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拥有国际化背景的日本新生代设计师佐藤大,创业不满5年,即受邀为众多国际大牌设计,获奖无数,更被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三宅一生盛赞并强烈推荐!
2.国际化的设计思维。生于加拿大,毕业于早稻田,活跃于米兰、东京、上海、纽约、伦敦、巴黎,佐藤大以世界为舞台,带来全球化的前卫设计理念!
3.首次完整公开创意秘诀。从发现问题,到找到灵感,再到解决问题,全面、系统提炼设计思维,通过具体案例,诠释“用设计解决问题”的理念,直观感受天才设计师的思考过程!
本书通过nendo工作室创始人佐藤大亲身体验的事例,介绍设计与创造的本质。不仅是设计师,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佐藤大的独特思考中,发现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书分“发现问题”“创意量产”“解决问题”“表达方式”“设计”五个部分,系统阐释作者创作思路,配以大量案例,解读细致入微,启发极强。
佐藤大,设计师。2006年被Newsweek杂志评为“受世界尊敬的100位日本人”。2007年其执掌的nendo被评为“备受世界瞩目的日本100家中小企业”之一。曾获得米兰“Design Report特别奖”、“JIDA30岁以下设计师竞赛奖”、“JCD新人奖”、“Good Design奖”等重要设计奖项。其代表作品收藏于世界各大著名美术馆。
第一章
运用“设计视角”发现真正的“问题”
——佐藤氏“发现问题”讲座第二章
用“设计视角”寻找“相见恨晚”的灵感
——佐藤氏“创意量产”研究第三章
运用“设计视角”,真正的“解决办法”自会浮现
——佐藤氏“解决问题”研究第四章
运用“设计视角”才能“打动人心”
——佐藤氏“表达方式”讲座第五章
运用“设计视角”发现隐藏的“价值”
——佐藤氏“设计”讲座
曾经看到一间公共厕所的小便池上贴着“请再往前走半步”的提醒。彬彬有礼的语言,完全不会到让人觉得尴尬,或者让便意瞬间消失。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管理者一定是非常有经验的。
男士都明白,若是往前走一步,很有可能踩到地板上从便池中溅出来的脏物,但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是,如果只是半步,应该问题不大。
只是,一旦有脏物溅出来,就不得不往后退,这样,下一位如厕的人只好站在前一位的安全范围之外解决,这样下去,这个安全范围会不断扩大,形成一个无法收拾的恶性循环。
最终,就像篮球比赛中的三分球一样,不过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情况。其实,“往前半步即可”,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卫生间。比如,虽然是要开发全新概念的产品,但如果用力过度,做成了谁也没见过的东西,就危险了。因为一步之错,可能会让用户的体验发生巨大的偏差。“谁也没见过的东西”与“谁也不需要的东西”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所以设计产品的最佳状态就是,将人们固有概念中认为“明明就应该在那里,为什么没有出现”的东西呈现给人们,让用户感觉自然安心。
这里的“半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踏出了这半步,设计师才能和用户站在同一角度看待产品。你会发现,原来,只要站在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了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相见恨晚的事物。举个最近的例子,比如防辐射眼镜、可消除圆珠笔。
重要的是,要摆放好对象物体。谁都知道,当一个空间内没有光的时候会变得黑暗。然而,实际上,人的眼睛看到的并不是光本身,只有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之上时,人才真正感觉到光的存在。
也就是说,当接受的物体不存在,人们就无法感知。由此可见,设计师需要做的,不是将商品放在货架上,而是将已经存在却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做出的就不会是稀奇古怪的设计,而是让顾客想要主动“往前迈出半步”的商品。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迭代”和“学习循环”的强调,这完全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对“按部就班”的执念。它不是教你一次性做出完美的设计,而是构建一套机制,让你能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去验证你的每一个核心假设。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关于“原型制作”的章节中提到的观点,他将原型视为一种“低成本的对话工具”,而不是一个待完善的产品初稿。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极大地降低了团队在早期探索阶段的心理负担和资源投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坊,作者不断地抛出挑战,逼迫读者去思考“如果明天就要面对用户,我现在最需要验证的是什么?”。这本书的实操性极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更像是一套可以马上在下个星期一投入使用的行动手册。它鼓励的不是完美主义,而是务实的、快速学习的成长型思维。读完后,我不再害怕启动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的项目,因为我已经有了一张可以随时校准航向的“思维导航图”。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书名中那种“解决问题”的承诺吸引的,毕竟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比任何单一技能都更稀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碎了我对传统项目流程的依赖性。以往我们总是先确定需求,再设计方案,最后交付,但这本书强调的流程是颠倒的——必须先深度挖掘和重新定义问题,这个阶段甚至比寻找答案本身更耗时耗力。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一个“提问的艺术”的场景,指出很多项目失败不是因为答案不对,而是因为提问的方向就错了。书中对“模糊性”的处理也让我茅塞顿开,它教会我们如何拥抱不确定性,如何在这种混沌中找到结构,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套用既有模板。