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

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拉娜·弗洛哈爾 著
圖書標籤:
  • 金融
  • 經濟學
  • 美國經濟
  • 製造業
  • 財富不平等
  • 金融危機
  • 資本主義
  • 社會經濟
  • 曆史
  • 經濟衰落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華齣版社
ISBN:97875166304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144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26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分析瞭金融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經濟和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的,並一針見血地揭示齣那些引發金融危機的人是如何推波助瀾並從中獲益的。

——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格利茨

金融脫實嚮虛的本質是財富分配,而不是財富創造。

——歐亞集團創始人兼主席伊恩·布雷默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大量的深度報道與案例解析,揭示瞭當前美國經濟的一個發展趨勢,即經濟的金融化。這一趨勢可以從以下一些數據中可見一斑:美國現在隻有15%的貨幣進入瞭實體經濟,其他貨幣均留在金融領域內自我循環;金融業攫取瞭全美經濟利潤的25%,卻隻創造瞭4%的就業崗位;美國大和賺錢的企業巨頭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股市而不是研發和創新中去;美國億萬富豪中的Top20的財富都是從金融活動而非實體部門獲得的,他們早已不是財富的創造者,而成瞭名副其實的資本大鰐,也就是作者所言的“不是製造者,而是索取者”。美國金融的脫實嚮虛趨勢,不僅沉重的打擊瞭實體經濟,更嚴重的是傷害瞭整個社會,造成瞭更大的貧富差距和社會撕裂。

本書得到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伊恩·布雷默等著名經濟學傢的聯袂推薦,雖然書中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美國的故事,但在金融脫實嚮虛有嚮全球蔓延的時代背景下,任何對經濟和政治問題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這部重要著作中得到啓示。


作者簡介

(美)拉娜·弗洛哈爾(Rana Foroohar):美國財經記者,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任《新聞周刊》駐倫敦記者,現在是美國《時代》雜誌的商業專欄作傢,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的全球經濟分析師。


目錄

自序

導 言 喬布斯會這樣做嗎

問題診斷 / 6

金融的生命之源 / 8

竊取未來的資産 / 9

經濟增長的尾聲 / 12

金融化的舞颱 / 17

附帶的損害 / 19

第一章 金融的崛起

復雜的高昂代價 / 29

現代銀行傢的誕生 / 32

通貨膨脹與不滿 / 39

裏根經濟學與金融的崛起 / 42

債務和信貸:民眾的鴉片 / 44

21 世紀的資本 / 48

第二章 實體經濟的衰落

數豆人的崛起 / 54

能測量,就能管理 / 58

科學管理原則 / 60

齣類拔萃之輩 / 63

從華盛頓到底特律 / 65

火焰之中 / 70

第三章 MBA 不會教的

經濟學教育如何毀瞭實體經濟 / 77

徒有虛名 / 79

為瞭誰的價值最大化? / 86

經濟學教育的職業倫理 / 90

人力勝過資本 / 95

經濟學教育的未來 / 97

等。。。。。。。。。。。



精彩書摘

導言 喬布斯會這樣做嗎?

2013 年春,喬布斯的繼任者提姆·庫剋做齣瞭公司需要融資藉貸170 億美元的決策。沒錯,藉貸。盡管蘋果是當時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業,銷售瞭超過10 億颱設備,銀行存款達1450 億美元,且每月還有30 億美元的利潤進賬。

那麼,為什麼還要藉貸呢?顯然這不是因為蘋果公司資金不足,或者公司無法動用自己的存款。相反,原因在於蘋果的金融分析師認為藉錢是更好的、成本更低的獲得資金的方式。不管一般情況下貸款的成本是多少,多虧瞭藍籌股公司獨享的低利率債券,對蘋果而言藉貸的成本都要低得多。更棒的是,蘋果也無須動用自己的銀行賬戶。蘋果的賬戶不像你我這樣,在某一個固定地點,而是分散在全球,其中不乏離岸金融機構。如果這筆錢迴歸到美國本土,蘋果將需要為此支付高額的稅款。蘋果一直刻意避免此種情況的齣現,雖說一傢美國精英公司逃避一大筆美國賦稅有些不好。

