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另古代帝位传承的博弈史,一幅延续两千多年的皇室自相残杀的历史画卷,一幕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宫廷权谋,跌宕起伏的连台大戏。
太子,是皇帝钦定的帝位的继承人。古代帝王妻妾成群,皇子众多,而皇位只有一个。储位,烫手的山药,令皇子们垂涎三尺。历史上,为了争夺兵权,围绕太子废立,上演了一幕幕父子反目、母子相残、兄弟血拼等惊心魂魄的同室操戈惨剧。
内容简介
《同室操戈:历史上的太子废立之争》以中国古代帝位传承为主线,用大量散布于二十五史的翔实史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南朝、北朝、隋、唐、宋、辽、金、明、清等十三朝,围绕帝位继承的太子废立,尔虞我诈,父子反目,母子仇加,兄弟血拼,明争暗斗,相互休养戮等一幕惊心动魄的同室操戈的血腥博弈。
读中国史,你会发现:几千年来,皇室内部,围绕帝位继承的太子废立之争,总周而复始,不断地轮回重演。
作者简介
上官平,陕西岐山人,兰州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兰州军区司产编研室主任。在国家和省级等报刊发表过上百篇文章,著有《帝王纵横》、《超级男人——中国帝王正史》、《超级女人——中国后妃正史》。
目录
西汉
为太子父皇失望居帝位母后玩弄——汉高祖刘邦皇太子刘盈(惠帝)及其皇太子、少帝刘某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政变失败母子俱亡——汉武帝刘彻皇太子刘据
东汉
废太子引发外戚、宦官交锋对阵乱朝政——东汉章帝刘妲皇太子刘庆及刘庆子、安帝刘祜皇太子、废而再立的顺帝刘保
三国
姐弟联手陷害太子父子生疑纷争连环——吴大帝孙权皇太子孙和、孙亮
西晋
帝痴呆皇后售其奸废太子八王急相煎——晋武帝司马衷皇太子司马通
南朝
夺帝位逆子弑父抢宝座胞弟杀兄——宋文帝刘义隆皇太子刘劭
内乱外患起父子同罹难——粱武帝萧衍太子萧纲、简文帝萧纲太子萧大器及弟弟、元帝萧绎太子萧方矩
争帝位弟行凶宠贵妃废太子——陈宣帝陈顼皇太子、后主陈叔宝及其皇太子陈胤、陈深
北朝
皇叔害太子血染皇冠顶——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太子、废帝高殷和孝昭帝高演皇太子高百年
隋
蒙冤屈兄废为庶人施伎俩弟代立太子——隋文帝太子杨勇和弟弟、炀帝杨广
唐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唐高祖李渊皇太子李建成
教子无良方太宗欲自杀——唐太宗李世民皇太子李承乾
死在父母屠刀之下的三兄弟——唐高宗李治皇太子李忠、李弘、李贤及李显
诛恶不成身先死——唐中宗李显皇太子李重俊
好了伤疤忘了痛——唐睿宗李旦皇太子、玄宗李隆基及其太子李瑛、李亨
宋
祖孙四代的恩怨与曲折——南宋高宗赵构皇太子赵旉、孝宗赵眘皇太子赵惇、光宗赵悖皇太子、宁宗赵扩及其皇子赵竑、赵昀(理宗)
辽
贪权力母爱偏移失帝位子叛他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太子耶律倍
遭诬陷母后蒙冤受牵连太子被杀——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太子耶律浚
金
父皇作恶身先死太子无辜身亦亡——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皇太子完颜光英
明
太子位上十九年帝王位上三十天——明神宗朱翊钧皇太子朱常洛
清
两立两废几多曲折皇兄皇弟各显野心——清圣祖(康熙帝)玄烨皇太子允礽
精彩书摘
西汉
为太子父皇失望 居帝位母后玩弄——汉高祖刘邦皇太子刘盈(惠帝)及其皇太子、少帝刘某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四月,西汉王朝建立者、平民出身的高祖刘邦去世后不到一个月,皇太子刘盈终于嗣位为汉惠帝。
在经历了8年备受煎熬的太子生涯后,这位自小跟着母亲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小伙,能够成为汉王朝第二任帝王,实在不容易! 此时此刻,面对巍峨森严的末央宫殿,群臣罗列山呼万岁的盛大场面,再看看金光灿灿的御座,当一切是那么真实无疑时,年仅17岁、性格懦弱的刘盈,顿时恍若大梦初醒,内心荡漾出了一种无法掩饰的喜悦。
