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是專門為零基礎的書法初學者量身定製的,書中收錄的拓本均為經過遴選的存世善本,有《漢禮器碑》《漢曹全碑》《漢張遷碑》《北魏張猛龍碑》《北魏始平公造像記》《北魏張黑女墓誌銘》《唐顔勤禮碑》七種碑帖,這七種碑帖的原作年代自東漢至盛唐,跨度達六七百年,期間有漢隸、魏碑和唐楷三種典型的書體,是中國書法不斷走嚮輝煌的記錄,而這七種碑帖,也堪稱三種典型書體的經典作品。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途徑,每一位初學者都不例外。叢書的每一種開篇敘述瞭碑帖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領,介紹瞭碑帖的來曆、藝術性、重要性、基本筆畫和結構布局。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字帖圖書分為兩種:原碑拓本和書法教程,原碑拓本大多為宋或明清拓本,因原碑多有殘缺剝泐,很多字已經無法看清,且石碑文字均是匠工對照書寫的墨跡鑿刻其上,因此不能忠實地再現原作。本叢書將原帖和當代名傢的臨本緊密結閤,對照印刷。可以使臨習者看到原帖和臨本之間的異同,從而感受到書傢對原帖的理解和把握。在欣賞體味原帖的同時,可參照臨本摹寫。
本套叢書邀請孫伯翔、張建會、劉運峰、劉集林、顧毅五位當代書法傢臨寫。這五位書法傢在書法教學和研究方麵的造詣為世人所公認,其臨寫的範本為廣大書法學習者所認可。此次收錄的臨摹作品並非一般示範性的選臨,而是書傢花費大力氣完成的通臨,有的還包括不同時期的臨摹作品,反映書傢對經典的再認識、再錶現過程。這種完整性可以呈現經典碑帖的全貌,從而使臨習者獲得一定的啓示。
劉運峰,1963年4月齣生,河北省束鹿縣(今辛集市)人。畢業於南開大學,獲博士學位。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係全國齣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天津市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天津市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編著有《魯迅佚文全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著作考辨》、《藏書——因魯迅而展開》、《版本?文本?故實——中國現代文學與傳播論叢》、《中國書法全集》(三國兩晉南北朝碑刻?摩崖捲)、《中國書法賞珍》、《劉運峰書法集》、《馬蹄湖邊憶舊遊》等。
說實話,我很少讀那種純粹的“古籍釋讀”類書籍,通常會覺得文字過於晦澀,專業術語堆砌,讀完後感覺收獲不大,主要還是因為很多版本在翻譯和注解上處理得過於僵硬和學院派。但最近看到一本關於宋代文人筆記的選集,體驗完全不一樣。那本書的翻譯工作做得極其到位,它沒有一味追求古文的字麵對應,而是精準地捕捉到瞭原作者那種帶著戲謔或灑脫的語氣,讀起來就像是古人親自在跟你絮叨傢常一樣親切自然。注釋部分也很有趣,不僅僅是解釋生僻字,還加入瞭許多當時社會風俗、典故背景的“八卦”信息,讓那些陳舊的文字瞬間活瞭起來,充滿瞭煙火氣。這種翻譯風格,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晦澀的學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變得可親可愛,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閱讀下去的熱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一種略帶粗礪感的紙張,手感非常紮實,配閤著古樸典雅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帶迴到瞭那個金石氣息濃厚的年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米黃色的調子不僅保護瞭視力,更襯托齣瞭碑刻文字的蒼勁有力。側邊裁切的處理也很用心,翻閱起來有一種厚重而又順滑的體驗。裝訂上采用瞭綫裝加膠裝的混閤方式,既保證瞭平攤的便利性,又增加瞭整體的耐用性,放在書架上絕對是視覺焦點。尤其是那種油墨散發齣來的淡淡的,帶著年代感的味道,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進去,去觸摸那些穿越韆年的筆觸痕跡。整體來看,從選材到工藝,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深沉的敬意和對讀者體驗的極緻追求,絕對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印刷品,而是值得珍藏的藝術品級彆。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對內容本身也充滿瞭更高的期待,仿佛每一次翻動,都是在與曆史進行一次無聲的對話。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套關於魏晉風度的研究文集,那套書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性的。字體大小不一,行距忽鬆忽緊,注釋往往跳脫得讓人摸不著頭腦,有時候甚至會齣現錯字漏頁的情況,讀起來體驗非常割裂。每次嘗試深入理解某一個復雜的哲學概念時,總會被這種粗糙的物理呈現打斷思路,不得不反復迴溯查找,極大地影響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沉浸感。更彆提它的配圖瞭,那幾張重要的壁畫拓片,印得模糊不清,色彩失真嚴重,根本無法分辨齣原作的筆法細節,簡直是浪費瞭寶貴的視覺輔助材料。對比起來,那些專注於書法藝術、講究“法度”的齣版物,在細節處理上就顯得專業多瞭。好的圖書不光要有好的內容,更應該提供一個優質的“媒介”,讓內容得以最清晰、最舒適的方式傳遞給讀者,這套文集在這方麵做得實在太讓人失望瞭,感覺更像是匆忙的學術速印品,而非精心打磨的作品。
評分我對於那些宣稱“入門”或“速成”的技法書總是抱有天然的警惕心,因為書法這種需要長期磨礪的技藝,豈是幾頁圖解就能速成的?很多這類書籍往往隻停留在錶層的描摹階段,教你如何用“筆”,卻從不教你如何“寫心”。然而,最近翻閱的一本關於楷書結構原理的專著,卻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它沒有談論任何一筆一劃的具體形狀,而是專注於結構中的“力學平衡”和“空間分割”的內在邏輯。比如,它用幾何圖形和重心分析法來解釋偏旁部首在字中的位置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內部留白來營造視覺上的穩定感。這種從宏觀結構入手,建立底層邏輯思維的方式,比單純模仿單個字形要高明得多。它教會瞭讀者一套分析和拆解任何字帖的能力,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我意識到,結構比筆畫的細節處理更為根本。
評分這本關於篆隸精研的典籍,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對不同碑帖之間風格演變的梳理邏輯。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各個時期的代錶作,而是建立瞭一個清晰的脈絡圖,從早期的渾厚古拙,到中期的圓潤含蓄,再到後期的隸意開張,每一步的過渡都輔以嚴謹的文獻考據和細節比對。比如,在解析“蠶頭燕尾”的形態變化時,它特彆拿齣瞭三件風格迥異的作品進行橫嚮對比,用放大圖清晰地指齣瞭入筆和齣鋒的微妙差異,這種層層遞進、由錶及裏的分析方法,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最好的入門階梯,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也是深化理解的利器。它成功地將枯燥的“技法學習”提升到瞭“審美鑒賞”的高度,讓我開始關注到筆畫背後的時代精神和書寫者的心性流露,這種學術深度的挖掘,纔是真正有價值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