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拥有国际化背景的日本新生代设计师佐藤大,创业不满5年,即受邀为众多国际大牌设计,获奖无数,更被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三宅一生盛赞并强烈推荐!
2.国际化的设计思维。生于加拿大,毕业于早稻田,活跃于米兰、东京、上海、纽约、伦敦、巴黎,佐藤大以世界为舞台,带来全球化的前卫设计理念!
3.首次完整公开创意秘诀。从发现问题,到找到灵感,再到解决问题,全面、系统提炼设计思维,通过具体案例,诠释“用设计解决问题”的理念,直观感受天才设计师的思考过程!
本书通过nendo工作室创始人佐藤大亲身体验的事例,介绍设计与创造的本质。不仅是设计师,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佐藤大的独特思考中,发现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书分“发现问题”“创意量产”“解决问题”“表达方式”“设计”五个部分,系统阐释作者创作思路,配以大量案例,解读细致入微,启发极强。
佐藤大,设计师。2006年被Newsweek杂志评为“受世界尊敬的100位日本人”。2007年其执掌的nendo被评为“备受世界瞩目的日本100家中小企业”之一。曾获得米兰“Design Report特别奖”、“JIDA30岁以下设计师竞赛奖”、“JCD新人奖”、“Good Design奖”等重要设计奖项。其代表作品收藏于世界各大著名美术馆。
第一章
运用“设计视角”发现真正的“问题”
——佐藤氏“发现问题”讲座第二章
用“设计视角”寻找“相见恨晚”的灵感
——佐藤氏“创意量产”研究第三章
运用“设计视角”,真正的“解决办法”自会浮现
——佐藤氏“解决问题”研究第四章
运用“设计视角”才能“打动人心”
——佐藤氏“表达方式”讲座第五章
运用“设计视角”发现隐藏的“价值”
——佐藤氏“设计”讲座
曾经看到一间公共厕所的小便池上贴着“请再往前走半步”的提醒。彬彬有礼的语言,完全不会到让人觉得尴尬,或者让便意瞬间消失。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管理者一定是非常有经验的。
男士都明白,若是往前走一步,很有可能踩到地板上从便池中溅出来的脏物,但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是,如果只是半步,应该问题不大。
只是,一旦有脏物溅出来,就不得不往后退,这样,下一位如厕的人只好站在前一位的安全范围之外解决,这样下去,这个安全范围会不断扩大,形成一个无法收拾的恶性循环。
终,就像篮球比赛中的三分球一样,不过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情况。其实,“往前半步即可”,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卫生间。比如,虽然是要开发全新概念的产品,但如果用力过度,做成了谁也没见过的东西,就危险了。因为一步之错,可能会让用户的体验发生巨大的偏差。“谁也没见过的东西”与“谁也不需要的东西”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所以设计产品的佳状态就是,将人们固有概念中认为“明明就应该在那里,为什么没有出现”的东西呈现给人们,让用户感觉自然安心。
这里的“半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踏出了这半步,设计师才能和用户站在同一角度看待产品。你会发现,原来,只要站在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了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相见恨晚的事物。举个近的例子,比如防辐射眼镜、可消除圆珠笔。
重要的是,要摆放好对象物体。谁都知道,当一个空间内没有光的时候会变得黑暗。然而,实际上,人的眼睛看到的并不是光本身,只有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之上时,人才真正感觉到光的存在。
也就是说,当接受的物体不存在,人们就无法感知。由此可见,设计师需要做的,不是将商品放在货架上,而是将已经存在却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做出的就不会是稀奇古怪的设计,而是让顾客想要主动“往前迈出半步”的商品。
说实话,这本书在处理“跨界合作”和“复杂系统整合”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穿透力。我之前参与过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参与的大型项目,当时的感觉就是信息噪音太大,目标不断漂移。这本书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这种“系统性失调”的根源。它强调,在面对多重利益相关者和非单一目标时,优秀的设计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出色的“信息架构师”。它没有提供任何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一套清晰的沟通框架,如何用可视化工具(图表、模型)来锚定讨论的焦点,以及如何平衡“美学愿景”和“工程可行性”之间的张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迭代循环中的决策权重分配”的论述,那种在模糊地带做出最优选择的智慧,是任何技术手册都无法传授的。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处理复杂问题的“内功”提升了一个台阶,不再惧怕那些看起来盘根错节的项目难题。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视觉传达的专著,其对“克制”之美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与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吸睛”的浮夸教程截然不同,这本书的主旨似乎是:最有效的信息传递,往往来自于最精准的留白和最少的干扰。