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鱼卵与仔稚鱼

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鱼卵与仔稚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瑞景,张仁斋 著
图书标签:
  • 鱼卵
  • 仔稚鱼
  • 中国近海
  • 海洋生物
  • 海洋生态
  • 渔业资源
  • 海洋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幼体鱼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0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430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9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资深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的形式重点记述了隶属于18目73科137属的222种海洋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的发育形态,其中,隶属于16目62科122属的178个种类鉴定到种这一分类阶元;受参考资料所限,还有41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以及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概述种或属的早期生活史研究概况,介绍某些相关种类的早期发育形态。书中包括86幅鱼卵和600幅仔稚鱼的发育形态图以及17幅相关种类的插图,涉及各个种类以及相关种类的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等信息,同时记录了所记述种类的分布海域以及样品的采集海区与采集时间。部分种类的早期发育形态信息为我国的首次记述。

作者简介

  万瑞景,男,1955年7月出生。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烟台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鱼类早期生活史及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级项目专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5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的级别项目2项、基金重大和面上项目3项、国家的级别项目和专项专题4项以及省部级项目8项。目前在研的项目有3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8部。

前言/序言

  鱼类生活史中,鱼卵(fish eggs)和仔稚鱼(fish larvae)发育过程是鱼类生命周期中两个非常短暂、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特性变化明显的过渡时期(赵传絪和张仁斋, 等, 1985);是鱼类生命周期中数量最多、死亡率最高的脆弱时期(殷名称, 1991)。鱼卵和仔稚鱼随海流的漂移性和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海洋环境因素的细微变化将对其存活、发育和生长产生强烈的影响,海洋食物网中,鱼卵和仔稚鱼又是主要的被捕食者之一,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鱼卵和仔稚鱼发育阶段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种群的早期补充,决定了世代的强弱(Van der Veer et al., 1990; Hovenkamp, 1992; Ellis and Nash, 1997),对资源量的波动以及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Hjort, 1914; Chambers and Trippel, 1997)。因此,开展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是鱼类资源调查、早期补充机制和种群数量变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渔业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养护、渔业管理比如当前拟进行的配额制捕捞管理以及鱼类增、养殖学等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对阐明鱼类早期补充以及资源变动与可持续产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生态补偿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赵传絪和张仁斋, 等, 1985)。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理念更新主要体现在:1)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始对鱼卵和仔稚鱼形态特征观察和种类鉴别(赵传絪和张仁斋, 等, 1985);2)Hjort(1914,1926)提出鱼类资源的数量变动与仔稚鱼的数量有关,特别是与卵黄完全被吸收后不久的后期仔鱼死亡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卵黄被吸收后的后期仔鱼的存活率取决于海区中适合仔鱼摄食的天然饵料的多少,而不单纯决定于亲鱼产卵量多少的论断,确立了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死亡过程对资源补充变动的驱动作用的理念;3)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利用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估算鱼类资源量的研究以及围绕着决定鱼卵、仔稚鱼发育、生长的生态学因子所展开的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殷名称, 1991; Lasker, 1975; Cury and Roy, 1989),且已逐渐发展成为研究鱼类早期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水产科学的一个新领域——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4)近十几年来,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EC)中将陆架区生物地球化学与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对重要的经济资源产卵场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类的早期补充过程研究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唐启升等, 2005a; 2005b);目前,围绕国家对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面临的渔业生境退化和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相关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2015CB453300)”(973项目)正开展关键栖息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与机理、关键资源补充过程与机理、渔业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效应等研究,阐释种群早期生活史生境的变迁特征及其驱动基础、关键资源补充过程与重要海洋生物-物理过程的耦合机制、补充群体的分散输运过程和动力学基础、摄食策略和饵料生物种群变动与饥饿死亡过程、早期生长和存活过程、逃避敌害策略和被捕食死亡过程的环境驱动基础、种群生活史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探究近海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的理论基础和科学途径(金显仕等,2015)。