它的小肚子而已。

我們想一想,人生有涯,一個人這一輩子能吃多少飯呢?能占多大的麵積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覺的地方也就這麼大,不管你住的是三百平方米的豪宅,還是一韆平方米的彆墅,你實際需要的空間跟彆人都一樣。

淡泊為大。許由這樣的一種寜靜緻遠的淡泊心智,可以連天下都辭讓齣去,就是一種博大的境界和情懷。

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瞭為什麼而齣發。”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人有一天想要往牆上掛一幅畫,就忙忙叨叨地找來錘子和釘子。當他把釘子釘進牆後,卻發現這個釘子根本掛不住這幅畫。怎麼辦呢?他說,那就隻能往牆裏揳一個小木楔子,然後再釘釘子。

他去找木頭。找到木頭發現太大,又去找斧子。找到斧子,發現對付木頭不順手,又去找鋸子。鋸子有瞭,又發現鋸條斷瞭,又去找鋸條。這樣一件一件東西找下來,等到把所有的東西都湊齊瞭,他已經不知道要乾什麼瞭。他早就忘記瞭那幅畫。

其實這很像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在行走,我們在奔波,我們終日忙忙碌碌,但是我們忘記瞭為什麼而齣發。

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嚮,看清眼前的權衡。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時候,都是從生活中的最細微處去發現、去感悟的。



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

隻有真正清醒地認知瞭自己,纔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

為什麼最難認識的是自己?我們又怎樣纔能真正認識自己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

這是韆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係裏,這被錶述為著名的斯芬剋斯之謎。

獅身人麵獸斯芬剋斯每天都在問過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它在早晨的時候四條腿,在中午的時候兩條腿,在晚上的時候三條腿,那麼這個動物是什麼呢?”過往的人答不上來,就被獅身人麵獸吃掉瞭。

年輕的俄狄浦斯在路過的時候,說齣瞭最終的答案:“這個動物就是人。”斯芬剋斯大叫瞭一聲,就跑到懸崖邊跳下去瞭。

這個故事說明瞭什麼呢?說明離我們最近的東西,往往是最難認知的。

在人生整個成長的經驗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地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唯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

因為人生的變化在不經意之間經過瞭很多階段。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生命成長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來瞭,可以走路瞭,可以奔跑瞭,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很多東西需要積纍、需要建立,也因此有瞭很多內心的惶惑和遊離。到瞭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纍的那些財富、聲名、情感,一切一切負纍於心,蒼老瞭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藉助拐杖,拐杖就成為人的第三條腿。

在這樣一個曆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最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最清晰的呢?哪一個階段在我們的心中是瞭無遺憾,而充滿瞭溫暖富足之感的呢?在這個過程中,中西文化體係在以不同的話語不斷地追問著。

《莊子》這本書,亦幻亦真,充滿瞭這樣的追問。莊子說,從前自己做夢,夢到自己是一隻翩翩飛舞的大蝴蝶,但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為蝴蝶瞭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自己瞭呢?這是不清楚的。

很多時候,我們人是以自己的標準去推斷其他動物的,而大自然中有很多規則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莊子說,我們人要是在潮濕陰冷的地方睡覺,醒瞭以後,輕則腰疼,重則半身不遂,那泥鰍住在那兒,也會像人這樣嗎?

莊子繼續追問說,人是吃肉的,鹿是吃草的,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耗子,這四種口味你能說齣哪種最符閤標準呢?哪種更可口或者哪種更不可口呢?你也說不清楚。

莊子甚至說,像毛嬙,像麗姬,這都是人間的美女。但魚見瞭就潛到水底瞭,鳥見瞭就飛上高空瞭,麋鹿見瞭就急速跑開瞭,對這四種動物來說,到底什麼纔是天下最美的呢?

這就是莊子在《齊物論》裏麵提齣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隻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纔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齣發點,纔能夠去善待他人。


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睏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

善於講寓言的莊子,藉用瞭一個個或身有殘疾,或外錶醜陋的怪人,來錶達瞭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在《莊子》的寓言中,有很多形態與常人不同的人,比如殘疾人、受過刑的人。從錶麵上看,他們的身體條件都與常人不同,但是這些人或者有抱負,或者有理想,或者活得很快樂,或者活得很成功,堪稱奇人異士。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寫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這個人名字已經夠奇異瞭,他長什麼樣子呢?

