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本书是笔者长期研究平面设计的结晶。这本著作在1998年曾经以《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的方式出版过,在那本著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十七章“数码时代的平面设计”,对文字也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就是这个版本,应该是在中文中反映平面设计发展的完整的著作了。希望本书能给设计师们提供参考。
王受之,1946年出生于广州,设设理论和设计史专家。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80年代曾担任过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和学院的工业设计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1988年开始在美国设计教育专业的学府——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担任设计理论教学,1963年升任为全职终身教授,负责全院的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1997年担任美国全国艺术和设计院校委员会年度会议理论组召集人,1998年作为联合国开发总署专家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主持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讲学班。王受之曾经多次担任重要设计比赛的评委工作,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设计98”年展评委、1997年香港回归的国家艺术大展评委。王受之是中国的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客座教授。王受之所著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相当多,其著作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设计专业教科书中主要参考书,共中包括在大陆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和设计》,还包括台湾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现代世界艺术的发展》,他参与撰写的《战后美国史》曾经获得1992年国家社会科学著作的金奖。他的《设计史论丛书》包括《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时装史》、《世界广告史》、《世界工业产品设计史》、《美国插图史》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香港天一艺术设计出版公司联合出版。
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它对“定义”的探讨也极为深刻和富有启发性。书中花了不少篇幅讨论“平面设计”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随着工业革命、大众传媒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市场需求的推动而逐渐成型的。它没有简单地把所有视觉传达都归入“平面设计”的范畴,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其界限的变迁。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述20世纪中叶“国际主义设计”的成熟阶段时所表现出的批判性视角,即承认其效率和普适性的同时,也探讨了其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风险。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避免了对任何单一风格的盲目崇拜。它教会我的不是“什么好”,而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远比记住几个设计案例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世界平面设计史》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视觉享受,厚实的纸张,细腻的触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那些早期印刷品的摹本,无论是莫霍利-纳吉的构成主义实验,还是后来的瑞士风格的网格系统,都以极高的精度还原了原作的风貌。说实话,许多设计史的书籍常常沦为冰冷的图片堆砌,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本艺术品画册,每一页都经过精心布局。它的叙事结构也相当流畅,从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到装饰艺术的辉煌,再到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既定规则的反叛,时间轴的铺陈非常清晰,让一个非科班出身的门外汉也能轻松跟上设计师们的思想演变。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洪流之中,亲眼见证了那些改变了我们日常视觉体验的伟大变革。尤其是对于那些关于字体设计和排版原则的深入探讨,简直是宝贵的财富,让我对“好看”背后的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漂亮的图形”,而是深入挖掘了设计背后的社会思潮、技术限制乃至哲学思考。比如,它对二战后欧洲重建与设计理性化的联系分析,就非常到位,清晰地展示了功能主义如何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设计流派的对比分析也做得极为精妙,没有陷入“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日本的平面艺术对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拉丁美洲在探索本土视觉符号方面的努力。这使得全书的视野非常开阔,让人意识到平面设计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文化载体。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文化背景对视觉语言塑造力”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那种将设计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审视的视角,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让我初次翻阅时有点望而却步,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感觉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丰富的细节感就成了它的最大魅力。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具体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比如,当它介绍某个经典的海报设计时,不仅仅会提到设计师的名字和创作年代,还会详细分析其色彩选择的心理学基础、构图平衡的几何原理,甚至会引用当时的设计师在杂志上发表过的手稿或信件来佐证其创作意图。这种多维度的信息交叉呈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密度。对于我这种追求“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尽到近乎苛刻的考据,是判断一本设计史著作是否权威的关键。它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境界,把历史变得鲜活且可触摸。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穿插着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描摹,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尤其是关于早期图形艺术(比如中世纪的手抄本插图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的描述部分,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敬意和情感,让人仿佛能闻到羊皮纸和油墨的气味。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古代工艺与现代数字设计的桥梁。然而,对于纯粹追求技术操作指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过于侧重理论和历史,实操指导的内容几乎没有。但这恰恰是它的优势所在,它没有试图教你如何使用软件,而是教你如何“思考”设计,如何理解视觉语言的演化路径。这种高屋建瓴的叙事,迫使读者跳出当下的流行趋势,去审视设计作为一种人类表达方式的本质属性。
评分经典好书...可以了解历史 增多理论知识
评分不懂设计,瞎买的,书真厚。
评分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
评分包装还可以,图书价位还不错,很好
评分内容丰富全面,图文并茂,印刷效果好,值得阅读学习,发货很快。非常棒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件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一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件产品没有问题,至少90分以上!
评分还好,没什么质量问题。
评分质量好速度快装帧精美绝伦
评分物流神速,非常满意,需要还会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