正当春风得意,青春年少的刘盈,陶醉在初握权柄的美好感觉中还没有回过神时,他的母亲吕雉,却不甘心大汉王朝,从此由儿子刘盈发号施令。这位昔日带着一双儿女,既要为全家衣食操心,又要下地种庄稼的农妇,自从成为汉王朝第一位皇后之后,深切感受到了权力份量。想想那位二流子丈夫当初的赖样,再看看成了皇帝后的风光荣耀,对儿子嗣位,吕雉不但高兴不起来,心里反而很不痛快。为了能够由自己专权,吕雉正谋划如何将汉王朝权柄,控制在自己手中。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专权宿愿?在跟随夫君打天下的拼搏厮杀中,早已磨炼得野心勃勃,心狠手辣,计谋远高出儿子一筹的吕雉,为了不至于被臣僚们指责并引发内乱,经过千思万想,最终决定既不废掉儿子帝位,也不公开取代他,而是针对儿子个性懦弱这一特点,采取了一种很多人想象不出的方式,即从精神上、心理上,一举整垮年轻稚嫩,毫无统治经验的儿皇帝刘盈。
果然,刘盈坐上帝位没几天,吕雉便按自己蓄谋,对儿子刘盈无情地下手了。这天,吕雉将不知其阴谋的儿子,带到宫中一处偏僻厕所旁,强迫他去看早被自己剁掉手脚,捣瞎双眼,致聋双耳,凄惨地蜷缩着身子,痛不欲生的所谓“人猪”——夫君生前爱姬戚夫人。当思想毫无准备,不知母亲究竟要干些什么的刘盈,目光投在欲死不死,欲活不活,早已不成人样儿的戚夫人残躯时一刹那间,这位年轻皇帝,顿时被眼前这一惨景吓得嚎啕大哭,魂不附体。刘盈心理经不起这种残酷打击和惊吓刺激,一下便病得起不来。“帝视而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从此,吕雉这位不同寻常的女人,对被自己摧残得像具傀儡般的儿皇帝,尽情地玩弄摆布。
作为西汉王朝第一位皇太子,刘盈短暂的一生,遭遇的艰难实在太多了。不用说小时在乡下和战乱中度过的童年,就是成为皇太子后,由于父亲刘邦反复犹豫,又差点使得他和帝位失之交臂。幸运的是,在母后万般运作下,刘盈不但保住了太子身份,最终又嗣位为惠帝。然而初登帝位,母后给他的这手下马威,一下便把这位年轻皇帝心理、精神和身体,彻底击垮了。此后孱弱得像只羔羊的刘盈,成天以饮酒淫乐打发时光,“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汉王朝统治权柄,由此被吕雉紧紧地握于手中。
和绝大多数生于深宫之中,长在乳妈怀抱的皇太子相比,从小和父母在老家乡下生活并度过童年的刘盈,不仅是一位窝囊透顶的皇太子,同时也是个没有任何作为的帝王。
公元前211年(始皇帝三十六年),年已30出头的吕雉生下刘盈时,她那位“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赖汉二流子丈夫刘邦,才是秦泗水(今江苏沛县境内)一名小亭长。秦王朝基层官吏设置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就这点官职一到手,刘邦便“好酒及色”,“时饮醉卧”,成天沉浸于纵情享乐之中。不久刘邦因押运一批民夫去咸阳,有幸见到正在出行的秦始皇帝。面对前呼后拥的壮观场面,刘邦当场十分感慨地说,哎呀,男子汉就要有这种气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后来,刘邦再次押送民夫前往骊山,半道上许多人因怕服苦役纷纷逃跑。刘邦怕回去后县君追究责任,便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拉了一些志同道合者,在家乡沛县举兵造反。之后又会同和他一样起兵的项梁,共同反秦。经过几年艰苦征战,终于在公元前206年,一举推翻了秦王朝。
当刘邦揭竿而起,带领和他一样的农民起义反抗秦朝暴政时,吕雉此时却带着一双儿女,一天到晚正忙着下地干农活,料理庄稼,“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那个时候,母子3人,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不久,刘邦为项羽所逼离开家乡沛地时,本想带上家眷一起逃走,“收家室而西。“然而迫于形势,当他还没有来得及带上妻儿老小,便于匆忙中先跑了。项羽追到刘邦家中一看,吕雉和公公,早已带上孩子跑得没个踪影。“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后来,刘邦在路上意外地碰到和爷爷及母亲失散的一双儿女,姐弟俩一见到父亲,眼泪汪汪地急忙往父亲坐的车上挤。由于项军在后面紧追不放,为了逃命,刘邦竟然无情地将儿女推下车子,想自个逃跑。“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在场的夏侯婴一见刘邦如此自私无情,生气地指责刘邦说,就是情况再危急,你也不能丢下孩子不管。“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在夏侯婴劝说下,刘盈姐弟这才留在了父亲身边。“滕公(夏侯婴)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虽然见到了儿子和女儿,但父亲和妻子吕雉却没有踪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原来,失散后的刘父及妻子吕雉,这时也在到处寻找他。”