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重塑,要求我们放下“我必须马上给出解决方案”的包袱,转而专注于“我是否真正理解了挑战的本质”。书中的图表和模型展示得非常直观,即便是复杂的跨部门协作问题,也能通过作者设计的框架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原来复杂问题并非不可破解。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商业创新领域的人士,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创新方法论的书籍,但大多流于表面,缺乏对深层认知模式的挖掘。这位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能够将严谨的逻辑和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完美融合,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愉悦。他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规则”,比如在团队沟通中,谁的意见权重应该如何分配,以及如何设置“决策的边界”来避免无休止的争论。书中对“目标设定”的探讨尤其深刻,它提醒我们,一个模糊的“提升用户体验”的目标是毫无价值的,只有量化、可衡量的、与商业价值紧密挂钩的目标,才能真正驱动设计行为。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与其说是一套设计流程,不如说是一套提升决策质量和沟通效率的“元技能”。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所谓的“设计难题”,其实是沟通不畅或目标不清晰的副产品。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未来工作中反复研读的案头宝典,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一时流行的技巧,而是能够应对未来任何未知挑战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完全颠覆了我对“设计”的固有认知。我原以为设计无非是美化界面、选择漂亮的字体和配色,但读完后才明白,真正的设计是关于如何拆解复杂问题的,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庞杂无序的商业挑战,通过一系列清晰的步骤和工具,引导读者一步步找到问题的核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同理心地图”的运用,那不仅仅是填空练习,而是真正让你沉浸到用户的世界里去感受他们的痛点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了解用户,但书中的案例却赤裸裸地揭示了我们认知的偏差。这种从内而外的洞察力,是任何技术手册都无法提供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画出漂亮的草图,而是教你如何像侦探一样去发现“真正的案情”,然后再用设计作为“解药”去对症下药。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商业战略和用户心理学的深度教材,只是它的语言载体恰好是“设计方法论”。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关于软件UI/UX技巧的书,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理解如何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棘手难题,那么它无疑是开启新视角的钥匙。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工作中的瓶颈时,下意识地运用书中学到的框架去分析,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比任何具体的案例学习都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我对这类探讨“方法论”的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像是将一些零散的理论东拼西凑,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灵魂。然而,这位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老辣,他没有陷入堆砌术语的泥潭,反而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抽象的设计原则落地到具体的商业场景中。我特别欣赏他对“失败案例”的剖析,那种不加掩饰的坦诚和对流程中关键节点的精准复盘,比一百个成功案例的粉饰更具说服力。他似乎并不急于展示自己有多么高明,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耐心告诉你哪些地方最容易砸锅,以及如何避免。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宏观的愿景设定到微观的操作细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像瑞士钟表的设计。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味,反而充满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紧迫感。它成功地将“设计思维”从一个时髦的词汇,还原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看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任何项目启动前需要做的前期调研和假设验证有了更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提升,更是一种实践路径的清晰化,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行动纲领。
评分有受用,干活满满。
评分正品京东物流非常快快递小哥非常的六态度非常好一直都在用经济实惠好用不贵
评分朋友推荐。刚收到,正版无疑,正准备看。
评分可以从佐藤大的独特思考中,发现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分包装齐全,包装齐全,包装齐全,印刷清晰。包装齐全,包装齐全,包装齐全,印刷清晰。
评分好书慢慢看能够提升生活质量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无敌快,服务好。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