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极百科全书,了解北极的必读图书;
2. 巴里•洛佩兹zui负盛名的代表作,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作品;
3. 生态文学经典,美国自然文学重要代表作,被认为是环保主义的理论奠基作之一;
4. 入选英国《卫报》100部zui伟大的非虚构作品;
5. 自198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本次系国内首次引进,由英美生态文学领域专家张建国翻译;
6. 随书明信片由美国著名摄影师Art Wolfe供图,让你对北极有更感官的认识。
本书是有关北极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洛佩兹为我们揭开了地球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表达,描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从洋流、冰川、土壤,到动物、植物、鸟类,再到土著居民、探险者、科学考察家、开发商……洛佩兹用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全面审视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状,重塑我们对北极的认识,同时也对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该书出版后获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是环保主义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作者】
巴里•洛佩兹(Barry Lopez,1945—)
散文家、短篇小说家,共著有6部散文作品和10部虚构作品,美国zui具代表性的自然文学作家之一,是“当代从伦理角度重估人类生态行为的主要代言人”。迄今获奖无数: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提名奖、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文学奖、美国自然文学的zui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手推车奖等。
【译者】
张建国(1967—)
河南渑池人,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致力用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诗学、文学文体学等视角研究英美自然散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和美国当代科学散文。
一位自然散文大师……洛佩兹先生运用非凡的视觉天赋(以及感悟天赋),观察并记录了北极的海洋、冰川、天空景象、陆地景观和野生生物。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非同寻常的……描写地球上这片非凡之地的典范性作品之一。
——理查德•利基,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
丰富多彩、文风活泼……包含着对大地和人类生存智慧的沉思。
——《波士顿环球报》
游记文学的里程碑式杰作。
——《纽约客》
译者序
致谢
作者按语
前言
引子:巴芬岛之庞德斯海湾
1. 大熊的国度
2. 班克斯岛:麝牛
3. 力量赋予者:北极熊
4. 兰开斯特海峡:独角鲸
5. 迁徙:呼吸通道
6. 冰与光
7. 心中的乡土
8. 修士的意图
9. 北方航道
尾声:白令海之圣劳伦斯岛
注释
附录
参考书目
索引
引子:巴芬岛之庞德斯海湾(节选)
拿破仑战争结束给欧洲带来了和平,1823年夏季,是英国在太平日子里的极地捕鲸季的顶峰。发现西部水域之时正值鲸产品市场复苏,商人和投资者们,无论来自赫尔和彼得黑德,还是来自敦提、亚伯丁和惠特比,都在1818年到1824年间大赚了一笔。1825年,行情开始下行——技术进步和英国经济政策削弱了对国内外鲸油市场和鲸骨市场的依赖;由于捕鲸船没上保险,太过频繁的严重损失耗尽了投资市场。仅1823年一年,就有2 000头鲸鱼被捕杀,过度捕捞也开始成了问题。
