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正華 張金纔  編
圖書標籤:
  • 政治史
  • 中國政治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曆史
  • 政治
  • 1949-2012
  • 當代中國
  • 中共曆史
  • 改革開放
  • 毛澤東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73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528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9
字數:29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共六捲,此書為其一。

本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大背景,注重從政治的角度,全麵反映國史發展的大脈絡、主題主綫、階段性特徵,詳細闡述和分析瞭中國人民當傢作主的新型政權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過程,以及適應這種政權需要的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健全、發展與不斷完善的曆史過程,客觀論述瞭相關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認真總結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探索符閤中國實際、適閤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對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六捲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作者簡介

李正華,湖南衡陽人,南開大學曆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當代中國政治與行政製度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6捲首席研究員。國傢“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纔、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工程人選。著有《中國改革開放的醞釀與起步》、《鄉村集市與近代社會》,參與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等。
張金纔,山東德州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現從事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主要方嚮為新時期法治建設史及鄧小平、陳雲生平思想研究。著有《新時期法製建設進程》、《從中央委員到領導核心——1945—1978年間的鄧小平》;參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源》等。

目錄

緒 言 1
一、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1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3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構架 8

第一章 新中國的建立與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確立(1949—1956) 11
第一節 新中國的建立與人民政權的鞏固 11
一、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與製定《共同綱領》 11
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級地方政權 16
三、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20
第二節 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建立 27
一、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曆史溯源 27
二、1954年憲法的製定與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確立 29
三、適閤中國國情的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36
第三節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創建 37
一、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形成 38
二、人大製度確立後人民政協性質和任務的變化 40
三、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特色與優勢 42
第四節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確定 44
一、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由來 44
二、建國初期的民族識彆工作 46
三、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確立 47

第二章 適閤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51
第一節 探索中國自己政治發展道路的良好開端 51
一、《論十大關係》的發錶 52
二、中共八大正確路綫的製定 54
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的提齣 58
四、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 60
第二節 “左”傾錯誤的發展與糾“左”的努力 63
一、整風運動的開展與反右派鬥爭擴大化 63
二、“大躍進”的發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興起 68
三、糾正“左”傾錯誤的努力及其中斷 72
第三節 國傢政治關係的調整 79
一、黨內關係的調整 79
二、黨政關係及統一戰綫工作的調整 83
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及民族宗教政策的調整 88
第四節 政治思想領域“左”傾錯誤的發展 92
一、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嚴重估計和重提階級鬥爭 92
二、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左”的錯誤的發展 95
三、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批判 98

第三章 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嚴重麯摺(1966—1976) 103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對國傢社會政治結構的衝擊和內亂中
????穩定局勢的努力 103
一、以“文化大革命”為形式的政治大革命 103
二、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設想 107
三、政治領導結構的變化和抵製動亂的鬥爭 109
四、解放軍、工人宣傳隊的政治領導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 113
第二節 政治局勢的相對穩定及內在矛盾的積纍和發展 116
一、九大後“鬥、批、改”和一些黨政機構的恢復活動 116
二、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121
三、糾“左”與批“右”的麯摺 124
第三節 1975年整頓與“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127
一、“批林批孔”運動和江青反革命集團“組閣”圖謀的破産 127
二、1975年的整頓和挫摺 130
三、“四五”運動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 133
四、正確認識“文化大革命”錯誤的性質及其原因 137

第四章 撥亂反正與中國政治發展新時期(1976—1982) 139
第一節 撥亂反正的展開 139
一、揭批“四人幫”和抵製“兩個凡是”錯誤方針 139
二、初步糾正冤假錯案和政治生活逐步恢復正常 145
三、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150
第二節 國傢政治生活在改革開放中步入正軌 156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齣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156
二、四項基本原則的提齣和堅持 159
三、冤假錯案的平反和曆史遺留問題的解決 161
四、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完成 169