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重视,196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海洋资源研究顾问委员会(FAO Advisory Committee on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FAO ACMRR)第四、五次会议的推荐,设立了鱼卵和仔稚鱼调查工作组(A Working Party on Fish Egg and Larval Surveys)并围绕鱼卵、仔稚鱼调查技术规范和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和研讨,1977年FAO颁布了第175号渔业技术文件——Standard Techniques for Pelagic Fish Egg and Larva Surveys并将“鱼卵、仔稚鱼”统一简称为“Ichthyoplankton”(Smith and Richardson, 1977)。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ICES)曾举办了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Moser 和Mariliave也分别主持召开了国际研讨会,革新了渔业种群补充机制及数量变动研究的相关理念(Blaxter, 1974; Lasker and Sherman, 1981; Blaxter et al., 1989; Moser et al., 1984; Kendall and Marliave, 1985)。从1977年起美国渔业学会(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AFS)每年举办一次仔鱼学术年会(Annual Larval Fish Conference),展示和交流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到2015年共召开了39届会议。近几届的年会分别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渔业种群的产卵生态,仔鱼的分散输运与种群连通性,摄食、生长和存活策略,仔鱼食物网与捕食者-被捕食者相互作用,早期生活史阶段不同死亡过程对资源补充影响的评估分析,早期生活史阶段死亡过程对资源补充变动的驱动作用以及种群的适应性响应和资源数量变动等科学问题列为重要的议题之一(Browman and Skiftesvik, 2014,www. larvalfishcon.org,www.elhs.cmast.ncsu.edu)。在2014年召开的第38届年会上,举行了Hjort(1914)关于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死亡过程对资源补充变动驱动作用的临界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创立一百周年的专题研讨——“Hjort 100th anniversary session on the contribution of mortality during early life in driving recruitment variability”,2014年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期刊第71卷第8期出版了“Fluctuations in the great fisheries of northern Europe - Commemorating 100 years since Hjort's 1914 treatise”的专刊,专刊收录了32篇文章,围绕“Where we have been”和“Where we are”两个方面,缅怀Johan Hjort教授对“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死亡过程对资源补充变动驱动作用”的非凡贡献,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Where we are going”。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如下:(1)形态观察与种类鉴别。形态观察包括直观的,如鱼卵、仔稚鱼外部形态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个体形态和组织、器官以及系统发育特征等层次的观察、描述(沙学绅, 1962; 沖山宗雄, 1988; Blaxter et al., 1989),以及微观的,如扫描电镜观察鱼卵卵膜表面及受精孔(micropyle)的细微构造(卞晓东, 2008; Riehl, 1993; Breining and Britz, 2000; Bian et al., 2010),进而展开其种类的分类和鉴定工作。这一方面的研究是以认识鱼类早期个体发育阶段生命现象的切入点,是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和早期补充机制以及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重要基础。(2)早期发育阶段的生态学研究。在形态特征观察与种类鉴别的基础上,主要研究鱼卵、仔稚鱼(包括当年的幼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鱼类早期发育阶段不同发育时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温度、盐度、透明度等物理因素和溶解氧、氨氮、重金属离子等化因素以及饵料组成、饵料密度、敌害生物等生物因素(蒋玫和陈莲芳, 2003; Sachiko and Tseuneo, 1995; Hirakawa et al., 1997)。(3)早期发育阶段实验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主要针对单鱼种开展相关的实验与研究,研究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例如,授精机制、胚胎发育规律、仔稚鱼发育时期的巡游模式、摄食节律及生长率、化学组成、消化酶活性的消长、饥饿与营养状况(单秀娟和窦硕增, 2008; Hunter, 1976; Yin and Craik, 1992)。(4)早期补充机制及其种群数量变动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多数围绕产卵场产卵场中鱼卵和仔稚幼鱼的丰度及其分布、产卵场的形成条件以及关键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对个体发育、生长、存活、分散输运和补充影响的研究(王 荣等, 2002; Lasker, 1975; Cury and Roy, 1989; Veer et al., 1990; Leggett and Deblois, 1994; Zhang et al., 2002)。(5)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卵、仔稚鱼种类鉴别上的应用。近年来,利用线粒体基因序列比对进行鱼卵和仔稚鱼种类鉴别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施宏泽, 2002; Perez et al., 2005; Pegg et al., 2006)。
  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可获得更多形态学无法得到的分类特征,对产卵场相互交叠和产卵期相互交差、形态特征近似、形态学分类比较困难的疑难种类的分类以及形态学分类上存有疑问种类的验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然而,基因序列比方法耗时费力,而且需要事先建立庞大的DNA数据库、也得在形态学上分出大类的基础上才方便后续比对工作的进行,因此,基因序列比方法不大适用于大范围海域生态调查样品的分析与鉴定(Shao et al., 2002),是形态学分类的辅助手段之一。
  我国近海海域辽阔,地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特点独特,近海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硬骨鱼类的种类数量达1 519种(刘效舜等,1990),约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邵广昭等,2001),一年四季在沿岸和近海海域都有硬骨鱼类进行产卵繁殖(赵传絪等,1985)。