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结果,吕雉被项羽部下抓获并作为人质留下,”羽常置军中以为质。“从此,吕雉在项羽手中被扣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6年(汉王元年)二月,自立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在秦王朝即将灭亡之际,为防止天下再度出现大混乱,便采取“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形式,以楚怀王名义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及汉中一带41个县,都南郑。一年后,刘邦又辗转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一带,并立7岁的儿子刘盈为王太子。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54岁的刘邦,经过多年征战灭掉项羽后,终于在济阴泛水(今山东荷泽附近)正式称帝,之后“乃西都洛阳”。称帝伊始,刘邦听从大臣建议,尊王后吕雉为皇后,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比起很多连御座边都没有沾一下的皇太子,从小在田间地头玩耍并帮着母亲下地干活,后来又被为了逃命的父亲差点丢弃不管的刘盈,随着父亲称帝,命运很快出现了大的转折。公元前195年(高祖十二年)四月,父皇刘邦去世后, 17岁的刘盈,终以太子身份,幸运地成了父亲一手开创建立的汉王朝第二任帝王。
刘盈虽然幸运地坐上了帝位,但是,回首十多年来所经历的诸多风波,无论从册立为太子之日起,还是真正坐上帝位,可以说一直就没有平静过。围绕刘盈短暂一生,由母亲吕后直接策划导演,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宫廷争斗,以及充满血腥之味的骨肉相残悲剧,始终很激烈。就连刘盈太子、在帝位上象征性坐了几天的少帝刘某(正史中无其名字记载,姑且以刘某相称),最终也未能逃脱奶奶吕太后魔爪。
身为刘邦嫡子的皇太子刘盈,命运为何充满了诸多曲折?这一切,说起来都和刘邦有关。原来,自从刘盈被册立为皇太子后,刘邦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加上在此之前,刘邦为汉王时的夫人定陶戚姬,也生下儿子刘如意。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刘盈和刘如意,刘邦越来越觉得,性格善良而又懦弱的太子刘盈,一点也不像他威武果断。所以总担心自己千辛万苦开创的江山,到刘盈手中不一定保得住。刘邦因一直想废掉刘盈,改立性格和自己相似的刘如意为太子。“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出于对刘如意偏爱,刘邦还将他留在长安,不让他到封地去。“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
刘邦这一想法,在野心勃勃的吕后和企望母以子贵的戚姬中间,引起了强烈震动。从此,一个为了保住儿子皇太子身份,一个为了能让儿子成为皇太子,俩人费尽心机,用尽手段,明里暗着为各自儿子想办法。从当时刘邦的想法看,刘如意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很大。一方面,因为父亲已经不喜欢刘盈,再就是他的性格颇象父亲。另一方面,刘如意那位比吕后年轻、颇具姿色的母亲戚姬,正为刘邦所宠幸。晋人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说,戚姬不但长得很漂亮,而且又能歌善舞,刘邦对她一直十分宠爱。“戚夫人善鼓瑟击筑(一种乐器),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由于刘邦经常和年轻貌美,舞姿动人的戚姬在一起,慢慢对年过40多岁的吕后,便有所疏远。“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这种情况,更增大了刘如意成为太子的可能。
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一位男人尤其是封建帝王,当他迷恋于美女妖冶的玉体时,情感立时就会倾斜。而生有皇子的美女,一时更会殊宠无比。在此情况下,为了其宠爱的美女,这些帝王什么事都会干出来。宁爱美女不爱江山者,大有人在。
