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薇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考古
  • 舍利
  • 圣物
  • 中国佛教
  • 中古时期
  • 宗教研究
  • 文物
  • 考古学
  • 佛教艺术
  • 供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23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3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考古新视野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系统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自中国初现并发展至高峰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穷极华美、价值绝伦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及迎送仪式,佛陀舍利最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

内容简介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专题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白中国初现并发展至高峰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神圣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与迎送仪式,“佛陀舍利”最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
  以中古时期舍利供养对舍利神圣性的构建及想象为中心,本项研究综合考古学、美术史、宗教史、政治史等研究方法,,从以下三个层面回应以往讨论。首先,在空间上,始终参照印度及中亚地区舍利供养所代表的异域传统,具体考察每个时代对其不同的回应方式,以此深入思考舍利供养的“中国化”过程;其次,在时间上,关注舍利供养活动从南北朝出现至唐代发展至高峰这一完整过程,侧重分析各个时期舍利供养活动的联系及改变;最后,在观念层面,以舍利的“瘗藏”与“示现”为主题,尤为强调它与墓葬传统中身体观念的不同之处,即对舍利的展示、分配,迎送的隆重仪式,以及仪式背后的政治文化历史语境。
  全书旨在对佛教舍利供养“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力图呈现其在中古政治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原貌,揭示宗教圣物制造过程中物质与视觉媒介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实现更为广阔的视野下艺术、宗教与历史的多维度综合研究。

作者简介

  于薇,1985年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与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2016年入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目前从事中古佛教艺术,汉唐物质文化与艺术史,亚洲艺术、宗教与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二)学术史及主要问题
(三)选题意义及方法
(四)篇章结构
一 从印度到中国的舍利供养与舍利容器
(一)公元前2到公元1世纪印度地区舍利容器
(二)公元1到5世纪犍陀罗地区舍利容器
(三)唐之前中国舍利容器中的“舶来品”风格:以弦纹带
盖圆盒为例
小结

二 圆函或方函:南北朝时期的舍利容器与瘗埋规制
(一)北魏北周舍利容器的形制与瘗埋规制
(二)北齐舍利容器的形制与舍利瘗埋
(三)舍利之争:南北朝时期阿育王塔的“被发现”
小结

三 圣物制造:隋文帝仁寿年间舍利颁送活动
(一)盝顶方函与“样”
(二)隋代佛教舍利的转移与集中
(三)仁寿年间舍利的来源与分配
小结

四 建构权威:隋唐时期舍利容器的铭文与装饰图像
(一)舍利塔铭的分布及形制特征
(二)唐代舍利石函装饰与涅檠故事情节——以蓝田出土舍
利石函为中心
(三)唐代分舍利图像研究
小结

五 唐代两部佛教舍利的展示与迎送活动
(一)唐长安城的圣物展示活动
(二)“陈其供”:九鼎、真身舍利与明堂
小结

结论 何为舍利?
(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佛教舍利及舍利容器
(二)亚洲史背景下舍利崇拜的“中国化”
(三)文本、图像与仪式中的舍利
(四)中古政治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舍利

参考文献
附表1纪年北朝、隋、唐舍利容器
附表2无纪年隋、唐舍利容器
附表3佛典所记载“分舍利”情节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 本书深入探究中古时期中国佛教舍利供养的复杂实践,通过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舍利如何被视为神圣物质,如何被制造、崇拜、并融入至多元的宗教与社会活动之中。本书不仅呈现了考古学在复原历史真相方面的重要价值,更提供了理解中古中国佛教信仰形态、艺术创作、以及宗教组织运作的全新视角。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研究以“圣物制造”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古时期佛教徒如何理解和处理舍利。这其中涵盖了对舍利来源的多种解释,如佛陀真身舍利、高僧遗骨舍利,甚至是通过特定仪式“制造”出的象征性舍利。作者将细致分析文献中关于舍利“发光”、“显灵”、“增长”等神奇现象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出土的各类舍利容器(如塔、龛、瓶、盒等)及其装饰纹样,来推测当时的制造工艺、审美趣味以及这些圣物所承载的宗教意义。 “舍利供养”则是本书的另一个核心维度。作者将详细考察中古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舍利的供养方式。这包括: 寺院的舍利供养: 分析大型寺院如何构建舍利塔、设立专门的供养仪轨,以及舍利在寺院经济、政治影响力中的作用。 皇室与贵族的舍利供养: 探讨帝王与贵族为何热衷于舍利供养,例如通过供养舍利来祈求国泰民安、延年益寿,或作为巩固统治、彰显虔诚的手段。出土的皇家、贵族墓葬中与舍利相关的随葬品,将是重要的证据。 世俗民众的舍利供养: 考察普通信徒如何通过捐资建塔、供奉舍利等方式参与到舍利崇拜中,以及舍利信仰如何渗透到基层社会。 舍利的流通与传播: 研究舍利如何在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群体之间进行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如何促进了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考古新视野的呈现: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考古新视野”。作者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如: 重要的舍利出土地点: 如法门寺、兴教寺、乾陵等地的考古发掘,将为理解中古舍利供养提供直观的物证。 舍利容器的详细解读: 对出土舍利容器的材质、工艺、铭文、图案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宗教、艺术信息。例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舍利容器的形制变化,可能反映了佛教信仰的演变和地方特色的形成。 与舍利相关的图像与铭文: 对出土文物上的佛教图像、造像题记、供养人榜记等进行解读,还原当时的供养情境、人物关系以及社会结构。 遗址的整体解读: 将舍利出土的遗址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结合寺院遗址、墓葬遗址,分析舍利供养在整个社会文化网络中的位置。 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为一体。通过对出土实物与传世文献的细致比对与整合,力求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生动的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图景。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深化对佛教圣物观的理解: 揭示了中古佛教徒对舍利的神圣性认知及其演变过程。 丰富中古佛教史的研究: 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在舍利物质文化方面的空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展现中古中国社会文化面貌: 通过舍利供养这一载体,折射出中古社会阶层、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的信息。 提升考古资料的解读深度: 为理解和利用佛教考古资料提供了更具理论深度和历史视野的解读框架。 本书旨在为学界提供一部关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的学术力作,同时也能吸引对中国历史、佛教文化、考古发现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对“圣物制造”与“舍利供养”的深入剖析,以及考古新视野的呈现,本书将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神秘与虔诚的中古佛教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古中国佛教世界无限的好奇。我一直对“圣物”这个概念感到着迷,它们究竟是什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是否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技艺,一种神秘的力量,还是一种社会共识?而“舍利供养”,这更是佛教文化中的核心议题,我迫切想知道,在中古中国那个时期,人们是如何进行舍利供养的?是怎样规模的,又是怎样的仪式?“考古新视野”这几个字,更是让我看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 promises a fresh perspective, one that is grounded in tangible evidence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which is always more compelling to me.

