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套装全36册)

中华民国史(套装全3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新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民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书籍
  • 套装
  • 史学
  • 中华文化
  • 政治史
  • 社会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242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民国史(套装全36册)》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兴亡的历史长卷。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有关地方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有关历史资料,以及国内收藏的大量民国书籍报刊,还广泛参考了台湾地区和国外出版的相关资料、著作、文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民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该部分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段,分为十二卷,约760万字。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献。

目录

中华民国史 第一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一卷 人物卷
中华民国史 第一卷 上
中华民国史 第一卷 下
中华民国史 第二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二卷 人物记
中华民国史 第二卷 上
中华民国史 第二卷 下
中华民国史 第三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三卷 人物传
中华民国史 第三卷
中华民国史 第四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四卷 人物传
中华民国史 第四卷
中华民国史 第五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五卷 人物传
中华民国史 第五卷
中华民国史 第六卷 人物传
中华民国史 第六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六卷
中华民国史 第七卷 人物传
中华民国史 第七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七卷
中华民国史 第八卷 人物传
中华民国史 第八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八卷 上
中华民国史 第八卷 下
中华民国史 第九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九卷 上
中华民国史 第九卷 下
中华民国史 第十卷 1941-1945
中华民国史 第十卷 1943-1944
中华民国史 第十一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十一卷
中华民国史 第十二卷 大事记
中华民国史 第十二卷 1947-1949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针对“中华民国史(套装全36册)”之外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避免任何格式化或表明是机器生成的痕迹。 --- 《东亚的黎明:近代中国的转型与世界格局的重塑》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而剧烈的转型过程。全书共分六卷,详尽考察了从晚清的衰微、帝制的崩溃,到共和理想的萌芽、军阀混战的泥沼,直至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国家形态的重建。我们的焦点在于理解“变”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以及这种转型如何重新定位了中国在世界历史坐标上的位置。 第一卷:旧秩序的瓦解与西力的冲击(约1840-1870) 本卷着重探讨传统中华帝国在遭遇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内部反应。我们不满足于罗列战争与条约,而是深入分析了士绅阶层的认知失调、财政体系的结构性危机以及儒家思想体系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自我辩护与初步松动。重点章节分析了鸦片战争及随后的冲突,如何不仅仅是军事失败,更是治理模式和知识体系的根本性挑战。我们考察了早期自强运动的局限性,指出其思想根源的保守性如何阻碍了技术引进向制度变革的深化。 第二卷:自强与更化:迟疑的现代化步伐(约1870-1895) 这一部分聚焦于洋务运动的复杂性。我们详细梳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在推动近代化过程中的博弈,如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在中央集权式微背景下的权力运作逻辑。技术引进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在本卷中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它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又在哪些领域因为对社会结构的触动过于谨慎而最终受制于人。甲午战争的爆发及其惨烈结局,被视为这场“半吊子现代化”的最终判决,它揭示了仅靠器物层面的学习无法挽救一个僵化的政治结构。 第三卷:危机的深化与理想的激荡(约1895-1911) 甲午战败后的“亡国”恐慌,是理解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关键。本卷详述了从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到梁启超的立宪呼吁,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救亡”转向“变革”。我们对戊戌政变后的余波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分析了其对知识界和地方精英的影响。清末新政的矛盾性被置于核心位置: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如废除科举、预备立宪;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权力真空的加剧和地方离心的趋势。晚清的财政压力、地方武装的抬头,以及革命思想的地下传播,构成了推翻帝制的社会土壤。 第四卷:共和的试炼与国家的重构(约1912-1927) 推翻帝制并非终点,而是更为痛苦的重建过程的开始。本卷细致梳理了中华民国初期的“共和”尝试。我们着重分析了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在实践中遭遇的结构性困境,特别是袁世凯专制主义的复兴如何扼杀了早期的宪政火花。军阀时代的形成,被解读为中央权力衰竭后,地方精英和军事集团对国家资源的再分配。本卷详细考察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的脉络,探讨了此时期文化与思想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清算的姿态,及其对未来政治话语体系的奠基作用。 第五卷:北伐的胜利与内部的整合(约1927-1937) 本卷聚焦于国民政府的崛起及其十年“建设期”。我们摒弃了将此阶段简单视为“统一”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一场艰难的、多方参与的国家整合运动。重点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如何通过军事手段(北伐)和制度建设(党治体制),试图建立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包括金融体系的改革、税收制度的重构、以及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努力。同时,本卷也毫不回避地分析了该政权面临的挑战:地方实力派的制衡、共产党势力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持续侵蚀。 第六卷:民族危机的全面爆发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约1937-1945) 尽管聚焦于转型,但抗日战争是塑造现代中国最终形态的关键断点。本卷不再专注于战役本身,而是分析了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光谱和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影响。战争如何迫使南京政府放弃了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转而向内陆迁移,并催生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动员。此外,本卷还将中国抗战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审视了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员的角色,以及战后对国际秩序重塑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本书的整体叙事逻辑,旨在提供一个连续的、内在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在剧烈的内外压力下,试图构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我们大量引入了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分析视角,力求超越传统政治史的局限,展现近代中国的复杂性、矛盾性与历史必然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内容排布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质,它不是一本用来在咖啡馆消磨时光的休闲读物,而更像是一种需要被“供奉”和“查阅”的工具书。我在查找一些关于特定条约签订背景资料时,发现它对外交文书的引用极其详尽,甚至连谈判桌上的一些细枝末节都得到了保留。这使得该书在作为“信史”的可靠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求全”的倾向有时反而会成为阅读的障碍。比如,我试图寻找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思潮分化的整体性概述,却发现这些内容往往被拆散在不同年代的政治运动章节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一个完整的图景。它提供了原材料,但并未提供精美的成品沙拉。因此,我建议非专业人士在阅读时,最好身边常备一张时间轴或者人物关系图,否则很容易因为细节过于庞杂而感到头晕目眩。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尽可能无遗漏的“数据库”,而非“解释框架”。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处理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力关系时的那种微妙平衡。中华民国是一个地方权力长期与中央博弈的历史,这套书没有回避这种“松散的帝国”的特征。它通过对各省驻军、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央政府实际控制力的边界线。比如,在描述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如何试图推行税收改革时,书中对地方士绅与官僚阶层联合抵制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地方利益集团时是何等困难。这种对权力渗透力边界的探究,远超一般历史读物所能触及的层面。然而,也正因为其宏大的视角,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显得相对稀薄。你很难从这36册中,读到哪个小市民在战乱中艰难求生的具体故事,也很少能捕捉到文化领域里那些前卫艺术家的激情瞬间。它更像是一部国家机器运行的物理学教科书,冷峻、精确,但缺乏人性的温度和鲜活的色彩。

