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选取和驾驭上展现出的深厚功力。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枯燥的事件和人名,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有机的、能够呼吸的中古欧洲社会图景。比如,他对卡洛林王朝兴衰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政治权力的更迭上,还深入挖掘了文化、宗教与地方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博弈。文字的笔触是那种典型的民国时期文人特有的典雅与严谨的结合体,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但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微走神可能就会错过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作者伏案疾书时的那种沉思状态。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真正热爱历史、渴望探究深层驱动力的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让人欲罢不能,也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细致的体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概括为一种“慢火慢炖”的享受。它不像现代畅销史学那样有着明确的“爆点”或戏剧性的情节高潮,它的魅力在于一种持续渗透的力量。当你合上书本,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会不断回味作者对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独特剖析。比如,他对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论述,不再仅仅归因于社会需求,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谱系中去考察,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文化基因的传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思辨性的基座,让读者能够在其上构建自己的历史理解大厦。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思考路径。对于追求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珍贵财富,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这本《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复古的字体排版,很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初翻开来,里面的版式设计也挺讲究,疏密有致,读起来不至于太压抑。不过,讲真,对于我这种对中古史了解不算太深入的读者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门槛,里面的许多术语和年代背景需要我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下,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我相信,一旦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这本书的价值就会慢慢显现出来。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存,让人在阅读中体验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没有任何错漏,这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能保证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不被打断。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一种与现代史学著作截然不同的风格。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速度而压缩信息的写法,反而更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有着古典文学的韵味。章节之间的过渡,有时候显得略微跳跃,但这或许正是民国学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基于现有资源和个人关注点所形成的独特叙事逻辑。比如,在讨论拜占庭帝国与西欧关系的章节里,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某个修道院日常生活的描述,这种“微观切入宏大叙事”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质感,让那些抽象的帝国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在细节中见精神”的处理方式,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脉动最终还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所构成的。当然,这也就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梳理这些看似零散却又环环相扣的线索。
评分如果从纯粹的学术批判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但作为一本面向当代读者的“中古欧洲史”普及读物,它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显得有些“时代局限性”。例如,对某些社会阶层或边缘群体的关注度,相较于当代历史学研究的多元化视角,显得有所侧重。它更像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英群体对历史的一种宏观建构和价值判断的投射。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历史地位。相反,正是这种“局限性”,才使得我们能通过这本书,反向审视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方历史的认知框架和解读模式。将其视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文本,其意义甚至可能超越其本身的史学内容。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中世纪的欧洲,更是我们自己走过的文化道路。
评分一代文豪老舍的阅读习惯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印象法”。他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喜欢“厚薄”法。他认为,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寻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的阅读法有极为幽默的名字:“牛嚼”与“鲸吞”。“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而“鲸吞”则是指,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评分秦汉史是记述和研究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断代史。这个时期的断限,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为止,包括秦(前221年至前206年)、西汉(前206年至公元8年)、东汉(25年至220年)三个朝代,和一个短命的王莽政权(公元8年至24年),共440年的历史。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吕思勉系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著述丰富,成就卓著。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先期出版的《先秦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次《秦汉史》的新版,以开明书店的实版本为底本,吸取了作者各杨、吕诸先生的校订成果,并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繁体横排、单行夹注。除订正子原书的一些讹误之外,其它如习惯用词、行文遣句、概念术语等,均未予改勋。《秦汉史》的札录,原是作者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所做的摘录,文字非常简略,有些只是揭示性的辑要,但都标有相应的页码,现以页下注的方式,附在正文之中,以便读者参考。著名秦汉史专家。1935年生于北京。1949年6月进入华北大学学习,1957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61年10月至1972年在西北政法学院任助教。1972年至1988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12月调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法律史研究所所长。1989年任司法部法律出版社副总编辑,1991年6月任总编辑。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著有《秦史稿》、《秦汉史》、《简牍概述》、《秦国发展史》、《秦汉社会文明》、《汉武帝》、《法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第一卷(主编)等。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到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经济,1925年冬回国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一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料学》、《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第一辑)、《中国史论集》(第二辑)、《历史问题论丛》、《翦伯赞历史**选集》、《中国历史概要》(合著)等。
评分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值得一买!
评分民国最后一个大师荟萃的年代!
评分然,不数年贸易日盛。嗣因印人时与构难,英君又准其在印用兵自卫,于是购兵船,举官长,练兵丁,筑炮台,规模渐扩。
评分民国学者的著作值得阅读,期中部分名词翻译与现在不同,读着有点别扭
评分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古欧洲史值得一买!
评分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系列,经历历史沉积,现在读来还是有所价值
评分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实。在历史理论上所研究考察的事物全体,即是此人类生活的经历。此处所谓人类生活的经历,不是指那作为一个动物在自然界的人类生存的经历而言,乃是指那为意识的活动的一个社会的生物的人类生活的经历而言。此种意义的人类生活的经历,其性质决非单纯,实为一种复杂的组成物。人类的经历,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包括人类在种种范围内团体生活的总合。人类在社会上,为一个人而生存,为氏族的一员而生存,为各种社团的一员而生存,为一国民的一员而生存,为民族的一员而生存,又为全人类的一员而生存。故吾人有个人的生活,有氏族的生活,有种种社团的生活,有国民的生活,有民族的生活,又有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经历,即由这些种种生活相凑泊相错综而成。我们要想了解人类经历的总体,不能不就此种种生活下一番剖析分解的工夫,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