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魚卵與仔稚魚

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魚卵與仔稚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萬瑞景,張仁齋 著
圖書標籤:
  • 魚卵
  • 仔稚魚
  • 中國近海
  • 海洋生物
  • 海洋生態
  • 漁業資源
  • 海洋學
  • 生物學
  • 生態學
  • 幼體魚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07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430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9
字數:6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漁業資源的資深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圖文的形式重點記述瞭隸屬於18目73科137屬的222種海洋硬骨魚類魚卵、仔稚魚的發育形態,其中,隸屬於16目62科122屬的178個種類鑒定到種這一分類階元;受參考資料所限,還有41個種類僅能鑒定到屬以及3個種類僅能鑒定到科。概述種或屬的早期生活史研究概況,介紹某些相關種類的早期發育形態。書中包括86幅魚卵和600幅仔稚魚的發育形態圖以及17幅相關種類的插圖,涉及各個種類以及相關種類的發育生物學和生態學等信息,同時記錄瞭所記述種類的分布海域以及樣品的采集海區與采集時間。部分種類的早期發育形態信息為我國的首次記述。

作者簡介

  萬瑞景,男,1955年7月齣生。研究員。大連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與煙颱大學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海洋魚類早期生活史及生態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傢和部級項目專題、國傢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5項;作為學術骨乾參加國傢的級彆項目2項、基金重大和麵上項目3項、國傢的級彆項目和專項專題4項以及省部級項目8項。目前在研的項目有3項,發錶論文40餘篇、參編專著8部。

前言/序言

  魚類生活史中,魚卵(fish eggs)和仔稚魚(fish larvae)發育過程是魚類生命周期中兩個非常短暫、形態學、生理學和生態學等特性變化明顯的過渡時期(趙傳絪和張仁齋, 等, 1985);是魚類生命周期中數量最多、死亡率最高的脆弱時期(殷名稱, 1991)。魚卵和仔稚魚隨海流的漂移性和對海洋環境變化的敏感性,海洋環境因素的細微變化將對其存活、發育和生長産生強烈的影響,海洋食物網中,魚卵和仔稚魚又是主要的被捕食者之一,在海洋生態係統中,魚卵和仔稚魚發育階段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響瞭種群的早期補充,決定瞭世代的強弱(Van der Veer et al., 1990; Hovenkamp, 1992; Ellis and Nash, 1997),對資源量的波動以及魚類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著深遠的影響(Hjort, 1914; Chambers and Trippel, 1997)。因此,開展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是魚類資源調查、早期補充機製和種群數量變動、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漁業生物多樣性與資源養護、漁業管理比如當前擬進行的配額製捕撈管理以及魚類增、養殖學等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對闡明魚類早期補充以及資源變動與可持續産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生態補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趙傳絪和張仁齋, 等, 1985)。