果然,深知情势严峻的吕后,知道刘邦要废掉儿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时,当下就急得束手无策。“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情急之下,有人让她赶快去找刘邦器重的谋士张良,让张良帮她出主意。吕后听了,立即让大哥吕泽出面请张良。不料张良一听,却对吕后说,当初刘邦在危难之中时,我的一些意见建议,他还基本上能听得进去。可现在他成了帝王,我再说话,恐怕不一定能听得进去。再说他是因为宠爱戚姬母子要换太子,这种自家人的事,不要说我张良说了他不听,就是再有一百个大臣去说,恐怕他也听不进去。“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人何益。“
在张良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吕后更是急得不知所措。不过,这事要是搁到别的女人身上,听了也许早就没有信心。然而吕后就是吕后,她不但不气馁,反而更不甘心儿子被他人取代。对她来说,不管儿子多么无能,只要能坐上帝位,那么自己就会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太后。而一旦成为皇太后,就有机会掌握朝政大权。对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来说,这一点,正是她们梦寐以求的最大愿望。为了不至于理想落空,吕后硬着头皮放下面子,又找到张良,让他再想想办法。深知刘邦性格的张良,感到这时即便自己出面,对于决心已下的刘邦,肯定不会有多大作用。然而,拗不过经不起吕后再三求情,张良想来想去,只好为她出主意说,这时唯一的办法,只有请一向为刘邦尊重,并被人誉为“商山四晧”的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让4人做做刘邦工作,看能否保住刘盈太子身份。除此,恐怕再没有什么好办法。听了张良建议,吕雉很快让人找到这几个人,并送上太子刘盈亲笔信。在吕雉反复请求下,东园公等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为了能让这些人随时替自己出主意,吕雉特意将他们从商山接到长安,并安排住在张良府第。从此,4人暗中不断帮着吕后出主意。
公元前196年(汉十一年)七月,就在刘邦要准备换掉太子的关键时刻,原为项羽手下大将的九江王、后投奔刘邦又被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因在秦末坐法被黥面,又叫黥布),对刘邦和吕后大杀功臣,十分惊恐,并暗中打算起兵反抗。原来在此之前,野心日益膨胀的吕后,为了巩固后位并防止众大臣,对她和夫君权力构成威胁,两口子便将为汉王朝建立有过功劳的一些大臣,先后用计一个个除掉了。特别是善于将兵,多多益善,出奇制胜的韩信,被他们杀掉后,英布一时更加感到惶恐不安。“高后诛淮阴侯(韩信),(英)布因心恐。”韩信本来和张良、萧何,是刘邦夺取天下时最为倚重的三个得力助手。当初刘邦谈到自己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胜出时就对人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餽,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结果,吕后把韩信骗进宫里后,最终将他和三族全部残忍地用五刑杀了。“韩信之属皆受此诛。”当时五刑,说起来真是惨无人道。“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
韩信被杀后死后不久,刘邦和吕后又以谋反为名,将梁王彭越贬为庶人,发配到蜀地青衣(当时县名)。彭越在贬徙路上,正好碰到从长安到洛阳去的吕后。于是,彭越以为遇到了救星,当着吕后面,哭诉了一通冤曲,并天真地让她在刘邦面前替自己求情。吕后听了,故意装出很痛快的样子,满口答应帮彭越在刘邦面前说好话。彭越不知是计,转身跟着吕后折回洛阳。“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岂料吕后将彭越骗回洛阳后,却对刘邦说:“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不仅如此,吕后又让亲信“告彭越复谋反”,并建议刘邦对彭越满门抄斩。刘邦一听,当场表示同意。“上乃可,遂夷越宗族。”
