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次“寻路中国”式的现实探索——作者孙中伦毕业于美国波莫纳学院,罗德奖学金*终候选人。2015年,大三结束的他突然决定休学一年,回国打工,成为了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甘肃定西的初中老师,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北京某网站的新媒体编辑……他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完成了一次何伟“寻路中国”式的观察和探索。
2、 一个年轻人眼中的历史和社会——对历史与社会的阐释往往湮没在宏大叙事和精英话语中,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探寻、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胡哥四处借款只为开一家奶茶店、河水吞噬了暖娟两岁零一个月的女儿、年纪轻轻却异常沉稳的庚壬是人人敬佩的“许领班”、王姐带着小女儿探望狱中的弟弟,天真的孩子仰头问道:舅舅为什么在玻璃里面……
3、 一段寻找自我的漫漫征程——“我会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可我并不知道那是谁”,带着这个*初的疑问,作者将自身的青春迷惘和价值困惑融入旅途见闻,通过切身的体验,得出了青涩感性又非同一般的省思。终于,在他人的故事里,他释然了亲人的逝去、抚慰了青春的伤痛、了然了自我的追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自己,我们与世界和解。
《回来》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也是作者孙中伦的处女作,记录了他休学一年、回国打工的经历与所思。
2015年夏天,21岁的孙中伦大三结束,他决定中断学业,从美国波莫纳学院休学一年,回中国打工。他去到东莞、大理、定西、苏州、北京、成都,做过流水线工人、民宿招待、初中老师、新媒体编辑、寺庙居士、漆器厂学徒,一边流浪一边工作。
在东莞的流水线上,他追问工人们的生活与理想;在大理的民宿中,他遇见不得志的诗人;在北京的编辑室里,他对青春的痛与梦有了深切的感悟;在成都的漆器厂里,他理解了坚守和匠人的意义;在定西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们中间,他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真谛、贫穷的代价,以及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相遇和相知……
除了这一年的经历,他在给未能出生的胞兄的七封信中,写下了一个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对世界的求知和对自我的质疑,青春的迷茫、张扬和省思,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而在想象中的胞兄的七封回信里,他似乎终于完成了一场与自己、与家人、与世界的短暂和解。
孙中伦,生于1994年,美国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学生,主修PPE(政治经济哲学)和德语专业,罗德奖学金最终候选人,入选剑桥大学2017年社会人类学硕士项目。
中伦是一个天才。他的敏感、好奇心与辽阔的雄心,令他注定不同凡响。——许知远
对一位在优质美国高校读人文社会学科,却不满其精英、浮夸风气的中国少年来说,青春期的迷惘和思索十分可贵,为了这种迷惘和探索而勇于休学“回到”中国这片土地,更是有着珍贵的价值。仅凭此点,他的经历就值得、也应该被阅读。——蒋方舟
作为一名充满智性的哲学学习者,中伦深刻地明白,生活的诸多维度都要通过直接的体验才能理解,因此他选择中断学业,投身那些曾经不为他所知的生活环境。他充满思想性的省思,绝对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关注。——波莫纳学院教授 Stephen A. Erickson
001 Letter 1 005 回去
015 Letter 2 019 东莞日记
079 Letter 3 083 人民街
095 Letter 4 099 定西孩子
147 Letter 5 151 单读是谁
183 四月三月
205 Letter 6 209 成都漆器厂
263 Letter 7 265 Reply 回来
“我会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可我并不知道那是谁。”
“若对身边人一无所知,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若对世界缺乏经验和好奇,怎能说自己是智性的?”
“我开始觉得,或许答案就在这里,在天窗下,在人群中,而我无法再视而不见。此刻,此刻就应起身去找它。”
如今,在去定西城的颠簸大巴上,我又想起那个男孩。六年过去了。如果他还在上学,那刚好到了初中年龄。按照剧本,他回到家乡,我恰好在那里做了老师,操场上我们擦肩而过,谁也没有想起对方。
三个月前,我绕道去了会宁。那时还是夏天,沙尘里,一个男人在路边抽烟。会宁是曾经的甘肃状元县,那里没有水,教育是唯一希望。而如今,因为警察扩招,大批教师辞职去公安局。在会宁城里,我遇到两个高三毕业的孩子,鹏飞和娇娇,他们都上了一本。到了高三,他们几乎不再放假。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吃一块钱三个的馒头。
“平时除了学习,做什么?”
“就去食堂吃饭。”娇娇说。
娇娇从未出过会宁,她最喜爱的活动是一年一度桃花山的庙会。那个时候,会有卖小吃的,烧香的,和山顶唱戏的人。她的梦想是,“到了大学,老师做实验的时候,能带上我”。
“我想出去自己弄。喜欢自由的生活,不爱为别人干活。”鹏飞说。他的家里开杂货店,父母为了孩子从天水搬来会宁。他的妈妈说,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出去说话腰都直。鹏飞是班长,从来一丝不苟,然而刚从天水搬来时,他觉得自卑,觉得这里不属于他。从那时起,他有了秘密的爱好,钻研恐龙化石。
“我对美国的印象是,恐龙化石最多的有三个省:怀俄明、科罗拉多,还有一个忘掉了。”
“犹他州?”