  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的理念更新主要體現在:1)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始對魚卵和仔稚魚形態特徵觀察和種類鑒彆(趙傳絪和張仁齋, 等, 1985);2)Hjort(1914,1926)提齣魚類資源的數量變動與仔稚魚的數量有關,特彆是與卵黃完全被吸收後不久的後期仔魚死亡率的關係更為密切,而卵黃被吸收後的後期仔魚的存活率取決於海區中適閤仔魚攝食的天然餌料的多少,而不單純決定於親魚産卵量多少的論斷,確立瞭魚類早期生活史階段死亡過程對資源補充變動的驅動作用的理念;3)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利用魚卵、仔稚魚調查資料估算魚類資源量的研究以及圍繞著決定魚卵、仔稚魚發育、生長的生態學因子所展開的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殷名稱, 1991; Lasker, 1975; Cury and Roy, 1989),且已逐漸發展成為研究魚類早期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水産科學的一個新領域——魚類早期發育生物學;4)近十幾年來,全球海洋生態係統動力學研究計劃(GLOBEC)中將陸架區生物地球化學與動力學之間的耦閤對重要的經濟資源産卵場的形成和變化的影響以及海洋生態係統中關鍵種類的早期補充過程研究列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唐啓升等, 2005a; 2005b);目前,圍繞國傢對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以及麵臨的漁業生境退化和漁業資源衰退等問題,相關的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近海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補充過程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2015CB453300)”(973項目)正開展關鍵棲息地的形成和變遷過程與機理、關鍵資源補充過程與機理、漁業種群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效應等研究,闡釋種群早期生活史生境的變遷特徵及其驅動基礎、關鍵資源補充過程與重要海洋生物-物理過程的耦閤機製、補充群體的分散輸運過程和動力學基礎、攝食策略和餌料生物種群變動與飢餓死亡過程、早期生長和存活過程、逃避敵害策略和被捕食死亡過程的環境驅動基礎、種群生活史對生境變化的適應性響應機製,探究近海漁業種群早期生活史生境修復和資源養護的理論基礎和科學途徑(金顯仕等,2015)。
  魚類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在國際上受到瞭高度重視,1968年聯閤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根據聯閤國糧農組織海洋資源研究顧問委員會(FAO Advisory Committee on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FAO ACMRR)第四、五次會議的推薦,設立瞭魚卵和仔稚魚調查工作組(A Working Party on Fish Egg and Larval Surveys)並圍繞魚卵、仔稚魚調查技術規範和研究方法展開瞭一係列的調研和研討,1977年FAO頒布瞭第175號漁業技術文件——Standard Techniques for Pelagic Fish Egg and Larva Surveys並將“魚卵、仔稚魚”統一簡稱為“Ichthyoplankton”(Smith and Richardson, 1977)。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ICES)曾舉辦瞭三次國際學術研討會,Moser 和Mariliave也分彆主持召開瞭國際研討會,革新瞭漁業種群補充機製及數量變動研究的相關理念(Blaxter, 1974; Lasker and Sherman, 1981; Blaxter et al., 1989; Moser et al., 1984; Kendall and Marliave, 1985)。從1977年起美國漁業學會(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AFS)每年舉辦一次仔魚學術年會(Annual Larval Fish Conference),展示和交流國際上相關研究成果和動態,到2015年共召開瞭39屆會議。近幾屆的年會分彆將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海洋漁業種群的産卵生態,仔魚的分散輸運與種群連通性,攝食、生長和存活策略,仔魚食物網與捕食者-被捕食者相互作用,早期生活史階段不同死亡過程對資源補充影響的評估分析,早期生活史階段死亡過程對資源補充變動的驅動作用以及種群的適應性響應和資源數量變動等科學問題列為重要的議題之一(Browman and Skiftesvik, 2014,www. larvalfishcon.org,www.elhs.cmast.ncsu.edu)。在2014年召開的第38屆年會上,舉行瞭Hjort(1914)關於魚類早期生活史階段死亡過程對資源補充變動驅動作用的臨界期假設(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創立一百周年的專題研討——“Hjort 100th anniversary session on the contribution of mortality during early life in driving recruitment variability”,2014年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期刊第71捲第8期齣版瞭“Fluctuations in the great fisheries of northern Europe - Commemorating 100 years since Hjort's 1914 treatise”的專刊,專刊收錄瞭32篇文章,圍繞“Where we have been”和“Where we are”兩個方麵,緬懷Johan Hjort教授對“魚類早期生活史階段死亡過程對資源補充變動驅動作用”的非凡貢獻,並提齣瞭今後的努力方嚮——“Where we are going”。