韩信、彭越这两员大将先后被刘邦和吕后除掉之后,英布闻讯更加惊恐不安。而让英布最为接受不了的是,刘邦将彭越杀掉后,又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分送给其他诸侯吃。“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当刘邦让人将一份肉酱送到英布封地时,英布那天正在外面打猎,一看这人肉酱,顿时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心想刘邦既然对彭越都这样下手,而像他们这些人,迟早还不是一样下场。从此,英布一边暗中集结兵士,一边观察周边诸王有什么反映动静。准备刘邦一旦要对自己下手时,就带兵反抗。“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英布为此对部将们说,刘邦这家伙统治了十多年,年龄也大了,现在他肯定害怕征战打仗。如果我们起来反抗,他也无可奈何。如果不这样做,那我们就和韩信、彭越下场一样,迟早也得死在他手上。“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请将独患淮阴、彭越,今已死,余不足畏。”得到诸将领支持后,英布“遂反”。果然,身体已经有病的刘邦,闻得英布谋反,准备让太子刘盈带兵前去征讨。“黥布反,上疾,欲使太子往击之。”刘邦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方面因为身体有病,确实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叱咤风云,驰骋疆场;另一方面,也想借机考验一下皇太子,看他威望到底怎么样。
得知刘邦让皇太子刘盈统帅诸将领征讨英布的消息,吕后一下又慌了神。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求救于东园公4人。东园公等人对刘邦意图经过一番分析,为她出主意说,一定要设法阻止刘邦这样做,千万不能让年龄不大,又没有征战经验的太子去领兵冒险。“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意思说,太子作为嗣君,地位已经很高了,你再让他立多大功劳,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实际意义。相反,太子一旦失利,肯定会威信扫地,而刘邦必然乘机废了太子。东园公等人还认为,如果非要让年龄不大,威望不高的太子刘盈,去统帅这些曾和刘邦一起身经百战,浴血奋战,为汉王朝创建立有过汗马功劳的将领,这些人肯定会因为不服气而不尽力。这样做,如同让羊指挥狼去厮杀,狼不但不服,反而还会将羊吃掉。“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同时东园公等人还通过张良对吕后说,如今刘邦有病,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日夜在身边侍候,况且刘邦说过,“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由此可见,刘邦意思十分明确,就是要以刘如意取代太子刘盈。因而劝张良赶快告诉吕后,并出主意让她在刘邦面前,一边哭闹一边说,英布这个人,由于善于用兵,早就是闻名天下的一员猛将。你要让太子刘盈统帅众将领和他对阵,肯定会败阵。如今您虽然身体有病,但只要“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
前言/序言
一
在以私有制、世袭制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几乎所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上台后都要通过册立皇太子,预先为自己确立好接班人,以此延续并保证自家王朝统治的长久性。中国历史上,由此孕育产生了一大批身份高贵、地位至尊的特殊人物——皇太子。
早在四千多年前,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夏王朝,尽管还没有太子这一称谓,但帝位继承者,基本上全是帝王的儿子。灭夏而建的商王朝,开始有了太子的称呼。《史记》卷三记载说,商王朝第一任帝王汤去世后,由于太子太丁此前已死,按商王朝“太子死,立其弟”的规矩,由太丁之弟外丙继承了帝位。“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尽管商王朝帝位继承者实行兄终弟及,但实际情况也不尽然,其三十任帝王中,几乎一半是传位于子的。商之后,周王朝通常只立帝王长子为太子。如果太子万一不幸早死,再立其子为接班人。“周道,太子死,立嫡孙。”
