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炳松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欧洲史
  • 中古史
  • 学术著作
  • 文化史
  • 民国
  • 名著
  • 史学
  • 西方史
  • 陈寅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04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3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系编译者于1920至1922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中古欧洲史的讲义,大部分内容以鲁滨逊所著《西部欧洲史》一书中前29章为蓝本。关于文明史方面,则取材于鲁滨逊与人合著的《欧洲史大纲》第一卷加以补充。书中对中古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思想及美术进行叙述和讨论,尤其重视基督教教会的介绍,对所述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如罗马教皇、查理曼大帝、马丁·路德等人一生及其事业予以了研究和讨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鲁滨逊是美国的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和学者,他的这本教科书的风行,是没有能和他竞争的。我希望他现在靠了何先生给他的这一套优美的华服,在我国能受到更大的欢迎。
  ——陈衡哲
  
  何先生是一位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先生终身尽瘁于教育、学术、文化事业,其同事、学生遍布海内外,因此追慕先生的治学、办校的精神及高风亮节,定将鼓励我们为振兴中华,共同奋斗。
  ——周谷城

目录


弁言
第一卷 蛮族之入侵及基督教会之事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之目的
第二节 历史之起讫
第三节 中古时代之意义
第二章 蛮族入侵以前之欧洲
第一节 罗马帝国统一之原因
第二节 罗马帝国衰替之原因
第三节 罗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传入
第四节 纪元初年之基督教会
第五节 东部罗马帝国
第三章 日耳曼种人之入侵及罗马帝国之瓦解
第一节 西Goth王国与Vandal王国之建设及匈奴之入侵
第二节 东Goth王国之建设
第三节 罗马文学之衰替
第四节 东帝Justinian之武功及Lombard种人之入侵
第五节 Frank王国之建设
第六节 Frank王国之政情
第七节 蛮族与罗马文化之融合
第八节 中古时代之事业
第四章 罗马教皇之兴起
第一节 基督教会得势之原因
第二节 中古教会之政权
第三节 罗马教皇得势之原因及其机关之发达
第四节 罗马教皇Gregory the Great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种人之人教
第一节 清修主义及寺院制度
第二节 英伦三岛中之传道事业
第三节 欧洲大陆上之传道事业

第二卷 封建制度之发达及民族国家之兴起
第六章 Charles Martel及Pippin
第一节 Charles Martel之内政
第二节 回教之兴起
第三节 回教徒之武功回教国
第四节 Pippin之篡位
第五节 Pippin与罗马教皇之携手
第七章 Charlemagne
第一节 Charlemagne之性情
第二节 Charlemagne之征服Saxon种人
……
第三卷 皇帝与教皇之争雄及十字军
第四卷 中古时代之一般状况
第五卷 学问复兴
第六卷 宗教改革及宗教战争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五节 封建时代之私斗
  若就封建时代之规则及契约而论,则条分缕析,几乎事事皆有极详细之规定,似可维持当日之秩序及个人之自由。然试读当日之编年史,则大局之纷扰,干戈之云攘,无以复加。除教会外,几皆惟力是视。如诸侯而无力者,即无望其附庸之能尽其责。所谓忠顺,本属维持秩序之唯一原理,而食言之辈,在当时无论为诸侯或为附庸,亦正不一其人也。
  为附庸者,一旦有不满于其诸侯之意,每易人而事之。而附庸并有易主之权利,如诸侯不能公平司法,即可为易主之理由。然附庸易主之事,往往为谋利起见,遂背故主。故当日易主之事,史不绝书。凡附庸之有力者,或诸侯之无能者,则易主之举,往往随之而起。
  封建时代,除战争外无法律;所谓法律,即是战争。当时贵族,除战争外无职业;所谓职业,即是战争。诸侯附庸,好勇狠斗。权利尝有冲突之迹,人民皆有贪得无厌之心。故战争流血,习以为常。为附庸者,至少必与四种人战:其一,与其诸侯战;其二,与主教或住持战;其三,与其同僚战;第四,与其属下之附庸战。故封建之约束,不但不能担保大局之和平,反一变而为争斗之导线。人人皆存幸灾乐祸之心。不特此也,即家庭之内,亦时起萧墙之祸。因争夺家产之故,每有子与父斗,弟与兄斗,侄与叔斗之事云。
  在理论上,为诸侯者,既有司法之权,当然有排难解纷之责。然往往无能为力,亦不愿为力,盖恐一旦判决,无法执行,反增困难也。故为附庸者,每有争执,唯有诉诸武力之一途;争斗一事,遂为其一生最大之事业。争斗之事,并受法律之承认。十三世纪之法国法律及一三五六年德国之金令(Golden Bull)均无禁止争斗之规定!不过谓争斗之事,须以光明正大出之耳。
  争斗既息,则比武以资消遣。两军对垒,有同真战。罗比武马教皇及宗教大会常下禁止之令,即国王亦然。然国王喜斗者多,故每贻出尔反尔之诮。
  ……