  一個多世紀以來,對魚類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如下:(1)形態觀察與種類鑒彆。形態觀察包括直觀的,如魚卵、仔稚魚外部形態以及不同發育時期的個體形態和組織、器官以及係統發育特徵等層次的觀察、描述(沙學紳, 1962; 沖山宗雄, 1988; Blaxter et al., 1989),以及微觀的,如掃描電鏡觀察魚卵卵膜錶麵及受精孔(micropyle)的細微構造(卞曉東, 2008; Riehl, 1993; Breining and Britz, 2000; Bian et al., 2010),進而展開其種類的分類和鑒定工作。這一方麵的研究是以認識魚類早期個體發育階段生命現象的切入點,是開展魚類資源調查、研究魚類種群數量變動和早期補充機製以及魚類人工繁育技術的重要基礎。(2)早期發育階段的生態學研究。在形態特徵觀察與種類鑒彆的基礎上,主要研究魚卵、仔稚魚(包括當年的幼魚)的種類組成、數量分布;魚類早期發育階段不同發育時期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包括溫度、鹽度、透明度等物理因素和溶解氧、氨氮、重金屬離子等化因素以及餌料組成、餌料密度、敵害生物等生物因素(蔣玫和陳蓮芳, 2003; Sachiko and Tseuneo, 1995; Hirakawa et al., 1997)。(3)早期發育階段實驗生物學和生理學研究。主要針對單魚種開展相關的實驗與研究,研究魚類早期生活史階段的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徵及其變化規律,例如,授精機製、胚胎發育規律、仔稚魚發育時期的巡遊模式、攝食節律及生長率、化學組成、消化酶活性的消長、飢餓與營養狀況(單秀娟和竇碩增, 2008; Hunter, 1976; Yin and Craik, 1992)。(4)早期補充機製及其種群數量變動研究。這方麵的研究多數圍繞産卵場産卵場中魚卵和仔稚幼魚的豐度及其分布、産卵場的形成條件以及關鍵物理過程、生物過程對個體發育、生長、存活、分散輸運和補充影響的研究(王 榮等, 2002; Lasker, 1975; Cury and Roy, 1989; Veer et al., 1990; Leggett and Deblois, 1994; Zhang et al., 2002)。(5)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魚卵、仔稚魚種類鑒彆上的應用。近年來,利用綫粒體基因序列比對進行魚卵和仔稚魚種類鑒彆取得瞭一定的進展(施宏澤, 2002; Perez et al., 2005; Pegg et al., 2006)。
  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可獲得更多形態學無法得到的分類特徵,對産卵場相互交疊和産卵期相互交差、形態特徵近似、形態學分類比較睏難的疑難種類的分類以及形態學分類上存有疑問種類的驗證提供瞭新的方法和手段。然而,基因序列比方法耗時費力,而且需要事先建立龐大的DNA數據庫、也得在形態學上分齣大類的基礎上纔方便後續比對工作的進行,因此,基因序列比方法不大適用於大範圍海域生態調查樣品的分析與鑒定(Shao et al., 2002),是形態學分類的輔助手段之一。
  我國近海海域遼闊,地處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氣候特點獨特,近海生態係統中魚類資源豐富,在我國近海生態係統中,硬骨魚類的種類數量達1 519種(劉效舜等,1990),約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邵廣昭等,2001),一年四季在沿岸和近海海域都有硬骨魚類進行産卵繁殖(趙傳絪等,1985)。
  大多數海産硬骨魚類産浮性卵。浮性卵子(包括其初孵仔魚)在海洋中隨波逐流,不像少數由雄性或雌性親體守巢、護卵的種類,可以直接由護卵親體認識其卵子和初孵仔魚那樣去認識它們,而且它們的發育時間短暫、形態特徵變化顯著,與成魚形態差異懸殊,形態學分類比較睏難,有些種類的卵子和仔稚魚形態特徵極為相似,如鯡科(Clupeidae)、鑽光魚科(Gonostomidae)、燈籠魚目(Myctophiformes)等,僅能鑒定到科,如鯡科、鑽光魚科、鯵科(Carangidae)、石首魚科(Sciaenidae)、鰕虎魚科(Gobiidae)和鮃科(Bothidae)等,甚至僅能鑒定到目分類階元,如燈籠魚目、鰻鱺目(Anguilliformes)、鮋形目(Scropaeniformes)、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等,還有些種類不能識彆或者在分類上存有疑問(蔣玫和陳蓮芳, 2003; 萬瑞景, 2005; 萬瑞景和孫珊, 2006; 王金輝等, 2007; 鍾俊生等, 2007; Wan et al., 2010; 萬瑞景等, 2014)。目前已鑒定的仔稚魚種類數量僅是現存魚種的十分之一,而已鑒定的魚卵種數又約為仔稚魚種數的十分之一(邵廣昭等, 2001)。魚卵、仔稚魚種類的分類鑒定工作嚴重滯後,談不上全麵掌握魚卵、仔稚魚的種類構成、認識和瞭解魚類的早期補充狀況,製約瞭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以及相關學科的深入發展。
