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修订)
原价:28.80元
作者:陈勇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040247305
字数:360000
页码:30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的相关章节内容,选取了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普遍关注并产生较多疑问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64个疑难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所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学分析和阐述,观点准确,说理透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有助于教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效和质量。
目录
一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该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是什么?
二 大学生应当怎样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掌握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三 大学生怎样才能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五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改革创新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七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为什么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八 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九 什么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十 怎样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十一 为什么说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十二 名人名家的成长成功与理想信念关系不大吗?
十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强调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
十四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为什么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
爱国主义?
十五 大学生在校学习,有必要关注国家安全、强化忧患意识吗?
十六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十七 今天应怎样理解“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知识有产权”这样一些命题, 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十八 大学生应怎样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十九 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升华和集中体现?
二十 如何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
二十一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
二十二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二十三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有人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应怎样看待这种观念?
二十四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怎样?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十五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何时代价值?
二十六 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原则?
二十七 个人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反对个人主义?
二十八 在现实生活中,诚实守信的人有可能吃亏,而不诚实守信的人有时候可能占便宜,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诚实守信与搞市场经济是矛盾的吗?
二十九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今天的大学生还有用吗?
三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和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否脱离实际?
三十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倡向道德模范学习,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有何现实意义?
三十二 公共生活与大学生成长有什么关系?
三十三 为什么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断强化公德意识?
三十四 社会上某些人看见有人落水见死不救,看到有人被撞伤不闻不问,对见义勇为者不屑一顾。应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三十五 怎样认识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大学生应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三十六 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三十七 人生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择业活动中将如何表现出来?
三十八 面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三十九 “大学生谈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四十 名人名家正确处理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对今天的大学生有何启示借鉴?
四十一 “我又不犯法,学法有什么用?
四十二 如何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
四十三 如何理解法的古老含义和现代特征?
四十四 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
四十五 如何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四十六 “究竟是党大,还是法大?
四十七 宪法是高高在上的,还是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十八 如何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四十九 我国为什么不实行多党制?
五十 我国为什么不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五十一 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五十二 如何理解权利的主张与权利的放弃?
五十三 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五十四 怎样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十五 什么是人权?
五十六 “拾金不昧”在道德和法律上是怎样要求的?
五十七 如何理解有关著作权的几个问题?
五十八 亲属间有哪些权利义务?
五十九 如何正确理解正当防卫?
六十 怎样构筑国家安全的法律防线?
六十一 民法的诉讼时效制度是不是对权利人的一种惩罚?
六十二 如何理解有关《劳动合同法》的几个问题?
六十三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青年成才标准是如何论述的?学习这些论述对青年大学生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十四 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修订说明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初次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与它所探讨的严肃主题相得益彰。内容上,作者采用了非常细致的考据方法,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不断地在不同的史料之间进行交叉印证和比较,使得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信。其中关于地方官员在危机处理中的角色转变那一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我们通常认为官僚系统是僵化的,但这本书展示了在突发的、非理性的社会动荡面前,不同级别的官员是如何在“维持秩序”与“平息民怨”之间艰难权衡的,他们的决策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政治的考量。阅读体验非常沉浸,感觉就像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历史现场的肌理之中,去触摸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和情绪。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民众与恐惧之间复杂且永恒的关系。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历史著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侧写,简直是入木三分。这本书没有宏大叙事的框架,而是聚焦于微观的社会现象,通过对一些看似零散的民间传说和官方记录的梳理,成功地还原了一个时代民众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作者的文笔流畅,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信息传播和社会群体行为动力学的分析,一个未经证实的谣言是如何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社会中,迅速演变成席卷数省的集体恐慌的。那段落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猜疑和恐惧的气息。它迫使我思考,在信息不透明的环境下,人类的理性是如何被原始的恐惧所支配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深刻揭示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人们当时是如何感受的”。对于任何对社会心理学、历史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供了超越事件本身的深刻洞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挑战,因为它涉及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是巨大的。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用一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笔触,去解剖那些非理性的集体行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污名化”过程的细致描摹。一旦社会开始寻找替罪羊,理性就会迅速退居次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群体认同。作者通过对当时报纸、私人信函、地方志的细致对比,展示了“谣言”是如何一步步被“事实化”,最终演变为官方认可的“真相”的过程。这种对认知偏差和群体极化的探讨,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警示意义。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不是线性的时间叙述,而是围绕核心的“恐慌事件”进行螺旋式深入,每一次回顾都带来了新的信息增量,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线索。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对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了解得非常有限,甚至带有一些刻板印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仿佛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将那些沉睡在卷宗里的陈旧文字,重新点燃了生命。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的碎片,更是在重构一种失落的集体情感结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论部分对“时代精神”的总结,他并没有将这次事件简单归咎于迷信或愚昧,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变迁的背景下来审视。书中对社会底层流动性变化和权力真空期的描述,为理解为何“妖术”的指控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力,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学基础。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叙事魅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知识上的满足,同时也对人类社会在压力下的脆弱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的力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循环性”——尽管时代背景天翻地覆,但人类对未知和异己的排斥心理,似乎总能在新的土壤中找到滋生的机会。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他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小悲喜剧穿插起来。比如,书中对那些被卷入风暴中心的无辜民众的描述,寥寥数笔,却极具感染力,让人对历史的偶然性和残酷性产生深深的敬畏。它不像某些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清晰度,使得那些复杂的社会学概念被阐释得通俗易懂,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是:理解历史,不仅要看帝王的诏书,更要倾听底层民众的低语和恐慌的呼喊。它成功地让一个遥远的事件,变得触手可及,充满生命力。
评分大概翻了下,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开卷有益
评分蛮快的物流。然后包装已经拆了。才拍的。包装很完好。
评分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
评分包装特别好,书很棒,物流很快。好评!
评分纸张感觉一般
评分书保护的很好
评分刚拿到手,包装精美,快递给力。书是正版!很满意,看后对内容评价。
评分大概翻了下,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