评分

当我深入到套装中后期的部分,特别是涉及抗日战争与随后的国共冲突时,我开始体会到这部巨著的真正厚度——那种对宏大叙事的耐心与克制。它并没有简单地采用“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极其审慎地展现了不同政治力量在特定历史节点下的艰难抉择。例如,关于国民政府在后方经济的崩溃与管理失序的描述,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是充满了对当时复杂局面的无奈呈现。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法币改革失败的章节,那部分内容几乎就是一篇经济学案例分析,将政治干预、通货膨胀预期、国际援助波动等多个变量纳入考量,展现了史学研究的深度。不过,这种深度的代价是,它牺牲了一定的文学性和故事性。如果你想从中找到如同小说般跌宕起伏、聚焦于个体命运的感人篇章,恐怕要失望了。它更关注的是“结构”如何塑造“事件”,而不是“人”如何影响“结构”。这套书真正强悍之处在于其史料的广度,而非叙事的煽动力。

评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这是一部需要投入巨大时间和精力的“工程”,而非一份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历史耐性和对细节的容忍度。它的价值毋庸置疑,尤其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它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参考系。但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我必须提醒,这不是一个快速了解民国历史的捷径。比如在某些军事战略的分析部分,对地形、兵力部署的描述极其专业,几乎等同于军事史研究报告的节选,非专业读者可能需要跳读才能跟上整体脉络。总之,它是一座建立在坚实史料基础上的信息高塔,极其壮观,但攀登过程是辛苦的。我能从中提取出关于政党运作、法律框架、对外关系等多个维度的扎实知识,但其阅读体验的“门槛”相当高,需要读者沉下心来,以对待专业文献的态度去对待它。

评分

这本《中华民国史(套装全36册)》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开始阅读,但坦白说,初涉其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极其严谨、几乎是学术性的编年史。它详尽地梳理了从辛亥革命爆发到某个特定时间段(比如到1949年或更远)的政治、军事、外交动态,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档案汇编。比如在探讨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更迭,作者似乎将精力倾注于对各派系间错综复杂的联盟与决裂进行了近乎军事地图般的描绘。阅读体验上,它要求读者对当时的具体人物和事件背景有相当的了解,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密集的专有名词和冗长的官方记录中迷失方向。我个人在阅读初期,对其中关于“护法运动”的细致分析印象深刻,那段历史往往在通俗读物中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每一次电报的往来、每一个军阀的调动都被赋予了重量。然而,正因为其过于宏大和侧重制度细节,对于期待看到更多社会生活、民间思潮变迁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略微的“干燥”。它更像是一部供研究者做深度田野挖掘的基石文本,而非能轻松捧读的口述史。

评分

很好,等了好久,终于降价了

评分

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洋洋洒洒的一套大部头巨献,精装本,印制精美,促销时购买,价格仍不可人。

评分

好。。。。。。。。。。。。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东西,质量正宗,速度快!

评分

买了几次中华书局的历史书,印刷的不错。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东西,质量正宗,速度快!

评分

终于买到了,得一段时间看了

评分

已经是第一版的第二印了,质量可以,喜欢这类书的的可以下手了

评分

沉甸甸的书啊,塞满了书柜。慢慢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