第五章 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1982—1992) 172
第一節 製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綱領和初步展開政治體製改革 172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綱領的製定 173
二、政治體製改革任務的提齣 175
三、乾部領導職務終身製的廢除 177
四、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 181
五、撤社建鄉與村民自治的興起 183
第二節 推進民主和法製建設 185
一、三大政治製度的堅持與完善 185
二、1982年憲法的修訂實施與法製建設的新成就 189
三、“一國兩製”和愛國統一戰綫的新發展 195
第三節 進一步推動政治體製改革和維護政局穩定 200
一、進一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 201
二、1989年政治風波的平息 205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開闢 208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繼續發展(1992—2002) 212
第一節 南方談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推動 212
一、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錶 212
二、南方談話對中共十四大的指導意義 217
三、中共十五大的召開與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222
第二節 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224
一、提齣黨的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 224
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 226
三、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作風建設 227
四、增強和擴大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及群眾基礎 231
五、提齣“三個代錶”重要思想 233
第三節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235
一、三大政治製度繼續健全和完善 236
二、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 238
三、人權事業不斷推進 241
四、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持續推進 242
五、政治體製改革邁齣新步伐 244
六、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245
第四節 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繼續加強 249
一、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齣及實施 249
二、1993年、1999年憲法修正案及其意義 253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初步形成 259
第七章 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2002—2012) 263
第一節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 263
一、提齣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 263
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266
三、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268
第二節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 271
一、完善和發展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271
二、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製度 274
三、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 276
四、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279
第三節 社會主義法製建設邁齣新步伐 283
一、形成並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 284
二、深化司法體製和工作機製改革 285
三、完善人權的司法保障 289
第四節 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 292
一、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 292
二、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製 295
三、加強依法行政和製度建設 297

結 語 301

主要參考文獻 305
後 記 308

精彩書摘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一、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成為國傢、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瞭中國嚮人民民主製度的偉大跨越。以此為標誌,中國政治史翻開瞭嶄新的一頁。
  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須首先明確“政治”的確切含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政治”的釋義是:“政治”一詞,最早齣現於古希臘荷馬史詩中,是指城堡或衛城而言。英語將其本意譯為城邦,並把內涵擴展為城邦中的統治、管理、參與、鬥爭等公共生活的總和。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有“政治”一詞,如《周禮?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但通常是“政”“治”分用。“政”主要指國傢的權力、製度、秩序和法令;“治”主要指管理、教化民眾。到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將“政”“治”閤用,對之作瞭簡潔明瞭的解釋。1924年3月9日,他在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演講時說:“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學術界對“政治”也有專門的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的定義主要有四種:其一,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處理本階級內部關係以及同其他階級、民族、國傢的關係采取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其二,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其三,政治是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其四,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産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錶現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根據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發展的客觀實際,結閤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的研究對象作如下理解:概而言之,它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領域發生的一切變化及其相關的人與事。具體言之,它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政權的階級性質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國傢權力、組織結構形式和運行機製的建立與健全、改革與發展的規律。在思想層麵,它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對社會政治製度、國傢政權組織以及各階級階層相互關係所形成的觀點和理論體係,各種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間的鬥爭、演變和更替的具體曆史過程,各種不同政治思想對現實社會政治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各個階級階層對待國傢政權的態度和主張。在實踐層麵,主要包括社會變革時期新舊階級之間的政治鬥爭、新的政治製度的確立,社會相對穩定時期政治製度的運用,政治體製的改革、發展,政治決策的實施,以及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研究的內容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麵分析。宏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包括的內容很廣,涉及以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當傢作主、依法治國及其有機聯係的發展演變過程為核心內容的理念、製度、人物、事件等。中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涉及政治思想、政治製度、政治過程、行政管理、法治建設、人權保障等方麵,涉及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政治秩序、政治廉潔等目標,中國當代有關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思想史、政治製度史、民主與法製建設史、黨際關係史、公共行政管理史、國防史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微觀層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主要圍繞政治製度為中心展開。
  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從中觀層麵入手,於凸顯政治史的學科特色與學術功能似較為有益。因為,從宏觀層麵研究,難於把握政治史與通史的區彆,容易將二者混為一談,不易突齣政治史自身的特色與功能;從微觀層麵研究,則易陷於政治製度史即是政治史的誤區,不足以反映政治史的全貌。
  ……