  大多数海产硬骨鱼类产浮性卵。浮性卵子(包括其初孵仔鱼)在海洋中随波逐流,不像少数由雄性或雌性亲体守巢、护卵的种类,可以直接由护卵亲体认识其卵子和初孵仔鱼那样去认识它们,而且它们的发育时间短暂、形态特征变化显著,与成鱼形态差异悬殊,形态学分类比较困难,有些种类的卵子和仔稚鱼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如鲱科(Clupeidae)、钻光鱼科(Gonostomidae)、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等,仅能鉴定到科,如鲱科、钻光鱼科、鲹科(Carangidae)、石首鱼科(Sciaenidae)、鰕虎鱼科(Gobiidae)和鲆科(Bothidae)等,甚至仅能鉴定到目分类阶元,如灯笼鱼目、鳗鲡目(Anguilliformes)、鲉形目(Scropaeniforme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等,还有些种类不能识别或者在分类上存有疑问(蒋玫和陈莲芳, 2003; 万瑞景, 2005; 万瑞景和孙珊, 2006; 王金辉等, 2007; 钟俊生等, 2007; Wan et al., 2010; 万瑞景等, 2014)。目前已鉴定的仔稚鱼种类数量仅是现存鱼种的十分之一,而已鉴定的鱼卵种数又约为仔稚鱼种数的十分之一(邵广昭等, 2001)。鱼卵、仔稚鱼种类的分类鉴定工作严重滞后,谈不上全面掌握鱼卵、仔稚鱼的种类构成、认识和了解鱼类的早期补充状况,制约了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
  当前我国近海鱼类资源衰退,渔业生产由捕捞天然资源逐渐向放流增殖优良种群和人工养殖方向发展。开展增、养殖渔业及繁殖保护是改善和发展近海渔业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而鱼卵和仔稚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是发展增、养殖事业和开展种群养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鱼类养殖的苗种培育过程中,也离不开对鱼类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当前成功地正在进行的半滑舌鳎、大菱鲆、圆斑星鲽(国家863计划)、真鲷、褐牙鲆和东方鲀等种类的大规模苗种培育生产,正是在多年来对其个体发育和种群繁殖等生物学和生态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鱼卵和仔稚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促进增殖和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当前鱼类资源出现衰退现象,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背景下,几十年来我们积累了珍贵的我国近海海域与黑潮流域、太平洋西部热带水域的鱼卵和仔稚鱼调查资料。
  当前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科研力量相当薄弱,在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专著方面,迄今为止仅出版一本《中国近海鱼卵与仔鱼》(赵传絪和张仁斋, 等, 1985),远远落后于我国的台湾地区与日本和欧美等国际上的研究同行,与国际研究同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迫切盼望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促进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缩小与国际研究同行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针对上述各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目前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现状,本书继“中国近海鱼卵与仔鱼”(赵传絪和张仁斋,等,1985)一书之后,对我们几十年来历次海洋生态调查所积累的难能可贵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而写成,为我国第二本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专著。由于受所掌握的参考文献的限制,种或属早期生活史研究概况的概述可能不够全面,同时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多加谅解和批评指正。
  本书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2667)与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13FY110700)的共同资助,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庄志猛研究员的热情鼓励、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著者 2015年9月于青岛


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资源:一本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综合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管辖海域及其紧密连接的邻近水域,旨在深入剖析该区域丰富的鱼类资源。研究范围涵盖了从黄海、东海、南海,乃至延伸至部分北太平洋西部的海域,这些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水文特征以及多样的生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巨大的鱼类种群。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通过结合传统的形态学研究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种群结构、分布规律以及生态适应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之一,其渔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栖息地破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对这一宝贵的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了严峻的挑战。科学、系统地认识和评估该海域的鱼类资源现状,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根本前提。 传统上,鱼类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依赖于形态学特征,如体形、鳍式、鳞片、牙齿、骨骼结构以及内部器官的形态等。这些方法为鱼类分类、鉴定和初步的种群区分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仅凭形态学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足以准确区分近缘种、同域分布但存在生殖隔离的物种,或者揭示微小的种群遗传差异。特别是在对微小的鱼卵和仔稚鱼进行研究时,形态差异可能非常细微,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DNA条形码、线粒粒体DNA分析、微卫星标记以及全基因组测序等,为鱼类资源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这些技术能够从分子层面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等信息,弥补了形态学研究的不足,能够更精确地识别物种,评估种群的遗传健康状况,追踪鱼类的洄游路径,甚至推断物种的演化历史。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互补的研究手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框架。