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化》包含了能解决你生命中80%复杂难题的10项通用“减法”原则;“简化”课程源于1967年,是500强企业的经典内训
★现象级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继《六顶思考帽》后又一经典力作
★六顶思考帽、简化、水平思考法,作为德博诺zui为经典的企业管理、思维培训课程,在50年内,已传递至全球54个国家,使数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及数千万员工受益
★《简化》作为领导创新的教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商业价值,帮助你在工作中迅速提高投资回报率、增进员工和客户满意度、加快创新速度
* 95%的人不会用到录像机上90%的功能——因为它们太复杂了
* 汽车制造商过去要用60个不同的部件才能组装一个汽车顶窗
* 在有的国家,小企业主为了经商,要应对16000多种法律
* 如果你有11 件衣服,每天早上你穿衣服的选择多达39 916 800 种
如果你不满意事物当前如此复杂的状态,使它们影响到你的工作与生活,就会愿意主动做出改变,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如何设法让事情变得简单。
愈发复杂的现代生活,令我们做事时常常效率低下、挫败感丛生。繁复的工作法则、冗杂的办事程序、成千上万的规则约束,无时无刻不在耗费着我们的精力,甚至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一团混乱。
在《简化》一书中,创新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将为我们提供“简单”的解决之道。他将教会我们,如何将“简化”的思维法则,成功地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为何我们需要“简化”工作、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完美使用简化法则、简化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引入完整的简化原则。同时,通过对“简化思想”的10项详细规则的全面解读,作者鼓励我们创造性地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简化的思维,分解成可辨认和可管理的部分,逐个进行处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团队和企业,并帮助人们节省更多的时间,减轻更多的压力,从容享受简单生活之美。
《简化》是爱德华?德博诺博士长销经典作品之一,《六顶思考帽》姊妹篇。“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法”“简化”,作为德博诺经典企业管理、思维培训课程,50年内已传递至全球54个国家,使数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及数千万员工受益。
愈发复杂的现代生活,令我们做事时常常效率低下、挫败感丛生。繁复的工作法则、冗杂的办事程序、成千上万的规则约束,无时无刻不在耗费着我们的精力,甚至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一团混乱。
在《简化》一书中,创新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将为我们提供“简单”的解决之道。他将教会我们,如何将“简化”的思维法则,成功地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为何我们需要“简化”工作、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完美使用简化法则、简化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引入完整的简化原则。同时,通过对“简化思想”的10项详细规则的全面解读,作者鼓励我们创造性地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简化的思维,分解成可辨认和可管理的部分,逐个进行处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团队和企业,并帮助人们节省更多的时间,减轻更多的压力,从容享受简单生活之美。
《简化》是爱德华?德博诺博士长销经典作品之一,《六顶思考帽》姊妹篇。“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法”“简化”,作为德博诺经典企业管理、思维培训课程,50年内已传递至全球54个国家,使数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及数千万员工受益。
爱德华·德博诺博士(Dr.Edward de Bono),英籍马耳他人,哲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剑桥大学思维基金会主席。
他被誉为20世纪人类思维方式革命性变革的缔造者,欧洲创新协会将他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大的250人之一,德·博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创造力和新思维的象征。他发明的“水平思考”(Lateralthinking)一词被收入专业的《牛津英语大词典》。
德博诺博士已出版的著作有62种,其代表作《水平思考法》和《六顶思考帽》被译成37种语言,行销54个国家。他的“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激发组织成员智力潜能的思维管理工具”。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肯定。
第 1章 001
简化有何用处?简化有何价值?
我们为何需要简化?
为什么说简化是更好的选择?