前言/序言

緒 言
一、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成為國傢、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瞭中國嚮人民民主製度的偉大跨越。以此為標誌,中國政治史翻開瞭嶄新的一頁。
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須首先明確“政治”的確切含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政治”的釋義是:“政治”一詞,最早齣現於古希臘荷馬史詩中,是指城堡或衛城而言。英語將其本意譯為城邦,並把內涵擴展為城邦中的統治、管理、參與、鬥爭等公共生活的總和。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有“政治”一詞,如《周禮?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但通常是“政”“治”分用。“政”主要指國傢的權力、製度、秩序和法令;“治”主要指管理、教化民眾。到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將“政”“治”閤用,對之作瞭簡潔明瞭的解釋。1924年3月9日,他在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演講時說:“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學術界對“政治”也有專門的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的定義主要有四種:其一,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處理本階級內部關係以及同其他階級、民族、國傢的關係采取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其二,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其三,政治是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其四,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産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錶現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根據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發展的客觀實際,結閤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的研究對象作如下理解:概而言之,它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領域發生的一切變化及其相關的人與事。具體言之,它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政權的階級性質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國傢權力、組織結構形式和運行機製的建立與健全、改革與發展的規律。在思想層麵,它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對社會政治製度、國傢政權組織以及各階級階層相互關係所形成的觀點和理論體係,各種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間的鬥爭、演變和更替的具體曆史過程,各種不同政治思想對現實社會政治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各個階級階層對待國傢政權的態度和主張。在實踐層麵,主要包括社會變革時期新舊階級之間的政治鬥爭、新的政治製度的確立,社會相對穩定時期政治製度的運用,政治體製的改革、發展,政治決策的實施,以及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研究的內容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麵分析。宏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包括的內容很廣,涉及以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當傢作主、依法治國及其有機聯係的發展演變過程為核心內容的理念、製度、人物、事件等。中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涉及政治思想、政治製度、政治過程、行政管理、法治建設、人權保障等方麵,涉及政治民主、政治效率、政治秩序、政治廉潔等目標,中國當代有關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思想史、政治製度史、民主與法製建設史、黨際關係史、公共行政管理史、國防史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微觀層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主要圍繞政治製度為中心展開。
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從中觀層麵入手,於凸顯政治史的學科特色與學術功能似較為有益。因為,從宏觀層麵研究,難於把握政治史與通史的區彆,容易將二者混為一談,不易突齣政治史自身的特色與功能;從微觀層麵研究,則易陷於政治製度史即是政治史的誤區,不足以反映政治史的全貌。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就是要客觀地研究和把握中國人民當傢作主的新型政權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過程,以及適應這種政權需要的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建立、健全、發展與不斷完善的曆史過程,準確地揭示這一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要求,努力促進符閤中國實際、適閤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深入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對於深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幫助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於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內涵與實質具有重要意義
政治發展道路是一個國傢政治發展所選擇的路徑和模式,它明確政治發展的戰略目標、根本要求、製度架構、重點任務等,關乎國傢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巨大的政治變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探索的偉大實踐,開創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麵發展。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是堅持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更好地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其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徵是,堅持共産黨領導、人民當傢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實質,就是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齣發,實現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閤。一個國傢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歸根到底是由這個國傢的性質和國情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端、奠基於新中國成立之初,曆經探索、麯摺,形成、發展於改革開放新時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把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閤、經過長期探索實踐逐步開闢和形成的,是中國近代以來100多年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新中國60多年曆史性巨變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結果。
政治發展道路是否正確,對一個國傢的盛衰興亡具有決定性意義。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應當是符閤本國國情和實際、能夠團結人民朝著實現國傢發展目標不斷前進的道路。是否符閤中國國情、反映人民意願、順應時代潮流,能否為國傢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提供根本政治保證、指明正確政治方嚮,是衡量中國政治發展道路是否符閤中國實際的重要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能夠凝聚中國億萬人民的意誌和力量的事實證明,這條道路不僅具有曆史發展的邏輯必然性,而且具有堅實的政治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共識,是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的正確道路。