前言/序言

  我国人研究西洋历史的道路,凡有两条,一是读西洋历史名著的原本,一是读中国人自己的编著或译本。
  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洋的历史学,靠了新材料的发见,及新史观的兴起,他的发达真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而历史名家的著作,也是日新月异,美不胜收。所以我们若能直接读他们的著作,实是研究西史的一条最简捷,最有效果的道路。但不幸因为文字的困难,因为书籍的昂贵和难致,这一条路便成为少数学者的私径了。于是大多数的学子,便不得不向第二条路走去。但第二条路也不是平坦大道。现在我国人自己所编的西洋史,在性质及数量上,均尚免不掉贫乏的讥评。国中为历史而研究西洋历史的人,已经不多;加之这一类少数的学者,又大都执教鞭于国内各大学,甚少闭门著书的机会。而西洋历史的材料,在国内更不易得,此尤足增加著书的困难和失望。
  至于译书的一件事呢,在表面上看来,他似乎是极易的,但实际上亦有许多困难。第一,历史的著作,大抵是偏于学术的,所以他定不能得到群众的狂热欢迎,因此,人们或因得不到相当的报酬而气馁。第二,凡是文笔清通的人,都能译几篇文艺小品,而不致有大舛误;但假使你不曾研究过历史,你译出来的史学名著,怕就要免不了“贻笑大方”“贻害后学”的一类考语了。第三,历史是最富于人性的一个学术,所以他的取材及范围,亦当以人为根据。欧美人所著的历史,在我们东方人用世界的眼光看来,有许多是累赘可删的,有许多是应当增加材料的。但这一件事更不易做,更非素无历史研究,或乏世界眼光者,所能下笔了。因此三个原因,历史名著的好译本,在今日的学术界中,遂等于凤毛麟角。
《中华文明的兴衰:从先秦到明末》 一卷跨越千年的史诗,一部洞察民族灵魂的深刻剖析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华文明发展全景图。它并非对已有断代史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基因与制度变迁的溯源与重构。本书聚焦于自原始社会萌芽至明朝中后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形态等核心维度上的演进脉络、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张力。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是什么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韧性与周期性危机? 第一部分:文明的胚胎与奠基(先秦至秦汉)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重点分析了“礼乐文化”与“血缘政治”的早期融合。 一、大河文明的孕育与早期社会结构: 我们将细致考察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早期聚落形态,分析仰韶、龙山文化与良渚文明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如何为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重点分析了氏族、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中的权力结构变化,尤其是神权与王权的交织。 二、思想的第一次大爆发——诸子百家: 本书将“百家争鸣”视为中华文明精神层面的“轴心时代”。我们不局限于对儒、道、法等主流学派的介绍,而是着重分析了各学派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儒家的“人伦秩序”:探讨其如何回应周代宗法制崩溃后的社会失序,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决定性影响。 道家的“自然无为”:将其置于春秋战乱的背景下,分析其作为一种哲学避世与治理理想的张力。 法家的“集权技术”:详细梳理商鞅变法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分析其如何提供了一条快速统一国家的“技术路径”,同时也埋下了中央集权过度膨胀的隐患。 三、秦汉帝国的确立与文化整合: 秦朝的速亡与汉朝的继起,构成了一个关于“统一的代价与代价的消化”的经典案例。我们重点分析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层含义,这不仅是一次思想上的垄断,更是一次政治权力对意识形态的首次大规模重塑。书中详细讨论了察举制、郡国并行制到最终中央集权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以及丝绸之路开辟在经济与文化交流上的双重意义。 第二部分:士人政治的勃兴与体制的重塑(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面对外部冲击与内部变革的关键转型期,突显了精英阶层(士人)在维系文明连续性中的核心作用。 一、士族的崛起与政治格局的松动: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如何固化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了士族阶层的形成逻辑,以及他们对政治清谈、玄学风尚的偏好,这种偏好对国家治理能力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二、佛教的深度本土化进程: 佛教并非简单的外来宗教,而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一次重大补充与挑战。书中详细描述了佛教义理与中国本土哲学(尤其是道家、儒家)的摩擦、融合,从天台宗、禅宗的创立,到寺院经济对地方社会的渗透,以及它如何为士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避所。 