这一时期被特别关注的对象就是鲸。英国人的商业捕鲸史至此已有212年,捕鲸区最初是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海湾,以及格陵兰海松散的浮冰区,然后是在戴维斯海峡南段,最终到达巴芬湾北部水域和西部水域。有一种鲸,其过滤浮游生物的长条形深蓝色鲸须,像U型帘子一样,从像屋顶一样的大嘴上半垂下,其中一些近15英尺长,巨大的头部占去了健硕身体的三分之一,躯体覆以20英寸厚的鲸脂——这类鲸的鲸脂所占总重量的比例要比其他的鲸都大。体格较大的鲸的鲸脂会产出25吨油;300多根鲸须板可产出一吨多鲸骨。除去鲸须、鲸尾(可用来做胶水)及鲸脂,45英尺长的遗骸成了在海上漂浮的环形“克朗”(crang,即鲸鱼遗骸), 上面总是蜂拥着簇簇海鸟。
由于这种鲸游得很慢,杀死后也会浮起来,加上其产出鲸骨和油的量很大,因而成为捕杀的合适目标——它就是格陵兰露脊鲸。也就是北极鲸,简称鲸鱼。后来,在北极西部,由于其下颚的轮廓,它也被称为“弓头鲸”。
弓头鲸的皮凹凸不平,摸起来就像糙纸一样,颜色浅黑偏灰;下巴和肚子颜色偏白;眼睛呈深棕色,大小与公牛眼睛差不多,在其巨大的头部上很不显眼。它的呼吸孔高高凸起,呈火山状,以便在海洋浮冰狭窄的缝隙处出水呼吸。它的触觉极其敏感,在水面休眠时一旦有海鸟附体,就会马上做出剧烈反应。因而,鱼叉刺进它身体时的剧痛简直不可想象。(1856年,“真爱”号捕鲸船的一个鱼叉手称,一头中鱼叉的鲸鱼猛烈下潜,三分半钟内冲开1 200码鱼叉绳,一头扎进海底,撞断胫骨,头扎进8英尺厚的深蓝色海泥。)
弓头鲸的力量大得惊人。在格陵兰海域被鱼叉叉着的弓头鲸,在被彻底制服之前,冲开10 440码长(7 000英磅重)的鱼叉绳,拉断了两根2.25英寸粗(长度分别为1 560码和3 360码)的大麻纤绳,同时把28英尺长的捕鲸艇拖入水中。1817年5月27日,被鱼叉叉中30个小时后,另一头格陵兰露脊鲸仍以2节/小时的速度,把一艘捕鲸艇拖进“和缓的海风中”。
…………
评价甚至理解一片特定景观的难度,与景观主体文化和其文化发源地之间的距离有关。作为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我们对沙漠及广阔的冻原和苔原总是存有偏见。在我们眼里,它们是废弃之地,在历史上,我们根本没关心过那里发生了什么,或那里遭受过何种命运。然而,我私下以为,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它们不可估量的价值。正因为北极的光照和时间模式是如此不同,这片景观可以警示我们,我们对整个大地的看法纯属夜郎自大。仅仅通过改变确立一日长度的基础,北极不同寻常的节律就表明了西方时间划分标准的武断性。北冰洋定期结冰,目前是航运业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碍。在一些人眼里,这片土地反常态的不合作着实令人气恼。
如果我们要想对人类在北极的活动设计出一个开明的计划,我们需要对这片土地本身有更深刻具体的理解——不是更为精确的数字式的了解,而是更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质,就好像它本身是另一种文明,我们不得不与其达成某种默契。因而,我想让你重新关注这片土地上的具体事物,以及沉淀下来的文化。你无非需要穿过冻原;观看风拂动低矮的桦树叶和柳树叶;聆听迁徙驯鹿的蹄子发出的噼里啪啦声。想象你耳朵紧贴波弗特海爱斯基摩小艇的船桨,听髯海豹悠长的颤音。或是用手指轻抚爱斯基摩人用黑曜石做的工具,来感受它的锋利。
有一年冬天,我远行到北极高纬度地区梅尔维尔岛北部的海冰上,与一群钻探船员在一起。我看到一只海豹在某日的某一刻浮出月池——这是钻探平台正下方冰窟中的露天水面,该冰窟让钻柱穿过冰层抵达海床。海豹和我都纹丝不动地凝视着对方,我身穿派克大衣,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中,海豹待在平静的水里,头形与猫相似,呈灰色,深棕色的眼睛闪闪发光。我们之所以在此偶遇,它是出于好奇,我是想探个究竟——离世界之极到底还有多远。我大衣的帽子随头稍微动了一下,海豹就猛然钻入海中,荡起堆堆浪花。它的眼睛大得出奇。我走到月池边上,盯着深色海水看。难以想象当我看到海豹时有多惊讶,好像它是从头顶上方冬日的天空坠下,落入钻机和我们孤零营房所处的光圈中。
仅仅思考人们在此偏远之地的作为,而无视海豹的生存环境,仅仅考虑人类的追求和处境,而不了解这片土地,在我看来,就是不去聆听这片大地,这似乎是致命的。如果你回顾我们顽强进化的漫漫长路,搞清我们之所以能进化到目前这种状态的奥妙,你就会明白,这种致命性也许不是在明天或明年才显现,而是就在当下。
本书的叙事主要蕴含三重主题:北极景观——对人类想象——的影响。利用此景观的欲望如何影响我们对它的评价。还有,面对一片陌生景观,我们对财富是如何理解的。变得富有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促使捕鲸人和其他创业者来到此地的那种血气方刚的冒险和发财梦?还是意味着,有很好的家庭生活,并对自己家乡有深远和详尽的了解?后者是图努尼尔缪特人在庞德斯海湾告诉捕鲸人的他们对财富的理解。是意味着在生活中保持敬畏和好奇之心,并持续渴求本真的东西和有价值的东西?还是意味着,以伦理原则为指导,与天地万物和平共处?