支離疏雙肩高過他的頭頂,頭低到肚臍以下,本應該是垂在後麵的發髻,卻是衝著天的。他的五髒六腑都擠在後背上,還是個駝背,兩條腿就直接長在肋骨旁邊。經過莊子這樣一番形容,這個支離疏不僅是醜陋瞭,而且近乎猙獰,像個怪物一樣。

支離疏又是怎麼生活的呢?莊子說,他替人縫衣服、洗衣服,已足夠養活他自己。他還有餘力替彆人去篩糠啊,簸米啊,掙的錢足夠養活十口人。

最後莊子得齣一個結論:像支離疏這樣肢體不全的人,他隻要自食其力,一樣可以養活自己,安享天年。

由支離疏的故事,讓人想起瞭武俠小說傢溫瑞安寫的《四大名捕》係列。熟悉武俠小說的人都會知道,位於四大名捕之首的就是無情。

無情齣身於一個武林世傢。由於他的父母在江湖上結下瞭冤仇,被仇傢屠滅瞭全傢。他的父母都死瞭。仇傢心狠手辣,抓到這個小嬰兒,決定讓他活下來,但作為一個武林後人,從小就廢掉他的武功,讓他生不如死,不能為父母復仇。所以,仇傢殘忍地把這個孩子的腳筋挑斷瞭。無情還沒有學會走路,就先癱瘓瞭。

無情長大以後,是一副手無縛雞之力、孱弱不堪的書生模樣,是個殘疾人。但在四大名捕裏麵,無情為首。他具有超凡的武功和內力。無情的獨傢絕活是什麼?是他在微笑的時候,可以從嘴裏猛噴齣來一口鋼針,足以緻敵於死地。雖然他有先天肢體的殘疾,但是他卻有瞭無人可比的精湛內功。

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以作為支離疏的一個延伸呢?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裏,是不是也有呢?

莊子《德充符》篇還講過一個名叫哀駘它的醜人的故事。

魯哀公曾經對孔子說:衛國有個麵貌特彆醜陋的人,名叫哀駘它。這個人雖然醜,但有一種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時間,就會留戀這個人的德行,不想離開他;女人一旦跟他見瞭麵,就會迴傢去跟父母說“與為人妻,寜為夫子妾”,就算是給他做小妾,我都不嫁到彆人傢去做正妻。這樣的女孩子有十幾個,而且人數還在增長。

魯哀公說:這個人怪瞭,他沒有權位,也沒有錢財,我也沒見他有多麼過人的見解,倒是經常附和彆人的一些意見。我想他一定有什麼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把他請來瞭。他果然醜陋得讓人驚駭。但是,我跟他相處,我就發現很舒服,不到一個月我就特彆信任他。最後,魯哀公就問孔子:你說說看,這個哀駘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是啊,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莊子無非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外貌平平,甚至醜陋,但是內心有一種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覺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邊。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並不錶現在他有某種卓越的纔華,某種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種和緩的凝聚力。

颱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齣一個心得: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這句話很樸素,它不是一個學術結論,而是一個人生結論。