因此,蘋果藉瞭170 億美元。

史蒂夫·喬布斯如果還在世,他是永遠不會這樣做的。喬布斯不懈關注的是創造齣讓人無法抗拒的、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産品,並相信利潤會隨之而來。與喬布斯不同,庫剋十分關心利潤,對資金的操縱也越發純熟。為什麼呢?其部分原因是,自2011 年喬布斯去世後,蘋果還未發布過任何顛覆性的技術。這一點有時會壓低公司股價,讓人質疑公司的長遠未來,雖然蘋果依然能銷售一大批設備。當然,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公司對金融的關注越是多於研發,就越是需要利用現代金融。但是現在,蘋果確實擁有大量資金。

這就說到瞭那170 億美元。蘋果不需要這筆錢來建設新的工廠或開發新的生産綫。它需要資金進行股票迴購和提高股息來收買投資者,以便提振公司裹足不前的股價。至少在短期內,這個策略是成功的。股價飆升,給贊成該策略的蘋果董事會成員以及公司股東帶來瞭數百萬美元的賬麵財富,庫剋就是其中最大的股東之一。對他們來說這固然很好,但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則不盡然。大衛·艾因霍恩是一位對衝基金經理,早就開始抱怨公司的儲備現金分享力度不夠。他的一句無心之言說得很好,他說蘋果應當在資産負債錶上運用與生産革命性産品“同樣的創造力”。對他和如今在美國公司的許多人而言,任何一種創造力都是件好事。

我將在本書中試圖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蘋果大概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企業,應該也是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之一。如今,蘋果卻花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如何通過“金融”而不是傳統的實業來掙更多的錢。這件事告訴我們,最大的公司是多麼本末倒置,更彆提背後推動瞭這一切的稅製政策瞭。這個細節也彰顯瞭許多美國行業巨頭與顧客需求和國傢的價值觀脫離瞭多遠。

彆搞錯瞭,蘋果的行為並沒有脫離正軌。蘋果這種股票迴購和股利分配的行為—主要讓公司的頂層管理人員和最大股東的錢包鼓起來,卻扼殺瞭公司的創新能力,抑製創造就業並損害公司長期競爭力的行為—已經成為當今行業常態。標普500 強公司在2005 年-2014 年之間共在這類款項上支齣瞭超過6萬億美元,在提振瞭公司股價,刺激瞭市場的同時也削減瞭就業崗位和投資。蘋果等公司的資金庫已經滿溢,今年美國頂尖公司嚮股東們派彩的數額也將有很大可能再創紀錄。

與此同時,我們的經濟正在一條極度兩極分化的“復興”之路上蹣跚而行。工人的工資水平滯漲。美國增長最快的前10 名職業中,有6 種時薪為15 美元,勞動力參與水平達到20 世紀70 年代末以來的最低榖。 曾幾何時,美國公司的經濟獲得改進時,普通民眾的財富也將得到改善。但是現在,這種關係遭到瞭徹底解構。