第 2章 033
简化的挑战寻找简化原则为简化而努力渴望简化为简化而投资
第 3章 053
为何有人喜欢复杂为何有人痛恨简单
为何有人因为简单而忐忑不安过于简单过度简化
为何必须精通主题,才能实现简化原则
第 4章 069
简化、精简和化繁为简一个新的建议
第 5章 077
如何让事情变得更简单如何简化如何“简”
方式、技巧和方法概述
第 6章 087
树的比喻对事物的一种看法
第 7章 097
三种“简”法:
——回顾历史
——剥除
——倾听建议
第 8章 123
另外三种实现简化的方法:
——组合
——提取概念
——主干与例外
第 9章 151
更多方法:
——重组
——重新开始
——分成模块和较小单位
第 10章 179
进阶做法:
——激发性切除
——许愿
——转移能量
第 11章 199
最后两种方法:阶梯方法韵味方法
第 12章 215
简化的危险
第 13章 233
关于日常简化原则的简单备注
第 14章 259
简单的生活
第 15章 271
践行简化的 10 项规则
附 录 281
爱德华·德博诺全国简化比赛(以及各地的地方比赛)
处理复杂事务的效率很低,是无谓的费时费工、费心费力。人人都想事半功倍,事倍功半显然没有任何道理。
简化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这一标题看似没有什么内容——只是我们近乎理所当然地把“简单”等同于“轻松”。的确,简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变得更轻松。
复杂会带来压力、焦虑和挫败感。很少有什么会比对付一个不能照常运作的(电子或其他)器械更令人厌烦和沮丧的了。使用手册几乎清一色过于复杂,真正有用的说明深藏在某个细目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索引永远不够。任何说明书的第一行都应该是“停止运转了该怎么办”。
我常常建议计算机应该有一个显眼的黄色键,上标“S”,也就是“简化”键。按下此键,计算机就进入了“简化模式”,它既可以是预设的标准模式,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来编程。
逆向学习往往要比正向学习简单得多。如果要学习ABCD序列,通常我们会先学A,再学B,继而是C 和D。这就意味着我们总是从了解的领域前进到未知领域。这样一来,发生转向或错误的可能性很大,很多学习时间都浪费在纠正错误习惯上了。
人脑建立认知和行动的常规模式就是尽zui大可能简化生活。一旦大脑识别出模式,就能顺利地往下进行而无须多费精力了。
而逆向学习是先学D,再学C,接下来是B,zui后学A。这样一来,我们始终向着已知领域前进。唱诗班的指挥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这一方法了,它的效率要高很多——但它很少用在教育中,因为教育者并不总是会用zui好的教学方法。起初,逆向学习或许显得更复杂,但事实上它更轻松、更简单。它虽然适用于简化序列,但在概念层面却不那么易用。
美国或许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境护照检查的国家。每次我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等待详细烦琐的护照检查时,往往会好奇美国省掉了什么。那些在人们出境时仔细检查护照的国家到底得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不是美国不幸错失的?我怀疑比起成本和不便来说,其获益微不足道。
而离开印度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本国货币缴纳离境税,然后是护照检查,然后还需要海关盖章。这些都是为什么?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程序似乎是很多年前建立的,那时大概理由充分,之所以持续到现在,就是因为谁也没想过去改变现状。
在欧洲的申根国家,如今已经能够自由出入境而无须任何护照检查了。这是简化的一个巨大进步。
总有可能还有更简单的行事方式。即使真实情况并非一贯如此,我们也总是值得投入一些思考时间和创造性努力,尝试寻找更简单的方法。
思考的真正目的是摒弃思考。人脑作为一个自组织信息系统,允许涌入的信息自行组织为常规模式[ 见我的另一部著作《人脑的机制》(The Mechanism of Mind)]。这些模式构成了认知的基础。这样一来,我们一看到什么东西就能立即认出它,而不是每次都要努力思考一番。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行动。如果你有 11 件衣服,每天早上你穿衣服的选择多达 39 916 800 种。第一件衣服有 11 种选择,第二件有 10 种,依此类推。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要从头计算一遍,生活就太慢、太复杂了。因此,常规会在认知和行动两方面简化生活。
的确,我们常常会陷在常规事务中,需要一些创造性思考来跳出陷阱,但常规是有意义的:它能够简化生活。
简化让行事变得轻松得多
传统的行事方式往往冗长复杂,有时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更简单的方式。
有 131 名网球球员参加单打淘汰制锦标赛。他们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才能zui终产生冠军?
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即从后往前推算出答案。决赛是一场比赛,半决赛两场——依此类推,zui终能推到第一轮。从第一轮进入第二轮的比赛中,就有球员要被淘汰。
专家就是因为对应该注意什么、忽视什么了然于胸,从而在简化决策和判断方面成功的人。
但还有更简单的算法。
如果只有一个冠军,该锦标赛就一定有 130 个失败者。既然每一个失败者都要打一场比赛之后才被淘汰,要产生 130 个失败者就需要 130 场比赛。就这么简单。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我之前一直以为,“简化”就是追求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比如扔掉所有不必要的东西,让生活变得非常“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简化”更深层次的含义。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将很多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案例中,让我感到既有启发性,又非常实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简化决策”的讨论印象深刻。我以前常常在做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过多的选择反而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它提供了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我学会如何快速做出决定,并且对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它并没有教你变得“懒惰”或者“放弃”,而是教你如何聪明地“偷懒”,如何将精力用在刀刃上。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犯错,而是学会了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并且更快地向前迈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变得轻盈了许多。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用一种非常有感染力的方式,将“简化”的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简化流程”的探讨。我之前总觉得,很多事情都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序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更简单、更直接的方法。它鼓励我去质疑那些“理所当然”的流程,去寻找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它让我明白,简化,不仅仅是减少,更是优化,是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去实现它。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盲目地追求复杂,而是开始享受简单带来的效率和宁静。
评分我是在一个特别忙碌的时期读完这本书的,当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间。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缓缓流淌进我疲惫的心灵。作者的文字非常治愈,他并没有试图去“解决”你的所有问题,而是让你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简化人际关系”的探讨。我们常常为了维持一些并不健康的关系而消耗巨大的能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会优雅地放手,保留那些真正滋养我们的关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爱护。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如何识别出那些让你感到消耗的社交,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有意义的连接。我读到关于“数字极简主义”的那一章,简直是当头棒喝。我意识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本书没有鼓吹你完全脱离社交媒体,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有意识地使用它,让它为你服务,而不是被它奴役。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科技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和专注。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这本书,则为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作者的叙事非常流畅,他把复杂的概念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觉得“简化”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简化目标”的理念。我以前总是给自己设定很多宏大的目标,结果往往因为目标太多而无法实现,最终感到沮丧。这本书让我明白,与其追求数量,不如追求质量,集中精力去实现一两个真正重要的目标,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和满足感。它鼓励我去问自己:“对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是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提问,帮助我理清了思绪,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尝试了书中关于“定期复盘”的方法,发现这对于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进步和遇到的障碍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真的彻底改变了我对待“拥有”的态度。