通过形态学特征,我们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大量样本进行初步分类和鉴定,了解鱼类外部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关键的分类单元、疑难种,以及需要深入了解遗传结构的种群进行精细的解析。这种“软硬兼施”的研究策略,旨在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为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资源提供一个更准确、更细致的图景。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将涵盖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鱼类多样性调查与物种鉴定: 形态学鉴定: 系统采集和整理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不同生境下的鱼类样本,包括成鱼、幼鱼、以及本书研究的重点——鱼卵和仔稚鱼。利用先进的显微观察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微量X光成像技术等,对鱼类的外部形态(如体长、体高、头长、眼径、口裂大小、鳍条数、侧线鳞数等)和内部形态(如骨骼系统、消化道结构、鳔的形态等)进行详细的测量和描述。建立一套规范的形态学鉴定流程,并参考国际通用的鱼类分类系统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采集到的所有样本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 分子鉴定: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特别是形态上难以区分的类群,提取DNA,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如COI、Cytb等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和比对。建立一个针对中国近海鱼类的高质量DNA条形码数据库,用于辅助形态学鉴定,解决传统方法难以区分的近缘种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研究需求,选取其他分子标记,如核基因、微卫星位点等,进行更深入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 鱼卵与仔稚鱼的研究: 形态学特征的详细描述: 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对于了解鱼类早期生命史、繁殖生态以及种群补充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描述该区域常见鱼类鱼卵的卵径、卵膜纹饰、卵黄及油球的形态;仔稚鱼的体形、鳍的原基发育、骨骼钙化过程、口器和消化道的早期发育特征,以及各阶段特有的斑纹和色素分布。通过对大量标本的系统观察,构建不同鱼种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图谱,为准确鉴定提供依据。 生态分布与环境关联: 结合鱼卵和仔稚鱼的采集地点、时间和水文环境数据(如水温、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浓度等),分析不同鱼种卵、仔稚鱼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例如,分析特定鱼种的卵和仔稚鱼是否倾向于分布在特定的水层或水文区域,这与它们的繁殖策略、幼体存活率以及最终的渔业资源补充密切相关。 早期生命史的生态学意义: 探讨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与繁殖策略、孵化成功率、幼体存活以及营养获取方式之间的关联。例如,某些鱼类的卵可能具有特殊的浮力或附着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繁殖生境;仔稚鱼的口器发育速度和初级饵料的偏好,直接影响其早期生长和死亡率。 3. 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结构分析: 遗传多样性评估: 利用分子标记(如SNP、微卫星、线粒体序列等),评估该海域不同鱼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多样性是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抵抗疾病和保持长期生存能力的基础。 种群结构解析: 分析不同地理区域或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同一鱼种的种群结构,例如,是否存在遗传上的隔离种群,种群间的基因流状况如何。这有助于理解鱼类的迁移、扩散模式,为渔业管理中的种群划分和资源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物种形成与演化研究: 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重建该海域鱼类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探索不同种群的形成历史,以及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如何受到地质历史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4. 渔业资源评估与保护策略: 生物学特征总结: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系统总结该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繁殖、食性、洄游规律等。 资源现状评估: 整合现有调查数据和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渔获量、资源结构等进行初步评估,识别资源枯竭的风险。 提出保护与管理建议: 根据对鱼类多样性、种群结构、分布以及资源现状的深入认识,为该海域的渔业管理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例如,划分禁渔区、规定捕捞限额、保护重要产卵场和幼体栖息地、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等。 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书的研究将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 样本采集与保存: 采用多种渔具(如拖网、围网、刺网、延绳钓等)在不同海域、不同季节进行系统的鱼类样本采集。对采集到的鱼卵、仔稚鱼和成鱼进行及时的现场初步处理(如测量、拍照、取样)和规范的保存(如福尔马林固定、乙醇保存、冻存)。 形态学测量与观察: 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显微测量系统),利用光学显微镜、立体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鱼卵、仔稚鱼及成鱼的形态特征进行精细观察和数据采集。 DNA提取与PCR扩增: 采用标准的DNA提取试剂盒,从鱼类组织样本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使用通用引物对目标基因(如COI、Cytb、16S rRNA等)进行PCR扩增。 DNA测序与数据分析: 将PCR产物送往专业的测序公司进行测序。利用专业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如MEGA、Geneious等)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校对、比对,并利用BLAST等工具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进行物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分析: 使用专门的遗传分析软件(如Arlequin、STRUCTURE、PopGene等)对分子标记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如杂合度、等位基因频率)、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群体分化指数(Fst)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等。 