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泽直人(锤子科技发布会 罗永浩推荐) [NAOTO FUKASAWA]

深泽直人(锤子科技发布会 罗永浩推荐) [NAOTO FUKASAW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深泽直人 著,路意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
  • 工业设计
  • 用户体验
  • 产品设计
  • 创意
  • 罗永浩
  • 锤子科技
  • 深泽直人
  • NAOTO FUKASAWA
  • 极简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58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5169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财富汇
外文名称:NAOTO FUKASAWA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4
字数:75000
正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倾情推荐,也是锤子科技与湛庐文化联合推出的工业设计书系的di一本,他认为:“zui牛的设计师有四位——深泽直人 (无印良品设计顾问)、乔布斯 (苹果的灵魂人物)、乔纳森·艾维 (苹果首席设计师)和迪特·拉姆斯 (博朗设计大师),但我zui崇拜的人是——深泽直人。”

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设计热情的书。作者以产品设计为线索,以故事开篇, 娓娓道来,阐述引发设计灵感的点;图文并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作品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珍藏价值、高逼格、极具调性的工艺品。给设计师以及设计爱好者以启发。

Ziba的资深工业设计师玛瑞尔·米德莱顿曾经说过:“他相当激情地将工业设计和互动设计融合得天衣无缝,想法既简单又神奇,而他的关注点在于创造的事物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

德国知名的工业设计师康士坦丁·葛切奇评价:“有着能将复杂变成简单,丑陋变成漂亮,陈旧变成崭新的魔力,他可以亲吻一只青蛙而让她变成公主。”

他是极简主义、返璞归真、物的八分目的倡导者,简单和便捷生活的缔造者。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深泽直人亲自编辑,国内首部深泽直人作品集。深泽直人本人亲自整理从未发表过的设计手稿,di一次面向中国设计师与设计爱好者介绍其作品、灵感来源、设计过程;书中还囊括了全球设计领域核心人物的文章,这些设计大师分别是当代著名雕塑家安东尼﹒格姆雷(AntonyGormley),当今具影响力的英国工业设计师之一贾斯珀﹒莫里森(JasperMorrison),全球著名创新&设计公司IDEO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TimBrown),英国知名产品设计师、工业设计教授以及IDEO联合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BillMoggridge),以及日本心理学家佐佐木正人(MasatoSasaki)。
  di一本全面介绍深泽直人淡泊、细腻、极简、追求细节、善于观察生活、崇尚美好与和谐的性格特质;为国内设计师提供了di一手设计哲学资料,其作品灵感来源从哲学、禅意的角度出发,以日常的所见所闻、生活点滴为核心,通过分析物与人的关系、提供人类生活便捷的角度开展并完成产品设计,终告诉人们“物的八分目”、“饭吃八分饱”的生活理念;

作者简介

  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世界著名工业设计大师,著名创意&设计公司IDEO的早期设计师;无印良品灵魂人物,现任多摩美术大学统合设计学系创办人兼主任教授,也是三宅一生基金会创建的21_21DESIGN SIGHT总监;
  家用电器和日用杂物设计品牌“±0”(极简、Less is more经典诠释)创始人;
  在他三十多年的设计生涯中,其作品赢得了全球认可,获得五十多项国际大奖,美国IDEA金奖、德国IF金奖、“红点”设计奖、英国D&AD;金奖、日本Good Design设计奖等。
  曾为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做过产品设计,如Apple、EPSON、NIKE、SHARP、HITACHI、TOSHIBA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深泽直人从物的设计师变成关系的设计师。他专注于对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从物的外部一步步进入,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用户的需求和心智。他的作品挑战着设计师对新奇概念的理解,挑逗着设计师们的视觉和心灵。‘手艺’是能够准确用在他作品上的词,不是简单的手工艺感,而是不断利用多次创作迭代和不断学习的深思熟虑的结果。用‘手艺人’来形容深泽直人一点都不为过。他对关系手艺的精通,对无人能敌。”