三、隋唐的再造:科举制与帝国形态的成熟: 唐朝的伟大在于其成功地打破了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我们着重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制度设计逻辑,它如何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选官体系,从而将广大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吸纳进国家机器。此外,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度,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成熟形态,其运行效率和对边疆(如羁縻政策)的管理模式,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内卷化与制度的僵化(宋元明) 宋代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近现代性”的萌芽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结构性矛盾开始积累的时期。 一、宋代的经济革命与文化转型: 宋代在商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和技术创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探讨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应用、以及“交子”的出现,如何标志着一种新的经济活力。然而,宋代的“重文抑武”国策,虽然带来了文人政治的鼎盛(理学兴起),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长期积弱。 二、理学的集大成与知识体系的封闭: 朱熹理学如何将儒家思想推向了哲学思辨的顶峰?本书认为,理学在构建宏大宇宙观的同时,也无意中强化了对个人行为规范的束缚,为后来的思想僵化埋下了伏笔。 三、元朝的民族统治与文化张力: 元朝的建立,是对传统汉地王朝模式的一次巨大颠覆。书中分析了蒙古统治者在保持军事优势与推行有效治理之间的张力,以及对社会阶层(“四等人制”)的划分如何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原的社会流动性。 四、明代的集权强化与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太祖朱元璋对皇权的空前强化(废丞相、特务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的进步、海外贸易的初步发展(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以及晚明士大夫群体中出现的早期个性解放思潮(如李贽),这些都是明朝末期社会危机爆发前夕的复杂前奏。 结语:中华文明的永恒张力 本书最终将落脚于对中华文明核心矛盾的提炼:中央集权的技术效率与地方社会活力的维持之间的永恒张力;精英阶层(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残酷操作之间的张力;以及文化认同的强大凝聚力与应对外部变局的创新性之间的张力。通过对历史运行规律的深入考察,我们力求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提供历史深度的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复古的字体排版,很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初翻开来,里面的版式设计也挺讲究,疏密有致,读起来不至于太压抑。不过,讲真,对于我这种对中古史了解不算太深入的读者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门槛,里面的许多术语和年代背景需要我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下,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我相信,一旦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这本书的价值就会慢慢显现出来。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存,让人在阅读中体验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没有任何错漏,这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能保证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不被打断。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选取和驾驭上展现出的深厚功力。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枯燥的事件和人名,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有机的、能够呼吸的中古欧洲社会图景。比如,他对卡洛林王朝兴衰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政治权力的更迭上,还深入挖掘了文化、宗教与地方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博弈。文字的笔触是那种典型的民国时期文人特有的典雅与严谨的结合体,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微走神可能就会错过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作者伏案疾书时的那种沉思状态。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真正热爱历史、渴望探究深层驱动力的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让人欲罢不能,也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细致的体察。