“对,犹他州。”他说,“我还听说,在美国,当国歌响起时,每个人都会停下手边的工作。”
三个月以后,我来到定西。我随王老师上课,她讲,我记。每节课后,她都问我,“我的发音标不标准?可不要笑话我”。课余的时候,她给我讲她自己的故事,大多是些琐碎的事情。
“和期待的生活是否一样?”
“一样的。从来没想过,奢求过什么。现在,觉得该有的都有了。其实,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
没有故事是平淡的,只是在叙述了千回百转的人生轨迹后,她重又把它擦干净。这是许多人会做的事,在回忆水涨船高时戛然而止,以便以平静的姿态步入现时。我在独处的时候把它们记下来,仿佛置身事外。在别人的自白里,我从来都是一个他者,一个叙述的幽灵。然而世上真有如读心术般心心相印的叙述吗?我怎能肯定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非自己的?时常,我怕像《丰饶之海》里的本多一样,在叙述的尽头发现物我两空,一切只存在于臆想,最终都将遁入虚无。
每天放学,我随孩子们回家,风沙很大,他们咳嗽着,用口罩捂住脸。在家长面前,我说自己是实习老师。他们讲述自己家庭的故事,往往越是不幸,就越没有遮拦。诉说的时候,没有人是愤怒的,也无人抱怨。所有人都对命运照单全收—在回顾中所有琐碎的事件都变成必然的,无法回避的线索,如同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一般,成为一种冷漠无情的宣判。
“我是在瞎苦,”他们说,“我希望孩子别像我一样。”
我们的对话是单向的,我从未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交谈的末尾,他们会说,“再好着了”,“现在是满意的”,仿佛故事突然峰回路转,在谢幕之前匆忙搬上喜剧结局。我不知如何回答,只是点头,“是的。”“现在好了,将来会更好的。”
在所有的故事里,甚至于自己的,我都无能为力。然而在每一次交谈后,我都觉得自己同样也深陷其中,他们的命运与我是真实相通的,从王老师,到欣宇、杨丽、景军,到王老师的母亲,学生,学生的学生,到胜寒,到我,藕断丝连,盘根错节,开开合合。它们扎根于宏大叙事却反抗它,像一颗死去的种子,记忆不再专注于政治、历史与偏见,生长出来的枝蔓伸向四面八方。在遥远的宇宙里我们久别重逢。
那里,我们都长满时间的枝条了,只有一条脉络代代相连:善良,勇气与忍耐。我想,我们都曾是定西孩子。
《回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它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但它却拥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的笔触非常内敛,他很少直接告诉你角色的感受,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眼神,甚至是沉默,来传递出人物复杂的情感。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揣摩角色的内心活动,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书中关于“失去”与“寻找”的主题,贯穿始终,让我对人生中的得失有了新的感悟。我反复思考着书中的一些对话,那些看似平淡的交流,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让我认识到,有时候,最深刻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仿佛卸下了心头的一些重担,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态度。
评分坦白说,《回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感受”。作者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进去。它的节奏不快,甚至可以说有些缓慢,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你不需要为了赶情节而快速翻页,而是可以放慢脚步,去体会每一个字句,去感受每一个场景所带来的情绪。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时间”的描绘,它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螺旋式的回响,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在书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夹杂着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非常打动我。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这本书没有明确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引子,激发你去思考,去探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净化,对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似乎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回来》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处笔触。作者并没有选择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种碎片化、跳跃性的方式来呈现故事。起初我读的时候,会有些许的不适应,感觉像是被扔进了一个迷宫,需要自己去寻找线索,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爱上了这种挑战。这种叙事方式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更加投入地去探索书中隐藏的秘密。作者在语言上的运用也颇具匠心,他善于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那些意象的切换,那些情感的流转,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又深刻。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环境描写的运用,那些景物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射,为故事增添了别样的韵味。这本书需要你付出耐心和思考,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能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阅读维度。
评分《回来》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触动。这本书仿佛打开了我内心深处某个尘封的角落,让我得以重新审视一些曾经被我忽略或者遗忘的东西。它不是那种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取胜的作品,而是更侧重于对人性深层部分的挖掘。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征和隐喻,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自身。我特别欣赏他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他笔下的角色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缺点,有迷茫,有挣扎,但这恰恰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 relatable。我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人类共有的脆弱与坚强。书中的一些场景,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推进,更是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的深刻诘问。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但也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回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奇幻的旅程。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而是更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涩意,但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与回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没有急于将故事抛给读者,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一点点构建起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我喜欢他在细节上的雕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看到了角色内心的波澜壮阔。比如,书中对某个角色在雨中独自站立的描绘,寥寥数语,却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孤独、失落,以及隐藏在雨幕下的坚韧。这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反而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去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回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故事之中,与主角一同经历着他的喜怒哀乐。
评分。。。。。。。。。
评分京东商城,速度很快。
评分相当的好,非常的好。京东就是又便宜又好
评分物流快。
评分书本纸张很好,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给力。
评分老乡的作品,写得很好?
评分666
评分挺期待这本书的,但到手才发现原来不是广西师大的,是南海出版社的【不太熟悉】,但在理想国公众号被安利了好多次。实在忍不住就下手啦。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