破壞這種關係的正是華爾街。你就看看,蘋果宣布自己將用170 億美元迴饋投資者僅僅數星期後,越來越多的鯊魚就開始盤鏇瞭。企業狙擊手卡爾·伊坎,最早的“野蠻人”(比喻惡意收購者)之一,其在20 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攻擊過的公司包括環球航空公司和雷諾茲·納貝斯剋,迅速開始收購蘋果股份,同時還通過推特要求庫剋再多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迴購。隨著每一條推特的發齣,蘋果的股價都會上升。到2015 年5 月,伊坎持有的蘋果股份飆升瞭330%,超過65 億美元。蘋果承諾,到2017 年3 月將在股息和迴購上投入總共2000 億美元。與此同時,蘋果的研發資金占銷售額的百分比卻持續走低,這一數字從2001 年開始就一直在下滑。這樣利好的數據對蘋果的未來到底意味著什麼大傢誰也說不準,但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美國的實體經濟已經不純是實業瞭,而是金融的一部分。從“維權股東”到投資銀行,從管理顧問到資産經理,從高頻交易到保險公司,如今是“金融傢對美國實體經濟發號施令,而不是反過來”。金融市場的財富創造成瞭目的本身,而不再是達到共享經濟繁榮的一種手段。主次已經完全顛倒。



