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析了金融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并一针见血地揭示出那些引发金融危机的人是如何推波助澜并从中获益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格利茨
金融脱实向虚的本质是财富分配,而不是财富创造。
——欧亚集团创始人兼主席伊恩·布雷默
本书通过大量的深度报道与案例解析,揭示了当前美国经济的一个发展趋势,即经济的金融化。这一趋势可以从以下一些数据中可见一斑:美国现在只有15%的货币进入了实体经济,其他货币均留在金融领域内自我循环;金融业攫取了全美经济利润的25%,却只创造了4%的就业岗位;美国大和赚钱的企业巨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股市而不是研发和创新中去;美国亿万富豪中的Top20的财富都是从金融活动而非实体部门获得的,他们早已不是财富的创造者,而成了名副其实的资本大鳄,也就是作者所言的“不是制造者,而是索取者”。美国金融的脱实向虚趋势,不仅沉重的打击了实体经济,更严重的是伤害了整个社会,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撕裂。
本书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伊恩·布雷默等著名经济学家的联袂推荐,虽然书中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美国的故事,但在金融脱实向虚有向全球蔓延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对经济和政治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这部重要著作中得到启示。
(美)拉娜·弗洛哈尔(Rana Foroohar):美国财经记者,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新闻周刊》驻伦敦记者,现在是美国《时代》杂志的商业专栏作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全球经济分析师。
自序
导 言 乔布斯会这样做吗
问题诊断 / 6
金融的生命之源 / 8
窃取未来的资产 / 9
经济增长的尾声 / 12
金融化的舞台 / 17
附带的损害 / 19
第一章 金融的崛起
复杂的高昂代价 / 29
现代银行家的诞生 / 32
通货膨胀与不满 / 39
里根经济学与金融的崛起 / 42
债务和信贷:民众的鸦片 / 44
21 世纪的资本 / 48
第二章 实体经济的衰落
数豆人的崛起 / 54
能测量,就能管理 / 58
科学管理原则 / 60
出类拔萃之辈 / 63
从华盛顿到底特律 / 65
火焰之中 / 70
第三章 MBA 不会教的
经济学教育如何毁了实体经济 / 77
徒有虚名 / 79
为了谁的价值最大化? / 86
经济学教育的职业伦理 / 90
人力胜过资本 / 95
经济学教育的未来 / 97
等。。。。。。。。。。。
导言 乔布斯会这样做吗?
2013 年春,乔布斯的继任者提姆·库克做出了公司需要融资借贷170 亿美元的决策。没错,借贷。尽管苹果是当时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销售了超过10 亿台设备,银行存款达1450 亿美元,且每月还有30 亿美元的利润进账。
那么,为什么还要借贷呢?显然这不是因为苹果公司资金不足,或者公司无法动用自己的存款。相反,原因在于苹果的金融分析师认为借钱是更好的、成本更低的获得资金的方式。不管一般情况下贷款的成本是多少,多亏了蓝筹股公司独享的低利率债券,对苹果而言借贷的成本都要低得多。更棒的是,苹果也无须动用自己的银行账户。苹果的账户不像你我这样,在某一个固定地点,而是分散在全球,其中不乏离岸金融机构。如果这笔钱回归到美国本土,苹果将需要为此支付高额的税款。苹果一直刻意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虽说一家美国精英公司逃避一大笔美国赋税有些不好。
因此,苹果借了170 亿美元。
史蒂夫·乔布斯如果还在世,他是永远不会这样做的。乔布斯不懈关注的是创造出让人无法抗拒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产品,并相信利润会随之而来。与乔布斯不同,库克十分关心利润,对资金的操纵也越发纯熟。为什么呢?其部分原因是,自2011 年乔布斯去世后,苹果还未发布过任何颠覆性的技术。这一点有时会压低公司股价,让人质疑公司的长远未来,虽然苹果依然能销售一大批设备。当然,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公司对金融的关注越是多于研发,就越是需要利用现代金融。但是现在,苹果确实拥有大量资金。
这就说到了那170 亿美元。苹果不需要这笔钱来建设新的工厂或开发新的生产线。它需要资金进行股票回购和提高股息来收买投资者,以便提振公司裹足不前的股价。至少在短期内,这个策略是成功的。股价飙升,给赞成该策略的苹果董事会成员以及公司股东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账面财富,库克就是其中最大的股东之一。对他们来说这固然很好,但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则不尽然。大卫·艾因霍恩是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早就开始抱怨公司的储备现金分享力度不够。他的一句无心之言说得很好,他说苹果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运用与生产革命性产品“同样的创造力”。对他和如今在美国公司的许多人而言,任何一种创造力都是件好事。
我将在本书中试图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苹果大概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企业,应该也是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之一。如今,苹果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通过“金融”而不是传统的实业来挣更多的钱。这件事告诉我们,最大的公司是多么本末倒置,更别提背后推动了这一切的税制政策了。这个细节也彰显了许多美国行业巨头与顾客需求和国家的价值观脱离了多远。
别搞错了,苹果的行为并没有脱离正轨。苹果这种股票回购和股利分配的行为—主要让公司的顶层管理人员和最大股东的钱包鼓起来,却扼杀了公司的创新能力,抑制创造就业并损害公司长期竞争力的行为—已经成为当今行业常态。标普500 强公司在2005 年-2014 年之间共在这类款项上支出了超过6万亿美元,在提振了公司股价,刺激了市场的同时也削减了就业岗位和投资。苹果等公司的资金库已经满溢,今年美国顶尖公司向股东们派彩的数额也将有很大可能再创纪录。
与此同时,我们的经济正在一条极度两极分化的“复兴”之路上蹒跚而行。工人的工资水平滞涨。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 名职业中,有6 种时薪为15 美元,劳动力参与水平达到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的最低谷。 曾几何时,美国公司的经济获得改进时,普通民众的财富也将得到改善。但是现在,这种关系遭到了彻底解构。
破坏这种关系的正是华尔街。你就看看,苹果宣布自己将用170 亿美元回馈投资者仅仅数星期后,越来越多的鲨鱼就开始盘旋了。企业狙击手卡尔·伊坎,最早的“野蛮人”(比喻恶意收购者)之一,其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攻击过的公司包括环球航空公司和雷诺兹·纳贝斯克,迅速开始收购苹果股份,同时还通过推特要求库克再多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回购。随着每一条推特的发出,苹果的股价都会上升。到2015 年5 月,伊坎持有的苹果股份飙升了330%,超过65 亿美元。苹果承诺,到2017 年3 月将在股息和回购上投入总共2000 亿美元。与此同时,苹果的研发资金占销售额的百分比却持续走低,这一数字从2001 年开始就一直在下滑。这样利好的数据对苹果的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谁也说不准,但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美国的实体经济已经不纯是实业了,而是金融的一部分。从“维权股东”到投资银行,从管理顾问到资产经理,从高频交易到保险公司,如今是“金融家对美国实体经济发号施令,而不是反过来”。金融市场的财富创造成了目的本身,而不再是达到共享经济繁荣的一种手段。主次已经完全颠倒。