——蒂姆·布朗

IDEO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我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欧洲乃至世界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都邀请深泽直人去进行产品设计。这与时尚趋势无关,而是对设计思考的一致性和认同感的共鸣,他提供了如此之多的可持续性意识。”

——原研哉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无印良品总监

“不得不说我们很受深泽直人的影响,我不能否认APPLE的许多产品,将深泽直人式的日本哲学与商业结合的更完美。”

——乔纳森·艾维

苹果(APPLE)公司现任高级副总裁


目录

6 Without Thought 无意识设计 深泽直人
16 不完美的完美 打印机
18 包含了操作的外观 CD播放器
22 抹除实体的存在 瓷片灯
24 所有面都朝向用户 收据打印机
26 消除边框 LED手表
28 桌子般大小的“天空” 个性化天空
31 在场的设计 灵魂留在了背后的椅子
32 不平衡:生命的迹象 动能自动续电
34 行为中的不连续 电饭煲
36 Noticing the Unnoticeable 察觉到不可察觉的 贾斯珀·莫里森
40 意识的中心 茶包+指环
42 为事物匹配不同的行为 木偶
43 被忽略的颜色 茶包+染色的茶
44 触摸起来感觉很好的外形 INFOBAR
48 舒适的形式 ISHICORO
50 机器的容貌 烘干洗衣机,真空吸尘器
54 似乎有一个连接,但其实并没有 EKI
56 不像它的设计 按摩椅
58 呈现现象 空气净化器
60 我们不能先抹除外形吗? 碎纸机
62 Affordance and Design 可供性与设计 佐佐木正人
66 运动中的信息 紧急出口灯
68 感觉的记忆 W11K
70 似乎已经存在但其实并没有的东西 ±0
72 随着发展而失去的东西 8寸LCD电视
74 不用银色的金属漆 22V LCD电视
76 人们所喜爱的无意义的形状 加湿器
78 切换人们模式的开关 带有圆盘的灯
8 0 夹在物品之间的灯 A4灯
8 2 快乐的形状 烤面包机
8 4 融入环境 咖啡机
8 6 无绳话筒 家用&办公电话
8 8 2.5R 便携CD/MD播放器
9 0 灰色 DVD/MD立体声组合
9 4 共同的怀旧 鞋底包
9 6 每个人都知道却不在意的事是有价值的 网篷布手提袋
9 8 正常的形状 CD收音机
100 温暖的外形 加热器
102 庄重的 无绳电话
104 中立的立场 热水饮水机
106 想象的形状 香水瓶
108 亲和力 床和椅子
110 激活记忆 多啦A梦紧急出口灯
112 唤醒五感 触觉
113 果汁皮肤 果汁皮肤
116 Thinking About Naoto Fukasawa 关于深泽直人 安东尼·格姆雷
124 正是你所寻找的 Bincan系统
126 那边的某个地方…… 碗灯
128 中庸特质 台灯
130 沟通不用语言,而用设计 B&B; 意大利
无意中使用到的东西 X书架
134 设计出意料之外的 B&B;配饰
像花束一样的花瓶 花瓶
136 蹦出来的应用 容器外面
138 既是外部也是内部 容器里面
140 不错的杂乱 笔筒
142 失准的镜头 镇纸
144 徒劳的功能 烛台
146 微妙的张力 沙发
148 一片塑料 灯
150 张力 电脑包
152 一个可以坐着的地方 沙发
154 工艺品般的工业化产品 MUKU家具
158 超常规 DEJA-VU凳子,椅子和桌子
162 在我们想象中的像椅子的椅子 木质椅子和桌子
166 The Meiji Shrine 明治神宫 比尔·莫格里奇
168 显而易见的想法 Twelve,Twelve 365 手表
170 形状消失 NEON手机
172 角和边 模块化浴室
176 最小工作 滚珠笔
178 无边界的光 灯
180 两个圆 台灯
182 凹坑 浴盆
184 像一个产品的椅子 椅子
186 光的残影 水晶吊灯
188 可供性 圆木椅子
190 切除的场景 手表
192 物品中的草率就是设计中的草率 水龙头
196 似乎无处不在的椅子 办公椅
198 精确的习俗适合精确的装置 冲水马桶
200 风的形状 吹风机
202 通过感觉识别品牌 印章
204 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元素 朱砂印台
206 正如你所想的形状 带有名字印章的滚珠笔
208 模仿 儿童椅
210 不匹配 儿童餐具
212 使人感觉很方便的大小和形状 2.5R
216 空气净化 空气净化器
218 适度的外形 咖啡机和茶壶