  當前我國近海魚類資源衰退,漁業生産由捕撈天然資源逐漸嚮放流增殖優良種群和人工養殖方嚮發展。開展增、養殖漁業及繁殖保護是改善和發展近海漁業生産的有效措施之一。而魚卵和仔稚魚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是發展增、養殖事業和開展種群養護工作的重要基礎。在魚類養殖的苗種培育過程中,也離不開對魚類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當前成功地正在進行的半滑舌鰨、大菱鮃、圓斑星鰈(國傢863計劃)、真鯛、褐牙鮃和東方魨等種類的大規模苗種培育生産,正是在多年來對其個體發育和種群繁殖等生物學和生態學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綜上所述,魚卵和仔稚魚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對海洋生態係統的研究以及促進增殖和養殖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在當前魚類資源齣現衰退現象,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背景下,幾十年來我們積纍瞭珍貴的我國近海海域與黑潮流域、太平洋西部熱帶水域的魚卵和仔稚魚調查資料。
  當前我國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的科研力量相當薄弱,在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專著方麵,迄今為止僅齣版一本《中國近海魚卵與仔魚》(趙傳絪和張仁齋, 等, 1985),遠遠落後於我國的颱灣地區與日本和歐美等國際上的研究同行,與國際研究同行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距,迫切盼望有新的研究成果問世,促進我國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縮小與國際研究同行之間的差距,提高我國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
  針對上述各學科發展的需要以及目前我國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的現狀,本書繼“中國近海魚卵與仔魚”(趙傳絪和張仁齋,等,1985)一書之後,對我們幾十年來曆次海洋生態調查所積纍的難能可貴的資料進行係統整理而寫成,為我國第二本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專著。由於受所掌握的參考文獻的限製,種或屬早期生活史研究概況的概述可能不夠全麵,同時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難免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同仁多加諒解和批評指正。
  本書得到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31272667)與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2013FY110700)的共同資助,寫作過程中始終得到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科研處處長莊誌猛研究員的熱情鼓勵、鼎力支持和幫助,在此深錶謝意。
  著者 2015年9月於青島


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的魚類資源:一本基於形態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綜閤研究 本書聚焦於中國管轄海域及其緊密連接的鄰近水域,旨在深入剖析該區域豐富的魚類資源。研究範圍涵蓋瞭從黃海、東海、南海,乃至延伸至部分北太平洋西部的海域,這些區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水文特徵以及多樣的生境,孕育瞭種類繁多、經濟價值巨大的魚類種群。本書的研究核心,在於通過結閤傳統的形態學研究方法與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對該海域的魚類多樣性、種群結構、分布規律以及生態適應性進行全麵而深入的探討。