我一直对美国经济的演变轨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其从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和金融业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清晰地描绘了金融业如何在美国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及这种转变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造成的冲击。我喜欢书中对“金融的崛起”的细致描写,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金融业的扩张和影响力是如何一步步增长的。同时,作者也深刻地探讨了这种崛起背后的代价,即美国实体经济的相对衰落。书中对“制造者”——那些在工厂里辛勤工作的工人和工程师——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和被边缘化的处境。这种对比,使得金融业的“索取者”形象更加鲜明,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让我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忧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国经济的书,更是对全球化时代金融资本如何重塑实体经济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其制造业基础的深入研究。而《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宏观经济数据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制造者”群体所经历的艰辛与挣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个时期美国制造业衰落的描写,那些曾经辉煌的工厂,在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停滞甚至关闭的。作者对“索取者”——即金融精英及其所代表的金融业——的刻画,也并非简单化的批判,而是试图解释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这种“既是分析又是评判”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创新与投机的界限的探讨很感兴趣。在金融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很多所谓的“创新”似乎只是为了迎合金融市场的短期利益,而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背道而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如何服务于“制造者”,而不是成为“索取者”的工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经济现象的表象,直击其核心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让我一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物价的起伏,也曾疑惑过为什么有时候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这本书为我解答了许多困惑。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阐述了金融业如何通过各种复杂的工具和机制,逐渐从服务实体经济的配角,变成了能够影响甚至主导经济走向的“索取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金融化”的解释,它不仅仅是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渗透,让整个社会都开始以金融的逻辑来衡量价值。那些真正生产出物质商品、提供实际服务的“制造者”,他们的价值在金融逻辑下似乎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认为是低效的。书中一些关于企业高管薪酬、股票回 MainPage的回购等例子,都生动地说明了金融资本如何优先保证自身利益,而牺牲了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普通劳动者的利益。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审慎地看待一些经济新闻和金融产品,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国家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活力下降等问题。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健康的经济,必须是以“制造者”为根本,金融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润滑剂,而不是吞噬一切的“索取者”。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这本书的标题就足以勾起我的求知欲。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上来,也就是“制造”的能力。而这本书,则恰恰探讨了当“金融”这个“索取者”的势力逐渐膨胀,并超越了“制造者”时,会对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作者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如何能够产生看似丰厚但脱离了实际生产的利润,进行了非常生动和深入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金融创新”和“投机”界限模糊的讨论,这让我对许多被奉为圭臬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书中对美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历程的描绘,充满了令人唏嘘的细节。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那些曾经为美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产业,如今会面临如此困境。这本书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的阐释,更是一种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警示。它迫使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义“价值”,以及如何才能让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反过来被金融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立刻吸引了我。我本身就是一个对经济运行逻辑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深刻解释社会变迁的书籍。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经济模型和历史案例,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宏大的思想洗礼。作者对金融行业如何从辅助经济发展的功能逐渐演变为一种自我膨胀的“索取者”的角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书中关于金融衍生品、高频交易以及金融创新如何脱离实体生产,转而追求短期、高风险的回报,这些论述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制造者”——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工程师、农民、手工艺人等——所面临的困境时的笔触。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在金融资本的浪潮下,似乎变得越来越廉价,甚至被忽视。书中的一些图表和数据分析,虽然初看有些复杂,但仔细研究后,它们生动地揭示了这种权力转移的残酷现实。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接触到的许多经济现象,比如物价的波动、就业市场的变化,甚至是大公司看似“创新”的产品,它们背后是否真的源于实体经济的进步,还是金融逻辑的延伸?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社会权力分配和价值重塑的深刻洞察。
评分京东送货快,服务好,常有优惠,很满意。
评分很好的。发货快。价格便宜
评分很好的。发货快。价格便宜
评分该商品质量较好,价格也较合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性价比。
评分该商品质量较好,价格也较合理,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性价比。
评分京东送货快,服务好,常有优惠,很满意。
评分很好的。发货快。价格便宜
评分好
评分很好的。发货快。价格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