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宋云彬日记(套装上中下册)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宋云彬日记(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云彬 著,海宁市档案局(馆) 整理
图书标签:
  • 宋云彬
  • 日记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民国
  • 回忆录
  • 史料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91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6
套装数量:3
字数:6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云彬日记》从1936年9月23日开始记录,至1966年8月15日止,记录了宋云彬30年的亲历。从桂林创办文供社、重庆主编民盟刊物《民主生活》;到1949年后北京教科书编审、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文史馆馆,错打成右派,北京中华书局编辑,参与点校“二十四史”;半生起伏,都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从一个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独特的视角,真实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人物3000多名。在宋云彬笔下,也记录了与300多名文化名人的交往,反映了社会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心路历程。
  本书后附人名索引,按音序排序,极便检索。

作者简介

  宋云彬(1897—1979),著名文史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浙江海宁人。1924年加入过中共,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编纂股长,“四一二”事变后任武汉《民国日报》编辑,兼国民政府劳动部秘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开明书店编辑,主持编辑校订大型辞书《辞通》,主编《中学生》杂志。抗战期间在桂林参与创办文化供应社,编辑《野草》杂志。抗战胜利后到重庆主编民盟刊物《民主生活》。1949年到北京,参加教科书编审工作。1952年回浙江任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1957年被错打成右派,次年调北京任中华书局编辑,参与点校“二十四史”。1979年2月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同年4月逝世。是头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一、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

精彩书评

  宋云彬先生1920年代起,在上海重庆桂林香港北平,1949年以后,从香港到北京杭州再回北京,是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少有的秉笔直书的记录者。宋先生日记值得关注,发掘其特殊的价值。  ——徐俊(中华书局总经理)

  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等先生不仅是上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的“开国功臣”,而且也是上世纪我国文化界、出版界很有名望的人物。宋云彬先生在晚年到中华书局从事“廿四史”点校工作期间,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的精神和他那很有“名士风度”的不羁性格,都使我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谢方(中外交通史专家)

目录

日记
一九三六年
桂林日记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〇年
昆明日记
一九四五年
北游日记
一九四九年
北京日记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〇年
一九五一年
杭州日记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甲午日记
一九五四年
乙未日记
一九五五年
日记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昨非庵日记
一九五八年在杭州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〇年
无媿室日记
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深柳读书堂日记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附录
文化苦旅六十年——怀念宋云彬先生(俞筱尧)
永远的怀念(宋京毅 宋京其)
从日记看我的外公(李平)
日记中涉及宋云彬亲属关系表
人名索引(宋哲编)
《晚清民国风云:时代见证者们的私人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套关于特定人物日记的简单汇编,而是一部精心策划、跨越数十年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的私人侧影集。我们精选了多位活跃于晚清至民国关键时期的重要或独特视角人物的日记、书信及手稿,试图以一种更为亲历者、更富情感张力和细节密度的视角,重构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面貌。 本丛书旨在突破传统历史叙事中宏大叙事的束缚,转而聚焦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点。通过这些未经粉饰的、充满日常琐碎与内心挣扎的记录,读者可以窥见历史事件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感受知识分子、实业家、地方士绅乃至普通市民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的真实心绪。 第一辑: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期 (约 1890s – 1911) 本辑侧重于清末的社会氛围与改革的艰难推进。我们收录了多位在维新变法、庚子国变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的士大夫的心路历程。 人物视角侧写: 一位京城翰林的私密记录: 记录了甲午战败后朝堂上关于“变法”与“守旧”的激烈争论,以及光绪皇帝密诏下的紧张气氛。他的日记中,既有对传统伦理的坚守,又不乏对新政的隐秘支持,真实展现了旧官僚阶层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复杂心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义和团运动期间,他对局势的观察与对朝廷决策的忧虑,这些记录往往比官方档案更具人情味。 江南地区实业家的早期探索: 选取了一位致力于近代纺织业的商人的日记片段。在这些记录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在洋货倾销的压力下,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艰辛。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技术引进的渴望、对官僚盘剥的无奈,以及对“富国强兵”的朴素信念。这些记录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底层动力。 海外留学生的心声: 通过几封往返家书和零星日记,展现了第一批赴日、赴欧留学生对国内现状的失望与改造中国的热切期望。他们对西方制度的观察、对国内政治腐败的痛心疾首,构成了革命思潮在知识阶层中酝酿的重要背景。 第二辑:革命与共和的阵痛 (约 1912 – 1927) 本辑聚焦于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初建的混乱与理想的破灭,以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人物视角侧写: 一位民国初年部级官员的政务手札: 这位官员在袁世凯称帝前后的日记,是研究北洋政府内部权力斗争的绝佳材料。记录了从“二十一条”交涉的内幕压力,到洪宪帝制闹剧落幕后的政治清算。其笔触冷静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政治秩序瓦解的深切无力感,极具历史感染力。 地方乡绅在权力真空中的应对: 选取了某一省份地方士绅关于地方治安、税收、教育等事务的通信集。在中央权力衰弱的背景下,地方精英如何维持社会稳定?他们如何周旋于各路军阀之间,既要保全家族利益,又要象征性地支持“共和”理念,这为我们理解民国初年“碎片化”的政治结构提供了微观证据。 早期文化社团成员的思辨: 部分关于新文化运动早期阶段的活动记录,展现了知识分子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激昂讨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决裂与重塑的探索。这些记录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显真诚和彷徨,透露出他们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 第三辑:动荡中的坚守与转型 (约 1927 – 1949) 本辑将目光投向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社会结构进一步现代化、意识形态冲突加剧的复杂阶段,直至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的尾声。 人物视角侧写: 抗战后方知识分子的艰难岁月: 选录了几位在西南联大或后方机构任职学者的随笔与日记。在颠沛流离中,他们如何坚持学术研究?如何在物资匮乏和空袭警报中维系教学?这些记录充满了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虑,以及在极端困境下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坚韧。尤其对西南联大的生活细节描绘,生动再现了那个“没有资本家,没有特权,只有穷教员和穷学生”的纯粹学术环境。 都市女性的现代化进程: 一位在上海或武汉从事教育或新闻工作的女性撰写的片段,反映了民国时期城市女性的觉醒与面临的新困境。她们在追求职业自由的同时,如何处理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她们对政治风波的关注,以及在社会变动中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构成了近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战乱前夕的社会百态: 包含了几位商界或专业人士在解放战争前后,对时局变迁的敏感捕捉。他们记录了物价飞涨、金融崩溃的日常体验,以及在“去留”抉择中的彷徨与挣扎。这些细节描绘了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普通中产阶层所经历的经济动荡与心理压力。 总结 《晚清民国风云:时代见证者们的私人叙事》集合的这些珍贵一手资料,以其极强的在场感和丰富的情感层次,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深邃的切面。它不是标准化的历史教科书,而是由无数条流淌着个人汗水、泪水与智慧的生命线编织而成的、鲜活而复杂的回响录。通过这些“他者”的目光,读者得以更全面、更具同理心地审视那段充满剧变与抗争的伟大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然而,阅读过程中也需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警惕。日记毕竟是记录者基于自身认知和立场写下的文本,它天然地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我们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事实全书”。比如,作者对某些同期人物的评价,可能带有私怨或误解,有些事情的描述可能因为信息不全或记忆偏差而失真。因此,在吸收这些宝贵信息的同时,读者需要不断地进行交叉比对和历史参照,才能尽可能还原出一个更接近历史原貌的图景。对我个人而言,这种带着“侦探”心态去阅读的过程,反而增加了阅读的乐趣——你需要辨识哪些是经过过滤的自我表述,哪些是未经修饰的客观观察。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记录的可靠性与局限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与必要性。

