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
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优秀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第一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最后奉献。在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卓越的科普大师。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我通常看科学书会非常依赖网络图片辅助理解,但这本《趣味天文学》似乎预料到了读者的需求。每一页的图文比例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那些星云的彩色照片,色彩饱和度极高,细节丰富到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宇宙尘埃的质感。更别提那些精妙的手绘示意图了,比如如何通过三角视差法测量恒星距离,或者行星逆行时地球与目标行星相对位置的示意图,那些复杂的轨道关系被画得简洁明了,比任何动画演示都要直观。我最喜欢的是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观测指南”小栏目。里面不是高深的仪器操作,而是教你如何用肉眼或者最基础的双筒望远镜,在不同季节的夜晚找到猎户座、大熊座,甚至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行星。这种“学以致用”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参与感。它不仅仅是让我“知道”了宇宙,更让我“走出去”去“寻找”了宇宙。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天文爱好者的尊重与诚意。
评分老实说,我抱着一种非常怀疑的态度买下这本《趣味天文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打着“趣味”旗号,内容却稀松平常的科普读物了。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告诉你“仙女座星系离我们两百五十万光年”这种基础数据的书。它的深度是恰到好处的,既能让一个零基础的读者感到轻松愉快,又不会让那些稍有涉猎的人觉得索然无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恒星的生命周期时所展现出来的逻辑严谨性。他没有跳跃性地描述,而是像搭积木一样,从氢聚变讲到红巨星、白矮星,再到超新星爆发或者黑洞的形成,每一步的物理过程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典故也处理得非常巧妙,比如伽利略的望远镜、开普勒的行星定律,作者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将这些历史背景与当前的科学理解串联起来,让人明白科学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正轨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脑子里对宇宙的整体结构有了一个更清晰、更稳固的地图。
评分这本《趣味天文学》真是我最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书了!我本来对宇宙星空只是抱持着一种泛泛的好奇,觉得那些黑洞、星云什么的听起来很酷炫,但完全没有深入了解的欲望。直到我翻开这本书,简直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完全停不下来。作者的叙述方式太亲切自然了,完全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邻家长者在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他能用最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比如把引力想象成蹦床上的保龄球,把黑洞的吸积盘比作食物在漏斗里旋转的样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月相变化的那一章,以前只知道初一十五月亮不一样,但这本书里细致地讲解了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的,配上那些清晰的插图,我简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它不仅仅是科普,里面还穿插了许多天文学家们探索宇宙的曲折故事,那些为了观测数据彻夜不眠的努力,那些被同行质疑却最终被证实的伟大发现,读起来简直比侦探小说还引人入胜。这本书成功地把冰冷的科学知识,注入了人性化的温度和探索的激情,让我开始对夜空产生了一种新的敬畏和亲近感。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放松和愉悦的,但这种愉悦绝不是肤浅的娱乐。它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思维按摩。我注意到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似乎非常享受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比如描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他用了非常富有画面感的词汇,那种从无到有、能量喷涌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我是一个对专业术语有抵触情绪的人,但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自己竟然主动去查阅了“简并态”、“史瓦西半径”这些词汇的意思,而且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所有的专业名词都配上了精准且易懂的解释。它不是强迫你记住知识点,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让你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内化这些信息。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天文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和欣赏的自然之美。这本《趣味天文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普通读者的好奇心和浩瀚的宇宙。
评分我是一个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的人,对“亿年”、“光年”这些尺度极大的数字总是缺乏直观感受。然而,阅读《趣味天文学》的过程中,我对宇宙尺度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作者在描述宇宙膨胀和早期宇宙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参照物,比如用地球的历史来比喻宇宙的年龄,用熟悉的城市距离来对比星系间的空旷。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接地气”,让我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时间的广阔和空间的浩瀚。书中有一段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我以前总觉得那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但作者清晰地梳理了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测星系旋转曲线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步步推导出它们存在的必要性,整个论证过程充满了严密的推理和悬念。最棒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未解之谜当作绝对真理来灌输,而是诚恳地展示了当前科学的局限性和未来探索的方向,让人感觉到科学研究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远比那些斩钉截铁的结论更有启发性。
评分习惯给好评
评分习惯给好评
评分习惯给好评
评分习惯给好评
评分习惯给好评
评分习惯给好评
评分好
评分书还没看感觉不错 包装很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