220 不太方便的好处 烤面包机
222 融化着的形状 手机
224 WORKSHOPS 工作坊
226 From Object to Relationship 从物到关系 蒂姆·布朗
228 Naoto Fukasawa Was Napping Mid-Pacific 深泽直人在太平洋中央小憩 原研哉
230 ACKNOWLEDGMENTS 致谢
232 NAOTO FUKASAWA Exhibitions/Design Awards/Biography 深泽直人
234 LIST OF WORKS 作品列表
240 TRANSLATOR AFTERWARD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书摘-1
  恰如其分的设计(Appropriate solutions)
  在编排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灵感是如此多样。我知道,读者们希望获得一些行之有效的设计经验。比如,与设计师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形式,设计中倾向于使用的某种材质,源自于创新流程的某种特殊技艺,以及揭示某种隐含的机制或者新现象,可能有的人还希望得到许多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但是,我的设计其实并没有这些统一的原则或者显而易见的延续性。有一段时期,我曾要求自己能够遵循“单一的设计思路”进行创作。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其实这种设计思路非常令人窒息。不同于以往在每一次设计中都引入“我自己的感觉”,我开始倾向于追求清晰的想法。可能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开始努力让设计恰如其分地适合于情景,即摒除自己所刻意强调的“我建议如此”的个人特征,根据实际情况让设计契合各方面的约束条件,从而让设计看上去非常自然。实际上,当我站在公众的立场,客观地确信最终用户有“希望拥有这样的东西”的愿望时,恰如其分的设计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我有种感受:设计并不是我所创造的,它原本就在那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将它呈现出来。
  最终用户知道恰如其分的设计应该具备哪些不同参数,但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类似于“希望拥有这样的东西”的模糊概念,并不能产生一个具体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当用户发现一个好设计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说“我一直都希望拥有这样的东西”。
  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
  1998年,我组织了一场名为“无意识设计”的工作坊,这也是我对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会如何处理事情的一次探索。从传统观点来看,设计通常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因此,“无意识设计”的概念对于设计师和外行来说都很难理解。在思考一个产品采用什么名字时,我曾询问过两位正好在日本访问的朋友,一位是比尔·莫格里奇(Bill o Mggridge),他是我曾经工作过的美国设计公司I D E O 的创始人;另一位是比尔·韦普朗克(Bill Verplank),他是新兴交互设计领域的先驱。我问他们:“当一个人进入房间后,发现地面上铺了瓷砖,但是没有伞架,他就把伞靠在墙边,把伞尖插在瓷砖之间7毫米的接缝里,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无意识行为。你会使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这种无意识行为的感觉?”他们都立刻回答:“无需思考”。“可以使用‘没怎么思考’吗?”我又问。“不”他们说,“没怎么思考的意思是不替别人着想,是一种不友善的态度”。的确,“无意识设计”就是这样。与此同时,我想象在一个大厅的入口处,距墙10厘米的地面上,有个相似的7毫米的凹槽,它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伞架。当访客进来时,他们自然就会把伞往墙上一靠,而雨伞的另一头就插在瓷砖与瓷砖之间的凹槽中。这样就设计出不同于传统圆柱形的伞架了。设计和目的都达成了,而物理的实体却消失了——这触发我举办了下一场叫做 “设计消解在行为之中”的工作坊。