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是我國最重要的漁業資源基地之一,其漁業産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長期以來,過度捕撈、海洋汙染、棲息地破壞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對這一寶貴的海洋生物資源造成瞭嚴峻的挑戰。科學、係統地認識和評估該海域的魚類資源現狀,是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保護海洋生態係統健康、維護國傢海洋權益的根本前提。 傳統上,魚類資源的調查和研究主要依賴於形態學特徵,如體形、鰭式、鱗片、牙齒、骨骼結構以及內部器官的形態等。這些方法為魚類分類、鑒定和初步的種群區分提供瞭重要依據。然而,隨著生物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僅憑形態學特徵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足以準確區分近緣種、同域分布但存在生殖隔離的物種,或者揭示微小的種群遺傳差異。特彆是在對微小的魚卵和仔稚魚進行研究時,形態差異可能非常細微,增加瞭鑒定的難度。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DNA條形碼、綫粒粒體DNA分析、微衛星標記以及全基因組測序等,為魚類資源研究帶來瞭革命性的突破。這些技術能夠從分子層麵揭示物種間的親緣關係、種群間的遺傳分化、個體間的遺傳多樣性等信息,彌補瞭形態學研究的不足,能夠更精確地識彆物種,評估種群的遺傳健康狀況,追蹤魚類的洄遊路徑,甚至推斷物種的演化曆史。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將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兩種互補的研究手段相結閤,形成瞭一個更為全麵和深入的研究框架。通過形態學特徵,我們可以快速、有效地對大量樣本進行初步分類和鑒定,瞭解魚類外部和內部結構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對關鍵的分類單元、疑難種,以及需要深入瞭解遺傳結構的種群進行精細的解析。這種“軟硬兼施”的研究策略,旨在剋服單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為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的魚類資源提供一個更準確、更細緻的圖景。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書的研究內容將涵蓋以下幾個核心方麵: 1. 魚類多樣性調查與物種鑒定: 形態學鑒定: 係統采集和整理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不同生境下的魚類樣本,包括成魚、幼魚、以及本書研究的重點——魚卵和仔稚魚。利用先進的顯微觀察技術(如掃描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微量X光成像技術等,對魚類的外部形態(如體長、體高、頭長、眼徑、口裂大小、鰭條數、側綫鱗數等)和內部形態(如骨骼係統、消化道結構、鰾的形態等)進行詳細的測量和描述。建立一套規範的形態學鑒定流程,並參考國際通用的魚類分類係統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對采集到的所有樣本進行準確的物種鑒定。 分子鑒定: 選取具有代錶性的樣本,特彆是形態上難以區分的類群,提取DNA,利用DNA條形碼技術(如COI、Cytb等基因片段)進行測序和比對。建立一個針對中國近海魚類的高質量DNA條形碼數據庫,用於輔助形態學鑒定,解決傳統方法難以區分的近緣種問題。此外,還可以根據具體研究需求,選取其他分子標記,如核基因、微衛星位點等,進行更深入的種群遺傳結構分析。 2. 魚卵與仔稚魚的研究: 形態學特徵的詳細描述: 魚卵和仔稚魚的形態特徵對於瞭解魚類早期生命史、繁殖生態以及種群補充至關重要。本書將詳細描述該區域常見魚類魚卵的卵徑、卵膜紋飾、卵黃及油球的形態;仔稚魚的體形、鰭的原基發育、骨骼鈣化過程、口器和消化道的早期發育特徵,以及各階段特有的斑紋和色素分布。通過對大量標本的係統觀察,構建不同魚種早期發育階段的形態圖譜,為準確鑒定提供依據。 生態分布與環境關聯: 結閤魚卵和仔稚魚的采集地點、時間和水文環境數據(如水溫、鹽度、溶解氧、葉綠素a濃度等),分析不同魚種卵、仔稚魚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規律,以及它們對環境因子的響應。例如,分析特定魚種的卵和仔稚魚是否傾嚮於分布在特定的水層或水文區域,這與它們的繁殖策略、幼體存活率以及最終的漁業資源補充密切相關。 早期生命史的生態學意義: 探討魚卵和仔稚魚的形態特徵與繁殖策略、孵化成功率、幼體存活以及營養獲取方式之間的關聯。例如,某些魚類的卵可能具有特殊的浮力或附著能力,以適應不同的繁殖生境;仔稚魚的口器發育速度和初級餌料的偏好,直接影響其早期生長和死亡率。 3. 種群遺傳多樣性與結構分析: 遺傳多樣性評估: 利用分子標記(如SNP、微衛星、綫粒體序列等),評估該海域不同魚類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遺傳多樣性是種群適應環境變化、抵抗疾病和保持長期生存能力的基礎。 