对财富的含义这一问题,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但通过逐渐了解一个地方,在此地对生活的共同要素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看问题的视野就会有所改变。有了这种转变,就有可能重新想象使灵魂和心灵有恒久安顿之所的途径,重新想象在我们称之为历史的时间之流中,能兼顾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的利益的途径。
这一梦想,正如以下各章所显示的,是伟人和普通人都拥有的梦。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个谜,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文字仿佛是随着作者的思绪自然流淌开来,时而跳跃到对过去某次失败经历的回忆,时而又突然转入对遥远故乡亲人的思念,让人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没有索引的日记本,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内在的逻辑线索。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跳跃式的写作手法,但一旦适应,就会发现这种“散乱”恰恰是作者想要传达的精髓——即在那种极度环境下的思维碎片化和非线性体验。书中那些关于“声音”的描写尤其出色,他能捕捉到冰川崩裂时那种低沉的、穿透骨髓的轰鸣,也能捕捉到雪地里呼吸声的回音,这种对听觉世界的细致捕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相比于许多渲染环境如何“残酷”的作品,这本书的基调是平静的、甚至是略带哀伤的。它更侧重于“接受”而非“征服”,作者似乎已经和那片土地达成了某种默契,不再试图去战胜它,而是学着在它的规则下生存。对于喜欢结构严谨叙事风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它的“无序之美”。
评分我读了很多关于极地探索的文献,但很少有哪一本像这本书一样,将“科学观察”与“民间传说”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作者似乎对当地因纽特人的文化和神话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由衷的敬意。他会非常科学地记录气温和风速的变化,紧接着,笔锋一转,就会引用一个关于“冰之精灵”的古老故事来解释某种异常的天气现象,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相互映衬,让整个北极的世界观变得立体而丰满。这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受众基础,它既能满足对硬核地理知识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吸引那些热衷于神话学和人类学的人。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颜色”的描述,简直到了偏执的地步。他会区分出几十种不同层次的“白”,比如“被正午阳光漂白的新雪之白”、“被暮色染上蓝调的陈年积雪之白”,这种对视觉细节的极致捕捉,让我这个从未踏足北极的人,仿佛真的能“看到”那片纯净而又变幻莫测的冰雪世界。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心驱使——“北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魔力。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快节奏、充满高潮迭起的冒险故事,类似于好莱坞大片那种紧张刺激的叙事节奏。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慢得几乎让人感到焦灼,但怪就怪在这种“慢”里,却蕴含着一种令人着迷的魔力。作者似乎完全不在乎读者的耐心,他愿意花上整整一章的篇幅去描述一次生火的过程,从如何挑选干燥的木柴,到摩擦生热时指尖传来的微弱温度变化,那种对日常琐事的极致放大,反而构建出了一种强大的张力。他的写作风格非常口语化,偶尔还会冒出一些俚语和自嘲,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经验丰富、略带玩世不恭的老船长坐在壁炉边听他闲聊,而不是阅读一本正式的“记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际关系时的那种直率和不加修饰,比如他和同伴之间因为一个小小的补给问题产生的争执,那种真实的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与坚持,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打动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心理侧写集,而非地理探险志,它探讨的是“我们如何在几乎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仍然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对时间感悟的颠覆。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极昼”和“极夜”对人类心理的持续性影响,特别是当昼夜的界限完全消失时,个体如何通过调整内在的生物钟来维持“存在感”。他提到,有段时间,他们完全依靠咖啡的摄入量来判断时间流逝的快慢,这种对日常锚点的丧失描写得极其到位和令人不安。书中的散文段落,那些夹杂在探险记录中间的思考片段,简直是哲学层面的精品,它们讨论了“记忆的保鲜度”和“瞬间的永恒性”。作者的句法结构在这里变得异常简洁有力,不再有复杂的修饰,而是用短促有力的陈述句,像冰锥一样直击核心。比如“寒冷不是阻力,它是定义。” 这种句子,读完后需要停下来,在脑子里反复咀嚼很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记录了到达了某个坐标点,而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人类心智在面对绝对虚无和极端环境下,如何进行自我重构和精神升华的过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掉的、关于“存在”的本质问题。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知识的重量。封面设计极其简约,只用了深邃的钴蓝色和几笔雪花的留白,仿佛直接把人拉进了那种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境界。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部传统的探险回忆录,聚焦于那些惊心动魄的攀登和与自然搏斗的细节,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远比我想象的要细腻和内省。他似乎将重点放在了“等待”上,那种在极夜中,面对无边无际的黑暗和寒冷,内心深处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大量的篇幅用来描绘光影的微妙变化,比如极光出现时,那种绿色和紫色像水墨画一样在夜空中晕开,那种震撼不是用照片能完全捕捉的。作者的语言极富画面感,句子结构往往很长,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从句和比喻,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首缓慢而悠扬的古典乐章,需要完全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到那种韵味。特别是其中关于“孤独”的论述,他将孤独描述成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被迫的承受,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类精神的极限。书中穿插的一些植物学观察和地质学名词,虽然专业,但作者总能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将其融入叙事,使得知识的传达过程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更增添了一层探索的深度。整体而言,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哲学与自然交织的杰作。
评分闲来读书!!!!!
评分挺好的,看完一半了,但是得静下心体会书中人与北极自然的描述!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还没看,应该不错,品相很好。
评分对北极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很期待作者的表达
评分北极南极都是我的梦想。
评分新民说的选材很独特,不需多说,自然是精品,值得细读
评分本书是有关北极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洛佩兹为我们揭开了地球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表达,描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评分一本好书,丰富我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