  在这种去物质化的设计思考中,凹槽可以成为一个伞架,伞架也在字面上从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消解了。这些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性,可能并不会立刻显现出来,但是当人们无意识地做出这些行为时,它们的功能性就会立刻明了。再比如,当许多人在同一个地方攀爬一条陡峭的山路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抓住一些树枝和石头。这些树枝和石头因此也被磨得越来越光滑,它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意识中的焦点,成了行为过程中的节点。我相信,设计就在于找出那些共同点,它们存在于美丽的流动、无需思考的行为和意识集中的交汇之处,设计师就是要去找到它们最佳的形状,摆放在那里。虽然今天许多人都向往有刺激的设计,但是太多的刺激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刺激,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有意识的关注,从而打断无意识的行为。在我看来,人与物之间无意识的、和谐的关系,才是“无意识设计”的最好表达。
  书摘-2
  Centre of awareness 意识的中心
  我受邀为名为“再设计”的展览设计一个茶包。这个展览是由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负责规划并指导,由纸制品公司Takeo负责举办。展览的目的是再次设计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日常事物。我不会先设想一种材料再进行设计,如果我努力要达成的设计需要新材料,我也不会拒绝使用;有时候我也会考虑新技术。我选择技术和材料都是为了达到目的,但我从来不会把新材料和新技术作为我的设计之源。再设计人们都已经很熟悉的茶包并不容易。我下意识地相信,在每个人沏茶到喝茶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意识的中心。茶色正好,可以饮用,就是意识的中心,也是我们整个交互感觉的根本所在。无论你是在和人交谈还是自己在做白日梦,让你瞬间从“沏”到“喝”转变的是茶叶的红褐色。我在线绳的末端系上了一个半透明的指环,它的颜色是红褐色,足够浓的茶色。其实并不需要等茶的颜色渐变成指环的颜色之后才可以喝,也不需要知道指环的含义是什么。但是如果这个颜色代表了一种味道,而且是沏茶人谨慎表达他们对茶钟爱的方式,这就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与其领略指环的功能,不如把它从线绳上拆下,将它送给和你一起喝茶的人。
  Matching things with different actions 为事物匹配不同的行为
  我觉得在热水里上下、前后移动一个茶包,就像在移动一个木偶。当线绳被左右拖拽,热水里微微摇晃的茶包会比手移动得慢一些,摇晃的幅度也会小一些。因此茶包被设计成了一个木偶的形状。当茶包放在热水里,装了一半茶叶的茶包会膨胀变大,一个胖胖的木偶形状就显现了出来。
  An obvious idea 显而易见的想法
  当我为这款手表想到十二边形玻璃的设计概念时,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从未有人产生过这种显而易见的想法。当然,有可能也有人有过这种想法,只是我不知道。
  三宅一生的形象是简洁而清晰的。表盘被设计成12边形,形成12个顶点,正好代替了手表的12个时间刻度。由于这个原因,十二边形的想法在最小的改动下得以实现。为了达到效果,指针被加粗到了极限,品牌也被设置在圆柱形的表壳上。“Twelve”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想法本身。
  我还发布了一个有着相同设计的模型,它增加了星期、日期和秒针——三个小圆圈,三个短的表针都被加粗。为什么设计成这样?比如10号,星期四,那么这几个指针整体看上去就像一个悲伤的表情,很有意思。于是,一张像人脸一样的手表就被创造出来了。
  ……