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外貌醜陋、身體殘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這是因為他找到瞭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書名: 於丹《莊子》心得 圖書簡介: 《莊子》一書,宛若一汪清泉,又似一座古老的森林,韆百年來,引得無數智者賢士在此汲取甘露,探尋幽徑。它不拘泥於世俗的框架,不羈於禮法的束縛,以其超然的智慧和灑脫的姿態,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彆樣的精神世界。於丹教授的《莊子》心得,並非是對《莊子》原文的逐字逐句解讀,更非學術性的考證,而是她對莊子思想精華的提煉、感悟與現代化詮釋。她以一位過來人的身份,用溫婉而有力的筆觸,將莊子那深邃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智慧,巧妙地融入現代人的情感與睏境之中,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在安寜與精神自由的大門。 這本書並非關於曆史上的莊子,或是對《莊子》文本進行深挖的學術研究。它也不涉及莊子所處的具體時代背景,或是對《莊子》與其他哲學流派進行比較分析。讀者在這裏找不到對莊子生平的考據,也無從探尋《莊子》成書的曆程。這本書的重點在於“心得”,在於“於丹”這位當代女性,如何與這位兩韆多年前的先哲進行心靈的對話,如何在他的人生哲學中找到應對當下生活挑戰的啓示。 於丹教授通過她獨特的視角,將莊子那“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宇宙觀,轉化為對我們如何認識自身在宏大世界中的位置的深刻反思。她引導我們跳齣渺小自我的局限,去感受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擺脫不必要的煩惱與執著。當生活讓我們感到焦慮、迷茫,或是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時,《莊子》所倡導的“坐忘”與“心齋”,便如同一劑良藥,幫助我們重拾內心的平靜與清明。於丹教授在書中,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瞭如何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覓得一方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一份淡然與超脫。 莊子對於“道”的闡述,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莊子》告訴我們,與其執著於眼前的得失,不如順應自然的規律,體悟“道”的運行。於丹教授並沒有將“道”描繪成高不可攀的玄理,而是將其化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智慧。她通過解讀莊子關於“逍遙遊”的篇章,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自由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內心的解脫。當我們在工作中遭遇挫摺,在人際交往中感到疲憊,或是麵對人生的無常時,莊子那“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境界,便給予我們一種超越睏境的可能。於丹教授用貼近生活的例子,說明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種“逍遙”,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裏,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翅膀。 書中對“齊物論”的闡釋,更是直擊現代人普遍存在的二元對立思維。莊子認為,物我、是非、美醜、禍福,皆是相對的,無所謂絕對的對錯與好壞。這種“視之而不可見,聽之而不可聞,搏之而不可得”的“道”,恰恰啓示我們,要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於丹教授藉此引導我們反思,我們是否被固有的觀念所束縛,是否在無休止的爭辯中消耗瞭自己的生命能量。她鼓勵讀者放下“非此即彼”的執念,去擁抱事物的多麵性,去理解不同立場和觀點存在的閤理性。這種“以物觀物”的視角,能幫助我們化解許多不必要的衝突,減少內心的焦慮,從而更加從容地麵對人生的種種不確定性。 對於“養生主”的解讀,更是這本書貼近現代人健康意識的體現。莊子強調“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並非要求我們追求長生不老,而是教導我們如何以健康的身心去度過一生。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麵臨著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亞健康普遍等問題。於丹教授將莊子的養生之道,轉化為一種生活的哲學,一種對生命的熱愛與珍視。她並非提供具體的養生秘方,而是引導我們去關注內心的感受,去傾聽身體的聲音,去找到適閤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身心和諧的平衡狀態。這種“順其自然,不妄為”的生活態度,對於在快節奏生活中感到身心俱疲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心靈的舒緩劑。 書中對“德充符”的解讀,更是觸及瞭我們對於自我價值和內在品德的追求。莊子認為,真正的“德”是內在的充盈,是精神的富足,而非外在的功名利祿。於丹教授通過解讀,讓我們明白,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物質財富,也不在於他獲得瞭多少世俗的贊譽,而在於他是否擁有一個正直、善良、豁達的品格。她鼓勵讀者去修煉自己的內心,去培養獨立的人格,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從而找到真正的自信和滿足感。在浮躁的社會中,這種對內在品德的強調,尤顯珍貴,它提醒我們,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內心的安穩與高潔纔是永恒的追求。 《莊子》的思想,如同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迷茫。於丹教授的《莊子》心得,正是藉助這麵鏡子,為我們提供瞭一幅清晰的自我審視圖景。她並沒有將莊子的思想神化,而是用一種平實、親切、充滿智慧的方式,將那些古老而又深刻的哲理,變得觸手可及。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晦澀難懂,也不會感到距離遙遠,反而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 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它能夠啓發讀者進行自我思考,並從中找到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具體方法。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本激發思考、引導感悟的書。於丹教授用她的智慧和洞察力,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將莊子的哲學智慧,融會貫通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在柴米油鹽的平凡日子裏,活齣一種超然的境界。 總而言之,於丹《莊子》心得,是一次關於心靈成長的旅程,一次關於人生智慧的探索。它不是一本關於《莊子》曆史的著作,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它是一份真誠的生命感悟,是一次與古老智慧的深度對話,更是一本能夠陪伴我們,讓我們在迷茫時找到方嚮,在睏頓時獲得力量,在喧囂中迴歸寜靜的生命指南。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從容地麵對生活的挑戰,更自由地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澄澈與灑脫。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和行文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讀起來完全沒有拖遝之感,反而有一種酣暢淋灕的暢快。它巧妙地將深奧的哲理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場景中,讓你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吸收瞭那些核心思想。對於我這種時間碎片化的人來說,這種處理方式簡直是福音,即使隻能抽齣十分鍾來閱讀,也能立刻進入狀態並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與讀者進行一場“心有靈犀”的對話,她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布道,而是以一種平等的、甚至略帶調皮的語氣與你探討那些關乎生死的命題。這使得原本可能高冷嚴肅的哲學主題,變得鮮活、親切,甚至帶上瞭一絲幽默感。我甚至會把書中的一些精彩比喻,用到日常生活的溝通中去,效果齣奇地好,讓周圍的朋友都對這種新的錶達方式感到好奇和贊賞。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書籍應該能激發讀者的創造力,而非僅僅是提供現成的觀點。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沒有試圖去“統一”或“固定”那些古老的思想,而是像一個引燃劑,點燃瞭我內心深處對世界進行重新審視的渴望。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閤上書本,拿起筆記本,記錄下自己突發奇想的聯想和感悟,這些記錄甚至延伸到瞭我的工作方法和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上。作者的筆觸既有古典的厚重,又不失現代的敏銳,她能精準地捕捉到韆年之前的智慧與我們當下睏境之間的共振點。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讓我對人類精神史産生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應該被“珍藏”並時常翻閱,因為它提供瞭一種持續的、動態的精神滋養,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如同品嘗一壺陳年的美酒,迴味無窮。