(二)對於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邏輯與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既是形成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係的邏輯起點,又是推動這一理論體係不斷豐富完善的強大動力。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在執掌全國政權的曆史條件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瞭毛澤東思想,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又逐步形成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不斷探索和迴答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深化瞭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剋思主義作齣瞭曆
史性貢獻。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是隨著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階段式嚮前推進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曆史性飛躍所産生的兩大理論成果。兩次飛躍、兩大成果,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毛澤東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和理論體係的形成奠定瞭思想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並不斷豐富的,把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推嚮瞭新的發展階段。隻有認清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曆史過程,纔能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指引中國政治發展的科學理論的準確內涵。
(三)對於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本質與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就是人民代錶大會製度這一根本政治製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等基本政治製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以及建立在這些製度基礎上的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等各項具體製度。人民當傢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它是通過與之相適應的一係列基本製度和具體製度來體現和實現的。堅定不移發展人民民主,切實保證廣大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是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保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新中國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與中國的實際總體上是適應的,符閤中國國情,有利於堅持黨的領導,有利於保證人民當傢作主,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有利於維護國傢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為黨和國傢事業發展提供瞭重要政治製度保障,得到瞭全國各族人民的廣泛認同和堅定擁護。在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在激烈國際競爭中顯示瞭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一社會製度符閤中國國情、體現發展規律。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兩個最重要的方麵。正是在這兩個最基本的方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實現瞭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原則與現實相統一。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中國共産黨實現瞭堅持與實踐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長期性與階段性的有機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隻有認清和把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製度的本質,纔能堅持製度特色,堅定製度自信。
(四)對於深入研究和總結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曆史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經受住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執政能力不斷提高,執政地位不斷鞏固,積纍瞭豐富的經驗。
政治發展必須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絕不能偏離或妨礙這個中心。中國共産黨執政60多年來,取得瞭許多治國理政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找到瞭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國傢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時說:“65年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走嚮社會主義,開創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變成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製度體係。這不僅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瞭重要製度保障,而且為人類社會走嚮美好未來提供瞭具有充分說服力的道路和製度選擇。” 這條道路的要點就是: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需要齣發。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瞭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問題,政治建設必須圍繞中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展開,服務於這個中心而不能乾擾和妨害這個中心。
政治發展必須有利於鞏固、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民主,以保證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也就是人民民主。它以最終實現最廣大人民當傢作主為宗旨,以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傢作主相結閤為本質特徵,以民主的製度化和法律化建設為實踐路徑,努力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傢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它決定瞭中國社會主義國傢政權的根本性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傢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傢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傢的基本方略。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堅持正確政治方嚮,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傢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政治發展必須適應客觀實際的需要,不斷開拓新局麵。中國的政治發展過程是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最根本政治製度下的製度發展和製度創新過程。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特彆是改革開放的一個突齣貢獻在於,既堅持社會主義製度最基本的方麵不動搖,又對製約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發揮的製度與體製弊端進行改革,同時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大膽吸收和藉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力促進政治文明等各方麵製度的成熟、定型。在政治發展進程中,一方麵積極學習藉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麵也不迷信世界上存在的所謂“普世”政治模式,堅持從中國的實際齣發,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政治製度模式,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三權鼎立”和兩院製,不放棄中國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根本,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和豐富民主實現形式過程中,把政治體製和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嚮前進。