前言/序言


工业设计的哲学与匠心:探寻形式背后的故事 深度探索大师级设计师的创作脉络与设计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设计巨匠的内心世界,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作品集,而是一部关于设计哲学、材料运用、人机交互以及美学观念的深度剖析之作。 在这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中,产品设计已超越了单纯的“好看”或“有用”的范畴,它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艺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本书聚焦于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解构,试图揭示出优秀设计背后的底层逻辑与不变的追求。 第一部分:设计的原点——对本质的回归与材料的对话 优秀的设计往往源于对事物最本初状态的深刻理解。本书开篇将追溯设计的源头,探讨设计师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形态。我们将深入研究材料科学与设计美学的交汇点。 材料的“性格”与“情感”: 不同的材料——木材的温润、金属的冷峻、塑料的可塑性——都拥有其固有的“性格”。本书将剖析如何通过精湛的工艺,让材料以最自然、最能体现其特性的方式呈现。例如,探讨一块未经修饰的木板如何通过特定的切割和打磨,展现出超越其自身价值的艺术性。 “少即是多”的现代诠释: 极简主义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对冗余信息的严格筛选。我们将详细分析如何通过克制的线条、精确的比例和精准的留白,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简化,更是对功能逻辑的极致提炼。 触感与温度的感知: 在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物理接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书中将用大量篇幅讨论“触感设计”(Haptic Design),探讨表面纹理、重量分布、操作反馈(如开关的阻尼感、旋钮的刻度感)如何影响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整体判断,以及这些细微的物理体验如何构建起人与物之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第二部分:形式追随功能?功能服从体验?——动态平衡的艺术 在传统工业设计理论中,“形式追随功能”是金科玉律。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体验(UX)和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的比重日益增加。本书将探讨功能性与情感性之间的动态平衡艺术。 人体工程学的诗意表达: 深入探讨生物力学如何融入设计流程,但重点不在于冰冷的参数,而在于如何将这些参数转化为符合人体自然动作、令人感到舒适甚至愉悦的形态。我们会展示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它们如何巧妙地解决了实用性与美观性之间的矛盾。 “隐藏的逻辑”: 许多伟大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户在使用时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需要它的时候,它才以最自然的方式出现。本书将解析这种“无感设计”背后的复杂结构和巧妙的机械原理,揭示那些隐藏在光滑表面下的精密工程。 从“产品”到“伙伴”的转变: 探讨产品如何从一个工具演变为用户的“伙伴”。这涉及到交互设计的深度思考,包括设备的启动序列、错误提示的友好度、以及产品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适应性。 第三部分:设计与时代的共振——文化语境与未来的展望 任何伟大的设计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转向宏观层面,探讨设计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并预示未来的发展方向。 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张力: 探究设计师如何在坚守地方文化特色、传统工艺和地域美学的同时,创造出能够被全球市场接受和理解的产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偏好、图案象征意义与结构偏好。 可持续性:设计的终极责任: 面对全球资源挑战,设计的可持续性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核心议题。本书将重点分析“循环设计”(Circular Design)的理念,研究如何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其拆解、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性,探讨环保材料的创新应用及其带来的美学新可能。 数字化浪潮下的设计未来: 探讨在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工业设计将如何演变。是更加注重“环境智能”的融入,还是会更加强调那些无法被数字化的、纯粹的、有温度的物理形态?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摒弃了浮于表面的图片堆砌,力求提供的是一种“可被理解的设计思维”。它不仅面向专业设计师,更向所有对美学、对生活质量有追求的普通读者敞开大门。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尊重和对前沿趋势的敏锐洞察,我们试图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物体,更是创造一种更优越的生活方式和更深层次的人类体验。阅读本书,您将学会如何“看”设计,如何理解一个物体背后的所有选择、权衡与哲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极简主义”在当代语境下如何演变的窗口。深泽直人的“Without Thought”理念,本质上是对信息过载的一种反抗,他试图通过设计来降低人的认知负担。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拆解几个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比如那个著名的“白色的杯子,但开口处是透明的”设计,它在视觉上是如何欺骗我们的大脑,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的?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深度访谈录那样,捕捉到他对于材料的敏感度——他如何看待金属、塑料、木材在时间流逝中的变化——那就太棒了。我希望作者能够避免使用那些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用精确的语言去描述设计背后的逻辑链条。毕竟,一个大师的价值,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为什么这么做。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的深度和严谨性,让我能够真正“看见”他的设计思路。