周代以前,由于没有皇帝这一称呼,所以此前太子还不叫皇太子。自从秦始皇自称皇帝后,代秦而建的汉王朝,正式称太子为皇太子。刘邦上台伊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太子逐渐有了一些其他称谓,诸如“东宫”、“国本”等等。东宫原本是太子生活居住和处理事务之处,所以后来也有以东宫指称太子者。“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也。”“国本”之意,是说太子为“天下之本”。也有称太子为“储君”、“储贰”,言其就是将来的帝王。亦有尊称太子为“殿下”,“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于皇太子言殿下。”
除“国本”、“储君”、“殿下”等雅称,还有将太子称为“龙种”或“龙子”。自古以来,龙作为古人想象创造、集多种动物于一体的华夏图腾,一直为人尊崇。其形象早已跨过科学的门槛,成了一种家喻户晓而又神圣的民族象征。即便今天,国人还以龙的传人骄傲自豪。在自诩为真龙天子的帝王看来,他们的儿子,自然就是龙种龙子。患有男性不育症的东晋废帝海西公司马奕,为了有个皇子,竟制造骗局,“使左右向龙与内侍接,生子,以为己子。”老百姓为此编了一首歌谣讽刺说:“凤凰生一雏,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马驹,今定成龙子。”至于将太子喻为龙种的,更是比比皆是。隋文帝杨坚孙子杨俨(太子杨勇之子)出生后,有人就对他说“天生龙种。”杜甫在《哀王孙》一诗中也写道:“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总之,在古人包括帝王眼中,他们和太子,无疑都是龙种龙孙。
由于太子称谓具有专一性,在封建社会,一般人(包括起名)都不能叫太子。南齐武帝萧赜当政期间,有个姓皇的人起名叫太子,萧赜知道后就对人说:“皇太子非名之谓。”于是让那人将“太”字下面一点移到上面,“移点于外,易名为犬子。”处士何点为此对人说:“太子者,天地之所悬,三才之所系,今化而为犬,不得立矣。”这种改动,完全是封建统治者对普通百姓的蔑视。
将太子视为“国本”也罢,“龙种”也罢,说穿了,无非是彰显其身份地位的重要。
帝王之子既然都是龙子龙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都具有成为太子的资格和可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以家族统治为中心、以父权家长制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政权相结合的宗法制度下,对严格奉行这一制度而又多妻多子的帝王们来说,尽管每一个儿子都是自己血脉,但却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嫡、庶之分。只有他们和“配德乾元,恭承宗庙,徽音六宫,母仪天下”的皇后所生之子,即嫡子才具有“大宗”地位,而其余嫔妃所生之子,全属于“小宗”。为了保持帝位世代能在“大宗”中传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便成了册立太子的一条基本原则。“立嫡以长,礼之正也。”如果皇后一直没有生育,才能从其他嫔妃之子即庶子中,另选一位册立为太子。可见,除嫡子或长子外,其他皇子成为皇太子的概率很低。
二
太子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使得帝位的继承者,在多数情况下都非太子莫属。除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乱世末世,一些通过起义造反,浴血征战等手段,最终改朝换代登上帝位者外,正常情况下,一个嫡长子要想嗣位,首先要被立为太子。而能够成为皇太子,就意味着离御座只差小小的一步。
对任何一位嫡长子来说,能够成为皇太子,不仅是他本人梦寐以求的大喜事,同时也是所在王朝的大事。所以太子身份一旦确立,其王朝都要举行隆重盛大的册立仪式,皇帝要亲临现场并公开向天下宣布。而太子册立后,地位马上要高于其他皇子,有时甚至仅次于父皇。比如,每逢父皇出征、巡视等离开京师,一般由太子监国,临时代理父皇处理朝政大事。太子住所东宫,设有专门官署,有众多负责太子事务的官员。东宫还拥有类似帝王禁军的卫队及甲胄兵器。有的王朝东宫侍卫兵士,甚至达到了上万人之众。遇有节日,大臣还要按一定仪式程序朝贺太子。
太子拥有如此重要的身份地位,按说他们应该具备很高的素质,才能和这种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受立嫡立长所限,很多太子,即使素质低下,愚不可教,明显不堪继任,但想改变一下这种规矩,却很困难。
