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复古的字体排版,很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初翻开来,里面的版式设计也挺讲究,疏密有致,读起来不至于太压抑。不过,讲真,对于我这种对中古史了解不算太深入的读者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门槛,里面的许多术语和年代背景需要我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下,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我相信,一旦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这本书的价值就会慢慢显现出来。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存,让人在阅读中体验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没有任何错漏,这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能保证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不被打断。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选取和驾驭上展现出的深厚功力。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枯燥的事件和人名,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有机的、能够呼吸的中古欧洲社会图景。比如,他对卡洛林王朝兴衰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政治权力的更迭上,还深入挖掘了文化、宗教与地方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博弈。文字的笔触是那种典型的民国时期文人特有的典雅与严谨的结合体,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微走神可能就会错过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作者伏案疾书时的那种沉思状态。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真正热爱历史、渴望探究深层驱动力的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让人欲罢不能,也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细致的体察。
评分如果从纯粹的学术批判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但作为一本面向当代读者的“中古欧洲史”普及读物,它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显得有些“时代局限性”。例如,对某些社会阶层或边缘群体的关注度,相较于当代历史学研究的多元化视角,显得有所侧重。它更像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英群体对历史的一种宏观建构和价值判断的投射。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历史地位。相反,正是这种“局限性”,才使得我们能通过这本书,反向审视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方历史的认知框架和解读模式。将其视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文本,其意义甚至可能超越其本身的史学内容。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中世纪的欧洲,更是我们自己走过的文化道路。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一种与现代史学著作截然不同的风格。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速度而压缩信息的写法,反而更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有着古典文学的韵味。章节之间的过渡,有时候显得略微跳跃,但这或许正是民国学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基于现有资源和个人关注点所形成的独特叙事逻辑。比如,在讨论拜占庭帝国与西欧关系的章节里,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某个修道院日常生活的描述,这种“微观切入宏大叙事”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质感,让那些抽象的帝国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在细节中见精神”的处理方式,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脉动最终还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所构成的。当然,这也就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梳理这些看似零散却又环环相扣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概括为一种“慢火慢炖”的享受。它不像现代畅销史学那样有着明确的“爆点”或戏剧性的情节高潮,它的魅力在于一种持续渗透的力量。当你合上书本,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会不断回味作者对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独特剖析。比如,他对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论述,不再仅仅归因于社会需求,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谱系中去考察,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文化基因的传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思辨性的基座,让读者能够在其上构建自己的历史理解大厦。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思考路径。对于追求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珍贵财富,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印度属英本末译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印度属英本末译附:
评分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实。在历史理论上所研究考察的事物全体,即是此人类生活的经历。此处所谓人类生活的经历,不是指那作为一个动物在自然界的人类生存的经历而言,乃是指那为意识的活动的一个社会的生物的人类生活的经历而言。此种意义的人类生活的经历,其性质决非单纯,实为一种复杂的组成物。人类的经历,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包括人类在种种范围内团体生活的总合。人类在社会上,为一个人而生存,为氏族的一员而生存,为各种社团的一员而生存,为一国民的一员而生存,为民族的一员而生存,又为全人类的一员而生存。故吾人有个人的生活,有氏族的生活,有种种社团的生活,有国民的生活,有民族的生活,又有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经历,即由这些种种生活相凑泊相错综而成。我们要想了解人类经历的总体,不能不就此种种生活下一番剖析分解的工夫,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
评分《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系编译者于1920至1922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中古欧洲史的讲义,大部分内容以鲁滨逊所著《西部欧洲史》一书中前29章为蓝本。关于文明史方面,则取材于鲁滨逊与人合著的《欧洲史大纲》第一卷加以补充。书中对中古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思想及美术进行叙述和讨论,尤其重视基督教教会的介绍,对所述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如罗马教皇、查理曼大帝、马丁·路德等人一生及其事业予以了研究和讨论。
评分好评
评分工作简历 1917年学成回国,初任浙江省长公署助理秘书,不久即改任省视学。同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去北京,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他的著作译作《新史学》即成于此时。1922至192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7月省立一师与省立一中合并为新省立一中,任为首任校长。1925年任武昌师范大学校长。1926年何炳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先后任史地部主任、国文部主任、编译所所长、大学丛书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中学史学丛书》、《教育杂志》等书刊,兼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教授。1934年被选为中华学艺社理事长。1935年受聘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后期曾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抗战胜利后不久,受命改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1946年6月,何炳松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却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25日逝世于上海中华学艺社。墓葬金华城北道院塘。
评分鸦片事略·2·
评分这套都不错,促销购买,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