评分

光是书名中提到的“罗永浩推荐”这一点,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极强的地域和文化对比的兴趣。深泽直人代表了日式设计的内敛、谦逊和对细节的偏执,而罗永浩和锤子科技则代表着中国语境下,科技产品对“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的极度渴望与表达。我非常想知道,当这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美学和商业哲学碰撞时,书中会呈现出何种张力?这本书是否尝试去解读,为什么深泽直人的设计能够打动一个热衷于“东半球最好的手机”的创业者?我猜测,这可能不是一本简单的作品集,而更像是一篇深度报告文学,通过设计案例来探讨“好的产品”如何超越国界和语言,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那种对美好、对平衡、对恰到好处的追求。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带走的不只是对深泽直人作品的欣赏,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看待我们日常所用物品的全新、更具批判性的眼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挺引人注目的,一下子就把“深泽直人”这位设计大师和“锤子科技发布会 罗永浩推荐”这两个标签结合在了一起,让人不禁好奇这其中究竟蕴含了怎样的设计哲学或者跨界思考。我个人对日本设计,尤其是深泽直人那种克制而又直击人心的“Without Thought”设计理念非常着迷。所以,我期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他那些标志性的作品,比如MUJI的那个圆润的CD机,或者奥豪斯(OHAUS)的电子秤,不仅仅是展示最终成品的美感,更想了解他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并将“空”和“留白”运用到极致的思考过程。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草图和访谈记录,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设计师肖像——他是如何平衡功能性与情感需求的?他的设计语言又是如何跨越文化界限,被不同背景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如果能结合锤子科技的发布会背景,或许还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将极简主义设计理念成功转化为大众消费电子产品的实战案例,这无疑会给那些致力于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的业内人士带来极大的启发。我非常期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宁静而深刻的设计力量。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平面设计或者工业设计的产品图册那么简单。深泽直人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然感”,仿佛他只是将事物本来的样子稍微雕琢了一下,而不是凭空创造。我希望这本书能着重探讨的是这种“人与物”的关系重塑。比如,当我们在谈论一个产品时,我们究竟在和谁对话?是和设计者本人,还是和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某种生活态度?如果书中能收录一些他早期在日本本土参与的设计项目,那些可能不太为人所知,但却奠定了他设计基础的作品,那将会是非常宝贵的资料。罗永浩的“推荐”标签,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它暗示了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设计理论层面,可能还会触及到如何在一个充满喧嚣和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中,坚守住设计的本真和匠心。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跨越地域、融合东西方审美的设计对话,那种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到“就是这样才对”的顿悟瞬间。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本身就应该成为一个测试。如果它是一本致敬深泽直人作品的书,那么它的纸张选择、墨水的质感、留白的处理,都必须达到一种近乎苛刻的专业水准。我设想这本书的内页会非常干净,字体选择会是那种低调却极具力量感的黑体或衬线体,每张图片的摆放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仪式。这本书要是能成功地将“产品设计”和“人文关怀”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连接起来,那就真是物超所值了。我猜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他对于现代人“迷失在工具中”的反思,即我们是否越来越依赖工具,反而忘记了工具服务于人的初衷。这本书如果能引导我重新审视我周围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物品,迫使我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和“如何”,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设计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学指南。

评分

做活动买的,物美价廉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人、物和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系统里的每个元素相对整体的位置都应该是和谐的。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图书,质量放心,服务更是放心。

评分

无印良品的设计师作品,那些禁欲系的作品背后的逻辑

评分

物流很快,第一天下单,第二天就到了,内容很新颖,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京东做活动价格太实惠了,多屯一点,东西也很棒,必须赞一个

评分

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谢谢掌柜的!说实在,这是我购物来让我最满意的一次购物。无论是掌柜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掌柜态度很专业热情,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认真回答我,这点我向掌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好掌柜可不多。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到时候麻烦掌柜给个优惠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