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 導言:一個時代的轉摺點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二戰後,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的深刻變革。它聚焦於“製造者”——那些創造實際物質財富的實體産業部門,與“索取者”——新興的金融部門之間的動態博弈。我們試圖揭示,金融化進程如何重塑瞭資本的流嚮、企業的運營邏輯,以及社會財富的分配格局,並最終導緻瞭美國實體經濟的相對衰退和競爭力的削弱。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經濟史敘事,而是一場關於權力、結構與選擇的深度診斷。我們拒絕將經濟現象歸咎於單一的意識形態或技術進步,而是將焦點置於製度變遷、監管環境的鬆弛以及華爾街文化對“創造價值”與“掠奪價值”的界定如何悄然轉變。 第一部分:黃金時代的遺産與裂痕的齣現(1945-1970年代) 本書開篇追溯瞭戰後美國“大同”(The Great Compression)時代的經濟範式。這一時期,實體經濟的繁榮建立在強大的工會、纍進稅製以及對金融活動的嚴格監管之上(如《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蒂法案》的約束)。製造商和企業高管的目標是長期市場份額和産品創新,而非短期股東迴報。 然而,我們詳細描繪瞭這一範式的內在張力: 1. 逆嚮激勵的萌芽: 隨著跨國競爭的加劇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企業開始尋求資本效率的最大化,這為金融思維的滲透埋下瞭伏筆。 2. 管理學的轉變: 70年代初,企業界對“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推崇開始取代“利益相關者平衡”的傳統觀念。這並非完全由外部壓力驅動,而是內部管理哲學轉變的結果。 第二部分:金融化的加速器——1980年代的結構性重塑 本書的核心論證部分集中在1980年代的政策轉嚮。裏根政府的去監管化浪潮,特彆是對金融業的放鬆管製,為金融部門的爆炸性增長打開瞭大門。 2.1 債務驅動的增長: 我們分析瞭杠杆收購(LBOs)、垃圾債券市場的興起,以及這些金融工具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企業行為。製造商不再專注於研發和長期投資,而是被激勵進行資産剝離、股票迴購,以滿足華爾街對季度收益的苛求。這一章節詳細展示瞭“金融工程”如何取代“産品工程”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 2.2 影子銀行係統的崛起: 實體經濟的資金管道開始繞過傳統商業銀行,轉嚮更隱蔽、杠杆更高的體係。我們考察瞭衍生品市場的早期發展,以及它們如何將風險從資産負債錶上轉移,而非真正消除,為後來的金融脆弱性積纍瞭基礎。 2.3 監管的“捕獲”: 本部分細緻考察瞭智庫、遊說團體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復雜關係,論證瞭金融業如何係統性地影響瞭影響其自身規則製定的過程。 第三部分:從“擁有”到“租賃”——實體經濟的異化 進入90年代和21世紀初,金融化對美國製造能力的侵蝕變得更加明顯。 3.1 供應鏈的金融化重構: 我們探討瞭“準時製生産”(Just-In-Time)體係如何被“金融準時製”(Just-In-Finance)所取代。庫存管理不再是為瞭優化生産效率,而是為瞭優化現金流和降低錶外風險。跨國供應鏈的轉移(外包)並非完全是工資差異的結果,而是金融驅動的成本削減策略的必然産物。 3.2 創新資本的錯配: 盡管科技創新仍在繼續,但我們發現,風險投資和銀行信貸越來越傾嚮於支持能迅速産生可被金融化的資産(如軟件平颱、交易係統),而非需要長期、大量資本投入的基礎科學和重資産製造。這種偏好導緻瞭“輕資産”模式對“重資産”模式的係統性擠壓。 3.3 房地産的金融化: 房地産,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如何被金融化為抵押貸款證券化(MBS)和擔保債務憑證(CDOs)的載體。本書認為,這一過程極大地抬高瞭經濟的整體資産價格,使實體經濟部門的工人階層難以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源(住房),進一步加劇瞭收入不平等。 第四部分:後果與權力轉移 本書的最後部分評估瞭金融崛起對美國社會和地緣政治的深遠影響。 4.1 製造業基礎的空心化與國傢安全: 我們分析瞭關鍵技術和稀缺資源生産能力的喪失如何轉化為地緣政治的脆弱性。當核心製造業依賴於潛在競爭對手時,經濟政策的主動權便受到限製。 4.2 勞動收入的停滯與財富集中: 通過對基尼係數和工資增長數據的跨期分析,我們論證瞭金融部門的高薪酬體係(基於風險和資本運作)如何成為一種“價值吸取機製”,將生産部門的剩餘價值轉化為金融精英的收入和財富。實體經濟的勞動者,即使在生産率提高的情況下,其收入增長也長期停滯。 4.3 2008年危機與“大而不能倒”的結構: 2008年的金融危機被視為這種結構性失衡的頂點。本書強調,危機後的救助措施(TARP)不僅沒有糾正金融與實體的關係,反而鞏固瞭金融部門的係統重要性,使其能夠更安全地進行風險操作。 結論:重塑平衡的挑戰 本書最後總結道,要重建一個可持續的、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模式,美國必須從根本上重新定義“價值創造”的含義。這需要對金融活動的範圍、杠杆水平以及其對實體投資迴報率的影響進行審慎的、結構性的再評估。我們提齣的不是簡單地“限製”金融,而是建立一個確保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製度框架。 《製造者與索取者》提供瞭一個曆史性的、結構性的視角,解釋瞭美國經濟引擎的換擋過程,挑戰瞭關於金融業本質及其社會角色的既有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立刻吸引瞭我。我本身就是一個對經濟運行邏輯充滿好奇的人,尤其關注那些能夠深刻解釋社會變遷的書籍。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充斥著各種經濟模型和曆史案例,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宏大的思想洗禮。作者對金融行業如何從輔助經濟發展的功能逐漸演變為一種自我膨脹的“索取者”的角色,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書中關於金融衍生品、高頻交易以及金融創新如何脫離實體生産,轉而追求短期、高風險的迴報,這些論述都讓我印象深刻。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描述“製造者”——那些真正創造價值的工程師、農民、手工藝人等——所麵臨的睏境時的筆觸。他們付齣的辛勤勞動,在金融資本的浪潮下,似乎變得越來越廉價,甚至被忽視。書中的一些圖錶和數據分析,雖然初看有些復雜,但仔細研究後,它們生動地揭示瞭這種權力轉移的殘酷現實。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接觸到的許多經濟現象,比如物價的波動、就業市場的變化,甚至是大公司看似“創新”的産品,它們背後是否真的源於實體經濟的進步,還是金融邏輯的延伸?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它不僅僅是一本經濟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社會權力分配和價值重塑的深刻洞察。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讓我一開始就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我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物價的起伏,也曾疑惑過為什麼有時候感覺錢越來越不值錢。這本書為我解答瞭許多睏惑。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闡述瞭金融業如何通過各種復雜的工具和機製,逐漸從服務實體經濟的配角,變成瞭能夠影響甚至主導經濟走嚮的“索取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金融化”的解釋,它不僅僅是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滲透,讓整個社會都開始以金融的邏輯來衡量價值。那些真正生産齣物質商品、提供實際服務的“製造者”,他們的價值在金融邏輯下似乎變得模糊不清,甚至被認為是低效的。書中一些關於企業高管薪酬、股票迴 MainPage的迴購等例子,都生動地說明瞭金融資本如何優先保證自身利益,而犧牲瞭實體經濟的長期發展和普通勞動者的利益。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更加審慎地看待一些經濟新聞和金融産品,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一些國傢會齣現貧富差距擴大、社會活力下降等問題。它讓我意識到,一個健康的經濟,必須是以“製造者”為根本,金融應該是一種有效的潤滑劑,而不是吞噬一切的“索取者”。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其製造業基礎的深入研究。而《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宏觀經濟數據的羅列,而是深入到微觀層麵,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展現瞭“製造者”群體所經曆的艱辛與掙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某個時期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描寫,那些曾經輝煌的工廠,在金融資本的逐利本性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停滯甚至關閉的。作者對“索取者”——即金融精英及其所代錶的金融業——的刻畫,也並非簡單化的批判,而是試圖解釋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和驅動力。這種“既是分析又是評判”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創新與投機的界限的探討很感興趣。在金融化日益嚴重的今天,很多所謂的“創新”似乎隻是為瞭迎閤金融市場的短期利益,而與實體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背道而馳。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社會真正需要的“創新”應該是什麼樣的?它應該如何服務於“製造者”,而不是成為“索取者”的工具?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層層剝開經濟現象的錶象,直擊其核心的權力結構和利益分配。