作者通过大量对比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多余信息”是如何稀释核心概念的。他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字体选择、色彩饱和度与信息接收效率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视觉减法”的力量。我过去总觉得设计就是要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都塞进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功力在于知道“不该放什么”。它鼓励设计师去深入理解媒介的物理属性和观众的心理阈值,从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沟通效果。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感本身,也完美呼应了它所倡导的内敛和品质,每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净化。
评分我最近在读的这本关于用户体验的著作,其视角之宏大,结构之缜密,实在令人印象而忘食。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用户友好”的肤浅理解。作者没有把用户当成一个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而是将设计过程视为一场深刻的“文化植入”与“行为引导”。书中花了大篇幅去论述符号学在界面设计中的微妙作用,如何通过细微的动效和一致的视觉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和熟悉度。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错误设计”的章节,它没有一味指责,而是从心理学和认知负荷的角度,去解析为什么用户会犯错,以及如何通过更具前瞻性的系统设计来预防这些错误的发生。这种由内而外的关怀,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敬畏感——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App背后,隐藏着如此多关于人性的洞察和精密的计算。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冷静而充满力量,读起来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在考察一座复杂的城市结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和深刻的寓意。
评分这本《设计中的设计》简直是本宝典,尤其对我这种还在摸索如何将抽象想法转化为具体视觉符号的新手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书里深入探讨了“思考”本身在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堆砌上。作者没有给我们现成的公式,而是引导我们去解构设计问题的本质,如何从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重新编织成一个有逻辑、有温度的整体。特别是关于“场地性”和“人机交互”那几章,描述得极其精妙。我以前总觉得设计是“我画什么”的问题,读完后才明白,其实设计是“我如何与环境、与使用我作品的人进行对话”的过程。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尽,不是简单地展示最终成品有多漂亮,而是层层剥开了创作背后的决策链条,那种严谨的、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差不多就行了”的草稿。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应对复杂挑战的设计方法论体系,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
评分这本关于创意产业管理和个人品牌构建的书,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创造力”视为一种可被系统性管理的资源,而非纯粹依赖灵光乍现的运气。它跳脱了传统的商业管理框架,更侧重于如何在高度个性化的创作领域中,保持创作的连续性和市场价值的长期稳定性。书中对于如何识别和培养自己的“设计语汇”有着独到见解,它提醒创作者,模仿是起点,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所有被模仿的元素,内化并提炼出只有自己才拥有的表达方式。此外,关于如何与资本和媒体打交道的部分也写得非常实在,不是教你如何奉承,而是教你如何用专业和成果为自己的愿景争取空间。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充满了对行业现状的深刻反思,读起来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成功学”,而是在与一位深谙此道的行业前辈进行一次坦诚而深入的对话,充满了建设性的思考和实用的行动指南。
评分一次性买七本,结果得买七遍,唉
评分全彩印刷,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还没看很期待!
评分乘着活动囤的,活动给力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评分买书就上京东。送货很及时很快,好评
评分大师的作品必须看看,增长点见识,书是要来读的!理念是要学习的!好的书才能给你好的思想,好的思想带来好的思维!打开我们的思维模式,多向大师学习,也向日本的设计学习!
评分送货及时,包装完整,还不错?
评分书非常好,很期待书中的内容,等我有时间了就慢慢品味吧……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