历史上曾有一些帝王,面对不成器的太子,也想改立其他皇子,结果迫于传统,最终都无奈地放弃了自己想法。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太子司马衷,由于智商低下,曾被人们称为“白痴”。司马炎早看出他不是理想的接班人,就和皇后杨艳(司马衷之母)悄悄商量,准备废掉司马衷而改立其他儿子。然而杨皇后却以《春秋》中说过“立嫡以长不以贤”为由,坚决不同意夫君破了这条规矩。“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司马炎挨了杨皇后一顿呛白,再也不提废太子事。结果,司马衷这个“白痴”,不但一直居于太子之位,后来还成了西晋最高统治者。在封建帝王中享誉很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想破一下这条规矩,同样未能如愿。贞观十二年,李世民曾和魏徵等就此进行讨论。李世民认为,“国家所以立太子者,拟以为君也。”如果嫡长子册立为太子后不堪继任,那就应当由其他兄弟来继位。岂料魏徵引经据典对他说,“自周以降,立嫡必长,所以绝庶孽之窥觎,塞祸乱之源本,有国者之所深慎。”李世民听了魏徵话,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后来,在太子问题上,这位杰出的封建帝王竟差点被气得自杀。
囿于这一规矩,很多帝王在统治期间,太子问题始终是放心不下和最为棘手苦恼的大事。因为太子素质高低,好与不好,废与不废,并非他们的意愿所能左右的。一些德才低下,昏庸愚劣的太子,因为皇太后、太后、皇后(母后),以及一些大臣偏袒支持,不但保住了太子之位,最终还嗣位为帝王。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等,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当然也有很多太子,尽管他们比刘盈、司马衷聪明很多,但在激烈残酷的内争中,他们不仅没有入主金銮殿。相反,围绕其太子生涯,却上演了一幕幕父子反目、母子相残、兄弟血拼等令人惊心动魄的惨剧。一些皇太子,不仅在激烈内争中和帝位擦肩而过,更有甚者,在自家人拼搏厮杀中,凄惨地倒在了父皇、母后及兄弟们的屠刀之下,成了东宫冤魂。
如今,当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深入森严的东宫,进入太子生活天地,揭开极为隐秘的宫廷内幕,这些不堪目睹的惨烈场面,仍令人心惊肉跳。
三
很多太子之所以命运多舛,终被废杀,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父皇和母后对太子猜疑不信任;兄弟们为争夺太子之位相互残杀;父皇移情其他嫔妃,太子因母后失宠受到冷落;奸佞之辈为了自身利益,挑拨帝王和太子关系并制造矛盾,以及一些皇太子自身素质低下等等,都是导致太子被废杀的原因。但从深层上看,私有制度下的世袭制,才是帝王和太子对立冲突的真正根源。
以私有制、世袭制为特征的专制社会,不管何种原因,一个人只要成为帝王,天下就是他自家的天下,江山就是自家江山的意识,总是十分强烈。为了保证统治大权能在嫡亲子孙中不断延续,世代相传,他们当然不会逾越立嫡立长的规矩。这种立嫡长不论德才的做法,必然将一些素质高于太子的其他皇庶子,无情地排除在一边。一些头脑比较聪明、甚至对王朝建立有过很大功劳的皇子,因不是嫡长子而不能成为太子,不仅对身为皇太子的兄长看不上和不服气,同时对父皇也会产生强烈的怨恨情绪。在怨恨、嫉妒、不服乃至野心等心理支配下,他们往往不顾亲情,拉拢联合一些权臣,铤而走险,直接向这一规矩的受益者皇太子发难,有的干脆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父皇。由于很多皇太子,并非帝王最优秀的儿子,更不是理想的帝位继承人。即便他们能够荣幸地嗣位,也只能说运气比庶兄弟们好些而已。历史上很多帝王之所以素质低下,昏庸无能,正是这种制度造成的。尽管一些帝王,也意识到了这种做法有不少弊端,但受其历史的局限,仍要极力维护和坚持这一制度。
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之所以坚持这种做法,除了确保费尽心机取得的江山和统治大权,不能落在庶子之手,更不能落入异姓手中等因素外,同时也为了防止诸多儿子、包括一些后妃、臣僚等觊觎太子之位乃至帝位而引发的种种内乱。
专制体制下,不论通过什么手段上台的帝王,也不论自己成为帝王的过程多么曲折,一旦坐上御座,绝不允许其他皇子争夺太子之位,同时更不容许皇太子等人向自己挑战。然而,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诱惑,有的皇太子由于按捺不住提前登基的野心,或明或暗地向父皇挑战。而一些为了自身利益的后妃和皇庶子,以及一些大臣,往往又推波助澜,或挑拨怂恿太子向父皇挑战,或拉拢其他皇庶子排挤太子,以保住他们既得利益。对大多数太子而言,东宫始终潜伏着让他们离开的危机。从成为太子之日起,很多太子就如履薄冰地苟活偷生。在激烈的储位之争中,一些皇太子被无情地废杀掉了。