评分

一口气读完了第一册,最直观的感受是,文字的叙述方式与我们现在习惯的“口述历史”或“访谈录”有着天壤之别。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克制且内敛的,他似乎总是在记录事件,而非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这反而更考验读者的解读能力。比如对于某些重大历史转折点的描述,往往是几笔带过,但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巨大的,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反复咀嚼。这不像某些回忆录那样直白地把结论抛给你,而是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记录着自己所见所闻,留下了大量空白等待后人去填补。这种叙事风格,对于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原始材料,因为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感”。但对于仅仅想了解那位历史人物的“个人生活”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些耐心,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平实记录下的波澜壮阔。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考究的,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套值得细品的珍藏本。书脊上的字体排版很古典,嗯,有点像民国时期的老书影印过来那种感觉。内页的纸张选得也不错,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亮面纸,读起来眼睛舒服很多,尤其是记录历史人物的日记,本身内容就比较密集,如果纸张质感不好,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一些插图或者照片的排版,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文字的语境,让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当然,作为一套丛书,统一性是很重要的,这三册在视觉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不过,对于习惯了现代简约风格的读者来说,这种略显“复古”的整体包装,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但就内容载体的承载力而言,我认为这种选择是成功的,它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让你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对它背后的历史分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不同于官方文献的视角。我们通常通过教科书或宏大叙事来构建对一个时代的认知,但日记这种私人化的记录,则展现了历史的“侧面”和“背面”。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日常事务时,比如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经济压力或者家庭琐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挣扎与权衡,这些才是构成真实历史肌理的元素。这种“去神化”的过程,让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应对琐碎的日常,又是如何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寻找平衡点的。这种细节的展现,远比单纯的政治宣言来得生动有力,它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个体意志与时代宿命的交织,而非简单的对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透过一层厚重的幕布,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那一幕。

评分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套日记的文字功底确实不一般。即便抛开其史料价值不谈,其语言本身的韵味和结构也值得玩味。它的句子往往是短促而精炼的,尤其在情绪波动较大的记录中,那种看似平淡的遣词造句,反而能激发出更强烈的画面感。不像现代散文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这里的文字更像是对特定瞬间的精确捕捉,具有一种凝固住的时间感。有时候读到一些对当时社会风气或街头见闻的描写,那种场景再现的能力,简直就像一部黑白老电影在脑海中缓缓放映。对于喜爱古典白话文写作风格的读者,这套书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它证明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便是最私人化的文字记录,也能拥有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展现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叙事力量。

评分

送货快,价格有实惠,商品质量好

评分

宋云彬@做了什么

评分

好书,值得认真阅读。希望中华书局多出这样的书。

评分

书无塑封,下册封底右上角挤压变形严重。

评分

双十一活动买的,价格很优惠

评分

近代人物日记系列都是不错的书值得收

评分

宋云彬给中华书局搞了很多的书,日记很重要

评分

学术经典,值得细细读一读。

评分

与《红尘冷眼》比对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