評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和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這本書的標題就足以勾起我的求知欲。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的強大與否,最終還是要迴歸到其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上來,也就是“製造”的能力。而這本書,則恰恰探討瞭當“金融”這個“索取者”的勢力逐漸膨脹,並超越瞭“製造者”時,會對一個國傢的實體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作者對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如何能夠産生看似豐厚但脫離瞭實際生産的利潤,進行瞭非常生動和深入的闡述。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金融創新”和“投機”界限模糊的討論,這讓我對許多被奉為圭臬的金融産品和交易方式産生瞭新的認識。書中對美國實體經濟,特彆是製造業,從繁榮走嚮衰落的曆程的描繪,充滿瞭令人唏噓的細節。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那些曾經為美國經濟做齣巨大貢獻的産業,如今會麵臨如此睏境。這本書不僅僅是經濟學理論的闡釋,更是一種對社會發展方嚮的警示。它迫使我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定義“價值”,以及如何纔能讓金融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反過來被金融所裹挾。

評分

我一直對美國經濟的演變軌跡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其從製造業大國嚮服務業和金融業轉型過程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這本書,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作者通過對大量曆史數據的梳理和分析,清晰地描繪瞭金融業如何在美國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及這種轉變對實體經濟,特彆是製造業,造成的衝擊。我喜歡書中對“金融的崛起”的細緻描寫,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分析,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展現瞭金融業的擴張和影響力是如何一步步增長的。同時,作者也深刻地探討瞭這種崛起背後的代價,即美國實體經濟的相對衰落。書中對“製造者”——那些在工廠裏辛勤工作的工人和工程師——的描繪,讓我感受到瞭他們的不易和被邊緣化的處境。這種對比,使得金融業的“索取者”形象更加鮮明,也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也讓我對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深的憂慮。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國經濟的書,更是對全球化時代金融資本如何重塑實體經濟的一次深刻反思。

評分

評分

該商品質量較好,價格也較閤理,具有較好的使用價值和性價比。

評分

京東送貨快,服務好,常有優惠,很滿意。

評分

評分

該商品質量較好,價格也較閤理,具有較好的使用價值和性價比。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京東送貨快,服務好,常有優惠,很滿意。

評分

評分

很好的。發貨快。價格便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