统计学分析: 对采集的形态学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方差分析(ANOVA)、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等,揭示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 GIS空间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鱼类分布、环境因子等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揭示鱼类资源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预期成果与社会价值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科学价值: 全面提升对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多样性的认识,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提供重要补充。 为解决鱼类分类学上的疑难问题提供新的证据,特别是对鱼卵和仔稚鱼的鉴定将更加精准。 揭示不同鱼类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模式,为理解物种的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格局提供新的视角。 为海洋生物学、生态学、渔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社会价值: 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渔业管理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渔业部门进行渔情预测、资源评估和捕捞规划提供信息支持,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增强公众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资料,培养新一代的海洋科技人才。 总之,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为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资源研究树立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我们坚信,通过对鱼卵、仔稚鱼及成鱼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剖析,将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这一宝贵海洋资源的现状,并为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地理区域(比如黄海与南海)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分布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角。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物种名录,而是将这些生物置于它们所处的物理海洋环境中进行深入分析。有一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水温和盐度梯度如何影响某些特定经济鱼类卵子的孵化成功率,这个分析深度远超我之前接触的任何教材。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海洋动力学与生物繁殖策略联系起来,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看到了海洋生态系统内部精密的运作机制。我仿佛能闻到书中描述的那些特定水团带来的气味,感受到洋流携带幼体漂移的轨迹。这种将生命现象融入到广阔海洋背景下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海洋生态的复杂性油生敬畏之心。

评分

对于一个侧重于海洋生态管理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里关于特定目标物种幼体早期存活率的统计模型和预测分析部分,简直是金矿。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近岸污染对浮游生物群落影响的案例研究,书中通过追踪特定污染事件后,相邻海域几种关键捕食性仔鱼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警示。这些数据分析不仅扎实有力,而且图表直接展示了从输入(污染源)到输出(生物响应)的逻辑链条,让人能清晰地看到科学数据如何转化为政策建议的基础。我甚至尝试用书中的方法论去复核我手头上的监测数据,发现其方法的普适性和可靠性非常高。这种实操性极强的部分,让这本书从纯粹的学术参考书,升华为一个实战性的指导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体现了一种对知识传播的尊重。整体色调沉稳大气,用纸的质感也很适合反复翻阅,即使在灯光下查看那些色彩斑斓的侧视图也不会反光刺眼。我发现书中的图表设计非常人性化,比如那些用来对比不同年龄阶段幼鱼体长的柱状图和折线图,它们的坐标轴划分清晰,数据标注精准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掌握关键趋势。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章节过渡处插入了一些关于特定研究区域历史变迁的小故事,这些穿插的文本使得原本厚重的科学著作有了一种人文关怀的底色。这种平衡感做得非常好,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让人愿意捧起它,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真正享受探索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确实高得惊人,但最吸引我的是它对“稀有与特有种”的关注。很多图鉴往往只偏重于常见或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而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去细致描绘那些在特定深海热液口或海山附近发现的、仅在局部区域分布的卵和幼体。作者对于这些“隐秘生命”的描述充满了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秘密的深海寻宝之旅。当我看到那些形态奇异、在普通水层中从未见过的幼鱼描绘时,我感觉自己仿佛通过这本书的视角,窥探到了海洋深处尚未被完全理解的生命多样性。这种对知识前沿和未解之谜的探索精神,是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一点,它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去思考,在这片广袤的水域之下,还隐藏着多少我们尚未命名的奇迹。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真是令人赞叹,特别是那些对特定鱼类卵子和幼鱼的微观描绘,细腻到让人能清晰地辨认出它们在发育过程中的微小变化。我记得有几页专门展示了不同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那张关于特定季节底层水域微小生物分布的图谱,简直是一件艺术品。作者在描述这些生物形态特征时,不仅使用了严谨的科学术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便于理解的比喻,比如将某种仔鱼的头部比作“一颗微缩的琥珀”,这种生动的语言让原本晦涩的形态学描述变得异常有趣。翻阅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物种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卵壳的纹理到初孵幼鱼的眼位变化,都做了详尽的记录和比对。尤其是在区分那些形态极为相似的种类时,书中提供的测量数据和关键鉴别特征,对于实际的海洋生物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图鉴范畴,更像是一部微观世界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