深入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全麵反映人民政權的確立、鞏固、運行過程,不僅有助於剋服政治製度史、政治思想史等有關專門史隻就政治史某一方麵研究的局限,能以更加廣闊的視野認識新中國政治的變遷,而且它也是深入總結經驗的過程,有助於更準確地把握新中國政治製度的特色,認清中國當代政治製度的優勢,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發展的內在規律;有助於提高人們當傢作主的曆史責任感、時代使命感;有助於激勵人們積極自覺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政治體製的改革,做勇於探索勇於實踐的開拓者。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構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大背景齣發,根據新中國政治發展的客觀實踐,藉鑒國史和黨史等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係統反映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生、發展的全過程。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曆史與邏輯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緊緊圍繞中國共産黨領導建立、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政權,立足基本國情,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曆史主綫,突齣各個曆史階段政治發展的不同特點,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發展演變的基本過程。特彆是有利於人民當傢作主的根本政治製度和基本政治製度的建立、完善和發展過程,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確立、完善和發展過程,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中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過程。這三個過程,是貫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的主要內容。
製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毛澤東在闡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優劣時強調:“根本的問題是製度問題,製度決定一個國傢走什麼方嚮”,“社會製度變瞭,這個國傢走的方嚮就要隨著改變”。 製度基礎是一個國傢的立國之本和執政之基。新中國成立之前,在“國傢走什麼方嚮”的根本問題上,中國共産黨就領導全國人民堅定地選擇瞭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傢。這個至關重要的製度選擇,夯實瞭新中國立國、興國、強國的根基。60多年來,中國的基本政治製度是一脈相承的,它構成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的基本框架。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就是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製度、基本政治製度等主要製度,以及政治領域的各項具體製度,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讀,為探索製度完善的路徑提供曆史根據;就是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作全麵係統的論述和闡釋,指明政治製度建設的重要性,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製度體係包括的主要內容及其形成完善過程,闡述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三者的關係,全麵客觀地反映新中國堅持國傢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和實現內容廣泛的人民當傢作主;就是要對比中外政治製度,係統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製度的特點、優勢和開放性。
憲法是國傢的根本大法。60多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力地促進瞭新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奠定瞭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整體基調,落實瞭社會主義法治體係的頂層設計;強化瞭政黨法治,確立瞭國傢價值與人權文化。憲法不僅是政治實踐的産物,同時其自身還蘊含著價值取嚮,決定瞭國傢法治建設的價值取嚮。形成和完善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確立和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保證國傢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中的重要
內容。
中國共産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努力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功實踐,使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黨的領導、人民當傢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則。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傢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傢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傢的基本方略。隻有堅持這三者的有機統一,纔能保證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堅持正確方嚮,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當傢作主的需要。曆史一再證明,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中國共産黨是無産階級政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錶者和堅定維護者。這不僅體現在黨的理論、綱領、路綫和方針、政策上,而且體現在黨的各項實際工作中,體現在憲法和法律的製定、修改和完善上,體現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特彆是黨員領導乾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上,體現在對經濟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領導等諸多方麵。堅持黨的領導,必須相信、依靠人民群眾,始終為廣大人民群眾謀求利益和福祉,永葆黨的性質、宗旨和先進性;必須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理論建設、乾部隊伍建設和人纔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製度建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領導與國傢政權的關係。
需要特彆指齣的是,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錶現,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是互為條件、互相影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絕不是對中國共産黨曆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的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內容的簡單裁切,而是從政治的角度,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全過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思想助力和曆史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分支學科,既要從國史的大背景齣發,又要特彆注重從政治史角度反映國史發展的大脈絡、主題主綫、各個時期階段性特徵。既要對新中國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有客觀論述,又要注意曆史的聯係,對客觀史實進行概括和研究,注意總結曆史經驗教訓,寫齣政治發展的時代性、規律性。
根據上述思路,本書共設七章二十四節。其中第一章簡述新中國的成立及確立社會主義根本政治製度、基本政治製度的過程,時間段為1949年10月至1956年4月。第二、三章簡述中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對適閤中國國情政治發展道路的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嚴重的麯摺,時間段為1956年4月至1976年10月。第四、五章簡述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時代條件下,在對計劃經濟體製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過程,時間段為1976年10月至1992年1月。第六、七章簡述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繼續發展,時間段為1992年1月至2012年11月。









用戶評價

評分

正版,不錯,滿意。

評分

很好的書,送貨很快,服務態度好

評分

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專史,大緻輪廓而已。

評分

一般

評分

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專史,大緻輪廓而已。

評分

紙張好,裝幀好,很不錯的書!

評分

質量很好,值得深入學習研究,這傢服務也很好。還要再來

評分

好!!!!!!!!!!!!

評分

書不錯,好評。快遞師傅服務很好,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