評分

我必須承認,起初我對閱讀古代哲學經典是抱有一種敬畏甚至畏懼態度的,總覺得那些文字晦澀難懂,如同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然而,這本書的文字處理方式,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它沒有采用那種學院派的生硬解構,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園丁,小心翼翼地修剪和梳理那些古老的枝蔓,讓它們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富有畫麵感和音樂性,讀起來毫不費力,甚至能感受到一股靈動的生命力在其中跳躍。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變化”的論述,那種順應天道、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哲學觀,對於習慣於對抗和控製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每讀到一個精彩的段落,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在心中默念幾遍,感受那文字在舌尖上跳舞的韻味。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被現代社會過度包裝和扭麯的本真自我,讓人忍不住去審視:我活得像我自己嗎?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哲學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在現代都市中感到迷失的靈魂量身定做的良藥。作者以一種近乎“漫步”的方式,帶著讀者進入瞭那個充滿寓言和奇思妙想的世界。讀這本書,我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探險”。書中的文字仿佛帶著一種古老的韻律,每當翻開一頁,就能感覺到一種沉靜的力量從字裏行間緩緩流淌齣來,洗滌掉平日裏積纍的焦慮和浮躁。它不急於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巧妙地設置一係列的場景和對話,引導你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種啓發式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對著窗外發呆,細細迴味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無窮智慧的句子。特彆是作者對“逍遙”的闡釋,完全顛覆瞭我對自由的狹隘理解,不再是物質上的無拘無束,而是一種心境的超脫。讀完之後,雖然生活依然要繼續,但看世界的眼光似乎變得更加開闊和包容瞭,麵對那些不如意,也多瞭幾分灑脫。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具有“可讀性”和“實用價值”的哲學讀物,它遠超齣瞭簡單的學術解讀範疇。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優雅地生活”的指南,隻不過它的智慧源頭可以追溯到幾韆年前。作者的解讀視角非常獨特,她沒有拘泥於文本的字麵意思,而是精準地抓住瞭其背後所蘊含的那種對生命本真的尊重和熱愛。我發現,自從閱讀瞭這本書,我處理人際衝突的方式也發生瞭微妙的變化——少瞭一些急躁的爭辯,多瞭一些理解和退讓的空間,因為書裏強調瞭“物化”與“心性”的平衡。它教會我,很多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去“戰勝”什麼,而是讓自己先變得“無用”或“不爭”,從而跳脫齣局部的睏境。這種“無為而治”的智慧,在當今這個推崇“有所為”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和振聾發聵。

評分

質量很不錯,手感厚實,做工精良

評分

東西不錯,喜歡自營,還會繼續支持!

評分

相當的好,感謝京東!

評分

很好,發貨很速度,服務也好

評分

買瞭送人的 書不錯挺好看 物流靠譜

評分

買瞭送人的 書不錯挺好看 物流靠譜

評分

還不錯,一直想買,藉機齣手

評分

紙張不錯,但是排版純粹浪費紙張,也許這是當今潮流吧。

評分

還不錯,一直想買,藉機齣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