评分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中古时期,古老的寺庙香火缭绕,僧侣们虔诚地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而“圣物制造”这个词,让我对这种仪式的具体内容充满了想象。它是否涉及到了某种特殊的材料,某种失传的工艺,或是某种只有特定人群才能掌握的知识?而“舍利供养”则更是一个核心概念,我对那些被视为佛陀遗骨的舍利,以及人们围绕它们所进行的各种供养活动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考古新视野”更是点燃了我对未知历史的探索欲,让我期待它能带来颠覆性的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对佛教历史和考古学都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对“圣物制造”这个概念感到非常新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工艺和技术,能够将佛陀的遗骨或其他神圣的物品转化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圣物”?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了宗教的仪式、僧侣的智慧,乃至当时社会的集体信仰?我一直对那些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佛像、经卷以及被认为是圣物的器物充满敬畏,但却从未深入探究过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是天然的形成,还是经过了某种人为的塑造?“制造”这个词语暗示着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行为,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揭示的古代佛教徒在物质世界中构建精神象征的努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个书名,尤其“舍利供养”这一部分,立刻勾起了我对佛教修行实践的好奇心。舍利,作为佛陀或高僧圆寂后留下的遗骨,在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供养”又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简单的供奉,是否也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书名中的“考古新视野”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这意味着它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基于扎实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历史的全新窗口。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古墓中发掘出的精美舍利塔、供养品,以及散落在各地寺庙遗址中的佛教造像,它们是如何串联起中古时期中国佛教的信仰图景的?我想象着作者如何运用考古证据,来解读那些沉默的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情感、社会习俗以及技术水平,这实在是令人期待。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时,我立刻被这个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佛教的物质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与宗教仪式紧密相关的物品。“圣物制造”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古代僧侣和工匠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技艺,将普通材料转化为具有非凡意义的佛教圣物。而“舍利供养”更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知道在中古中国,人们是如何对待和供养这些佛陀的遗骨的,这其中是否包含着复杂的仪式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评分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的书名,无疑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深度,但同时,它也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向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抛出了诸多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一直对宗教文物充满着神秘的敬畏感,而“圣物制造”这个词,让我开始思考,那些被我们奉为神圣的物品,究竟是如何从普通的物质,经过怎样的过程,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了某种仪式化的过程,某种精湛的工艺,或是某种集体信仰的凝聚?而“舍利供养”作为佛教信仰的核心实践之一,我特别好奇在中古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实践舍利供养的,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文化图景。

评分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个书名,乍一看就有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性。但对我这样一个对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圣物制造”这个词,让我立刻好奇起来,究竟什么是“圣物”?它们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是科学的还是神秘的?中古中国,一个文化繁荣、宗教兴盛的时代,佛教更是深入人心,那么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圣物”是如何生产、流通、以及被人们所接受的呢?我总觉得,每一个被奉为神圣的物品,背后都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甚至是一种当时社会的技术高峰。

评分

当我看到《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博物馆里见过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文物。书名中的“圣物制造”四个字,让我对古代工匠和僧侣们在制作佛教圣物时所使用的技艺和材料充满了疑问。他们是如何将普通物质转化为被赋予神圣意义的物品的?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了某种失传的秘法,或是对天地自然力量的独特运用?而“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更是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个充满宗教氛围的时代。舍利作为佛陀的遗骨,被视为佛教信仰的核心,那么在中古时期,人们是如何收集、保存、以及进行大规模的舍利供养活动的呢?这本书的书名就好像一个引子,勾起了我想要探究这些问题的强烈欲望。

评分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个书名,直接触动了我对宗教物品制作工艺的好奇心。我想知道,在中古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佛教的“圣物”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是那些僧侣们自己动手,还是有专门的工匠队伍?他们会使用哪些独特的材料和技术?而“舍利供养”作为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我想知道在中古时期,这种供养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其规模如何,又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这本书的“考古新视野”让我期待能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解读,看到那些尘封的真相。

评分

读到《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个书名,我立刻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这本书正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佛教历史,尤其是那些关于佛陀遗骨——舍利的传说充满着好奇。这本书的重点放在了“舍利供养”,这让我非常兴奋,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敬拜,其中一定蕴含着复杂的仪式、社会结构,甚至政治意味。再者,“圣物制造”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关于信仰本身,更是关于信仰如何在物质层面得以体现,如何通过工艺和技术被具象化,从而触及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