種群結構解析: 分析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同一魚種的種群結構,例如,是否存在遺傳上的隔離種群,種群間的基因流狀況如何。這有助於理解魚類的遷移、擴散模式,為漁業管理中的種群劃分和資源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物種形成與演化研究: 結閤分子係統學方法,重建該海域魚類物種間的親緣關係,探索不同種群的形成曆史,以及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如何受到地質曆史和環境變化的影響。 4. 漁業資源評估與保護策略: 生物學特徵總結: 基於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係統總結該海域主要經濟魚類的生物學特性,包括生長、繁殖、食性、洄遊規律等。 資源現狀評估: 整閤現有調查數據和本書的研究成果,對主要經濟魚類的資源量、漁獲量、資源結構等進行初步評估,識彆資源枯竭的風險。 提齣保護與管理建議: 根據對魚類多樣性、種群結構、分布以及資源現狀的深入認識,為該海域的漁業管理和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提齣科學、可行的建議。例如,劃分禁漁區、規定捕撈限額、保護重要産卵場和幼體棲息地、加強對瀕危物種的保護等。 研究方法與技術 本書的研究將采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 樣本采集與保存: 采用多種漁具(如拖網、圍網、刺網、延繩釣等)在不同海域、不同季節進行係統的魚類樣本采集。對采集到的魚卵、仔稚魚和成魚進行及時的現場初步處理(如測量、拍照、取樣)和規範的保存(如福爾馬林固定、乙醇保存、凍存)。 形態學測量與觀察: 使用高精度測量儀器(如遊標卡尺、顯微測量係統),利用光學顯微鏡、立體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對魚卵、仔稚魚及成魚的形態特徵進行精細觀察和數據采集。 DNA提取與PCR擴增: 采用標準的DNA提取試劑盒,從魚類組織樣本中提取高質量的基因組DNA。使用通用引物對目標基因(如COI、Cytb、16S rRNA等)進行PCR擴增。 DNA測序與數據分析: 將PCR産物送往專業的測序公司進行測序。利用專業的生物信息學軟件(如MEGA、Geneious等)對測序數據進行拼接、校對、比對,並利用BLAST等工具與GenBank數據庫進行比對,進行物種鑒定。 遺傳多樣性與種群結構分析: 使用專門的遺傳分析軟件(如Arlequin、STRUCTURE、PopGene等)對分子標記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遺傳多樣性指數(如雜閤度、等位基因頻率)、進行主成分分析(PCA)、群體分化指數(Fst)分析、係統發育樹構建等。 統計學分析: 對采集的形態學數據和環境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如方差分析(ANOVA)、迴歸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等,揭示不同因素之間的關聯。 GIS空間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將魚類分布、環境因子等空間信息進行可視化展示和分析,揭示魚類資源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預期成果與社會價值 本書的研究成果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科學價值: 全麵提升對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魚類多樣性的認識,為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提供重要補充。 為解決魚類分類學上的疑難問題提供新的證據,特彆是對魚卵和仔稚魚的鑒定將更加精準。 揭示不同魚類種群的遺傳結構和分化模式,為理解物種的演化曆史和地理分布格局提供新的視角。 為海洋生物學、生態學、漁業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豐富的數據和理論支持。 社會價值: 為國傢和地方政府製定漁業管理政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供科學依據,有助於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為漁業部門進行漁情預測、資源評估和捕撈規劃提供信息支持,提高漁業生産效率和經濟效益。 增強公眾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相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提供重要的學術參考資料,培養新一代的海洋科技人纔。 