被废杀的皇太子,几乎每个王朝都有。而每一个不管因何种原因被废杀的皇太子身上,都有着说不完、道不清的诸多坎坷曲折。有些皇太子被废杀,还引发了王朝内部的大乱,以至造成成千上万的无辜者,也死在了储位之争的血泊之中。西汉武帝刘彻太子刘据,位居太子之位三十多年后,因父皇听信奸臣谗言逼得起兵反抗,一时竟有数万人丧身。晋惠帝司马衷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等人废杀后,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发的“八王之乱”,更是惊心动魄。死于内乱中的百姓,多达几十万。至于很多皇太子被废时,帝王借机杀掉的大臣及东宫官员,更是无法历数。
即便一些终于坐上帝位的皇太子,其太子生涯,同样充满了很多坎坷曲折。明神宗朱翊钧的庶长子、居于皇太子之位十九年、嗣位仅一个月而死的朱常洛,从出生长大到立为皇太子,直至嗣位乃至死后,可以说一天都没有安宁过。父子之间、君臣之间、臣僚之间围绕朱常洛册立引发的“争国本”案,以及之后“梃击”、“红丸”、“移宫”三案,都和他有着直接关系。这种激烈尖锐的派系冲突,直到明亡才结束。
帝王和太子间的残酷冲突,无情地折射出了专制体制的腐朽与冷酷,以及统治集团内部为了权力尔虞我诈,六亲不认的残忍阴险。对帝王们来说,为了维护其地位,根本不管太子不太子,杀起他们来毫不手软。而一些野心勃勃、权力欲望强烈的母后,如吕雉、武则天等辈,只要能够专权,丝毫不念母子之情,为了除掉身为儿子的皇太子,同样十分凶残。至于众多皇子,只要能夺得皇太子地位,不管你是同胞兄长,也不管你是父皇钦定的皇位继承人,照样会将屠刀对准这些情同手足的兄长。在权力诱惑下,为了自己利益和地位,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没有一点点亲情和人性可言,只有野蛮凶残和赤裸裸的兽性。
面对如此残酷的内争,一些帝王之子,临死前无可奈何地悲叹说,如果有来世的话,再也不生在帝王之家。刘宋孝武帝刘骏之子刘子鸾,被后来继位为前废帝的哥哥刘子业上台后杀掉时,这个才十岁的少年无奈地说:“愿后身不复生王家。”没过几年,其最后一任帝王、十三岁的顺帝刘凖,被后来成为南齐太祖萧道成逼着禅位时,吓得躲在佛盖之下,哭作一团。而当刘凖听说萧道成不杀他时,边哭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子家。”隋炀帝杨广之孙、被王世充扶上台后又废杀掉的杨侗,遇害之日也悲叹说,“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可悲的是,这种现象,竟然持续了几千年,并且历久不断地轮番上演!
本书通过对部分帝王和太子间的激烈对立,以及围绕他们册立废杀引发的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由此上演的一段段曲折坎坷故事;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相互争斗,整得你死我活,血染东宫的厮杀悲剧;最终导致王朝动荡,天下大乱、混战不断等不堪回首的重大风波剖析,力图让人们能够全方位、多层面地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史,以及专制体制的腐朽黑暗与血腥。
四
考虑读者层面不同,全书采用学术性和通俗性结合、知识性和可读性结合的原则,力图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帝王和太子间的血腥博弈。书中采用的史料,全部出自《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纪事本末,同时还采用了部分野史笔记等。由于本书写作时间跨度长达数年,再加之本人学识有限,如有疏漏错误,诚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写作时曾得到很多领导、同事及挚友纯洁真诚、热情的帮助。在此衷心感谢李乾元、王国生、刘粤军、葛铁德、李星、张岳永及杨旭华等首长亲切关怀鼓励。杨闻宇、赵志荣、李海明、李玉柱、薛寒冰、邓宇、杜俊峰、马东红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乔平编审,从策划到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期间曾就本书的编写体例和部分内容的修改,多次商榷,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上官平
200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