评分

如果从纯粹的学术批判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但作为一本面向当代读者的“中古欧洲史”普及读物,它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显得有些“时代局限性”。例如,对某些社会阶层或边缘群体的关注度,相较于当代历史学研究的多元化视角,显得有所侧重。它更像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英群体对历史的一种宏观建构和价值判断的投射。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历史地位。相反,正是这种“局限性”,才使得我们能通过这本书,反向审视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方历史的认知框架和解读模式。将其视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文本,其意义甚至可能超越其本身的史学内容。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中世纪的欧洲,更是我们自己走过的文化道路。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一种与现代史学著作截然不同的风格。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速度而压缩信息的写法,反而更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有着古典文学的韵味。章节之间的过渡,有时候显得略微跳跃,但这或许正是民国学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基于现有资源和个人关注点所形成的独特叙事逻辑。比如,在讨论拜占庭帝国与西欧关系的章节里,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某个修道院日常生活的描述,这种“微观切入宏大叙事”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质感,让那些抽象的帝国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在细节中见精神”的处理方式,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脉动最终还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所构成的。当然,这也就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梳理这些看似零散却又环环相扣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概括为一种“慢火慢炖”的享受。它不像现代畅销史学那样有着明确的“爆点”或戏剧性的情节高潮,它的魅力在于一种持续渗透的力量。当你合上书本,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会不断回味作者对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独特剖析。比如,他对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论述,不再仅仅归因于社会需求,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谱系中去考察,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文化基因的传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思辨性的基座,让读者能够在其上构建自己的历史理解大厦。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思考路径。对于追求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珍贵财富,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

印度属英本末译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印度属英本末译附:

评分

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实。在历史理论上所研究考察的事物全体,即是此人类生活的经历。此处所谓人类生活的经历,不是指那作为一个动物在自然界的人类生存的经历而言,乃是指那为意识的活动的一个社会的生物的人类生活的经历而言。此种意义的人类生活的经历,其性质决非单纯,实为一种复杂的组成物。人类的经历,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包括人类在种种范围内团体生活的总合。人类在社会上,为一个人而生存,为氏族的一员而生存,为各种社团的一员而生存,为一国民的一员而生存,为民族的一员而生存,又为全人类的一员而生存。故吾人有个人的生活,有氏族的生活,有种种社团的生活,有国民的生活,有民族的生活,又有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经历,即由这些种种生活相凑泊相错综而成。我们要想了解人类经历的总体,不能不就此种种生活下一番剖析分解的工夫,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系编译者于1920至1922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中古欧洲史的讲义,大部分内容以鲁滨逊所著《西部欧洲史》一书中前29章为蓝本。关于文明史方面,则取材于鲁滨逊与人合著的《欧洲史大纲》第一卷加以补充。书中对中古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思想及美术进行叙述和讨论,尤其重视基督教教会的介绍,对所述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如罗马教皇、查理曼大帝、马丁·路德等人一生及其事业予以了研究和讨论。

评分

好评

评分

工作简历 1917年学成回国,初任浙江省长公署助理秘书,不久即改任省视学。同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去北京,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他的著作译作《新史学》即成于此时。1922至192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7月省立一师与省立一中合并为新省立一中,任为首任校长。1925年任武昌师范大学校长。1926年何炳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先后任史地部主任、国文部主任、编译所所长、大学丛书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中学史学丛书》、《教育杂志》等书刊,兼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教授。1934年被选为中华学艺社理事长。1935年受聘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后期曾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抗战胜利后不久,受命改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1946年6月,何炳松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却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25日逝世于上海中华学艺社。墓葬金华城北道院塘。

评分

鸦片事略·2·

评分

这套都不错,促销购买,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