總之,本書旨在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為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的魚類資源研究樹立一個嶄新的裏程碑。我們堅信,通過對魚卵、仔稚魚及成魚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深入剖析,將能夠更全麵、更準確地把握這一寶貴海洋資源的現狀,並為實現其可持續利用和有效保護貢獻我們的智慧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確實高得驚人,但最吸引我的是它對“稀有與特有種”的關注。很多圖鑒往往隻偏重於常見或具有經濟價值的物種,而這本書卻花費瞭大量篇幅去細緻描繪那些在特定深海熱液口或海山附近發現的、僅在局部區域分布的卵和幼體。作者對於這些“隱秘生命”的描述充滿瞭科學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仿佛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秘密的深海尋寶之旅。當我看到那些形態奇異、在普通水層中從未見過的幼魚描繪時,我感覺自己仿佛通過這本書的視角,窺探到瞭海洋深處尚未被完全理解的生命多樣性。這種對知識前沿和未解之謎的探索精神,是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一點,它激勵著每一個讀者去思考,在這片廣袤的水域之下,還隱藏著多少我們尚未命名的奇跡。

評分

對於一個側重於海洋生態管理實踐的人來說,這本書裏關於特定目標物種幼體早期存活率的統計模型和預測分析部分,簡直是金礦。我特彆關注瞭關於近岸汙染對浮遊生物群落影響的案例研究,書中通過追蹤特定汙染事件後,相鄰海域幾種關鍵捕食性仔魚的種群密度變化麯綫,提供瞭一個非常直觀的警示。這些數據分析不僅紮實有力,而且圖錶直接展示瞭從輸入(汙染源)到輸齣(生物響應)的邏輯鏈條,讓人能清晰地看到科學數據如何轉化為政策建議的基礎。我甚至嘗試用書中的方法論去復核我手頭上的監測數據,發現其方法的普適性和可靠性非常高。這種實操性極強的部分,讓這本書從純粹的學術參考書,升華為一個實戰性的指導手冊。

評分

這本書的插圖質量真是令人贊嘆,特彆是那些對特定魚類卵子和幼魚的微觀描繪,細膩到讓人能清晰地辨認齣它們在發育過程中的微小變化。我記得有幾頁專門展示瞭不同海域的浮遊生物群落結構,那張關於特定季節底層水域微小生物分布的圖譜,簡直是一件藝術品。作者在描述這些生物形態特徵時,不僅使用瞭嚴謹的科學術語,還巧妙地融入瞭一些便於理解的比喻,比如將某種仔魚的頭部比作“一顆微縮的琥珀”,這種生動的語言讓原本晦澀的形態學描述變得異常有趣。翻閱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個物種細節的極緻追求,從卵殼的紋理到初孵幼魚的眼位變化,都做瞭詳盡的記錄和比對。尤其是在區分那些形態極為相似的種類時,書中提供的測量數據和關鍵鑒彆特徵,對於實際的海洋生物學研究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這本書遠超一般的圖鑒範疇,更像是一部微觀世界的史詩。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不同地理區域(比如黃海與南海)魚卵和仔稚魚的生態分布時所展現齣的宏大視角。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物種名錄,而是將這些生物置於它們所處的物理海洋環境中進行深入分析。有一章節詳細闡述瞭不同水溫和鹽度梯度如何影響某些特定經濟魚類卵子的孵化成功率,這個分析深度遠超我之前接觸的任何教材。作者似乎很擅長將復雜的海洋動力學與生物繁殖策略聯係起來,讀起來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看到瞭海洋生態係統內部精密的運作機製。我仿佛能聞到書中描述的那些特定水團帶來的氣味,感受到洋流攜帶幼體漂移的軌跡。這種將生命現象融入到廣闊海洋背景下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對海洋生態的復雜性油生敬畏之心。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它體現瞭一種對知識傳播的尊重。整體色調沉穩大氣,用紙的質感也很適閤反復翻閱,即使在燈光下查看那些色彩斑斕的側視圖也不會反光刺眼。我發現書中的圖錶設計非常人性化,比如那些用來對比不同年齡階段幼魚體長的柱狀圖和摺綫圖,它們的坐標軸劃分清晰,數據標注精準到位,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迅速掌握關鍵趨勢。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章節過渡處插入瞭一些關於特定研究區域曆史變遷的小故事,這些穿插的文本使得原本厚重的科學著作有瞭一種人文關懷的底色。這種平衡感做得非常好,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避免瞭閱讀過程中的枯燥乏味,讓人願意捧起它,不是為瞭完成任務,而是真正享受探索的過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