我之前是个很容易被各种“好物”吸引的人,总觉得拥有越多,生活就会越美好,但结果却是家里堆满了各种我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并没有让我感到更快乐。作者的文笔有一种魔力,他能够将“简化”这个概念,从一种物质层面的行为,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情感断舍离”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舍不得丢弃某些物品,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回忆。这本书并没有要求我冷酷无情地扔掉一切,而是教我如何处理好与这些物品的情感连接,如何让过去的情感成为滋养我们前进的力量,而不是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拥有,是拥有那些能为我们带来价值和快乐的事物,而不是拥有堆积如山的物品。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引导者,让我一步步地放下那些不再服务于我的东西,为真正重要的事物腾出空间。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有些“满”,好像什么都想抓住,结果反而什么都没抓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样,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并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分享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他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细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选择的负担”的讨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太多的选择,从商品到信息,再到生活方式。这种过度的选择,反而让我们感到焦虑和迷茫。这本书告诉我,有时候,减少选择,恰恰是增加自由。它鼓励我去审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潮流所裹挟。书中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觉得,要平衡就意味着要在这两方面都做到“差不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平衡,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节奏,让工作能够支持生活,让生活也能滋养工作。我尝试了书中关于“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发现很多我曾经觉得“必须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给了我一套思维框架,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清爽和宁静,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字体,仿佛在第一时间就告诉你,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会是多么的轻松。翻开第一页,我并没有被密密麻麻的理论或者枯燥的数据吓到,而是被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声音所引导。作者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分享了许多关于“简化”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关于物品的堆积或减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升华。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义”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被繁杂所困,正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事物背后的真正价值。比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整理衣橱,但它并没有停留在“扔掉不穿的衣服”这个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买这些衣服?它们带给我的感觉是什么?我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衣物来表达我自己?”这种由外到内的反思,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感觉,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和你一起探索的朋友,他分享的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了一条通往自在的路。读这本书,我仿佛在进行一次内心的“断舍离”,清理的不仅仅是杂物,更是那些堆积在心中的不必要的情绪和固有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简化不是剥夺,而是赋能,它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去拥抱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和充实的生活瞬间。我至今仍记得书中关于“微小习惯”的章节,它打破了我对“改变”的恐惧,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每天一点点的进步,也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尤其是在我感到被各种琐事淹没,喘不过气的时候。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时间和精力分配”的论述。以前我总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用,精力也永远分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在于“时间不够”,而在于我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不必要的地方。它教会我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设定合理的界限,如何说“不”。读到关于“精力管理”的那一部分,我更是茅塞顿开。我以前只知道要“高效”,但从未真正理解“精力”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精力潮汐”的概念,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信号,学会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在精力不足的时候休息和调整。这本书并不是给你一本“完美生活指南”,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分享了他自己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智慧。我尝试书中一些关于“早起”和“冥想”的小建议,虽然过程有些起伏,但确实感受到了精神状态的改善。它没有强迫你去做什么,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你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动权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面对挑战,而是学会了如何用更聪明、更轻松的方式去应对。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我之前总觉得生活就像一辆失控的列车,我只是一个乘客,身不由己。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细腻,他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造空间”的论述。这里的空间,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指心灵上的空间。当我们的生活被各种杂物、信息和任务填满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了思考、感受和创新的空间。这本书鼓励我去主动创造这种空间,可能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独处,可能是整理一个角落,也可能是取消一个不必要的约会。它让我意识到,简化,是为了留出更多的“可能性”。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设定‘不做什么’清单”的建议,发现效果非常显著。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要“做什么”,却忽略了“不做什么”同样重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拒绝,如何取舍,如何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能带来回报的事情上。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多任务处理”的天才,试图同时 juggling 很多事情。然而,现实却是,我常常感到精疲力尽,而且事情的质量也并不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阐述了“专注”的力量。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论述。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的认知,让我明白,真正的效率,并非来自于同时处理多件事情,而是来自于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它鼓励我学会“深度工作”,学会如何屏蔽干扰,如何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套严苛的规则,而是提供了一种更自然、更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忙碌”和“有效”的区别,并且开始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
评分东西是正品,确实不错,值得购买,物流更是快。
评分快递一如既往的给力,满减活动够买,实惠是必须的,每次满减活动都会采购,至于内容回头阅读了,再补发
评分但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交易与资金管理系统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评分期待很久的书,京东快递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物有所值,京东文化还是认可支持
评分商品很好,很不错,看上去很好,这次购物很满意啦,很好。
评分送货快,包装好。买了一堆书,没有优惠。理论听过,书里解说得比较细。
评分在看住,很好
评分包装完美,书的排版也挺好,别人推荐的,希望有所收获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